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青年人偏爱寺庙游背后的社会心态
How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Psychology behind Young People’s Favorite Temple Tours
DOI: 10.12677/ASS.2023.128633, PDF, HTML, XML, 下载: 520  浏览: 1,148 
作者: 韦海凤: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金钱伟: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
关键词: 青年人寺庙游社会心态Young People Temple Tour Social Mentality
摘要: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青年人从来都是最富朝气、最有进取心的群体。但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他们面临升学、就业、恋爱、婚姻、生子、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导致他们的生活处于焦虑与迷茫。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青年人热衷进寺庙游玩和上香求佛拜神的现象越来越多,文章试图从流行文化和青年人为寻求心理安慰的角度去研究为什么青年群体他们有这样的举动,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从而理解青年群体的需求,使得青年群体获得更多的支持,全面认识青年群体遇到的问题,提升全社会对青年群体的认知水平。
Abstract: In the rapidly changing era, young people have always been the most energetic and enterprising and lovely group. However, in the fast-paced modern life, they face problems in areas such as education, employment, love, marriage, childbirth, and physical health, which often contain many uncertainties, leading to anxiety and confusion in their lives. In such a complex environment,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rend among young people who are eager to visit temples and pray for Buddha and deitie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tudy why young people in the youth community have such a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pular culture and young people seeking psychological comfort, and what is the motivation behind them.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young people, enable them to receive more support,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faced by young people,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society’s understanding of young people.
文章引用:韦海凤, 金钱伟. 如何认识青年人偏爱寺庙游背后的社会心态[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8): 4634-464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8633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面临着升学、就业、恋爱、婚姻、生子、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变得更加的迷茫、浮躁和焦虑。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出现了许多青年人偏爱寺庙游玩的现象。据携程旅行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2月以来预订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 [1] 。这一数据的公布引起了网上的热议,青年人偏爱寺庙游玩的现象被认为是迷信的、不科学的行为,而这一现象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尤其青年群体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因此,本文为理解青年群体偏爱寺庙游玩的背后动机,主要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试图对青年群体进行深入系统和科学的研究,旨在理解青年群体的需求,使得青年群体获得更多的支持,全面认识青年群体遇到的问题,提升全社会对青年群体的认知水平。

2. 文献回顾

在宗教信仰学术研究上,国内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宗教信仰”的关键词就有28881篇相关的文献。杨庆堃对比中国宗教与国外宗教的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宗教主要以弥散性宗教为主,而国外宗教则主要以制度化宗教为主 [2] 。阮荣平、郑风田和刘力基于CGSS (2006~2010)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宗教信仰对个体创业的影响概率更大 [3] ,其中,阮荣平、郑风田和刘力还从微观调查数据出发,考察了宗教信仰与社会冲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宗教本身并不是社会冲突的根源,其在社会冲突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工具” [4] 。林国平研究发现中国民间信仰具有自发性、功利性、任意性、盘杂性、融合性、民俗性、区域性、民族性、草根性和顽强性等十大特征,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民间信仰的实质 [5] 。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王康对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进行了研究综述,分析当代大学宗教信仰存在的现状和原因,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研究 [6] 。荆学民和李旭炎研究发现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之间有密切的内在关系,信仰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超越性,因而信仰表征着人类的终极关怀,宗教是信仰表征人类终极关怀的“非理性”形式,哲学则是其“理性”的形式,宗教和哲学依赖信仰实现自己的“终极关怀”的本质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信仰应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终极关怀,合理的终极关怀应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信仰 [7]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对宗教信仰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在宗教信仰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是,2023年3月份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偏爱寺庙游和在寺庙烧香拜佛的现象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问题,有些主流媒体仅是从年轻人的宗教信仰出发质疑青年群体迷信、不科学、缺乏奋斗的行为,缺少了科学性、系统性的深入探讨。因此本文主要是试图通过对青年群体进行探究,深入了解他们偏爱寺庙游的背后动机,以达到对青年群体的正确认知和判断。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按照以往的观察,常常看到进出寺庙烧香拜佛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很少看到年轻群体的面孔,而今,寺庙里的几乎都是青年人的身影,有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寺庙做志愿者的,有去寺庙“上香”的,也有去寺庙旅游的,也有去寺庙求手串、佛珠等的青年人,更加夸张的是,也有青年人因为买不到门票通过让跑腿小哥帮忙去寺庙上香、求手串的现象。青年人从来都是最富朝气、最有进取心的可爱群体,他们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未来事业的接班人,而这些青年人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热衷寺庙游和寺庙上香的行为现象,这行为背后的动机又是什么。因此,本文主要是研究青年群体,对这个青年群体的年龄界定是在18岁~35岁之间。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年人处于人生的关键期,也是升学、就业、婚姻、生子、情感等方面的重大转折期,他们面对现实生活遭遇的种种压力、矛盾,使得这些青年群体的情绪、情感和认知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本文通过研究这一群体偏爱寺庙游了解其背后的社会心态,有利于了解当代青年人的行为动机,为新时代的青年群体提供一个更好实现自我平台。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青年群体偏爱寺庙游的“上香”行为动机进行分析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进行数据收集,之所以观察法和访谈法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本研究有可能涉及研究对象的宗教信仰等个人隐私方面的信息,通过问卷调查大量收集真实数据存在一定难度;二是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通过访谈法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想法。

