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普及化与人才红利释放
Popularizing Higher Education and Releasing Talent Dividend
DOI: 10.12677/AE.2023.138878, PDF, HTML, XML, 下载: 184  浏览: 284 
作者: 宋雨萌: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化人才红利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ing Higher Education Talent Dividend
摘要: 据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年递减,呈现出衰退趋势,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需要提高全民教育水平,这意味着我们要高度重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便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本文以高等教育普及化为背景,探索高等教育普及化与人才红利释放间的联系,并对普及化阶段及人才红利释放的现状、存在问题、对策进行具体研究分析,对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配置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人才红利的释放并对促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ata,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is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showing a trend of decline, and the talent dividend is taking shape. To realize the transition from demographic dividend to talent dividend, we need to improve the whole people’s education level, which means that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cultivate more high-quality talents. Based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release of talent dividend,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opularization stage and the release of talent dividend. This article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further sublim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terms of scale, quality, structure and configuration, 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lease of China’s talent dividend and promote the steady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文章引用:宋雨萌. 高等教育普及化与人才红利释放[J]. 教育进展, 2023, 13(8): 5628-563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8878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等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1] 。针对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到的“教育”、“人才”的统筹部署,本文将以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与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这两方面现状为背景,探究高等教育普及化与人才红利之间的逻辑关系,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工作进展,为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和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添砖加瓦。

2. 高等教育普及化与人才红利理论

2.1. 高等教育普及化相关理论

美国学者Martin·Trow在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高等教育将经历三个阶段,即精英阶段、大众化阶段、普及化阶段,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处于精英阶段,当毛入学率在15%~50%之间则处于大众化阶段,当毛入学率超过50%便达到了普及化阶段 [2] 。本文主要把侧重点放在Trow对普及化阶段的研究上,并结合相关学者对其研究维度的总结进行分析,从而将Martin·Trow对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主要指标体系论述汇总如下表1所示。

Table 1. The main indicator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表1. 高等教育普及化主要指标

上述这些维度共同造就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然而在这些维度中,笔者认为就中国而言,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任务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规模、质量标准、学生的经历、高等教育功能等四个方面。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多少是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基础;高质量的教学和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在普及化阶段的核心;包容的招生标准支撑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明确高等教育的功能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重点。

2.2. 人才红利相关理论

人才红利是基于人口红利的基础上所提出来的,其概念目前还没有得到统一,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依靠大量技能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弱的普通劳动群体带来的经济收益,而人才红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依靠大量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知识性、技能型劳动群体所带来的经济收益 [3] 。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要围绕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培养素质优良、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 [4] 。因此,笔者基于上述论述及自己的见解将人才红利的主要指标体系总结如下表2所示。

Table 2. The main index of talent dividend

表2. 人才红利主要指标

综上,笔者认为人才红利的主要指标可以用这些维度来表达:人口素质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上涨;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人才培养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人才创新能力;整体劳动者技能水平;人才贡献率等。

3. 高等教育普及化与人才红利释放的逻辑关系

本文将以研究普及化高等教育与人才红利的主要指标体系为出发点,探寻二者指标的重合之处,进而分析二者的逻辑关系。笔者将高等教育普及化与人才红利释放的关系绘制如下图1所示。

Figure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release of talent dividend

图1. 高等教育普及化与人才红利释放关系图

图1可见,高等教育普及化与人才红利的交融指标为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人才配置、人才结构等四个方面,笔者将在下文对这四个指标进行具体分析论述。

3.1. 从高等教育普及化视角出发

1) 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了人才数量的增加

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首要标准是以毛入学率为指标的数量标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教育全部在学人口与适龄人口的比值,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指标。从理论上讲,毛入学率越高代表高等教育受众的规模越大、范围越广,普及化水平越高,这也就意味着普及化高等教育无疑是大规模的。据数据统计,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19年达到51.6%,首次突破50%,进入普及化阶段,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将逐步增加,人才数量将逐步上涨 [5] 。

2) 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了人才质量的提高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质量一词在高等教育中的涵义就是人才培养质量或教学质量。因此,高校应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自身的最高追求,对高校的任何评价都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展开,这既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重大使命,也是回归高等教育初心的必由之路 [6] 。高校教学的质量决定了人才的质量,在普及化阶段,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更加多样化,学生的个人能力、个人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从而带来了人才质量的提高。

