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视角下《老渡口》(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Translation Practice Report of The Old Ferry (Excerp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DOI: 10.12677/ML.2023.118481, PDF, HTML, XML, 下载: 252  浏览: 737 
作者: 曾 练: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关键词: 《老渡口》功能对等理解对等风格对等The Old Ferry Functional Equivalence Comprehension Equivalence Stylistic Equivalence
摘要: 该报告是一篇文学类翻译实践报告,旨在探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短篇小说汉译英的指导。本翻译实践报告的翻译材料节选自《老渡口》一书。笔者运用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翻译方法以最自然贴切的语言传达源文本意义并再现源文本的风格。本翻译实践报告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从理解对等、风格对等两个角度对短篇小说汉译英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旨在发掘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类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本文在词汇层面探讨了专有名词的翻译、词汇内涵意义的选择译法;在篇章层面,探讨了如何从连接和连贯出发做到篇章上的功能对等;在风格层面,主要探讨了如何做到文本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最终得出定论,短篇小说类文本,在功能对等的指导下,可在词、句、篇以及文体风格层面得到贴切自然又对等的翻译。
Abstract: This report is a literary translation practice report, which aims to explore the guidance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on the Chinese-to-English translation of short stories. The translation materials of this translation practice report are excerpted from the book The Old Ferry. The author uses direct translation, paraphrase, additive translation and subtractive translation to convey the meaning of the source text and reproduce the style of the source text in the most natural and ap-propriate language.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is translation practice report conducts a more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e Chinese-to-English translation method of short sto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understanding equivalence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 aiming to explore the guiding effect of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on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texts. At the lexi-cal level,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and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method for the connotative meaning of words; at the chapter level, it discusses how to achiev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a chap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nection and coherence; at the style level, it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achiev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ext style. The final conclusion is that short story texts can be translated in a natural and appropriate way in terms of words, sentences, chapters and stylistic aspec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文章引用:曾练. 功能对等视角下《老渡口》(节选)翻译实践报告[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8): 3558-356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8481

1. 引言

《老渡口》是王爱辉在2022年发表的一篇网络短篇小说。该文章讲述了福珍和她的丈夫广全以养鹅为生的故事。由于大流行病的影响,他们在出售鹅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但最后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他们把鹅全部卖掉。作者试图反映全国人民在大流行病中为维持生计所面临的困难。笔者在2022年10月第一次读到这本小说,然后被其引人注目的描述技巧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表达方式如“铁板钉了钉”所吸引。出于对此类中英文表达方式上差异的兴趣,以及渴望了解在大流行病期间人们所面临的困境,笔者摘录了《老渡口》中的一些段落作为翻译任务。根据过去两年积累的翻译经验,译者努力完成了翻译任务。在翻译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短篇小说类文本的翻译可以依据功能对等理论,在词、句、篇以及在文体风格层面得到贴切自然又对等的译文(吴娜,2013) [1] 。

2. 文献综述

功能对等理论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提出的。奈达也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他开创了现代翻译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新时代,对翻译理论和现代语言学做出了著名的贡献。他的翻译理论对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翻译研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对翻译理论的最大贡献。

2.1. 功能对等的含义和发展

功能对等理论于1964年首次提出。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将翻译定义为“翻译包括在受体语言中再现源语言信息的最接近自然等价物,首先是意义,其次是在风格上”(Nida, 2004) [2] 。在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的文章《以圣经翻译为例的翻译原则》(1959)中,功能对等最初被称为动态对等。在《从一种语言到另外一种语言》(1986)一书中,奈达逐渐用“功能对等”代替“动态对等”。事实上,这两种对等具有相同的含义。奈达认为翻译应该用最接近的自然对等物来重现源语言的信息。后来在他的《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一书中,奈达将功能对等理论分为两个层次:最大对等和最小对等。前者是译者毕生追求的理想状态,后者指的是译本读者在理解译本时应该达到能感知原文文本的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文本的程度。最小对等是功能对等理论的最低要求,低于这个层次的翻译是不被接受的。

