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2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并提出“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民俗文物属于文物的一个类别,然,关于民俗文物的概念界定,尚无统一的标准。《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 [1] 、《文物民俗学》 [2] 、《文物学概论》 [3] 、《文物学》 [4] 、《中国民俗文物概论:民间物质文化的研究》 [5] 等文中对民俗文物的概念、定义、内涵皆有其独到的见解。综合分析各专家、学者对民俗文物概念的界定,文章认为民俗文物可以概括为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及传承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物遗存及精神文化的物化遗存,其作为文物的一个类别,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民俗资料等价值。贵阳市花溪区黔陶布依族苗族乡的陶瓷业发端于明代,发展至今,黔陶乡仍保存着较为丰富的陶瓷类及生产生活类民俗文物。2021年,为促进“黔陶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加强对黔陶乡陶瓷类民俗文物的收集、展陈、保护与利用,黔陶乡修建了寻黔访陶——黔陶制作技艺传承基地、陶艺大师工作室、黔陶村村史馆。黔陶乡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培养引进专业人才、拓宽民俗文物的征集范围以及建设民俗博物馆是黔陶乡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的重要途径。
2. 黔陶乡民俗文物概况
(一) 黔陶乡简介
黔陶布依族苗族乡位于花溪区东南部,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黔陶,原称鼎罐窑、碗厂,其陶器产品销往黔省各地,民国19年(1930年)设黔陶镇,民国30年(1941年)改为乡。东与龙里县及孟关乡为界,东南与高坡苗族乡为邻,南界惠水县,西邻青岩镇 [6] 。辖七个行政村,总人口12,067人,长期居住着汉、布依、苗、仡佬等1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200多人,占总人口的43%以上。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4.9℃,气候宜人。
黔陶乡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分布着省市区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9处(详见表1)。类别较为丰富,主要涉及古墓葬、古遗址、古建筑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在其年代分属上,以清代为最多;在保护级别上,市级最多为4处,区级为3处,省级较少为2处;在地理位置分布上,骑龙村以2处省级、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占据总数的一半以上。除数量较多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外,黔陶乡还分布着罗依新寨、鬼架桥、腊汤洞、花山洞等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

Table 1. List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at all levels in Qiantao Township [7]
表1. 黔陶乡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7]
注:此表信息根据花溪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发布的花溪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整理而成。资料来源:花溪区人民政府官网。
(二) 黔陶乡民俗文物及分类
据民俗文物的文化性质而言,可将民俗文物分为刚刚离开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文化遗存、正在离开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文化载体以及人们还在使用的近代或现代的文化事象这三个层次 [8] 。黔陶乡陶瓷类民俗文物主要包括寻黔访陶——黔陶制作技艺传承基地陈列的陶瓷类民俗文物以及土窑坊保存下来的生产生活类民俗文物,按属性可分为生产类及生活类两个大类,其中生产类陶瓷民俗文物按用途分为建筑设施与生产工具小类;生活类陶瓷民俗文物可分为生活用具与装饰用品两个小类(详见表2)。

Table 2. List of ceramic folk cultural relics exhibited in the pottery base of Xunqian and folk cultural relics of production tools preserved in the earthen kiln
表2. 寻黔访陶基地展陈的陶瓷类民俗文物及土窑坊保存的生产工具类民俗文物一览表
注:此表信息根据寻黔访陶——黔陶制作技艺传承基地陈列的文物及土窑坊(柴窑)保存的生产工具类民俗文物整理而成。资料来源:寻黔访陶——黔陶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及个人田野调查。
生产工具类民俗文物“车子”是做陶瓷的基本工具,格板(桥板)用于放置晒干的器皿,木架主要放置于格板底部,木缸用于洗釉,犁头用于取泥,泥井用于洗泥,晒塘用于晒泥,窑子用于烧制器皿,锄头用于锄泥土。木杵、木臼、木拍这类生产工具主要是制陶初期使用,而陶艺桌、手转拉坯机、修坯工具、泥板制作工具、木刮、竹刀、模具等工具主要用于陶器造型的捏造和后期的修饰。黔陶乡陶瓷类民俗文物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等息息相关,从其属性及用途分类看,部分民俗文物因远离社会大众的生活而成为陈列品和展览品,而有的器物至今还在使用与传承。
