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raftsman Spiri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OI: 10.12677/VE.2023.124096, PDF, HTML, XML, 下载: 123  浏览: 24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英韬, 潘永昌: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智慧农业系,黑龙江 牡丹江
关键词: 工匠精神培育标准Craftsman Spirit Cultivation Standard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性人才的主要培养场所具有了新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如何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问题凸显,课题组针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展开问卷调查,并与教师、辅导员、顶岗实习学生进行电话访谈,结合实地走访进行对比研究。从学生自身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因素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了影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原因,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demand for technical tal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nse.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a new historical mission as the main training place for technical talents. The problem of how to cultivate skilled talents with craftsman spiri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prominent. The research team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nducted telephone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counselors, and post-job intern students, and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study combined with field visits. From the analysis of students’ own factors, school education factors and social factors, the reasons that affect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found,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ethods of craftsman spiri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provided.
文章引用:杨英韬, 潘永昌.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及问题分析[J]. 职业教育, 2023, 12(4): 613-621. https://doi.org/10.12677/VE.2023.124096

1. 引言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起了各行业都在不断探索“工匠精神”的工作状态 [1] 。高职院校随即纷纷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毕业生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纳入育人战略规划之中。随着中国制造2025越来越近,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本研究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牡丹江大学、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摸清高职学校学生对工匠精神和相关培育认识程度。通过电话访谈和实地观察对比,找到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现状并分析原因,以期更好地提升高职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

2. 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 对象

针对四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星调查,被调查者覆盖医药类、教育类、机电类、经贸类、农业类、林业类、养殖类、财会类等专业三个年级学生和教师。通过网络调查目标人群,进行随机取样调查。为更好地找出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的效果对比在校生与实习生之间的差异,学生感受工匠精神培育与教师感受工匠精神培育的效果差异,课题组还随机选取大三顶岗实习学生20人,在校生20人;选取被调查学生的辅导员、专业授课教师、思政教师20人进行电话访谈调查。补充了问卷星调查所不能覆盖的相关问题。课题组到几所高职院校中进行走访观察,进入学生寝室、教室、实训室、活动表演场地、图书馆等场所进行实地观察师生行为表现。

(二) 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把相关文献材料与本研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设计问卷星问卷调查,设计问题有31个,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316份。男女比例46:54,师生比例为2.4:97.6。经SPSS分析该问卷效度KMO为0.967和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41,能够较好地反应调查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其次,采用访谈调查法,通过针对性问题得到相应的答案,对答案进行归纳,通过归纳答案与调查问卷答案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最后,采用行为观察法,观察几所高职院校师生的行为表现,与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3. 调查结果分析

(一) 对工匠精神认知和理解上的分析

1)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图1),教师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理解多集中在“注重细节,精益求精”比例分别是51.61%和48.17%,其次师生认为“注重实践,善于解决问题”也很重要比例分别为19.35%和22.26%。说明教师和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并且对工匠精神内涵把握较为准确。

Figure 1. Survey on 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craftsman spirit

图1. 对工匠精神认知和理解调查

2) 在学生是否需要具备工匠精神调查上,非常需要和需要分别占比为48.48%和44.12% (图2)。说明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是较为深刻的,同时对自己应具有工匠精神满怀期望。不需要和完全不需要选择总体比例约7.4%,如下图3,教师调查发现9.68%的老师认为不需要,完全不需要比例为0%,学生调查与总体比例相似,说明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中有少部分人认为学生个人发展与工匠精神关联不大,也是对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学生发展的相关性抱有怀疑的态度。极少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工匠精神,体现了现代高职学生的一种价值观。

Figure 2. The survey of whether students need to have craftsman spirit

图2. 学生是否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调查

Figure 3. Comparison of whether teachers and students need to have craftsman spirit

图3. 教师与学生是否需要具备工匠精神调查对比

3) 在工匠精神能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就业竞争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责任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图形略),超过5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一致认为工匠精神的建立非常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约2%~3%的学生认为不能提升相关能力。说明绝大多数师生对工匠精神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表示肯定,小部分学生对工匠精神能够提升能力表示否定,这里可能存在某种负面的价值认知。