3) 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了人才结构的优化

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结构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首先从年龄结构方面来看,我国高等教育非适龄人口的教育需求同样巨大,在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年龄结构得到了优化,非适龄人口也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生源。其次,在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也会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将受到国家政策倾斜,更多的新建院校、招生指标、师资分配将主要投放到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及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将大幅提高。此外,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设置更加合理,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数量有限,结构比较单纯的问题得以解决,同时也不会出现高等教育非理性扩张的情况 [7] 。

4) 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了高效的人才配置

在普及化阶段,随着高等教育人才供给数量的增加和结构的转变,这一群体的就业分布格局发生了改变,就业分布出现了新的特征,这意味着在人才配置方面发生了变化。自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以来,我国专科毕业生、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毕业生的人数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就业人员接受高等教育程度的比例也随之增长。这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人才的供给逐步改变着就业人口的学历结构,使人才配置更加高效。

3.2. 从人才红利的视角出发

1) 人才红利释放的基础在于人才数量充足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首先要保证人才的数量充足,能够为经济新常态提供持久不断的劳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新常态是指速度、结构、动力三个方面的变化和现状,而保证劳动力的数量是保证经济发展速度、转变经济结构、提供创新动力的前提,也是发挥人才红利的基础。总而言之,人才红利释放的关键是要在保障劳动力数量的基础上再提高劳动力质量,充足的人才数量是人才红利释放的基础 [8] 。

2) 人才红利释放的核心在于人才质量优良

正是由于支撑人口红利释放的高数量低质量的劳动力群体数量逐渐减少,我们才不得不提出以低数量高质量人才代替高数量低质量劳动力的方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人才红利代替人口红利,由此可见,人才红利强调的是高质量低数量 [9] 。显然,要发挥人才红利效用,就要培养高质量、高层次各类人才,只有保证了人才质量,人才红利效用才会被有效释放。

3) 人才红利的支撑在于人才结构优化

人才的结构是支撑人才红利的重要因素。人才结构主要包括人才的年龄结构、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多方面内容,年龄结构是指劳动力的年龄分布;地区结构是指地区之间人才数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否恰当;专业结构是指人才的专业分配比例。在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人才的以上结构分布是人才红利释放必不可少的要素。

4) 人才红利的重点在于人才配置高效

人才配置是释放人才红利的重点环节。要做到人尽其才,离不开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10] 。人才市场可以根据人才的素质与能力,优势与劣势,按照能岗匹配原则,将“合适的人配到合适的岗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性。合理的人才配置可以将人才与生产资料有效地结合,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就变成了实在的生产力,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财富,实现人才红利。

3.3. 高等教育普及化与人才红利释放的关系研究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我国人才在数量方面有了大幅度增长,在质量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结构方面得到了优化和改善,进而带来了高效的人才配置。笔者将其带来的主要益处归纳为充足的人才数量、优良的人才质量、合理的人才结构以及高效的人才配置。而人才红利则正是以充足的人才数量作为基础;以优良的人才质量作为核心;以合理的人才结构作为支撑;以高效的人才配置作为重点。因此笔者将高等教育普及化与人才红利释放的关系界定为,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充足的人才数量、优良的人才质量、合理的人才结构以及高效的人才配置有助于释放出“人才红利”,简言之,高等教育普及化助推“人才红利”释放。

4.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与人才红利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初级阶段,认清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现状对探索我国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具有极大帮助。此外,人才红利也是近期我国学者们高度重视的话题,因此,学者们也不得不通过分析人才红利现状,找出存在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最终促进人才红利的释放。

4.1.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现状分析

1)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生源的现状

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需要更多的生源来支撑普及化规模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生源主要是中等教育毕业生。我国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一种现状是高考录取率已经很高,参加高考而未被录取的人只有极少数,因此如果没有更多的人参加高考,普及化高等教育便难以继续发展 [11] 。我国高中教育由两条道路构成:一条是普通高中教育,一条是职业高中教育。长期以来的调查结果显示,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就可以参加高考,而接受职业高中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没有机会参加高考,便直接选择了就业。因此,为这部分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2)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教育投入的现状

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还需要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以保障教学质量。因此,这就需要更多的办学经费和教育投入来支持完善校园建设、吸纳专业教师队伍、改善教学设施条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般而言,高等教育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笔者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投入总量及占GDP比例数据整理如下表3所示。

Table 3. Total invest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proportion in GDP during 2005~2020

表3. 2005~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投入总量及占GDP比例

表3可知,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带来了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然而我国政府并没有加大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但是政府财政拨款继续增加的趋势是存在的,这表明政府并非不重视高等教育教育的发展,而是存在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一种情况,因此短期内要政府大规模增加高等教育投资难度较大,教育经费不足的现状严重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3)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培养模式的现状

