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教育、科技、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柱。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发展,高科技人才已成为各国维持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竞争力的源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了深刻阐述。研究生教育位于国民教育的顶端,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知识体系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 [1] 。
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引导建设高校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有关领域、方向的创新与实质突破上,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2] 。“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力是科学研究。在2023年3月23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表示,今后发展过程当中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占比,为国家培养实践型、应用型高端人才 [3] 。地方高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在培养研究生等高级科技人才方面,如何抢抓机遇,聚焦一流学科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地方经济,培养具有独立自主学习与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生,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是当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新挑战。
2. 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困境及存在问题 [4] [5]
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数量占有绝对优势,但其所拥有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全国占比较小,加之研究生教育起步普遍较晚,虽总体发展良好,其研究生培养也遇到了一些困境及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目标定位不够明晰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呈现多元化特点,研究生培养类型分为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前者偏重理论和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后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虽然当前社会对实践型、应用型高端人才需求较大,但大多数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仍以学术型硕士为主,这样造成的后果势必导致社会就业需求错位、学校学科发展畸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所致。
2.2. 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品牌效应产生的影响力现已成为社会共识,高校亦是如此。随着现代社会高度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考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在选择高校和专业时更加注重自身未来职业发展,加之地方高校存在办学条件紧张、资源平台偏少、师资力量不足、整体招生人数偏少等弱点,知名度与社会认可度远不及重点高校,因此很难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很多高校需要依靠调剂才能完成招生计划,导致生源质量普遍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高校的发展。
2.3. 培养方式相对单一
研究生培养过程包含入学考试、培养计划制定、课程学习、参与科研实践、撰写学位论文、论文答辩及授予学位等环节。地方高校因研究生规模小存在导师多学生少的情况,在参与科研实践与撰写学位论文环节,其研究生培养方式基本采用一对一导师制,即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业。在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与毕业考核环节,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教授,有可能受导师之邀参与指导研究生的工作,虽有参与但总体贡献度不高。
2.4. 课程教学趋同严重
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趋同本科生教学模式问题普遍存在。当前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课程大都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设置,课程设置集中于第一学年,灌输式教学作为研究生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课堂上学生基本是听、记,鲜有机会发表见解,研究生从另一角度来看成为了“大五”的本科生,致使培养的研究生普遍存在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主动进取精神欠缺,捕捉问题关键点不够敏锐,创新研究能力低等问题。
2.5. 科研平台较为薄弱
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所获得的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吸纳相对不足,科研平台较为薄弱,普遍存在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高层次有影响的科研带头人、科研条件、实验平台相对滞后等问题,加之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完善,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需要,难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3.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途径的探索 [6] [7] [8]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要想顺利跻身“双一流”,培养具有独立自主学习与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站在新的高度谋划人才培养体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作为一所极具汽车特色的地方高校,现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电子信息、机械、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等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为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从目标定位、生源质量、培养方式、课程教学、科研平台等五个方面,对研究生培养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
3.1. 围绕学校发展定位调整研究生培养目标
正确的目标是走向成功的先导。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学校紧紧围绕汽车产业链构建学科特色,扎根十堰、立足湖北,以“服务地方经济和汽车产业”为己任,走“产学研创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紧跟社会发展需求,紧盯学科技术领域生成,深化对学科核心领域问题、前沿动态、颠覆性技术的研究探索,突出理论与实践、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知识积累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把培养专业型硕士作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不断优化调整研究生培养目标,近年来专硕专业比例逐年上升,不断扩大专业型硕士生招生占比,坚持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近5年学校学硕与专硕专业数如图1所示。

Figure 1. The number of majors of academic master and professional master in recent 5 years
图1. 近5年学校学硕与专硕专业数
3.2. 持续优化生源结构进一步提升生源质量
良好的研究生生源质量是保证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先决条件。学校作为处于优质生源下游的地方高校,根据实际生源准确分析了近几年生源结构情况,精准锁定生源目标,大力开展多渠道多方式的招生宣传以吸引优质生源,比如举办夏令营让学生直观感受学校整体实力与办学特色,前往目标生源高校进行研究生招生宣讲,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与考生的交流互动,展示广阔的就业渠道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其他高校合作建立优质生源基地等;同时建立了有效的研究生招生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加大投入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持续加强研究生学科创新,如通过举办研究生智创论坛、资助研究生赴国内外高校参加学术会议、参与企业项目实践、开展研究生学科竞赛等机制环节,并辅以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近3年报考学校研究生人数逐年递增,报考人数增长率均超110%,随着报考率的大幅增长,学校生源质量稳步提升,近3年报考学校研究生人数如下图2所示。

Figure 2. The number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who applied for the school in recent 3 years
图2. 近3年报考学校研究生人数
3.3.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是创新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学校牢固树立“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教育理念,坚持将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放在企业,围绕和拓展汽车产业链,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聚焦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积极与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动力零部件有限公司等当地企业合作,制定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坚持以项目为依托,择优遴选培养对象,严格考核管理,采用“双导师制”“双阶段”培养方式,将企业中的技术应用纳入研究生培养内容,将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进行有机融合,把实验室搬到企业,把论文写在产品上,充分发挥校企各自育人优势,将协同育人渗透到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保障联合培养研究生质量。2023年学校顺利获批湖北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计划30人,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
3.4. 积极开展课程建设探索研究生教学改革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重点环节,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助于搭建完善的知识结构,灵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学校全面推行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思政、导学思政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体系,学校明德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获批湖北省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采用课程退出管理机制,对于原培养方案列出的、但长期未能开设的课程,给予调整或取消,对教学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突出教学课程的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前沿性。坚持“必修、选修、自修、讲座”四位一体的课程模式,尝试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支持学生跨培养方案选课,既实现了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聚焦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深入推进混合式教学、社会实践课程等综合改革,组织研究生导师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积极开展案例式、研讨式、项目式、研究性教学。近年来获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面上课题立项4项,获批湖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
3.5. 坚持政企校多方合作共建科研技术平台
高水平科研平台是夯实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科研平台建设重在资源设置的合理化和利用效益最大化。学校在科研资源平台薄弱的情况下,积极争取地方各级财政加大对学校办学经费的投入,努力寻求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顺利成为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入选高校;持续加强政企校多方合作,探索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地方产业优势和学校教育资源优势,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与东风汽车公司、十堰市相关企业联合建立了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70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6个地方特色高端智库,与14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创合作关系。学校现设有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汽车节能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等5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功破解了学校科研平台薄弱这一难题,我校研究生群体已成为推进学校科技创新、彰显学术氛围的生力军。
4. 结语
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关键。为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本文结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实际,从准确定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持续提升生源质量、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打造高质量科研平台五个方面探讨了提升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希望为其他地方高校提供借鉴,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编号:Y202010);
湖北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1546);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1mdsz23)。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