3. 黔陶乡陶瓷类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实践经验
民俗文物作为文物的一个类别,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是挖掘文物价值,实现文物活化利用的重要途径。黔陶乡在保护与利用当地陶瓷类民俗文物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是初步的保护措施,但其在民俗文物的传承、保护、利用与对外展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 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展开。2006年国务院批准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22年,国务院已先后公布了五批共155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自2005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以来,我国认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9] 。黔陶传统工艺发端于明代,传承与发展的历史长达几百年,至今仍在赓续。2020年12月,黔陶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贵阳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1月,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黔陶制作技艺传承人WGP为贵阳市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黔陶传统工艺作为花溪区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经济及情感等价值。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黔陶的知名度,有利于黔陶传统工艺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充分展示,同时,各级政府出台的各项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及给予传承人的经费补助,有利于缓解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时面临的困境,从而激发传承人保护与传承自身技艺的责任及义务,更有利于传统陶瓷类民俗文物的传承与保护。
(二) 建设民俗文物展陈基地
寻黔访陶——黔陶制作技艺传承基地、陶艺大师工作室、黔陶村村史馆于2021年7月建设完工并对外开放。寻黔访陶基地由陶瓷类民俗文物及文化创意产品陈列展览室、陶艺大师工作室、陶艺体验室以及寻黔访陶工作室(传承实践场所)四部分组成。寻黔访陶基地的建设,旨在传承和挖掘黔陶工艺和历史文化,基地建立后,花溪区文化馆、黔陶乡综合文化站等部门开展了多项工作。首先是立即组织征集黔陶乡生产的陶瓷文物及陶瓷类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在对其进行基本布置及陈列后,组成了陶艺展示馆;其次是邀请傅培贵和陈燕平两位陶艺大师入驻,成立了陶艺大师工作室;第三是建设陶器制作工坊,先后购买了价值达40多万元的现代化机械设备,用于陶瓷产品的批量生产,为黔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实践基地。寻黔访陶基地的建设为传承和挖掘黔陶工艺和历史文化奠定了基础,为陶瓷类民俗文物的陈列展示提供了空间,为省内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雕塑、设计等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基地,为省内外陶器烧制技艺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为传承人群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活动提供了场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黔陶乡民俗文物的征集、保护与展示,有利于黔陶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三) 积极维护修缮黔陶传统手工工坊
自寻黔访陶基地建设完工并对外开放后,黔陶乡生产陶瓷产品的工坊由原来的老作坊转移到现在的基地,而黔陶乡仅存的以土墙垒的柴窑老作坊因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成为了黔陶乡历史文化发展成就的重要展示点。现代化城镇化建设愈加快速,随着自动化机械设备的更新和普及,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及本土民俗文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柴窑老作坊见证着黔陶生产方式由柴烧转变为气烧、电烧的历史进程,见证着陶艺桌、手转拉坯机、修坯工具、泥板制作工具、木刮、竹刀等传统制陶工具向汽窑、电窑、电炉、烘箱、滚压机、拉坯机、球磨机、练泥机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转变历程。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柴窑作坊是黔陶文化的历史记忆,是黔陶乡陶瓷产业发展初期的实物例证。柴窑作坊里保存着大量的传统制陶工具,以及大量用柴烧制的陶器成品及半成品,花溪区人民政府、黔陶乡政府高度重视柴窑作坊的修缮和维护工作。政府部门的重视、传承人的维护,使得柴窑老作坊作为黔陶传承基地继续存在至今。柴窑传统手工作坊保存的传统手工制陶工具,为挖掘黔陶乡制陶文化底蕴、发掘黔陶故事、延续陶艺传承、收集整理散落民间的陶记忆奠定了基础,为证实黔陶传统工艺百年传承与发展史提供了重要实证,为黔陶乡生产生活类民俗文物的征集、保护提供了重要实物支撑。
(四) 主动配合参与相关展览及实践教学活动
