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高校资助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培育人才、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制度,推进教育扶贫,尤其是帮助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个孩子都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 [1] 。高校资助不仅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独立意识以及责任意识,为其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 案例简介
小王是我院大三年级在读学生,入学至今一直是学院特殊困难学生群体,最近发现该同学成绩滑退,甚至向班主任表达了退学想法。
小王家庭情况十分复杂,从小母亲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父亲因患癌症去世,家里还有一个年长两岁的姐姐,兄妹两人成为孤儿后由伯父收养,从小在伯父家生活。伯父家主要以务农为主,全家需要负担4个孩子的日常开销。伯父后又被查出患有癌症,这让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家庭经济入不敷出。为了减轻生活负担,小王大一入学后选择参军入伍,两年后退役复学,现因伯父病重,每月能给予小王的日常生活费用很少,小王不得不靠课余时间兼职赚取生活费。
3. 案例分析
为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院每一学年都会对学生进行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认定,积极开展学生的助困、帮扶、育人工作。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生总数中有一定占比,这是客观存在的,但像案例中小王同学这样,即是孤儿又是退伍军人,还因变故导致抚养家庭经济状况突然恶化到了日常生活费用都无法保障的地步,此类情况是非常少见的。经过了解,小王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乐观积极,担任班委,工作认真负责且组织能力强,但学业成绩一直不突出,甚至还有部分科目考试不合格的情况。
因此,这个案例涉及以下问题:第一,如何通过助困解决学生日常生活问题,并警惕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误入网贷陷阱。第二,警防学生因经济问题带来的心理或精神压力,最终产生自卑、消极甚至怨恨的心理问题。第三,如何构建“助困–育人–成才”模式,帮助小王在困境中重拾信心,提升专业能力,顺利完成学业。
4. 思路举措
4.1. 坚持靶向“治疗”,为学生精准“画像”
靶向“治疗”就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抓住关键,做到精准“画像” [2] 。精准帮扶的关键是“精准”,前提是摸清问题,小王同学看似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问题,但事实远不仅此,我们“兵分四路”对小王同学展开了调查:
辅导员:全面梳理小王同学入学至今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及资助情况,与其进行深度谈话,了解学生生活费用来源及课余兼职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总结学业滑退的原因。并向其详细讲解学校现有的资助政策,对其进行开导、鼓励,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
班主任:分别与小王同学的亲属取得联系,多方沟通确认小王同学所述情况与事实相符,同时得知监护人家庭因病花光了所有积蓄,每月仅能给予小王同学700元左右生活费用。落实此情况后,班主任与小王同学进行了深入交流,肯定了该同学在担任班委期间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寻求帮助。
专业教师:多名任课教师反馈小王同学专业能力不强,大一、大二学年多门专业考试不合格,大三学年情况好转,但对专业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主动性欠缺。
同学、舍友:与小王舍友、班级骨干、同班同学开展谈话,深入走访宿舍、班级,了解到小王平时有向同学借钱的情况,数额不多但长时间不归还,与部分同学关系紧张,自尊心较强。
为更好开展下一步工作,综合调查情况,为小王同学刻画“精准”人物肖像,详细见表1。

Table 1. Wang Xiao’s “Character Portrait” table
表1. 小王同学“人物肖像”表
4.2. 凝聚家校合力,多举并施提升育人实效
家庭–学校应彼此主动联系、互相支持,形成家校合力。从家庭角度出发,小王从小的生活环境让他即懂事又敏感,监护人更应给予更多的亲情关怀,主动了解小王的在校生活、学习动态。同时,家长应积极联合学校开展助困帮扶工作,尽可能克服眼前困难,保障小王同学日常生活基本开支,支持、引导小王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假期实习、勤工助学、兼职打工等方式,发挥其专业特长,最终把“他助”变“自助”,实现独立自强 [3] 。班主任、辅导员也要与学生家长建立长效沟通机制,通过向小王同学监护人(亲属)介绍其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基本情况,让家长跟老师共同感受学生取得成绩和进步带来的喜悦,共同思考学生退步的深层次原因,家校形成联动。
学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向学校资助中心说明情况,为小王同学申请勤工助学岗位,聘为实训楼管理员,用于补助日常生活开支。第二,凝聚多方力量,尝试通过学校基金会、校友助学、社会资助等多渠道、多方式解决问题。第三,充分利用假期,向小王推荐兼职岗位,通过自身努力缓解经济压力。第四,邀请朋辈导师团队进行专业辅导,鼓励小王制定学习目标,克服畏难情绪,主动找任课老师进行课后答疑。
4.3. 构建“助困,育人,成才”新体系,分层递进帮困助学
学生帮扶助困不应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应该把助学拓展提升到助学成才,帮助学生摆脱因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在信仰、学习、心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层递进,构建“助困、育人、成才”的创新体系。
第一步,摆脱经济困扰。此阶段应全面掌握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并从“奖、贷、助、勤、补、免”六个方面建立一个完善的经济帮扶体系,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所遇到的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第二步,建立贫困生成才育人体系,重点加强贫困生精神、能力、心理方面的帮扶工作,注重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力量,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学生感恩回馈社会的意识。第三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通过多层次、全方位资助和培育,形成精准化、个性化、差异化的资助环境,满足学生在素质提升、情感畅通、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等方面需求,进一步深化资助育人工作内涵 [4] 。
5. 经验启示
如何做好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课题,以正确的思路、正确的态度对待贫困生至关重要。
首先,辅导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不仅要第一时间感知学生外在表现的异常,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洞察学生思想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掌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其次,坚持“助困重在育人”的理念。辅导员要深挖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元素,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与紧迫感,不仅要缓解特殊困难群体物质层面上的经济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解决其精神贫困问题;通过资助育人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和独立性,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个人成长。
最后,资助育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学习热情也时高时低,在帮扶助困过程中必须制定一个长期的计划,便于开展后续追踪工作,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发力、精准资助、精准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