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苦荞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artary Buckwheat Industry in Longnan City
DOI: 10.12677/HJAS.2023.138101, PDF, HTML, XML, 下载: 199  浏览: 247 
作者: 张志刚, 王文丽, 王 玥, 刘铁欣:陇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 陇南;吴巧娟:陇南市气象局,甘肃 陇南;杨金梅:陇南市经济作物推广总站,甘肃 陇南
关键词: 苦荞产业发展现状对策Tartary Buckwhea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 Countermeasures
摘要: 本文针对陇南市苦荞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苦荞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发展苦荞产业的特色优势,为陇南市苦荞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陇南市苦荞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引领和支撑,从而推动陇南山地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As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artary buckwheat industry in Longnan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rtary buckwheat industry, clarifies the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tartary buckwheat industry,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rtary buckwheat industry in Longnan City,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guidance and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rtary buck-wheat industry in Longnan City, 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eatured agriculture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Longnan City.
文章引用:张志刚, 吴巧娟, 王文丽, 杨金梅, 王玥, 刘铁欣. 陇南市苦荞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农业科学, 2023, 13(8): 729-732. https://doi.org/10.12677/HJAS.2023.138101

1. 引言

陇南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区交汇处,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发展苦荞等杂粮作物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全市海拔1200~3000米的区域,春、夏开发利用面积200万亩以上。日照充足、雨热同期,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病虫害少,尤其是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阴湿地区,远离工业和城镇生活区,大气清新,水质洁净、环境良好,是种植绿色、有机苦荞的理想净土。苦荞麦是国际粮农组织公认的优秀的药食兼用粮种,被誉为“五谷之王” [1] ,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及食疗功效,种植价值极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保健愈发重视,国内外需求不断提升 [2] 。为构建“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陇南苦荞产业发展新格局,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着力推动陇南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做优苦荞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2. 陇南市苦荞种植现状

2.1. 种植面积

苦荞是陇南市高寒阴湿地区出产的纯天然无污染优质小杂粮,适生区主要分布陇南市八县一区的121个乡镇、1793个行政村。目前,全市种植苦荞的面积已超过20万亩,年产量4万吨,已成为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

2.2. 种植模式

陇南市种植时间有春季正茬种植苦荞和夏季复种苦荞,正茬主要以合作社订单种植为主,采用苦荞–蔬菜种植模式,实现一年两熟,种植面积较小,只占全市苦荞种植面积的30%左右,夏季复种在小麦或油菜收获后复种苦荞。

2.3. 产业开发情况

陇南苦荞产业包括苦荞系列酒、苦荞叶芽茶、苦荞颗粒茶、苦荞保健枕、苦荞米面等系列产品。其中52˚康神牌苦荞王酒荣获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得到了社会高度认可,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深受用户好评。

2.4. 龙头企业建设情况

陇南康神苦荞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于2014年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元,是一家集苦荞种植收购、生产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1项,其“山荞”牌注册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并获得国家及省级证书。

2.5. 苦荞联合社建设情况

陇南市苦荞联合社通过“企业控股、联合社统筹车合作社经营、贫困户入股、土地流转、农民打工、市场化运作”的“三变”改革新格局,坚持与贫困户签订帮扶责任书,目前,苦荞种植专业联合社下共有苦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社员1538户,每年种植苦荞8.2万亩。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科研投入少,良种繁育体系滞后

近年来,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研究力度大,杂粮的科研支持度较低,导致苦荞良种繁育与推广未受到重视,只有极少数的农业科研单位在坚持苦荞的研究 [3] 。

3.2. 生产管理粗放,产业化程度低

苦荞主要生长区域在高山地区,存在农机化程度低、耕作管理粗放等问题,导致投入大,收成低 [4] 。并且陇南市苦荞产业加工工艺落后,大多数为初加工,对产业的深层次挖掘不够,缺少苦荞特色产品 [5] 。

3.3. 产业链不完善,限制产业发展

发展苦荞产业能够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促进陇南山地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并且苦荞产业涉及农民生产、科学研究、企业发展、市场流通等关键环节,目前陇南市苦荞产业链不健全,限制了苦荞的进一步发展 [6] 。