高等教育发展到普及化阶段,随着受教育者人数的增长,学生的构成越来越多样化,学生的个性差异会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就意味着普及化高等教育将是个性鲜明的教育,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全方位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但目前的高校在办学方式上仍遵循以往的知识传授形式,盲目跟从社会的发展,根据社会要求去培养学生,缺乏高校自身独特的办学特色,并且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培养,真正涉及学生需要的教育非常不足,更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4.2. 关于我国人才红利的现状分析

1) 我国有关人才战略的政策现状

一个国家或地区想要培养出大量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高质量人才,少不了强有力、能落地、可实施的政策支持。本文将自2001年以来我国在人才战略方面的代表性政策文件总结如下表4所示。

Table 4. Representative policy of talent strategy in China

表4. 我国人才战略方面的代表性政策

从我国发布的政策及实行的战略可以看出,我国坚持将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作为长期发展战略,致力于铸造人才强国,体现了我国对于人才工作一直以来都保持着高度的重视。

2) 我国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包括本、专科的教育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育,本文通过整理近年来普通本、专科及研究生的毕业人数,绘制出如下表5所示我国每年高等教育毕业生的人数。

Table 5.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22

表5. 2001~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图

由上表5可知,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自2001年起至今一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仅有114万人,而到了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已达到1076万人,2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翻了将近十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不得不归功于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一直是我国长期坚持和发展的战略部署,也就是说,人才培养工作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为我国经济收入的逐年上涨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我国就业人员接受国高等教育程度现状

本文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图鉴》(2002~2021年)将2001年以来至2020年我国就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程度进行整理,并绘制如下表6

Table 6. The proportion of employed persons with higher education in 2001~2020

表6. 2001~2020年就业人员接受高等教育程度比例图

表6可知,我国就业人员接受高等教育程度由2001年的5.6%增长到2020年的22.2%,这20年间,我国就业人员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足足增长了16.6%,这意味着我国在培养高质量人才方面有所进展。尤其较为明显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在2019年迈入到普及化阶段,因此,在2019年开始就业人员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与前几年相比增幅较大。

5.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作者在分析整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现状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生源不足且结构单一、教育经费投入不够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方式不合理等,这些问题对普及化向更高阶段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而会影响我国人才红利的释放。笔者将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设法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最终促使我国人才红利的释放。

5.1.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我国高等教育的覆盖面还不够广

目前,我国仍有一部分具有求学意愿的人没有被高等教育所覆盖,这部分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和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另一类是处于偏远地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学生 [12] 。因此,笔者将从这两类情况着手进行问题分析。

一方面,我国高校学生构成单一。长期以来,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基本上都是就读普通高中,通过高考成绩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适龄青年,也就是说,高考成绩是我国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乃至唯一的依据。这种考试录取方式对于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和职业高中毕业后直接工作的这类人来说,即使他们有意愿重返校园接受高等教育,也因为文化知识水平的影响被这样激烈的考试竞争所淘汰。另一方面,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入学率增长不平衡。我国长期以来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教育规模、质量等发展的不平衡,高等教育入学率也有高低之差。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然而据数据统计上海、天津、黑龙江、浙江、陕西、北京、吉林、江苏、湖北等经济发达地区早在2019年的前几年毛入学率就已经超过了50%,但有些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省份如云南、青海、新疆、内蒙古、甘肃、广西、贵州等至今仍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后期水平。这也就意味着,中西部省份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这部分人群也应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增长点。

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重视围绕着社会和市场而开设的专业知识教学,而忽略了高等教育的根本功能——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人的幸福、人的完善、人的身心发展等全方位培养 [13] 。笔者将从这两方面的问题着手进行具体分析。

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个性与偏好方面的差异。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依旧存在着“批量生产”的问题,高校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课程开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要求等方面趋同的现象仍较为严重,丝毫不重视学生之间的知识差异、个性差异、爱好差异等。另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人文教育。当前的社会现实是我国高校更重视按照社会生产需要去培养学生,更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使得高等教育的实用性、功利性越来越明显,而关于人身心健康的全方位发展的培养则毫不关心。