2.2. 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文学类作品翻译,不能随意地完全照搬理论,但可以适当应用。在文学翻译中,正确使用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实现理解对等、风格对等、用韵对等。江枫(2001)认为:“正确理解,才能正确翻译” [3] 。对于文学类文本翻译,正确理解原文是翻译的前提。汪榕培(1997)把正确理解作为译者在翻译前的基础,只有把握住原句的精神实质,才有可能把它生动逼真的再现出来 [4] 。这就是说,我们在翻译文学翻译时,首先要做到理解对等。风格是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在散文和诗歌中,风格是一个重要的分析领域,风格的剖析有助于理解一篇文章的各个层面。大多数时候,诗人和作家都是通过他们的写作风格来识别的,例如,莎士比亚风格、米尔顿风格、布朗式风格,诸如此类(Sawant, 2013) [5] 。翻译任何源文本,译者都必须采用或至少考虑作者的风格,风格在翻译中具有艺术功能。我们通常研究风格是因为我们想解释一些东西,一般来说,文学风格学的目标是,隐含地或明确地解释语言和艺术功能之间的关系。李长栓(2004)在他的文章中提出,在翻译时应当最大程度保留原作的写作风格。这样做,为的是尊重作者,也是尊重并帮助读者了解作者作品真正的风貌 [6] 。在这种翻译中,风格对等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的对等类型。在风格对等的帮助下,合适/适当的翻译版本才有可能。如许渊冲(2000)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译为“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7]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依照原文的历史背景、文体特点,努力做到了风格对等、用韵对等,源语的意旨得到了更好的再现。

3. 翻译过程中的难点

这一部分说明了在翻译单词和短语以及翻译句子时的翻译困难。《老渡口》被整理成短篇小说,情节简明,人物集中。这一翻译实践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如何在理解原文背景和内容的基础上,将这段中文翻译成流畅的、有表现力的、忠实的英文文本。此外,译者应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使目标文本更具有习性。第二个方面是,对于复杂的文本,如何保持译文的内聚力和连贯性,以保持全文的逻辑性和统一性。

3.1. 词汇和短语翻译中的困难

在翻译过程中,词汇,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或术语是最大的挑战。一般知识和具体知识的缺乏会影响到我们的理解和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文化元素上。诸如意识形态、历史、宗教、地理等因素都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翻译过程。例如,“铁板钉了钉”是一个中文成语,所以我们要充分理解目标文本,把握其深层含义,然后将其翻译成“be confirmed”,而不是“iron plate nails steel nail”。

3.2. 句子翻译中的难点

为了保持译文的凝聚力和连贯性,达到全文的逻辑性和统一性,译者应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英语最注重下轴,而汉语更注重旁轴。这意味着英语句子结构的特点是简化的主谓一致,有从属关系和频繁使用连接词,句子、分句和短语都有从属关系和联系。英语中有许多长而复杂的句子,因此,其中的挑战是,译者应分析句子结构,是否考虑翻译转换(Catford, 1965) [8] ,然后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保持逻辑。

4. 解决翻译困难的方法

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是很常见的。这时,就需要翻译理论的指导。为了处理这些问题,译者计划运用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提高目标文本的准确性。也就是说,本部分将主要说明主导理论,然后选择典型句子作为研究对象,从相应的理论中进行分析。然后再总结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实现文本翻译实践的结合。然后再介绍在翻译过程中应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以“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而闻名。该理论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重现源语言的信息,首先是意义上的,其次是风格上的。它避免了严格遵守源文本的语法结构,但支持在目标语言中进行更自然的呈现。因此,译者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来解决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外,译者还希望在翻译上能够取得一些进展。

4.1. 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

本章详细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典型案例,如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和连词句中谓语的选择。它回顾了译者如何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来实现词汇、句法、文本和文体的对等。

例1

源文本:子阳说他在学校准备毕业论文呢。福珍非要福兰相信。福珍怕再说下去,她都不会相信自己的话,更怕自己为此说着说着就哭了,好像她一哭,这件事就是铁板钉了钉。她赶紧岔开话题,问起福兰县城的情况。

目标文本:“Ziyang told me he was preparing for his thesis in campus”, Fuzhen took pains to persuade Fulan into believing what she said, however. Fuzhen was afraid that she herself would doubt her own words if this topic continued, and she was even more afraid that if she couldn’t help crying during the conversation, everything she said would be confirmed.