4. 发展对策

4.1. 争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

苦荞等小杂粮作为弱势产业,关注度低,资金投入少,要进一步加大苦荞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7]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抢抓国家支持扶持产业发展投资机遇,多渠道申报项目,以项目资金扶持苦荞产业发展。二是增加政策性保险补贴,苦荞收获量受限于自然条件,为了苦荞产业更好地发展,可将苦荞经济作物纳入陇南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保险责任涵盖当地主要自然灾害和重大病虫害等 [8] 。三是加强对苦荞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苦荞产品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技能培训、引进优良种子、收购原料等方面给予国家优惠政策,提高苦荞加工企业影响力,促进苦荞产业健康发展,使苦荞产业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富民产业。

4.2. 加大科技投入,扩大良种繁育

苦荞等小杂粮目前科研基础薄弱,品种杂乱,迫切需要成立陇南苦荞研究所,按照“提纯与选育相结合、引进与选育相结合、公益性与商业化相结合”的原则,建设苦荞良种扩繁的试验示范基地,开展苦荞提纯复壮、扩大繁育和示范,保障优良种子供应,构建苦荞种子生产“育、繁、推”体系,逐步达到苦荞良种繁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目标 [9] 。

4.3. 建设示范基地,提高栽培技术

进一步研究探索陇南市苦荞的高产栽培技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土地生产力,为陇南市苦荞产业开发提供技术依托,在陇南市适宜区域流转土地建立苦荞产业示范基地,并开展苦荞高产绿色栽培技术人才培训,示范带动农户种植苦荞,采用“企业 + 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订单农业模式,积极推动农户在全区适宜区域发展种植苦荞 [10] 。提高广大农民种植苦荞技术,形成规模化生产,提高陇南市苦荞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11] 。

4.4. 加强产品开发,完善产业链

研发苦荞系列产品,将苦荞初加工和深加工结合起来,利用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根据市场需求研发系列产品,提高产业效益。整合苦荞生产、加工流通、终端销售等环节,打造苦荞良种繁育、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 [12] ,创新农民利益共享机制,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陇南市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4.5. 培育龙头企业,支撑产业发展

加强对苦荞企业的政策扶持,抓好经营主体培育及龙头企业引进,探索发展苦荞农业产业联合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开展企业化经营,大力推广苦荞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有机结合,可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促进苦荞产业高质量发展 [13] 。

陇南苦荞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主导,以深加工为龙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良种繁育、提高栽培技术、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等增产增效集成技术,打造陇南市高寒阴湿区乡村振兴富民产业,促进苦荞适宜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参考文献

[1] 阿米史熙. 凉山州苦荞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2018.
[2] 林汝法. 发挥苦荞种植优势做大做强苦荞产业[J]. 作物杂志, 2008(5): 1-4.
[3] 熊振友, 李基光, 周美亮, 王艳兰, 田仁广, 田肖, 汤睿. 苦荞栽培及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J]. 作物研究, 2021, 35(6): 626-628+638.
[4] 王立新, 刘红梅, 胡建风, 王显立, 樊艳. 毕节市苦荞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 中国种业, 2015(6): 34-37.
[5] 闫文杰, 段昊, 吕燕妮, 王靖. 苦荞在我国保健食品中的应用进展[J]. 食品科技, 2021, 46(6): 55-61.
[6] 赵霞, 韩一军, 姜利娜, 马宏阳, 杨璨, 汪隆宇. 我国苦荞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J].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1(15): 42-44.
[7] 吴曹阳, 梁诗涵, 邱军, 高金锋, 高小丽, 王鹏科, 冯佰利, 杨璞. 基于连续12年国家苦荞区域试验的中国苦荞品种选育现状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9): 3878-3894.
[8] 邵冉. 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探析[J]. 甘肃农业, 2022(11): 46-49.
[9] 李秀莲, 史兴海, 朱慧珺. 苦荞产品开发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 山西农业科学, 2011, 39(8): 908-910.
[10] 王玉斌, 孟庆翔, 周振明, 吴曰程. “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基地”模式打造助农增收新样板[J]. 中国畜牧业, 2021(23): 14-17.
[11] 赵钢, 任贵兴, 邹亮, 彭镰心, 赵江林, 等. 苦荞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应用[Z]. 成都: 成都学院, 2018-09-06.
[12] 张永霞.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问题以及建议[J]. 现代农业研究, 2023, 29(4): 68-70.
[13] 张清明, 赵卫敏, 桂梅, 马裕群. 贵州苦荞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 中国农业信息, 2009(5): 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