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国内研究进展与展望
Domestic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Inland Open Economy
DOI: 10.12677/ASS.2023.128611, PDF, HTML, XML, 下载: 182  浏览: 262 
作者: 李 欣: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关键词: 内陆开放型经济开放平台开放体制开放模式开放路径Inland Open Economy Open Platform Open System Open Mode Open Path
摘要: 深入探讨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整体研究进展,对于提高内陆开放度、发展内陆经济,缩小我国东西部开放型经济发展差距,推动“双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整合了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影响因素以及内陆开放体系三大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是:第一,要加强对投资、创新双轮驱动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研究;第二,要深化内陆开放型经济与“内循环经济”的研究;第三,要加大对内陆开放型经济平台绩效的研究;第四,要增强对内陆开放型经济中通关机制、联运机制的研究。
Abstract: An in-depth study of inland open economy has important impact on improving inland openness, developing inland economy, narrowing the gap of open economy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of China,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Dual Circulation Economy”.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research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inland open economy, and holds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first,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two factors driving inland open economy of investment and innovation; second,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inland open economy and “internal circular economy”; third, increase the research on the inland open economy; fourth,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customs clearance mechanism and intermodal transport mechanism in the inland open economy.
文章引用:李欣. 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国内研究进展与展望[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8): 4469-447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8611

1. 引言

内陆开放型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遵循从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开放,依次向中西部地区深入开放发展的逻辑选择。内陆开放型经济与沿海开放型经济相对,两者的区别表现为地理属性、要素配置及市场开放边界的差异。内陆开放型经济是基于国际贸易圈视角下,融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通过高度开放的市场机制实现全球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及优化配置,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相较于沿海开放型经济,它不仅强调了对国外市场及要素的充分利用,而且还强调了对国内市场和要素的重视。能否成功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是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关键。为了扩展开放格局,我国政府采取了包括实行优惠政策、鼓励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积极构建基础设施平台 [1] 等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改善了生产方式,扩大了市场边界,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在取得以上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东部地区的率先开放使得资源要素不断向沿海地区聚集和配置,加大了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难度;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进一步拉大了地区间发展的差距。为抓住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调动自身内在需求,积极融入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对于内陆地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与“双循环”经济格局等,力求推动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构建内外互促循环发展的新格局,缓解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基于此,深入研究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影响因素和发展障碍,分析内陆开放与经济增长的联系,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平台、模式、体制和路径选择,对中国开放型经济新进程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影响因素

2.1. 要素投入引导内陆地区比较优势的形成

2.1.1. 人力资源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人才作为自贸试验区的核心竞争力 [2] ,可以带来知识和市场意识的扩散,从而有效推动地区的开放发展 [3]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凭借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在经济开放的进程中抢占先机;而内陆地区人力资源储备的不足则制约了内陆开放型经济增长 [4] 。在“新常态”背景下,内陆地区更需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从而助力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2.1.2. 资本要素

庞大的资本规模为内陆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条件,其中外资的作用不可忽视。首先,以FDI为代表的国外资本在流入内陆地区时通常会伴随着高水平技术与管理经验的输入,这将带动产业升级与生产效率提高。其次,FDI可以协调内陆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通过促进出口贸易从而作用于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 [5] 。而无论是FDI带来的产业升级还是区域经济增长都将进一步推动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未来,内陆地区利用外资时需要在稳住外资规模的前提下,优化外资配置效率;积极改革引资的体制机制,提升外资的水平与质量 [6] 。

2.1.3. 技术水平

技术的引进和自主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产业对要素的使用效率,从而影响内陆经济增长。其中,引进与要素禀赋匹配的技术,有利于发挥地区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加速技术进步,从而支撑经济发展 [7] 。因此,内陆地区需要引进与地区发展相“适宜”的先进技术,增强科技创新的力度,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以促进内陆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攀升,加速开放进程。

2.2. 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促进高质量外资入驻内陆

2.2.1. 资本市场服务体系

资本市场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完善有助于优化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国际贸易,助力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首先,符合实体经济金融服务需求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可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中介效应和分配效应 [8] 。其次,外资准入政策放松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可以为内陆出口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从而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开展 [9] 。

2.2.2. 产业集群和产业配套

从全球产业转移的经验来看,完善的产业配套服务和强大的产业配套支持是推动产业承接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10] 。产业集群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技术外部性和金钱外部性会影响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增长 [11] 。而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产业集群还可以帮助集群内的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融资效率。结合重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经验来看,重庆引进了与“笔电”品牌商匹配的富士康、英业达等PC制造商,形成了较好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配套能力,从而为引进“笔电”巨头惠普等品牌企业增添筹码,最终助力自身开放经济的发展。