(二) 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和效果

1) 如下图4,在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培育现状是否具有针对性上,45.59的人认为非常有针对性,42.25%的人认为有一定针对性。说明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设置、课程设置、实践课程安排相对合理,得到了师生的认可。但仍有12.1%比例人员认为缺乏针对性,体现高职工匠精神培育尚存在一定不足,具备较大提升空间。

Figure 4. Survey on whether craftsman spirit training is targeted

图4. 工匠精神培训是否具有针对性的调查

2) 如图5,在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方式是否有效调查上,50.08%的人认为非常有效,37.69%的人认为有一定效果,还有12.23%的人认为效果一般和无效,说明高职院校设置的培育途径尚需要完善。

Figure 5. The investigation of whether the cultivation method of craftsman spirit is effective

图5. 工匠精神培养方式是否有效的调查

3) 如何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选项中开设实践课程占据第一,随后是组织工匠技能比赛、提供实习机会、举办工匠精神讲座(图6)。教师和学生一致认为动手实践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同时还需要其他教育方式综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才能取得效果,通过该选题能够发现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还是表现出了选择的多样性的,这也体现了建立工匠精神培育应该具有方案的多样性才能够满足学生工匠精神的建立。

Figure 6. Survey on ways of cultivating craftsman spirit

图6. 工匠精神培养方式调查

4) 如下图7,从高职院校评价学生工匠精神标准上,77.58%认为实践表现,63.07%认为项目成果,58.43%认为是社会评价,48.02%认为是考试。明显学生对传统的考试成绩提升工匠精神相对排斥,最喜爱接受实践过程考核和实践项目两种动手的学习活动。

Figure 7. Survey on evaluation of student craftsman spirit standards

图7. 评价学生工匠精神标准调查

5) 在激励学生发扬工匠精神上奖学金为81.31%,荣誉称号68.01%,实习机会68.69%,就业优先66.34% (图8)。如图9,该比例中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认知明显不同,学生更注重奖学金的激励,也就是金钱激励。教师更注重荣誉和就业对工匠精神的激励作用。体现出教师和学生对激励手段上的价值认知差别。教师认为就业对工匠精神建立也非常重要,而学生认为实习和就业对工匠精神建立同等重要,这也体现了教与学之间对待工匠精神建立的认知差异。

Figure 8. Survey on ways to motivate students to carry forward craftsman spirit

图8. 激励学生发扬工匠精神方式的调查

Figure 9. Comparison of investigations on the ways teachers and students motivate and carry forward craftsman spirit

图9. 教师和学生激励发扬工匠精神方式的调查对比

6) 在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理解和认识上,开设工匠精神课程最受师生欢迎,比例达到77.13%。说明工匠精神课程是师生急切盼望的重要课程设置,同时学生对工匠精神提升途径有着不同路径的选择(图10)。

Figure 10. The survey on ways to improv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craftsman spirit

图10. 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理解方式的调查

(三) 电话访谈和走访对比分析

电话访谈调查发现思政课老师对工匠精神理解较为深刻,对课程设置和培育途径有明晰的认识,并对实践教育考核标准给出了相对具体的方案。个别辅导员和授课老师对商业环境和社会价值观影响工匠精神形成表示担忧,甚至认为即使学生没有形成工匠精神也能够接受。顶岗实习学生对工匠精神培养体验较深,但满意度较差,这与社会工匠精神导向与现实感受有明显矛盾有关。多数实习学生易受到老员工身上懒惰的所谓工作“巧方法”影响,进而在工作态度上逐渐缺乏工匠精神。部分进入产品生产型企业的实习生对产品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产生了心理上的矛盾,例如产品成本与产品质量之间矛盾,产品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示不理解,这也导致了学生怀疑工匠精神能否体现个人工作价值,是否值得去努力践行工匠精神。总体来说,教师在理解和践行工匠精神上优于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建立途径的认识优于在校生。

