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视阈下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研究——以低段识字与写字教学为例
On the Study of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ual Innovation”—Taking the Teaching of Literacy and Writing in Preliminary Stage as Examples
摘要: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双新”背景更加强调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提升语文教学效能。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内蕴与表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对完善课程功能、提升学生素养、赓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本文围绕语文教材、教学方式、课堂引导、教师素养等方面,以小学低段识字与写字教学为例,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Abstrac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roo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background of “dual innovation” rather focuses on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efficiency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language is the foundation of learning other subjects.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and penet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teach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erfecting curriculum function, improving students’ quality and continuing traditional cultur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classroom guidance, teachers’ quality and so on, taking elementary school literacy and writing teaching as an example,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Chinese teaching.
文章引用:王俊淇, 张玉萍, 陶俊池. “双新”视阈下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研究——以低段识字与写字教学为例[J]. 教育进展, 2023, 13(8): 5553-555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8865

1. 引言

“双新”即新课标、新教材,新课标是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教材是指全国通用的统编本语文教材。“双新”是继2001年、2011年制订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后,教育部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做的进一步修订与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发展而成的中华特有文化,主要有四个层次:“一是指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包括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建筑雕刻、餐饮膳食等;二是传统文化具体内容中所体现出的观念意识和历史文化;三是高于历代意识形态之上的民族人文精神特点;四是更高层次的,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一种以综合为主的思维方式。” [1]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2] 。语文是学习其他的学科的基础,在“双新”背景下,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内蕴与表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对完善课程功能、提升学生素养、赓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可能性

(一) 语文教学内容根植于传统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新课标“强调内容的典范性,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也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和载体,教材本质上是用来塑造人的。教材是解决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依托,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直接关系到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和教育高质量体系的建设。” [4] 现行的统编本语文教材便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如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对韵歌》《口耳目》,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人之初》《古今对》等课文编排,都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旨在使学生在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同时体会、感悟传统文化。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带拥有独特的形态和含义,一方面其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另一方面汉字也是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好汉字既可以扩充学生的识字量达到课标所做出的要求,又可以将汉字本身所蕴含的传统特色文化释放出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传统文化通过语文教学赓续发展

“在语文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让当代青年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形成正确的三观,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时代特点和使命,使得传统文化在不断的创新传承中包容发展,生生不息,也深刻体现了语文教育在新时代的价值属性和理念” [5] 。因此传统文化不仅能让语文教学汲取深厚的历史沉淀,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内容;同时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汉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新课标也要求在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中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识字教学中若将汉字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挖掘出来,在课堂上改变传统识字方法,通过故事性的教学方式,能在提升学生学习汉字兴趣的同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能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又能让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去思考古为今用的意义。比如在部编本一年级上册《口耳目》当中,教材插入了京剧的部分内容,并配上了相关的京剧形象。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时可以会从口耳目延伸到京剧的相关文化知识。这不仅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更让学生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成果,提升了思想文化修养。

3.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必要性

(一) 完善课程功能,承载特色意义

语文课程的本身功能主要是提升学生文化内涵、传播汉字魅力以及思想发展上的引领作用;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其他课程的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也承载特色意义,即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课程,使语文成为中国特色的与人课程;在传统文化与课程的相互渗透中,学生获得文化自信、产生民族自豪感,在教育主线中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汉字教学的成效不仅关乎语文教育的成效,而且还关乎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 [6] 在识字与写字教学实践中,教师将传统文化与之融合,能够让学生不仅仅关注到汉字的音形义,还可以使学生注意到汉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到汉字的文化魅力,体会到古人创造汉字时的聪明才智。例如,在讲解“暖”字的时候,最常见的教学方法是以笔顺、字形、字音、字义,最后使学生认识了解汉字以达到教学目标,但如果在讲解的时候通过分析“日”和“爱”分别的含义和二者组合之后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暖”字能使人内心温暖,人们互帮互助。可以借此引导教育学生,增进学生间的互相帮助,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从而完善语文课程在提升文化内涵、传播汉字魅力方面的功能,同时也能完善课程本身在对学生思想发展上的引领作用不强的不足。在课程设置中强调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完成师生之间的文化互动与熏陶,才能发挥语文课程承载特色意义的作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及当中站稳脚跟。

(二) 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将对民族文化的体验学习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关注学生语文学习思考的独特性和主动体验的内在价值,像学生的口头表达、交流、合作,借助于类似传媒手法的讲演、文艺形式的客串等等。林林总总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责任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 [7]

在语文学习尤其是识字与写字教学中,学生通过汉字、拼音、语言实践等方面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赋予文字故事内涵,中国汉字的演变都是以文学故事作为载体,进行文字的组合。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需求,为学生的识字课堂创设教学情景,便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大,水”这两个文字,老师在识字课堂上就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说:“关于水字,哪位同学知道关于水的神话故事呢?”因为学生对神话的故事十分了解,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便会积极主动地回答。就让学生到讲台上来分享他们所知道的中华民族的先民关于水的故事。让同学分享到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这时候可以先放出水字演变的过程,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都像河流流动的形状;两侧的点像河水的水滴,水滴向左、向右或是向下,都表示水流的流向,点的多少表示水滴之点数或多或寡。再结合故事,问问同学们看到水这个字古老的形状之后,认为当大禹面对滔滔洪水,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应该采取何种办法呢?这时候学生会回答不是堵而是通过疏导。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通过汉字的形状与神话故事的结合方式学习了“水”字,还学习了“大”,最重要的是当洪水来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在学生的心中得到了升华。

(三) 赓续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3]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汉字教学来实现,汉字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依托。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是将中华文化精神与当代主流价值结合,不固步自封,厚植文化沃土,培育时代新人。