2.2.3.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先行条件。姜巍 [12] 将基础设施分为交通基础设施、通讯基础设施和电力基础设施,其中对内陆开放型经济影响较大是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的铁路、水运及航运设施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强海外并购,激励内陆企业“走出去”,从而对内陆经济开放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良好的体制机制与适宜的政策扶持助力内陆开放格局的形成

良好的体制机制是深化内陆开放的必要基础。从国内环境来看,构建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利于推动我国市场经济更深刻的改革;从国外环境来看,国际竞争压力的加大,使得以促进出口和利用外资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开放型经济体制急需做出革新 [13] 。一旦体制机制的革新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就会出现体制机制障碍。其中,体制障碍将导致制度的交易成本提高;机制障碍将导致管理成本提高 [14] ,最终导致效率降低。因此,应通过制度和政策调整,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体制机制与监管模式,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体系 [15] 。

2.4. 评述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纵观内陆开放型经济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本文认为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有:1) 虽然国内学者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多数只是理论上的剖析,缺少相关实证研究的进一步论证;2) 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倾向于探究外资对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影响,缺乏对创新绩效这一影响因素的深入剖析;3) 优惠政策是地方政府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内各地区资源争夺竞争的加剧,极有可能造成政策扭曲问题。为实现优惠政策正效应的最大化,相关政策评估需要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3. 内陆开放体系研究

3.1. 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平台研究

3.1.1. 区域开放载体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立了各种不同功能的开放载体平台,它们在我国开放进程中提供了诸多支持,本文在分析区域开放载体平台时,着重分析了综合保税区与自贸区对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影响。

内陆综合保税港区自成立以来,促进了内陆地区的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为适应未来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的高要求,综合保税区需要实现功能延伸和产业升级布局,并逐渐向自由贸易区转型。自由贸易区在综合保税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进行了金融、贸易、服务业以及行政体制等多领域的改革创新 [16] ,这无疑会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为了实现由开放洼地转向开放高地的目标,内陆地区应以更大投资化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为目标,设立各区域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自贸试验区 [17] 。但在此过程中,内陆地区首先需要了解自贸试验区区位的特殊性,发掘自身独特的优势,避免与已成立自贸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

3.1.2. 金融服务平台

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需要借助完善的金融服务平台,并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重庆的发展经验来看,重庆作为内陆城市,之所以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转危为安”,主要是因为它较好地创新了内陆的离岸金融结算,丰富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国际结算模式 [18] 。

虽然近年来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一直在进行中,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科技金融平台建设不完善,缺乏协同规则和策略机制 [19] ;大量社会金融资源流向国有金融机构,这影响了内陆民间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使其优势未得到充分体现。

3.1.3. 交通网络支撑平台

交通的便利程度与外商直接投资呈正相关的关系 [20] 。构建物流交通平台,形成交通枢纽,对我国内陆地区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刘传岩 [21] 认为西部地区因为区位限制,很难像东部地区一样凭借海港与国际经济体系对接,因此需要积极建设内陆港,以扩展市场。同时,还应重视对以航空、水路、公路以及铁路为一体的基础交通网络的构建,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效率,充分发挥交通设施的网络性。再配合多式联运体系和通关无纸化改革,提高“大通关”效率,最大限度激发内陆地区物流交通网络的活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弥补区位劣势。

3.2. 内陆开放型经济体制研究

我国内陆开放型经济体制是在借鉴沿海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这个体制在推动内陆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作用,不仅导致经济结构失衡,而且强化了粗放增长模式,表现为生产附加值低、资源被大量消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随着内陆开放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这种体制需要革新。近年来,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被多次提及,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对外投资成为我国与其他各国共赢的主要措施;服务业开放合作进一步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自贸区发展助力于拓展国际市场等 [22] 。这一新体制恰好为改善内陆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提供了借鉴。为此,内陆中心城市应积极参与体制改革,先试先行,加快建立起跨区域的行政管理体制 [23] 。此外,内陆地区还需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强化企业的主体功能。

3.3. 内陆开放型经济模式研究

3.3.1. 市场与政府协调分工型模式

发展开放型经济,政府和市场的作用都不可忽视。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内陆地区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各级政府的统筹,从而协调区域发展 [24] 。因此,在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政府应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协力凝聚各项社会资源,通过市场实现最优资源配置,最终形成以政府为桥梁,各市场主体共同协作的网络平衡新格局。

