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域下人的自我实现探究
The Self-Realization Research of People from the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DOI: 10.12677/AE.2023.137804, PDF, HTML, XML, 下载: 169  浏览: 25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南晶晶: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关键词: 教育自我实现人的价值Education Self-Realization Human Value
摘要: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的各种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个体理想和抱负的过程,也是生命追求的最高境界。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得生存和展开本领的事业,承担着鼓励、引导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使命。随着社会发展,自我实现教育彰显出越来越重要且独特的价值,本文将在系统梳理自我实现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当下自我实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对此提出促进自我实现教育发展的优化策略。教育只有让每一种成长都成为一种可能,才能实现学生对自我最本真的追求。
Abstract: Self-realiza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in which the individual’s various talents and potentials are given full play in a suitabl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individual’s ideals and aspirations are real-ized, and it is also the highest state of life pursuit. Education is a career that helps students to obtai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kills, and undertakes the mission of encouraging and guiding people to realize their self-valu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elf-actualization edu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unique.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theory of self-actualization,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causes of self-actualization education, and propos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elf-actualization education. Only by making every kind of growth a possibility can education realize students’ most au-thentic pursuit of themselves.
文章引用:南晶晶. 教育视域下人的自我实现探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7): 5132-513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7804

1. 引言

人的自我实现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和追求,我们不断的探寻着“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的答案。教育,是发展人、完善人的实践活动,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所有一切自然禀赋和才能。” [1] 受教育者并非是要成长为“好学生”、“好孩子”,而是首先成为自由的自己。教育应有信心和能力激起生命的活力,唤醒自我实现的动力。

2. 人自我实现的理论概述

2.1. 自我实现的概念来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尔德斯坦首次明确提出了自我实现这一概念,马斯洛在此基础上将自我实现理论发扬光大。1943年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分类,依据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对需求需求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五级模型对应自我实现的七个阶段,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我称之为基本需要的东西,可能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共同的” [2] ,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这些层级之间有一定的顺序性,是由基本的到复杂的,低层次往高层次发展的。“层次顺序是相对固定的,动机的发展是交迭的,即一种需要只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 [3] 生理需求是最根本的,而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人发展的长远目标。

2.2. 自我实现的基本内涵

自我实现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主体性,不断挖掘潜能、完善自我,实现理想人格的过程。马斯洛在《自我实现的人》中解释道:“我最好把自我实现描绘成一种人格的发展,通过这种人格发展,人们最终从青春期涌现出来的种种匮乏性问题中振发出来,从生活中那些神经病态的问题中摆脱出来,从而能够正视、忍耐和尽力解决生活中那些真正的问题”。 [4] 所以,自我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成长与超越的状态。

自我实现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它需要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自己的潜能和天赋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突破外界条件去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的发展。自我实现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自我实现的物质基础和外在条件,个体只有在充分利用所处环境条件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循环反复,才能达成目标,实现理想自我。此外,自我实现还具有价值性,人的价值尺度是以其对社会贡献的程度来衡量的。个体的自我实现不仅能够体现人的价值,只要它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相一致,就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所以自我实现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体现出重要的价值。

3. 自我实现教育现状及原因

教育史上有两种教育目的观对教育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一种是社会本位论,一种是个人本位论。而当下,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显而易见,当下的教育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教育对于人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3.1. 自我实现教育的缺失

自我实现教育肯定人的主体性,倡导个性的发挥。虽然在我国一些相对发达地区已经开始重视学生自我实现教育,但在大部分地区的学校中这种理念仍然缺失。现实教育中对分数的狂热追逐和攀比已经让很多学校迷失了本然职责,学生自我价值的大小被分数的高低所衡量,自我实现教育从而被逐渐异化和边缘化。

当我们呼唤“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口号下,现实教育的功利性仍然大行其道。教育成果检测的标准和方式仍然以分数衡量一切,在标准化、模式化教育中学生对被动学习习以为常。人们在学校中接受千篇一律的教育,磨平了成长中的多样性和可能性,逐渐被驯服为“被要求的”学生。教育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种人”,而应让他们有成为“各种人”的可能性。