4. 年轻群体为何热衷进寺庙上香

寺庙自古以来就有宁静、安详、新奇的特点,是一个清静休闲、修身养性的绝佳空间。寺庙既是游客游览参拜的胜地,也是彰显历史文化积淀的载体。许多年轻人选择去寺庙旅游顺便上香,是为了寻找内心深处的片刻平静,也是为了寻找重新面对现实的淡定。因此,本文主要从年轻人为了寻求心理安慰与寄托和青年文化的流行现象的角度来解释年轻人选择进寺庙上香的深层次动机。

4.1. 流行文化的热潮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抖音、小红书、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不断向年轻人推送“雍和宫”、“鸡鸣寺”、“法弘寺”等新型打卡地,各地的寺庙也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寺庙作为文化的承载物,古寺庙融绘画、雕塑、工艺技术于一体,是城市的文化遗产和人类的情感支撑 [8] 。青年人热爱进寺庙上香正是呈现了当前的流行文化的热潮。“寺庙上香”成为了当下的一种流行的文化符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来到寺庙放松身心,而这样的选择并不仅仅代表他们缺少上进心,更是一种追求内心安宁和寄托的方式。一位26岁在杭州工作的女性青年说道:

我去寺庙上香是上次有个人在朋友圈里晒了杭州灵隐寺的照片,看着法喜寺群山环抱,数座殿宇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寺内古木繁盛、百鸟鸣唱,在黄墙黑瓦的掩映下极具观赏性。所以我会经常周末去寺庙游玩,顺便上香。我有时会穿汉服去打卡拍照,购买佛珠、手串,有时是和朋友去寺庙感受“慈杯”咖啡的魅力,在寺庙里点一杯咖啡在这里点一杯咖啡,坐在露台上,眺望远处寺庙的琉璃屋顶,感受西方咖啡与东方禅文化混搭的元素,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

寺庙作为精神文化场所,为青年人提供了一种可以释放精神压力的方式。这种流行的寺庙游现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宗教中寻找某种信仰,其本质更接近一种表达对生活的期许和希望的“有趣形式”,是从中获得某些安慰的短暂行为或者“心理游戏”,也带有一定的社交互动和体验属性。它既不构成社会主流价值之外的选择,也不构成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替代,而是一种有特殊意义的流行文化“形式” [9] 。而且在新的消费主义影响下,让我们看到佛文化与当代的文创产品的交融与碰撞,实现旅游、文化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4.2. 寻求心理安慰与寄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都过着一种快节奏的生活。尤其是青年群体,他们要面临升学、就业、恋爱、婚姻、生子、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内卷”现象特别严重的今天,很多事情尽管都百般的努力了,但依旧还是无法得尝所愿,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往往使人陷入消极抑郁的情绪当中,担心自己究竟能不能办到,因此可能会向外界寻求心理依托。因此,年轻人偏爱进寺庙游玩,顺便上香以寻求一丝的心理安慰和寄托,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许。

4.2.1.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

这一代的青年群体受到20世纪90年代生育制度的影响,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而今不仅生活在高房价、高物价、工作高度内卷的时代,还要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处境,每天在996和007的工作环境里还要担心着失业的危机,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焦虑,青年人只有通过去寺庙游玩,在寺庙“上香”才能寻求一丝的放松和释放压力的机会。一位成家的32岁男性青年对笔者说:

作为一名通信设计员,每天有着高额的工作量,白天要出去勘察基站或者机房,一天跑两三个城区看四五个基站,晚上加班出方案、设计图,只为了多拿点绩效工资还房贷、车贷和装修贷。我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支柱,父母年迈,他们没有退休金,要经常看病住院之类的花销也都是我一个人承担,平时还要养小孩,供小孩上学等之类的。面对生活的不易,我能跟谁分担这些压力,身边大部分的朋友也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我只有在周末或者节假日的闲暇之余去寺庙游玩,让自己的情绪有一个宣泄的地方。我喜欢寺庙清幽禅静、与世无争的环境,每次到寺庙呆一下,我就有一种远离了尘世的压力,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了。

