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根据2021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18.7%,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其中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1这一显著的差异背后,是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年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与此同时,农村养老服务在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等模式方面均面临着困境,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农村养老已成为影响乡村振兴和城乡和谐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更多的人才、科技、资本等资源必定纷纷涌向农村地区,为养老服务提供契机,助力养老服务模式和体系的完善,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养老服务发展 [1] ,因此要抓住机会乡村振兴的良机,努力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质量,反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2. 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
2.1. 自我养老
在农村,自我养老是最普遍的养老模式,作为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经营土地的收入,因此自我养老也叫土地养老,就是通过经营土地来获取经济收入,用于维持日常的生活开支,并且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提供经济保障,即到了晚年也能够经济自立、生活自理和精神自强,在整个养老时段上,不管是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还是精神慰藉都是依靠自己为主 [2] ,必要时间才会向子女、社会索取帮助。
2.2. 家庭养老
“百善孝为先”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自古以来都主张“养儿防老”。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方式在农村也非常普遍,农村家庭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子女多,因此是家庭成员轮流或者共同供给养老所需资源的一种养老模式,而这些资源中包含了物质方面的保障与精神方面的抚慰,其实质上是亲情养老 [3] 。家庭养老能够使老人得到子女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抚慰,是比较理想的农村养老模式。
2.3. 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服务是针对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的现状,从社会角度提供给老年人的帮助服务。在农村,集体养老模式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五保”供应管理制度、养老院、敬老院等等。其中,“五保”供应管理制度针对农村“三无”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在吃、穿、住、医、葬五方面给予照顾和补助。一般情况下,无儿无女或者子女实在没有时间照顾的农村老人都会去村镇的养老院养老。与此同时,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月都能领到养老金作为生活补贴。
3.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现实困境
目前农村养老的三种主要模式都存在问题,自己自足的养老方式不具可持续性,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也因为家庭结构的变更以及养老制度的不健全等问题面临冲击与挑战,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农村老年群体收入低,自己自足的养老方式不持续
农业文明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农业文明已经融入到农民的血液中,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不断延续。中国农村的老人傍地而生,以农为脉,土地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谋生的基础,也是家族传承和身份认同的象征。老人们将土地视为财富的源泉,是他们长期劳作和辛勤耕耘的结果,代表着生活的稳定和安全。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不愿意闲着,更愿意在自己身体情况允许的条件下从事耕作劳动,在他们眼里,不仅能够获得经济收入,同时还能锻炼身体并且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但是现在的新形势使得农村老年人不能够继续通过自己自足的方式养老。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上越来越多的土地流转,农民依靠土地的收入相比于社会整体的消费水平来说越来越低,老人无法维持基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一部分农村老人年龄过大,劳动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都会有所下降,很难通过劳务来增加收入,经济基础的匮乏就使其生活更加困难。所以说,在目前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农村老人通过自己自足的方式进行养老,已经不能够持续的发生作用了。
3.2.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
传统的家庭养老在农村是最受青睐的养老方式,子女通过给予父母生活费用、轮流照看父母等方式赡养老人,使老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顾。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重“孝”的国家,百善孝为先,亲情大于一切,所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是最普遍也是最受认同的方式。
但是随着计划生育的育的推行以及经济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也使得子女的养老压力增大。与此同时,城镇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新一代的年轻人都离开家乡去城镇发展,然而大部分老人在农村住习惯了,不愿意跟随子女去城市生活,使得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也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这也导致农村的空巢老人不断增多。赡养老人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度也在逐渐降低,而采用自我养老模式的老年人收入来源也在持续降低,不孝敬老人,甚至对老年人进行家庭暴力的现象也层出不穷,这些都是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养老问题所产生的冲击 [4] 。
3.2. 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政府主导的社会养老面临挑战