3.3.2. “以点带面”发展模式

“以点带面”的开放发展模式指的是内陆城市在开放体系布局中可以优先发展中心城市,以交通干线为轴,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之所以要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是因为内陆地区中心城市的“顶端优势”显著,中心城市拥有更完备的基础设施、更齐全的产业配套和更优异的综合服务功能,能够吸引大量劳动力、资金以及其他经济要素快速流入 [25] 。

3.3.3. “引进来”加“走出去”模式

为有效统筹两个市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形成国内国际经济互促循环的良好格局,内陆地区既需要坚持要素“引进来”,又需要鼓励经济主体“走出去”。一方面,内陆地区需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以便提高自身经济技术水平并形成比较优势 [26] 。另一方面,内陆地区需要统筹协调各相关决策部门共同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3.4. 内陆开放型经济路径研究

3.4.1. 寻求区域合作,助力内陆开放

为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内陆地区应加强同国内外各地区的区域合作,以此带动区域之间要素、资源更充分的流动。鉴于此,内陆应注重与国内各地区的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在国内各区域联动发展的同时,内陆地区也应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国际区域经济的分工、合作与融合,通过投资、贸易、金融等合作形式,推动国际经济循环发展 [27] 。

3.4.2. 高效利用外资,鼓励自主创新

改革开放多年来,依靠引进外资带动经济发展一直是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内陆地区需要扩大外资引进规模,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内陆地区需要从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向“招商选资”模式转型,提高外资质量,吸引创新要素汇集,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28] 。

积极引进外资固然很重要,但自主创新也不容忽视。全伟等 [29] 认为多数外资企业一般只作为跨国公司全球配置的一个环节,依据跨国公司的指令进行生产,不直接面向市场,故而无法为我国内陆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创新动力。因此,内陆地区应支持本土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各经济领域的创新转型,推动内陆开放型经济进入新稳态 [30] 。

3.4.3. 加强平台建设,夯实硬件环境

巩固发展基础平台、构建与内陆经济相适应的硬件环境,对内陆开放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31] 。内陆应积极推进各类平台的探索、创新,加快基础设施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开放型经济增长。

3.4.4. 重视服务贸易,扩张外贸版图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地位日渐提升。目前,我国的货物贸易已具备一定规模,正在向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转型。相比之下,我国服务贸易还在起步阶段,为迎合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内陆地区在稳定货物贸易发展的同时应积极打造服务贸易出口优势,拓宽外贸业务范围 [32]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量虽有所上升,但是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还较低,并且常年处于逆差水平 [33] 。为改变服务贸易所处的劣势地位,内陆地区需要逐渐解除对服务行业外贸的限制,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34] 。

3.5. 评述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已有文献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1) 多数文献在探讨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路径时忽视了内需经济的影响,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关于内陆开放型经济与“内循环经济”的研究还有待加强;2) 有关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平台绩效研究并不充分;3) 已有文献中缺乏对通关机制、联运机制的研究,特别是跨境陆路口岸物流的机制、体制创新研究。

4. 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多数国内学者对我国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内涵与理论基础、影响因素以及内陆开放体制、平台、模式、路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的研究,为未来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基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仍然存在新形势下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内容,这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4.1. 加强对创新、投资双轮驱动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国外投资为我国内陆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带动了我国内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在“新常态”背景下,投资这一动力明显后劲不足,无法再单独支撑内陆经济增长。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迫切需要通过创新为经济注入新动能,提高整体竞争力。根据2022年公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来看,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在过去四年中一直处于上升阶段,未来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为进一步带动经济增长,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扩大开放型经济的格局,内陆地区应该积极鼓励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与此同时,也要重视投资对内陆经济产生的影响。

4.2. 深化内陆开放型经济与“内循环经济”的研究

“新常态”背景下,内需不足已成为限制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瓶颈。未来,这种瓶颈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内循环经济”的发展,“内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将激发我国内陆地区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随着国际形势的改变,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大可能会面临诸多阻碍与挑战。内陆地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促进“内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内需求如何带动国内国际经济双向循环从而作用于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这类问题都将是未来有关内陆开放型经济研究的新切入点。

4.3. 加大对内陆开放型经济平台绩效的研究

已有国内文献主要围绕开放平台、开放体制、开放模式、开放路径对内陆开放体系展开研究。其中,平台建设绩效的好坏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平台绩效是对开放平台建设成效最直接的反馈,加大对内陆开放型经济平台绩效的研究,有利于内陆地区更好地进行指标化评价,从而更明确优化平台建设的方向。因此,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平台绩效评价体系是未来深入研究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方向。