对于这一届的青年人来说,他们不是不上班、不上进,而是是在这个竞争压力巨大的时代,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下,他们要面临生活中的烦恼和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要养育小孩,要赡养父母,自我提升等操心事分外集中。他们既要努力上班赚钱养家,也要有一个缓解心理压力的手段,于是他们选择了寺庙游玩去上香。去寺庙游玩上香提供了一个短暂的心灵庇护所,它短暂地隔绝了社会外界的压力,创造与自己对话的精神场域,尽管它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但却为疲于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提供了一处歇脚、解压的空间。年轻人对逛寺庙的偏爱可理解为一种文化传统的回归,从紧张匆忙的现实中暂时抽离出来,适时地看一看宽广的世界,然后带着舒畅的心情继续积极地生活。

4.2.2. 在上课与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

相关的数据显示,从2016年考研至2023年,考研人数连续7年递增,从2016年的177万人,到2023年的457万人,预计到2024年考研人数将会突破500万人,那些没有保研的985、211的同学,近期也找不到工作,去参加考研对于普通高校考生的竞争也是非常强劲的 [10] 。虽然今年疫情放开,经济复苏,就业形势可能会变好,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4月,16~24岁的年轻人的失业率飙到20.4% [11] 。从这一数据中可以看到,当代青年人的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就业压力增大,高失业率的就业环境可能会直接影响到青年人的心理健康。一位即将大学毕业的23岁男性青年这样讲: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是最艰难的,2019年上大学,2020年1月份疫情就出现,在学校上了三年的网络课程之后就要毕业,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压力巨大。今年全国计算机专业的考研人数特别多,其中,我们班47个人就有26个人考研了,而有6个人的考研成绩都是300分以上,可能是由于前面三年的疫情,大厂倒闭太多,导致计算机行业的人都开始转战考研、考公和考编。今年3月份开始找工作真的是太煎熬、太痛苦了,我现在都挺怀疑自己的能力问题了,投了深圳的100多份简历,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所以,我去寺庙上香求神拜佛,祈求自己的运气能好一点,希望自己可以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或者让我二战考研的时候可以考研成功,去寺庙上香,也是对我前一段时间努力的肯定,也是让我更有底气往未来继续前进。

这一代青年人不容易,以前被父母逼着读书要出人头地,现在被社会现实封在象牙塔不敢出头。他们在学业和事业不顺利之时,去寺庙烧香拜佛成为年轻人的一个情绪出口,给未来的生活一份镇定剂,为之后继续投身到学习与生活之中。

4.2.3. 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求佛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里,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工作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对很多不确定的事情都无法掌控。在求人和求己之间,他们选择了上香求佛,求佛不仅不用放下自己的尊严和面子,还可以寄希望于未来。一位25岁的在深圳做自媒体的女性青年说道:

大学本科毕业3年来,感觉自己每天拖着一身躯壳活着。在大城市生活了两年多,还是找不到归属感,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回到老家发展,可是我自己不争气,在考公、考编和考证的路上奋斗三年都没有考上。朋友经常劝我,家里没有关系、没有人脉,很难能进到体制内工作,而且老家工资低,回去可能还是要依靠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帮助。但是今年1月份的时候,公司团建去寺庙游玩,我发现去寺庙游玩可以让我的内心得到一丝的宁静,让我暂时摆脱了纠结与迷茫,让我的内心不再惶恐,所以我现在每个周末都会抽出时间去寺庙做志愿者,在寺庙里可以闻到花香,敲佛陀和念诵经文,还有免费的斋饭,不仅让我感到了快乐还让我得到心灵愉悦和精神满足。所以面对不确定的事情时、与其迷茫,不知所措,倒不如换一种心态,既然求人难以实现,不如求佛,佛系的生活着,感受当下的快乐与宁静又何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客观地说,当年轻人面对一个庞大、莫测又无法掌控的不确定世界时,寺庙“上香”可以让他们得到片刻的宁静与平静,也可以坚定他们向前的信心,抚慰心灵,并在法律难以保障的时候约束立约者的行为。因而看似吊诡的是:求神可能“迷信”,但却并不必然是“落后”的。而寺庙游年轻化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这意味着90后和00后对“佛系”的理解已不限于为自己贴上“佛系青年”的标签,而是开始积极探索新的舒缓身心的方式和能够暂时托付心灵的安宁之地,同时也是努力与自己和解的一种方式。