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得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但是保障标准低和政府补助缺位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可持续性的症结,即使对一些人均收入较高的相对发达的农村而言,其社会养老保险水平也不容乐观 [5] 。与此同时,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也有很多的局限性,不是所有老人都能享受到,像集体养老保障形式一般只能局限于“五保户”群体,但是这部分老年人群体占全部老年人群体的比重是十分有限的,大部分老年群体既不能通过劳动来获取收入,也没有退休金收入,养老保险金的标准又十分低。与此同时,农村养老院的护理设施不够完善,人员素质整体不高,缺乏专业的护工和养老设施,因此对于农村的贫困老年群体来说,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整改还不够完善,社会养老模式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4.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策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农村养老服务事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针对前面提到的三个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中都有相关的应对策略,因此要借助乡村振兴计划,不断改进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4.1. 促进农民土地经营增效,增加老人普惠性供给
首先,农村养老质量低的根本原因是农村老人的收入低,农村60岁左右的老人群体为了不给儿女增加负担,多数都在村里务农,土地经营收入还是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要提高土地经营效益,达到老人收入效应的最优最大化。通过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 [6] ,减轻农村老人的耕种负担的同时,提高老人的收益。同时村委会可以进行招商引资,寻找合适的土地承包商,引导农村老人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并且针对老人的年龄和家庭情况在流转费上给予适当的帮助。
其次,除了经济上的补助,还可以在老人精神建设方面增加普惠性供给。在农村,大部分老人是不会使用电子设备的,更多的是使用功能单一的老年机与家人保持联系,他们娱乐的方式很单一,除了听收音机、看电视之外,很少有其它的活动。因此,可以在村(社区)、镇(街道)设立文化艺术中心等机构,并且定期举行培训、展演等活动,为老人提供一个学习娱乐的场所和平台,使老人的歌唱、乐器等才艺得到充分地展示,丰富老人的业余活动,让老人在打发老年生活的同时,不断提高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鼓励乡镇政府建立老年大学,并支持村组和社区设立老年学习点和老年学校,以促进老年人的学习和知识传承。利用数字化平台展开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教学活动,让老人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4.2. 重视家庭养老基础作用,发展农村多元养老模式
中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使得家庭养老模式基础最牢固,同时也最受青睐,因为其不仅是优秀家风的体现,也是效果最佳的养老方式,它照顾到了老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需求。大部分农村老人很少外出,他们几乎一生都呆在自己出生并度过大部分时光的村庄,因此他们渴望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度过晚年。与此同时,要创新发展其他养老模式,与家庭养老互补,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第一,重视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村(社区)、镇(街道)应加强民众的优秀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子女对孝敬父母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农村老人在孤身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从家庭道德的角度处理因农村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赡养问题,营造和睦有爱的家庭氛围,给老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养老环境。第二,要重视其他养老模式多元共促。在老龄化情况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自己自足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应该不断创新养老模式,为农村老人养老提供更多的选择。例如,可以全面推行农村互助养老服务。通过组织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健康老人与病弱困难老人的就近、就亲、就便帮扶结对,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对互助关系 [7] 。这样不仅有利于老人之间的来往互动,也有助于减轻子女的压力。
4.3. 完善政府帮扶养老政策,加大在农村养老方面的财政支出
首先,在资金支出方面,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和配置资金。政府应将每年的农业社会养老金纳入国民经济规划,并建立相应的投资机制,来确保政府财力的支持。为特贫困老人争取更多的补助。同时政府要能够进一步搞好农村贫困老人的低保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用来维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并且定期对老人的生活状况展开调查,以确保能够立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其次,政府借助乡村振兴引进更多的人才,壮大人才队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因此,要借助此契机引进更多的专业人才到养老院、敬老院、农村医疗中。引进社会专业人员参与指导和改进农村养老服务,鼓励现有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积极参加全国职业水平考试,并鼓励其进行社会工作学历和学位教育。同时引进更多的青年志愿医生投身到乡村养老服务行业中去,让青年人在具体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乡村振兴计划添砖加瓦。
5. 结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老龄化的速度而言,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都将是“三农”工作的重点。不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把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关切引入到乡村振兴的主题中去,构建高质量农村养老体系指日可待。针对目前三种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家庭、社区、政府等应该联合起来对症下药,从而真正意义上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养老问题,为农村营造一个安定团结、和谐有爱的养老环境,实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美好社会愿望。
NOTES
1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EB/OL]。(2021-05-11) [2023-06-10]。 http://www.gov.cn/guoqing/2021-05/13/content_5606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