自我实现教育的确失,将学生置于学习的被动地位,将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一方面,学生主体性被忽视,容易让他们产生被动学习心理,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学生自主性被剥夺,容易让他们自主决策的能力变弱,思维和想象力凝固,长此以往形成依赖型人格,产生从众心理。自我实现是人类的最高追求,它超越于物质、安全归属与爱、尊重,成为人最深层次的需要。在自我实现教育的缺失下,学生自我意识变得淡薄,精神世界变得匮乏。我们痛惜的看到一些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于生命的漠视,做出轻生的行为,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下生命教育是否得到足够的重视,生命教育是否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得以贯彻实施。教育应是引导人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热爱生命,从而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实现人生的价值,感受生命的光芒。

3.2. 自我实现教育缺失的原因

自我实现理念在现实教育中的缺失,促使我们不断审视当下教育现状,深思其原因所在。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我国的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习近平主席强调教育要“立德树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五育并举中,应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本、美育为根、劳育为荣。而造成五育失衡的根源在于“唯知识教育”、“唯分数论”的错误观念,对“知识”和“分数”的过度重视,导致德、体、美、劳教育的忽视,人的主体性、自主性、实践性被知识学习主导了方向,它们决定了受教育者的美丑、善恶、好坏,成为衡量人价值和意义的标尺。这种理念把学习知识和考取高分哄抬至最高处,引起无数学校、教师、学生为其苦苦追寻。在这扭曲的理念下,人的自我实现愈发变得单一又单薄。因此,国家应对教育的功利化和“分数论”等理念进行矫正,进一步完善教育目的导向,鼓励学生个人的追求,促进教育的百花齐放。

其次,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上看,当下自我实现教育的缺失和老师的教学理念有紧密的联系。现实的教育活动过于迎合社会的需要,忽视了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滋养和性格的培养。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着教学活动,在应试教育理念下,考试和分数仍然在大部分老师心目中排在首位。一味强调知识理论的学习,往往会忽视价值观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价值观引导的缺乏、实践活动的匮乏使学生不理解什么才是自我实现,怎样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只会盲目地随波逐流。这一切不仅造成教育功利化愈演愈重,更容易扭曲人的精神追求,导致自我价值无法实现。所以,教师应该革新教育理念,注重自我实现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引导学生自我完善,热爱生命。

最后,每个个体都要有自我实现的思想觉悟。当下很多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还没觉醒,自我实现的渴望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信息化社会使人们追求育物质的享受,让教育功利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学生在环境的熏染下热衷于“名和利”,寻找快速成功的捷径,什么能考高分就学什么,哪个专业热门就报哪个,什么技术最赚钱就学什么,这些成为最现实有用的事情,而兴趣爱好、理想愿望变得不值一提。当大家沉迷于眼前的功利时,自我的本真逐渐被掩埋,人的自我实现被彻底物化。所以,教育应常常洗涤学生的心灵,呼唤清醒的意识,维护自我的本真。

4. 促进人自我实现的教育探索

马斯洛说:“如果我们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实现和唤醒存在价值,我们将会有一种新型的巨大发展。人会变的更坚强、更健康,并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他们自己的命运。” [2] 每个受教育者最初都有渴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现实需要,所以教育应引导这种需要并尽可能地满足需要。当下,我们应不断探寻新的路径促进人日益增长的自我实现需求,教育不仅局限于提高人的生存能力,还需要帮助他们提高生存的智慧,让每个人把命运的航舵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而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4.1. 革新教育理念

“自我实现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我实现需要和内容,但生命潜能的发挥,生命意义的领悟和创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教育就是根据个体差异,创造条件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潜能,实现生命价值。” [5] 教育视野下的自我实现应倡导一种愉悦的方式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达到个体的最佳状态。在当代社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的自我实现应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教育理念已经推行了很长时间,但缺少一定的评价体系和测量标准,以至于很多学校难以真正落地实行。所以推行自我实现教育需要国家从方针政策上给予指导,需要教师革新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促进自我实现的教育观,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首先,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保障他们的主体地位,促进他们发挥主动性。其次,教师应意识到不仅传授学生书本知识,还包括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养成。最后,教师应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动机,促进有意义学习,让他们以愉悦的方式促进自我的实现。