3) 我国高等教育现有资源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

以经费为主体的资源保障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基础,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被认为是高校资源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迈进普及化阶段,学生规模的增加、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办学水平的提升等造成了高校现有人力、物力资源短缺的问题。笔者将从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短缺角度出发,找出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高校基础设施承载有限。随着普及化阶段日益扩大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着高等教育基础设施紧张的情况,一些院校甚至出现因仪器设备、实验室不足而降低实践课在开设课程中的比重,减少实践教学环节的情况,并且国内几乎所有高校的图书馆、自习室抢座现象严重,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设施普遍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虽然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但平均到各高校上,经费还是远远不足于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资源短缺。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受教育者人数的快速增长,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师资队伍显然没有跟上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教师薪酬低、福利差使得从事教师行业的人群减少,从而造成了高校教师资源短缺的情况。这种情况使高校现有教师具有巨大的教学负担,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5.2. 改善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 积极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覆盖面

生源问题是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第一现实问题。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和一部分辍学生没有顺利完成中等教育以及职业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的权利非常有限是高等教育生源“枯竭”的主要原因。解决好这些群体的受教育问题,他们将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生源的主要增长点。

一方面,我国应构建更具包容性的高考招生制度,使各类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不会因中学类别、年龄、背景、身体条件等原因被排除在高校入学选拔之外。此外,还应放宽高等教育入学体制机制。可以通过建构适应非传统生源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让更多在职的非传统生源能够工读结合,以保障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提升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弱势群体的基础教育质量。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弱势群体人群的基础教育质量,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财政投入,为这些地区引入高质量师资队伍以提升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让弱势群体学生真正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将高等教育的阳光普照到这些较为落后的地区。

2) 加强对学生群体个性化全方位培养

一方面,高校应开设个性化课程以培养多样化人才 [14] 。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更具个性化,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了解并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指导。并且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可以加大开设课程数量,丰富的课程种类可以加大学生选择的范围与空间,有助于学生找到适应自己需要与感兴趣的课程。另一方面,高校应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促进全方位发展。高校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可通过举办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树立其面对困难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3) 联合多方办学,加大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完善高校人力、物力资源。

随着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后,由于学生的数量与需求更为多样化,只靠以政府拨款为主的教育投入不足以支撑高校建设,所以导致了高校人力、物力资源的严重短缺。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需要得到民间或社会的充分支持,吸纳多方力量对高等教育进行投资,从而提升高校人力、物力资源建设 [15] 。

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补齐硬件短板。想要保证学生基本的学习生活,齐全的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校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以服务学生为目的,绝不可为了节省费用而出现硬件设施数量、质量不达标的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另一方面,配足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我国由于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高校教师工资低、福利差,并且高校对于教师管理没有一个合理的晋升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最终出现教师跳槽的情况。因此,高校在经费得到保障后,应重新规划对教师的管理体制,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并提高人才的福利待遇,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吸引优秀人才到来扎根,以提高高校人力资源量,以便培养高质量人才。

6. 总结与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叠加个人和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意愿和支付能力不断提高,从需求侧拉动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成功的迈入到普及化阶段。随着普及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高校招生数量持续增加,高等教育带来的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为劳动力市场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具体而言,高等教育普及化使我国获得更为充足的人才数量,较为优良的人才质量、更为合理的人才结构以及更加高效的人才配置,最终实现我国人才红利的释放。因此,我国必须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我国逐步从依赖人口红利向依靠人才红利转变,以便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 别敦荣, 王严淞. 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及其实践要求[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4): 1-8.
[3] 陈井安, 王学人. 人才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J]. 经济学动态, 2012(5): 33-36.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 人民日报, 2010-06-07(002).
[5] Trow, M. (1973)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Conference on Future Structure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Paris, 26-29 June 1973, 63-71.
[6] 邬大光. 探索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国道路” [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2): 4-9.
[7] 别敦荣. 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动力、特征和发展路径[J]. 高等教育评论, 2021(1): 1-12.
[8] 夏新颜. “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嬗变的保障——创新人才培养制度[J]. 江西社会科学, 2012(6): 191-194.
[9] 许可. 关于释放“人才红利”的公共政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2016.
[10] 高文兵. 高校助推国家“人才红利”的形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2): 4-7.
[11] 高文兵.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我国“人才红利”开发[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3, 50(1): 27-33.
[12] 林秀艳, 郑博. 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职大学报, 2021(4): 97-100.
[13] 别敦荣. 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基本逻辑[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3): 31-42.
[14] Trow, M. (1978) Elite and Mass Higher Education: American Models and European Realities. Contribution to the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Processes and Structures, Dalaro, 12-16 June 1978.
[15] Choudhry, M.T. and Elhorst, J.P. (2010)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ndia and Pakistan. Economic Systems, 34, 21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