分析:“铁板钉钉”属于汉语成语,它来自于清代作家李海光的作品。如果将原文逐字翻译,并按照原文顺序翻译,目标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不明白其中的原理是什么。正如功能对等理论所强调的,译者可以牺牲形式来实现功能对等,帮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铁板钉了钉”的表面意思应该是“铁板钉钢钉”,而它的内涵则是“用不恰当的方式来确认某件事情”。奈达认为,一个好的翻译应该传递源文本的内涵,让目标读者对源文本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因此,译者在这里采取的是意译,而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

例2

源文本:她想春节期间,饭店里老鹅汤生意肯定好。她仗着西湖滩的鹅在县里是块牌子,不愁卖不出去。

目标文本:She thought that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old goose soup. In the restaurant must be greeted with popularity. Moreover, they’ll have no difficulty in selling them for the goose raised in the beach was the city’s specialty dish.

分析:“牌子”的字面意思是“盘子”。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目标读者应该像源语言读者一样获得同等有效的信息,因此这里不适合逐字翻译,会使目标读者感到困惑。显然,在这个例子中,“牌子”指的是该餐厅的一道特色菜。

例3

源文本:福珍知道福兰的小孙子就是福兰的命根子,她想子阳将来有孩子也是她的命根子,问她要头她都会给。

目标文本:Fuzhen knew that Fulan’s young grandson was Fulan’s lifeblood, and she thought to herselfthat Ziyang’s children would also be her lifeblood in the future, and she was willing to give everything to her grandchildren.

分析:“命根子”在汉语中是指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东西。在目标文本中,“命根子”被翻译成“lifeblood”。通过归化,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功能对等得以实现。

例4

源文本:福珍又往灶膛里填了一大把芦柴,听见锅里水响,站起身跑到大门口,伸头往西湖滩那边张望。

目标文本:Fuzhen then stoked the fire with a large amount of reed firewood again. After hearing the sound of water in the pot, she stood up and ran to the gate, and stretched her head out to look at the beach of the West Lake.

分析:“福珍”在连词句中充当宾语,后面有六个动作“填”、“听见”、“站起身”、“跑到”、“伸头”、“张望”。经过详细分析,译者发现第一个动词属于一个类别,其余的属于另一个类别。通过划分和重构,实现了功能上的对等。

4.2. 源文本与目标文本的比较

众所周知,语言是不同文化的屏障。然而,在传播任何特定国家的独特文化时,毫无疑问,语言也是最大的挑战。实际上,中文和英文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其它差异。汉语是狮子头,而英语是尾巴头;汉语是主动的,而英语是被动的;汉语是相对固定的,而英语是相对灵活的;汉语注重下轴,而英语注重旁轴;汉语是个人的,而英语是非个人的,仅举几例(宋莹,2019) [9]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拿一些典型的句子来说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

例1

源文本:福珍一想到将来的宝贝孙子,心情好得不得了。

目标文本:The thought of her perspective grandchildren makes Fuzhen feel happy.

分析:英语是非个人化的,而汉语是个人化的。这意味着英语句子是以客观主体为特征的。因此,为了使目标文本更加成语化,译者选择了“the thought”而不是“Fuzhen”作为主语。

例2

源文本:没养过鹅的人永远不知道鹅有多能吃,一袋粮下去,三叉两叉就叉光了,少一口都不肯放过你。

目标文本:People who have never forayed into the business will never know how much geese can eat. A bag of grain would run out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If there’s less one mouthful of it, the goose would be unwilling to let go of you.