例如在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文章的主人公是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教师在讲解“戎”字时可以将“戎”字分为两部分,其中左下部分代表的是铠甲,右上部分的“戈”则是兵器。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图片展示“戎”字的字形演变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戎”字的含义,并且通过对“戎”字的讲解过渡到“王戎”,再通过对王戎的简要介绍引出“竹林七贤”。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让传统文化在教学中也完成了继承与发展的自我更新。在对于低段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侧重于选取正面、美好一面,而对于高段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教师应对学生将传统文化的糟粕与精华进行区分与辨别,对精华部分的传统文化采取继承与发扬,而对于糟粕部分采取摒弃。在此期间,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具有育人性与思想性。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具有育人性与思想性。

4.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 依托教材内容,拓宽知识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强调(教学)内容的典范性”,部编本教材中拥有大量的经典诵读内容。依托教材内容就是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融合时,分析教材中传统文化因素,融合优质的传统文化精神。具体方式是在梳理、归纳的过程中,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易混点,并通过真实情境来考查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建立情况,并适当讲述故事背景,组织进行趣味性研究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教材知识,探究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中达到既学习课本文化知识又能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途径是指通过将类似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拓展学习,以达到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将有关联的知识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在学习《天地人》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三字经》中的内容辅助教学,通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作为破题进行深入的讲解汉字,同时将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故事中所体现出的汉字,与三才的思想进行融合,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不单单学习纯粹的汉字内容,而是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让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精神和品德,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积极学习新知识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并拓宽知识途径。

(二) 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是指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状态,表明教学活动实际呈现形式。教学方式除了常见的讲授法和讨论法等,还有其他多种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比如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可以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又比如在利用现有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联想结合,将不同的传统文化知识串联起来,使得学生既能学到课本的知识也能了解到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又或者通过整合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知识的无穷魅力。总而言之不断丰富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让学生爱上学习是最终的目的。

例如,统编本教材中有意设置了字理识字的内容,比如《日月水火》这篇识字课便在强调象形字学习。教师可以将图片与甲骨文、汉字进行比对,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进行联系,通过对比观察将图片中的内容进行识别从而更好认识汉字。如观察“鸟”字的甲骨文是这样小鸟的全身轮廓清晰可见,说明古人在造字时充分的对小鸟进行了观察。又如“田”字的甲骨文是,外围是田的四周,中间的“十”是田间道路,仿佛是田地的俯视图一般。教师还可以将实物引入课堂中,准备相关的物品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抓住象形字的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汉字的意思基础上减少对知识的混淆和写错的概率,从而加深学生印象。学生也会在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自己对于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学生能爱学、自学的目的。

(三) 加强课堂引导,深化学习层次

课堂引导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主要是对话)来完成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恰当的思维和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引导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既掌握好基本学科知识,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内在品质修养。

比如,在一年级上册的《口耳目》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可以有以下课堂引导: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张图上画的是什么?(出示耳朵的图片)

生:耳朵。

师:你们刚出生时的耳朵和现在的耳朵一样吗?

生:不一样。小时候小一些,现大一些。

师:其实呀,汉字宝宝和我们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耳朵的“耳”小时候长这样。(出示“耳”的甲骨文)仔细看看,谁发现了什么?

生:甲骨文的时候就像画上去的一个耳朵!

师:是呀,耳是甲骨文的时候就像画上去的耳朵,等“耳”字慢慢长大时,它又有了新的变化。(相机出示“耳”字各个时代的变化)

上述引导从图片出发,符合一年级学生爱看图的认知特点,将汉字拟人化符合一年级学生“泛灵”思想,如此一来可以拉进汉字与学生的具体,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生命温度,不仅认识了汉字、积累了汉字,也初步体会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悠久深远。

(四) 提升教师素养,发挥榜样作用

教师素养是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素养。在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这个趋势下,教师还应该拥有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坚定的民族自信。提高教师素养就是应当做一名富有责任心和不断追求进步的教师,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在素养。教师发挥榜样作用是指教师应当在日常的工作中积极主动地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学生学习前进路上的明灯,应当文以载道,把阅读写作与育人教育结合起来。

在提高教师素养方面,学校可以开展教师研讨活动,通过学科教研组的形式对教师本身的教学成果进行总结反思,并相互学习。首先可以由教育局进行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组织教学交流活动,以教育局为领导,带动学校具体实施。其次,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面,语文教师一定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比如平时可以多看一些纪录片,例如《河西走廊》,《典籍里的中国》等优秀的国产历史纪录片,可以阅读图书馆关于历史文化的书籍。教师还可以多和相关领域的老师或者学者交流,参加一些关于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培训,使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具有更深层次的感受。

新课标、新教材都强调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汉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与写字是低段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为了提高小学低段的识字效率,教师应该更加主动变革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融入识字与写字教学之中,让学生明白汉字不是零散部件构成的文字,其背后的具有丰厚意蕴以及强大生命力。作为母语教学,语文教学应当承担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传统文化的注入也将为语文教学提供助力。总之,在“双新”背景下,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一举多赢的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

四川省2022年省级大创“‘双新’视阈下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研究”(S202213671068)。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王宁. 爱国主义与民族凝聚力根植何处[N]. 中国教育报, 2011-11-25(001).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017-01-2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4] 韩震. 教材必须回应国家需要和时代要求[N]. 光明日报, 2021-12-07(014).
[5] 刘昕烨. 浅谈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J]. 汉字文化, 2021, 288(16): 28-29.
[6] 薛剑莉. 传统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导入途径[J]. 教学与管理, 2017(36): 95-97.
[7] 贾步营. 丰富语文教学 提升学生素养[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7(1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