4. 高职培育工匠精神中体现的问题和分析

(一) 学生对工匠精神有认知但价值观存在偏差

工匠精神的内涵普遍认为是“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一种工作精神 [2] ,多体现在工厂工人对产品质量的不断追求上。表现在高职学生身上主要体现在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和问题探索、在实践中对技艺的严格要求上。调查发现师生对工匠精神内涵认知上一致性较好。但学生认为奖学金暨金钱激励更有助于工匠精神的建立,在价值取向上有金钱至上的观念。这可能与高职学生入校时分数较低,自身对自律、意志力、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指标要求不高,价值取向偏差有关。许多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较淡,甚至接近5%的学生表示在混毕业证。通过课题组的实际观察和走访,了解到一些高职学生存在“躺平”和“摆烂”文化现象,这与合格学生、优秀学生尚存在较大差距,工匠精神的标准要超过优秀学生标准,对于多数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犹如“天方夜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社会价值取向的不良引导和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职教师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工匠精神观念有一定影响力,教师认知工匠精神明显优于学生,在授课和思政引领中起到了作用。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极少数教师还存在对工匠精神形成有消极培养现象。通过大三学生访谈调查中发现,薄弱的工匠精神雏形在学生实习后出现明显的认知矛盾。这也说明高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价值观的偏差没有被教师影响彻底改变。

(二) 高职教育提供了培养工匠精神的条件但结构尚需优化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始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培养,但缺乏较为统一的效果较好的工匠精神评价体系(或标准)。因为工匠精神在不同职业中体现的标准不统一,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学校标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导致不同高职院校设计出的工匠精神培育方案和标准差别较大,而且多从学校认知角度制定标准,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预期。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期盼的是在实践中逐渐建立工匠精神,并渴望院校针对实践表现进行工匠精神的考核。虽然学生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表示认同,但对考核重点和课程设置是有异议的。学校应该通过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科学配比来激发学生形成工匠精神的热情,从而避免学生学习心理预期与课时设置之间的矛盾。

学校教育需要优化课程设置的结构,将工匠精神课程纳入到必修课程之中。目前各高职院校慕课较多,但工匠精神这种通识性教育课程不多,而慕课是无法满足学生在动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精进技艺的,更无法满足学生工匠精神建立的高级心理需求。各高职院校应该集中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行业专家打造好工匠精神教育课程。同时,还要扩大实践课课时比例,把理论课讲授与实践课程融合,把理论课地点设在实践场所,让学生动手实践,感受工匠精神逐渐形成的过程,进而建立较为牢固的工匠精神。

(三) 社会因素为学校培育工匠精神设置了困难

1) 创新太快导致一些职业正在失去争夺青年技术人员的竞争力。

工匠精神要求学生步入职场在一个职业上做到极致,但创新迭代速度对此产生较大冲击。时代变化更多的创新是从0到1的变化而不是从1到100的变化 [3] ,工匠精神更多强调的是从现在从事的职业岗位上不断精进,不能随意变换职业赛道,这与创新产生了矛盾。例如厨师和预制菜,人们对食物制作时间上的需求和微波炉的普及改变了厨师制造菜品的流程,没有精湛技艺的厨师也能创造美食。这对学习厨师和食品加工学生的工匠精神建立产生了影响。工匠精神和工匠技艺的形成是渐进的、时间较长的,并且起初工作的几年是薪资较低的,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赚钱”这个问题眼光普遍聚焦于近处,这导致了很多学生对技能精进抱着浅尝辄止的态度,目光不断看着赚钱的行业,这就导致一些起初赚钱较少的能够练就工匠精神的行业在市场竞争中留不住青年技术人员。失去了青年技术人员的竞争力,势必导致这些企业的工匠精神技术更新出现缓慢或者停滞。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要对接市场就业趋势,更要为我国经济结构合理、职业分布科学做出贡献。这对高职院校培育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