除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也对学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家长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道德品质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发展。尽管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更需要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和教育。家长不能用成绩衡量孩子的好坏和成败,更不要和“邻居家的孩子”进行比较,而应该发现自己孩子的天赋,重视对孩子价值观和自我实现教育,了解他们心目中理想和对自我实现的理解,从而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社会、老师、家长、学生都应革新观念,树立以人为主体的教育观,促进受教育者潜能的开发,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落实自我实现教育。

4.2. 普及生命教育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爱生命,热爱生命……具有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6] 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要在过程中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普及生命教育,不仅符合国家的教育目标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顺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要求。教育需要体现人文关怀,时刻关注个体的成长,对其生命成长进行呵护,并为学生顺利的成长为自我实现者提供精神保障。设置生命教育课程,应该“渗透对人生命存在、人存在的意义和尊严、人的自由和解放、人自我潜在能力的发挥和主体性的弘扬”。 [7] 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生命的多样性,将生命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开展生命教育课程是推广自我实现教育理念的基础,创设生命教育课堂,首先要能够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追求教学最本真的意义。课程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指向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指引和自身教化的实践,成为人感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灯塔。在课堂中融入“真”、“善”、“美”的教育,在课文的主人公身上领悟高贵的品质和人性的闪光色彩,在具体的实践中培养生存的方法、思维、能力,渗透责任与义务、道德与价值,增强自我能动性。实施生命教育,教师必须提升生命意识,在教学中体现生命关怀和智慧,精心设计教学形式,给与学生足够的空间自主生长,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自主选择和决策,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在课堂中创设展现创新能力的情境,为激发潜能提供土壤,使课堂充满灵动和生命的气息,成为散发生命光芒的舞台。开展生命教育,要体现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运用启发引导法、专题讲座法、演讲法、说理法、情景演绎法等科学方法,引起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视,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4.3. 提高学习动机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写道:“我们不可能强迫他成长,我们只能引导他成长。为了使他成长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就要相信仅仅是对新体验的体验就会使他更喜欢成长。” [8] 学校和家长不能强迫孩子成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样子,最正确的方法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动机,在探索、尝试、体验、享受中获得积极感受,最终健康的成长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有意义学习是由自我发起的,即使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其次,学习者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并不断提高认知活动的力量。” [9] 只有提高主动学习的动机,有意义学习才能得以产生。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对当下的学习内容有所兴趣才能够自觉且有效的将其经过大脑转化为学习行为动机。因此,教师需要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中灵活自主的对知识进行探索实践,将知识吸收内化。其次,教师需要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科学合理的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求知的欲望,帮助他们一步步朝着理想中的自我前进。最后,教师还需要创新模式教学方法和模式,让课堂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如果一堂课是愉悦并富有生命力的,那学生的学习动机自然而然的会调动起来,有意义学习就此产生。当下,任务驱动学习、项目化学习、情景化学习、智慧课堂等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是创新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教师需要不断革新观念,寻找出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风格,让学生愿意学习、快乐学习,最终能够达成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5. 结语

人的自我实现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和追求,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需要引导和启发人生价值的思考,构建和超越不同色彩的自我实现。教育绝不仅仅是授人以鱼,而是在授人以渔的过程中让每一种成长都是一种可能,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实现是教育承担的使命,也应是教育的最终诉求。我们崇尚的教育应当唤醒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自我实现的追求,鼓励生命创造出更多种可能并焕发出多样性的光彩。

基金项目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基于UbD的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设计研究》(项目号:2022XKT1195)。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 教育原理[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08.
[2] 马斯洛. 人的潜能和价值[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7: 209-221.
[3] 马斯洛. 马斯洛人本哲学[M]. 成明编, 译.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03: 274.
[4] 马斯洛. 自我实现的人[M]. 许金声, 刘锋,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87: 325.
[5] 岳伟. 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一种新的教育目的观[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 79-84.
[6] 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9.
[7] 杨浩英. 论教育与人的自我实现[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2019, 16(1): 20-26.
[8] 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M]. 许金声, 程朝翔,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7: 183.
[9] 胡靓, 赵冬生.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精髓: 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实现培养[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