4.4. 增强对内陆开放型经济中通关机制、联运机制的研究

通关、联运建设是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内容。内陆地区经济增长最终都需要通过贸易来实现,对此,提高贸易便利化显得尤为重要。构建水陆空一体化的跨境联运体系,完善与国际主要物流渠道相对应的通关管理机制,改进多式联运物流监管方式,提高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有助于全方位推动对外开放。因此,增强对水陆空一体化跨境联运机制的研究,尤其是对跨境陆路口岸物流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昉, 林毅夫, 张晓山, 朱玲, 吕政. 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经济发展[J]. 经济学动态, 2018(8): 4-17.
[2] 吴宏. 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中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基于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实践[J]. 企业经济, 2023, 42(5): 30-38.
[3] 李恒. 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选择——以内陆省份为例[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5(3): 80-86.
[4] 李海峥, 贾娜, 张晓蓓, Barbara Fraumeni. 中国人力资本的区域分布及发展动态[J]. 经济研究, 2013, 48(7): 49-62.
[5] 张鹏. FDI流入、出口贸易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 2010(5): 88-93.
[6] 刘建丽. 新中国利用外资70年: 历程、效应与主要经验[J]. 管理世界, 2019, 35(11): 19-37.
[7] 林毅夫, 潘士远, 刘明兴. 技术选择、制度与经济发展[J]. 经济学(季刊), 2006(2): 695-714.
[8] 李扬.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辨[J]. 经济研究, 2017, 52(6): 4-16.
[9] 侯欣裕, 陈璐瑶, 孙浦阳. 金融服务、外资政策调整与企业出口——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验证[J]. 金融研究, 2019(11): 94-111.
[10] 段小薇, 李璐璐, 苗长虹, 胡志强. 中部六大城市群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5): 681-690.
[11] 刘军, 徐康宁. 产业聚集、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0(7): 91-102.
[12] 姜巍. “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与中国的策略选择[J]. 国际贸易, 2017(12): 44-52.
[13] 唐海燕.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在哪里? [J]. 经济研究, 2014, 49(1): 25-26+69.
[14] 裴长洪. 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研究纲要[J]. 经济研究, 2016, 51(4): 14-29+46.
[15] 全毅. 中国对外开放: 理论创新与制度变迁[J]. 经济体制改革, 2023(2): 41-49.
[16] 王孝松, 张国旺, 周爱农. 上海自贸区的运行基础、比较分析与发展前景[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7): 52-64.
[17] 付亦重, 杨嫣. 美国内陆自由贸易区监管模式及发展研究[J]. 国际经贸探索, 2016, 32(8): 53-63.
[18] 李继樊. 我国内陆开放型经济制度创新的探索——来自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践[J]. 探索, 2013(5): 96-100.
[19] 江积海, 张烁亮. 基于价值网的科技金融平台运作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2): 14-18.
[20] Coughlin, C.C., Terza, J.V. and Arromdee, V. (1991) Stat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3, 675-683.
https://doi.org/10.2307/2109406
[21] 刘传岩.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 2013.
[22] 裴长洪, 郑文. 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目标和主要特征[J]. 经济学动态, 2014(4): 8-17.
[23] 张婷, 程健. 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困局及其模式创新[J]. 国际经济合作, 2015(1): 51-55.
[24] 李继宏.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J]. 广西社会科学, 2016(4): 14-18.
[25] 张毓峰, 张勇, 阎星. 区域经济新格局与内陆地区发展战略选择[J]. 财经科学, 2014(5): 103-112.
[26] 谢康, 于蕾.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中国对外投资战略[J]. 世界经济研究, 2003(6): 12-16.
[27] 王跃生, 马相东. 全球经济“双循环”与“新南南合作” [J]. 国际经济评论, 2014(2): 61-80+5-6.
[28] 戴翔. 要素分工新发展与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战略调整[J]. 经济学家, 2019(5): 85-93.
[29] 全伟, 李锡智, 王方. 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路径初探——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J]. 特区经济, 2009(3): 219-220.
[30] 毛征兵, 范如国. 创新驱动与双循环背景下中国开放经济多维政策体系框架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2, 43(3): 3-24.
[31] 丁瑶. 内陆地区推进开放型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 改革, 2008(6): 87-91.
[32] 殷阿娜, 王厚双. 中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基于绩效评估[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4): 106-110+153.
[33] 刘洪愧, 刘霞辉.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空间布局: 理论基础、历史实践与可行路径[J]. 改革, 2019(1): 30-42.
[34] 杨丽花, 王跃生.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时代需求与取向观察[J]. 改革, 2020(3): 14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