5. 分析与讨论

青年人热衷进寺庙上香的现象,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去分析这一现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就是原始的、与生俱来的人格,原始驱动力和欲望(比如饥饿、性欲)组成的,遵循快乐原则,避免痛苦和不愉快。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至善原则。而自我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考虑超我的需求。青年人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可能是自我力量的不足状态。自我力量是指一个人在面对痛苦和冲突时,可以保持自我意识的能力 [12] 。当未来对于所有人都充满了不确定时,自我力量充足的人即使体会到了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依然会有前进的动力,并相信自己有机会通过努力逐步实现目标 [13] 。所以,青年人偏爱寺庙游玩可以通过自我觉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和寻找支持下的资源来提高自我力量,进而达到本我力量,最终帮助青年人更加明确心之所向。因此,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青年人偏爱寺庙游玩不是其迷信,不科学的行为,而是在这个大内卷、精神内耗特别严重的时代,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使得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而进寺庙上香不仅是一种流行文化的表现,也是一种寻求心理安慰的手段。对于青年人流行寺庙游玩上香的现象,不要仅从他们的信仰出发去评价他们的行为,而是要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出发,探究他们的需求,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给予青年群体更多的包容性,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社会支持,让他们在人生过程中积极健康的生活。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14] 。为了让青年群体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绽放绚丽之花,可以从以下这几方面给予青年群体支持。首先,对青年群体当前的社会心态进行分析和研判,培养青年群体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由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推进,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容易受到当下社会的收入分配、就业保障和教育改革等问题的影响,引发其认知、情绪和行为发生重大变化,这就需要及时对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进行监测、分析和研判,帮助青年群体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心态。其次,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下,社会普遍认可一种思想“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尽头是公务员”,这一思想引发体制外的青年群体的工作价值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体制外的青年对自己的工作失去信心,对未来感到迷茫。为此,许多的青年为了赶在35之前考上公务员,既要努力工作养活自己,也要不断学习,争取考上公务员。而这也引发了大部分的青年为了拥有一个稳定的事业不敢轻易地谈恋爱、不敢结婚、不敢生小孩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而影响我国的生育率下降。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就应该打破青年就业年龄限制,破除唯体制论的社会风气,鼓励体制外的青年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提高青年群体的工作信心。最后,帮助青年自我建构,激活他们的内生动力 [15]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青年在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的时候,通过帮助青年实现自我建构,增强其理性、平和的心态面对问题,重拾对未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内生性动力。本文的局限性,一是对访谈的对象缺少深入的分析,而且访谈对象数量少,对于有些观点并不能代表大多数年轻群体的观点;二是调研的时间少,每次去调研点都只是观察,没有随机找到访谈者,因为访谈过程中会涉及到隐私,比如宗教信仰方面,或者有些去寺庙的年轻人还是比较忌讳谈论关于“上香”的想法,因为在大多数人的想法里,烧香拜佛只需要佛祖知道就好,其他人知道就不灵验了,所以对于访谈者而言,没有随机性,本文的访谈对象都是从朋友的聊天中提取的,具有主观性。希望后面有学者能够深入去研究这一话题,关注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有关研究。

参考文献

[1] 携程黑板报. 寺庙类景区订单同比增长超300%近半数来自90后、00后[EB/OL]. https://mp.weixin.qq.com/s/XCkMGUeqf9d8f7xUYnqgbA, 2023-02-23.
[2] 杨庆堃.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
[3] 阮荣平, 郑风田, 刘力. 信仰的力量: 宗教有利于创业吗?[J]. 经济研究, 2014, 49(3): 171-184.
[4] 阮荣平, 郑风田, 刘力. 宗教信仰与社会冲突: 根源还是工具?[J]. 经济学(季刊), 2014, 13(2): 793-816.
[5] 林国平. 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问题[J]. 民俗研究, 2007, 81(1): 5-15.
[6] 王康.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综述[J]. 中国青年研究, 2010, 167(1): 59-64.
[7] 荆学民, 李旭炎.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J]. 南开学报, 1999(2): 64-68.
[8] 张庆, 曹暕. 北京寺庙文化旅游游客满意度研究[J]. 科技和产业, 2021, 21(10): 336-341.
[9] 张颐武. 不妨从流行文化视角看年轻人“上香” [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1417387032417557&wfr=spider&for=pc, 2023-03-26.
[10] 中华网. 2023年考研人数和录取数是多少 2023年考研录取率或不到两成[EB/OL]. https://edu.china.com/peixun/342/20230403/44801724_all.html, 2023-04-03.
[11] 王萍萍. 一季度就业形势总体好转[EB/OL]. http://www.stats.gov.cn/sj/sjjd/202304/t20230419_1938809.html, 2023-04-19.
[12] Cherry, K. (2020) Characteristics of Ego Strength. https://www.verywellmind.com/ego-strength-2795169#citation-1
[13] Diener, E. and Fujita, F. (1995) Resources, Personal Striving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 Nomothetic and Idiographic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8, 926-935.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68.5.926.
[14]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5).
[15] 覃鑫渊, 代玉启. “内卷” “佛系”到“躺平”——从社会心态变迁看青年奋斗精神培育[J]. 中国青年研究, 2022, 312(2):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