展览展示活动是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于社会大众的重要方式。寻黔访陶基地展厅的基本陈列为陶瓷类民俗文物、文化创意产品、陶艺大师作品,除展厅的基本陈列展示外,黔陶乡文化部门及黔陶制作技艺传承人还积极参与相关展览展示活动,如2021年11月,黔陶制作技艺传承人WGP受邀参与贵州民族大学以“我是小小陶艺传承人”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活动,并为177位学生开展陶艺实践教学;又如2022年6月,贵州省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暨“爽爽贵阳等你来 魅力非遗心体验”宣传展示活动期间,黔陶乡综合文化站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参与活动,因担心活动现场人多手杂,恐对文物及文化创意产品造成损坏,他们通过拍摄照片、打印图片的形式在现场参与展出。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10]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的问题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无论是文物的陈列展示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活动的开展都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重要方式。黔陶乡积极开展的民俗文物展陈及传统工艺传承实践教学等活动是促进文物保护利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增强民众对历史文化认同感、归属感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后续民俗文物的征集、保护与利用等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 黔陶乡陶瓷类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因民俗文物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政府部门、博物馆及社会大众易忽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黔陶乡在陶瓷类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亦有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传统工艺传承群体断代,传统工具保存状态堪忧
传统制陶工具是手工制陶的必备物品,然,随着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民众生活需求的多样化,陶器逐渐远离民众的视野,手工制陶工具等传统工具类民俗文物也逐渐消失殆尽。不难理解,当人们熟练掌握着某项能带来收入的技艺时,他们乐意付出时间、金钱、精力去做这件事,然而当这项技艺难以满足本人及家庭的生活开销,即无人购买和消费后,迫于生存的需要,他们不得不弃之而去,另寻谋生的技能。此类状况,导致了上世纪具备一定规模的黔陶传统工艺人群体,传承发展至今,仅剩一位传承人仍在艰难坚守黔陶传统手工艺的局面,且随时可能面临传承断代的窘境。传承人群体骤减,传统工具的传承与保护亦岌岌可危,黔陶乡仅存的柴窑老作坊是传承人WGP于1980年建造的,作坊里面保存下来的传统手工制陶工具是目前挖掘黔陶历史文化重要的实物例证,政府部门及传承人虽积极对作坊进行了维护和修缮,但并未将传统生产工具视为民俗文物加以保护,其保存状态堪忧,而一旦柴窑坍塌,传统工具损毁,必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也意味能够体现黔陶乡陶瓷历史文化特色的只有一座毫无文化意义的现代化建筑。
(二) 保护意识不强,民俗文物收集范围较窄
寻黔访陶基地旨在传承和挖掘黔陶工艺和历史文化,基地内部虽设置了陶瓷类民俗文物及文化创意产品陈列展览室,但严格点说,基地并不具备博物馆的功能。目前寻黔访陶基地征集并陈列的陶瓷类民俗文物数量不多,也并未将黔陶传统工具类民俗文物放入陈列展览室,整体而言收集范围较窄,而对已展陈文物的保护措施做得并不到位。文物未加保护措施便直接放置于室内,处于游客伸手就能触碰的地方,容易导致文物受损、摔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除此之外,不加防护措施放置文物,其一易使文物受环境因素中空气温度及相对湿度的影响;其二易使文物受空气污染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氢化物、氯氢化物等酸性物质以及酸碱性化学微粒、金属粉尘、微生物孢子、植物纤维、动物皮毛、昆虫排泄物、虫卵、灰尘等的影响;其三易使文物受光线辐射中紫外光、红外光及可见光的影响。
(三) 基地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相关专业人员较为缺乏
黔陶乡寻黔访陶基地建立时间短,其在陈列展览、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尚不完善。首先,文物陈列展览环境方面,其内部空调系统、温湿度调控设备、调湿材料、测温仪器等缺乏,易致使文物处于湿度、温度高低不定的环境中,造成文物表面受损;文物柜、陈列柜配备不齐全,致使文物保存环境堪忧。其次,寻黔访陶基地建设方面,该基地归属于花溪区黔陶乡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相关生产、创意、营销及管理等专业人员较为缺乏,当前已开展的文物保护及陈列展览等工作并不专业;传承人掌握着生产的技术,但对文物保护管理内容则知晓不多;基地陶艺大师能够研发创新陶艺产品,但在文物及文化创意产品保存、陈列方面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尚有欠缺。最后,人员配备方面,专业管理人才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日常工作需求,基地内并无常驻工作人员,导致游客及来访人员不能随时进馆参观。
5. 黔陶乡陶瓷类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2021年,为展示黔陶民俗文物、传承黔陶制作技艺及弘扬黔中土陶文化,市政府、黔陶乡政府与集体共同出资修建了寻黔访陶——黔陶制作技艺传承基地、陶艺大师工作室、黔陶村村史馆,该基地在黔陶乡陶瓷类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此外,扩大民俗文物的征集范围、保存传统手工工具、兴建民俗博物馆、引进专业人才队伍是今后黔陶乡保护与利用民俗文物的重要举措。