分析:汉语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而英语是以形式为中心的。如果我们把这句话逐字翻译出来,会让英语读者感到困惑,因为不愿意放过你的不是那些从未涉足过的人,而是大雁。这说明中文注重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所以在翻译之前,译者已经读懂了行文之间隐藏的意思,然后在翻译过程中把这个长长的中文句子剪成几个英文句子,以保持文章的逻辑性。

例3

源文本:听见锅里水响,站起身跑到大门口,伸头往西湖滩那边张望。

目标文本:After hearing the sound of water in the pot, she stood up and ran to the gate, and stretched her head out to look at the beach of the West Lake.

分析:英语造句的特点是下轴,而汉语造句的特点是旁轴。在下轴中,句子、分句和短语是有从属关系和联系的;旁轴则相反。在翻译时,译者首先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然后用适当的连接词来连接,以保持文章的连贯性和凝聚力。

5. 总结

在翻译过程中,作者反复查询了许多相关资料和词典,咨询了许多同学。经过几轮校对,译文最终顺利完成。这篇翻译实践报告中将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翻译任务的理论指导,通过对该文本的翻译,研究了短篇小说类文体特征,即情节简洁、人物集中。因此,在汉译英时,在选词方面要做到通俗易懂。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的翻译技巧,使作者很好地掌握了如何成为一个好的译者,并使作者的翻译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作者也认识到,迫切需要学习更多的翻译技巧。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法、词汇、思维和文化上的差异,翻译中不能追求字面的对等。在理解源文本意义的基础上,应根据目标语言的正确表达方式进行翻译,目的是使其等同。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地区的交流活动,因此其最重要的目的是消除交流过程中的障碍。因此,翻译不应过于复杂,否则会使受众难以阅读和理解。

更重要的是,好的翻译不应显示任何翻译的痕迹。至于功能对等的应用,译者需要做的是以下几点。在词汇层面,作者可以在必要时灵活改变词类和词义,根据语境优选词语的联想意义,在翻译的某些部分可以采用扩写和省略。考虑到句法,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文本,弄清一个句子中各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英语句子的词序与汉语相似,那么就可以用类似的形式进行翻译。否则,应采用拆分和重组句子的方式来进行翻译。Hervey和Higgins (1992)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遇到以下问题。首先,过分强调译文的可理解性和可读性可能会导致源文本的文化内涵和意义的缺失,导致源文本的文化内涵和意义的缺失 [10] 。其次,由于作者的翻译能力和经验有限,有些翻译可能不尽人意。检索所需资料的时间非常长,合理安排翻译时间的能力有待提高。第三,第一版的翻译文本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源文本的限制,因为作者有时不知道如何按照汉语的逻辑来调整词序,作者需要掌握更熟练的英语。作者有时很难琢磨句型的逻辑,今后要多读英文原作和英文新闻,帮助作者理解复杂的英文文本。理解与表达同样重要,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作者将更加重视翻译训练,以获得更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吴娜. 浅谈功能对等视角下短篇小说的翻译策略——从《永远别回来》的汉译说起[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复旦大学, 2013.
[2] Nida, E. (2004)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3] 江枫. “新世纪的新译论”点评[J]. 中国翻译, 2001, 22(3): 21-26.
[4] 汪榕培. 比较与翻译[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 Sawant, D. (2013) Stylistic Issues in Translating. ResearchGate, Berlin.
[6] 李正栓. 忠实对等: 汉诗英译的一条重要原则[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8): 36-40.
[7] 许渊冲. 唐诗三百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8] Catford, J.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9] 宋莹.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遥远的向日葵地》(节选)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19.
[10] Hervey, S. and Higgins, I. (1992) Thinking Translation: A Course in Translation Method: French-English. Routledge,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