2) 竞争激烈导致中部和尾部企业缺乏建立工匠精神的动力。

中国过去40年经济跑的太快了,企业把资金流动看作企业的生命线,利用合格产品快速占领市场份额是多数企业生存的第一步,而产品质量合格与优秀之间是有较大差距的 [4] 。只有资本雄厚成为该行业头部企业后,企业才会将产品质量由合格向优秀提升,设法建立产品护城河。而追赶者只有通过低端质量压缩成本来和头部企业竞争,这种策略要求不符合工匠精神。过去中国市场强调把握机会,而不是工匠精神 [5] 。但今天,我们要成为制造强国,要不断向产品上游高精技术发力,需要的是像德国和日本制造业一样的工匠精神。但目前中小企业转型尚存在困难,用人上对职业院校学生要求标准并没有提升到选择具备工匠精神的毕业生。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进入这些企业,接受的价值观定位于生存,企业对产品的要求、对员工的要求还达不到工匠精神的标准。这种要求导致高职院校培育出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毕业生就业后心理落差较大,通过学生之间信息传递,低年级学生对工匠精神建立逐渐缺乏动力,这为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提出了新的课题。

3) 人们对一些产品的低品质需求造成该行业不重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能只是精神,要将这种精神转化成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和产品,而工匠精神的背后是产品成本的提高。目前中国市场仍处于对低端产品具有较大需求的阶段,如拼多多、抖音、地摊上的产品,和许多具有瑕疵打折的产品都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至于是否产品中具备工匠精神买家是不介意的。这说明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首先选择的是便宜的价格,而不是工匠精神在产品里的价值。这就导致了市场对产品和人才的选择,进而影响到高职院校应该培养多高标准工匠精神的学生。

4) 企业和职业协会尚未形成高品质、高标准的评价制度。

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由竞争的标准和评价制度决定的,德国和日本的工匠精神与他们具有高品质、高质量的评价制度有关,他们的制度对违规者会给予严厉惩罚。我国目前对职业等级的划分比较模糊,企业标准不统一,企业职业证书认定缺乏监管考核标准,证书含金量较低。同时我们还缺少职业行会这样的监督团体来认定职业能力等级和落实培训计划 [6] 。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在评价学生工匠精神是否养成上存在评价标准不一致的情况。高职院校需要通过与企业合作融入到行业工匠精神标准的制定中,以高职院校为焦点推动和完善职业等级划分和工匠鉴定标准亟待推进。

5. 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对接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在工匠精神的逐渐普及中起到源动力作用。学校培养和学生认知两个因素不能舍弃市场需求而单独存在。高职学校要提升工匠精神培养的效果一定要在关注高质量就业和高质量毕业上发力,尽可能与具备工匠精神的企业进行合作,不断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高质量的工匠精神考核标准,优化校内实践课程设置,将工匠精神课程独立为一门必修课。高职院校要与企业联动做好优质评价体系,将高品质价值观传递给社会和消费者,形成全民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力争做到人才培养严进严出,不可急功近利,也不可竭泽而渔,一定把办学目标同制造强国紧密联系才能让工匠精神在高职校园成为学生人人追求的精神家园。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及对策研究”(ZJB1423261)。

参考文献

[1] 王荔. 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 科教导刊(下旬), 2019(15): 190-192.
https://doi.org/10.16400/j.cnki.kjdkx.2019.05.083
[2] 陈伶浪. 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0.
https://doi.org/10.27162/d.cnki.gjlin.2020.007637
[3] 封颖. “十四五”及2021-2035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阶段我国科技战略决策视角的研究[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21, 36(8): 7-14+19.
[4] 任雪园, 祁占勇. 技术哲学视野下“工匠精神”的本质特性及其培育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 2017, 38(4): 18-23.
[5] 周天娇.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https://doi.org/10.27459/d.cnki.gynfc.2021.000049
[6] 唐红波, 邹喆. 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西方理论依据与现实因应[J]. 教育评论, 2018(7): 28-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