(一) 积极培养黔陶工艺传承人,保护传统手工工具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性”集中表现在“传承危机”,而“传承人”“传承物”的保护则是解决传承危机的关键点,要重在搜集和妥善保护“传承物”,即包括“民族文物”以及“生产生活传承物”中保留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 [11] 。保护传承人与传承物,其一是积极培养黔陶工艺传承人。传承人熟练掌握着一项或多项技艺,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延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培养传承人可加强与省内各大高校的合作,共同建设陶艺实习实践基地,进一步拓宽黔陶传统工艺传承人群体,在培养一批高素质综合性传承人群体的同时,为黔陶产业的后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其二是保护传统手工工具。传统工具是黔陶柴烧阶段的见证,是黔陶发展历史溯源的重要物证,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文物,可通过收集、陈列等方式将其保存在民俗博物馆、寻黔访陶基地陈列馆内,既方便民众参观、了解黔陶的历史文化,又避免了自然和人为等原因造成的民俗文物损坏。
(二) 注重文物保护,拓宽民俗文物收集范围
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民俗文物作为文物的一个类别,其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寻黔访陶基地设立了陶瓷类文物及文化创意产品陈列展览室,要重在拓宽文物征集范围,把传统工具类民俗文物纳入征集范围,同时,对黔陶乡服装佩饰、饮食器具、家庭用具、居室陈设、礼仪器物、宗教器物、建筑设施等民俗文物做好登记。针对陈列展览室展陈的文物而言,首先,可采用文物柜、陈列柜存放文物,便于控制柜内小环境,把环境因素中温度、湿度对文物本身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而加装展柜玻璃则可以避免因人为触碰等行为导致的文物损坏;其次,在基地周边建设绿化带、种植植物,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物的传播,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可遏制微生物孢子、虫卵、细菌等微生物的生存空间,在寻黔访陶工作室(生产车间)与陈列展览室之间加装库房门,降低生产环境颗粒污染物对文物及陈列品造成的影响;第三,在基地外围安装百叶窗、遮阳板等遮光设施,可选择吸热性能良好的蓝色平板玻璃作为柜面玻璃,在光源的选择上,应选择使用无紫外线的灯光,藏品库要坚持低照明照度的要求,密封避光保存藏品 [12] 。
(三) 加快建设地方民俗博物馆,发挥民俗文物作用
民俗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信仰紧密相连,其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产物。博物馆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场所,保护民俗文化遗产是博物馆的重要使命,是博物馆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寻黔访陶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为黔陶乡陶瓷类民俗文物的保护、展示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对振兴黔陶传统手工艺、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究其性质而言,虽初具博物馆的形态,但其收集并展陈的民俗文物仅局限当地的陶瓷类文物,并不包括黔陶乡本土所有的民俗文物,因此,建设地方民俗博物馆显得至关重要。建设地方民俗博物馆,首先是培养和引进博物馆专业人才,包括文物藏品保护、鉴定、征集、展陈、管理、讲解、研究与设计等博物馆专业人才,为地方民俗博物馆后续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其次是做好藏品鉴定、征集和管理工作,征集黔陶乡生产工具类、商贸用品类、工艺装饰类、文图资料类、文化用品类、游艺器具类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的民俗文物,开展藏品入库、存放、登记入册、管理等工作;再次是博物馆基础设施的建设,按照藏品属性及特点,购买相应的设备,使文物在展陈、保存中处于安全的环境。最后是注重宣传民俗文物的价值,通过开展地方民俗文物展览等形式,呼吁社会民众保护民俗文物,充分发挥民俗文物的作用。
6. 结论与思考
贵阳市黔陶乡在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其在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过程中采取的举措及取得的成效,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亦是其他地区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可借鉴和参考的重要案例。民俗文物与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甚至有不少的民俗文物还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社会大众并不在意身边的老物件,也导致了民俗文物正在逐渐消失殆尽,可见,保护民俗文物任重道远。传承与保护民俗文物刻不容缓,需要社会大众转变思想,更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和行动。加强对民俗文物的保护,能够促进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扩大地方文化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非常重大且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