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吃新节是苗族最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节日之一,在旅游发展的推动下,吃新节从村落仪式发展为共享节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西江苗寨作为一个游客量巨大的少数民族旅游村寨,传统节日众多,节日氛围浓厚,文章以西江苗寨传统节日“吃新节”为研究对象,探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吃新节里礼物的交换和流动、吃新节仪式上对于家庭、村寨和祖国的祝福,各项民族活动的开展、以及婚姻的缔结等方面来看西江苗寨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而得出西江苗寨的吃新节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着促进社会交往、促进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Abstract:
Eating new Festival is one of the most distinctive and spiritual festivals of the Miao ethnic group. With the promo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eating new Festival has evolved from a village ceremony to a shared festival, promoting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among various ethnic groups. Xijiang Miao Village, as a minority tourism village with a large number of tourists, has numerous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a strong festive atmosphere. The article takes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of Xijiang Miao Village, “Eating the New Festiv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Through the exchange and flow of gifts during the New Festival, the blessings for families, villages, and the motherland at the New Festival ceremon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ethnic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riage and other aspect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Xinshi Festival in Xijiang Miao Vill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social interac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national unity in ethnic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1. 引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就是要搞好民族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的重要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因此,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搞好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民族交流是更高意义上的民族交往,但它又是各自民族相互融合的先决条件,而民族交流又为民族文化的涵化创造条件。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发展中的一个自然状态,是民族交往交流自然过程的结果 [1]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和壮大、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始终伴随着各少数民族间的交流互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显着增强、综合国力稳步提高,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民族文化交流更是空前活跃、日益深入、广泛展开、不断深入、持续推进、不断扩大、方兴未艾、蒸蒸日上。在漫长的民族交往与交流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日益频繁,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西江千户苗寨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旅游村寨,每年吸引的游客量高达百万,西江苗寨的吃新节是最能展现其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节日之一,从西江苗寨的吃新节看旅游场域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非常有意义的。
2. 西江苗寨的吃新节概况
(一) 西江苗寨的概况
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素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说法,故西江苗寨的所在地雷山县有着“百节之乡”的美称,民族节日繁多,内容丰富多彩,以吃新节、苗年节、鼓藏节和招龙节等民族节日为代表。西江曾有“仙祥”、“鸡讲”等多种汉字的写法,1916年,由当地的乡贤侯教之提议,经西江的“寨老”和“鼓藏头”等人的商议,更名为西江并沿用至今 [2] 。现西江苗寨有1400多户,6000多人。素有“歌舞的海洋”、“芦笙的故乡”之称的西江千户苗寨距州府凯里市35公里,距县城雷山37公里。由羊排、也东、也通、南贵、欧嘎、也薅、平寨、东引等8个自然村寨组成,面积约5平方公里。
(二) 西江苗寨吃新节的概况
苗族作为传统的农耕民族,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从西江苗寨村民家中的各种分类明确的农耕工具到白水河畔的层层梯田;从西江苗寨的农事领头人活路头组织的开秧门到关秧门仪式;从苗家人肩上担着走亲访友的糯米饭到饭桌上香甜沁人的米酒,无一不是苗家农耕文化的展现。而吃新节对于苗家人来说是意义非凡的节日,更是体现苗族农耕文化内涵的瑰宝之一。虽然苗族的节日繁多,但生产性的节日大多都是围绕着稻作生产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吃新节就是其中一个。吃新节,苗语为“nongb mol”,读作“闹卯”,是在6月或者7月过关于吃新米的一个生产性节日,同时也是一个集祭祀、生产、娱乐三者为一体的苗族传统节日,有“头卯”和“末卯”之分,“头卯”即是在“开秧门”之后的50天左右,在稻谷抽穗前逢卯日过,“末卯”则是第一次吃新再满50天之后,稻穗变黄了逢卯日过。
西江苗族为什么要过吃新节?笔者田野调查期间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传说人间本来是有谷种的,但是在洪水滔天过后,人间便没了谷种。于是苗族的祖先姜央就派了够先和猎狗去偷取稻谷,猎狗取得谷种这天刚好是六月的卯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姜央和大家商议,把这天定为了吃新节。还有一种说法则在文献中找寻到的,在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大多都是逢“卯日”过吃新,在苗族人的心里,“卯日”代表的兔子,而兔是食草动物,稻禾也是草的一种,人是吃稻谷长大的,于是卯日所代表的生物属性也就和人的成长相关联的 [3] 。
3. 西江苗寨吃新节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
(一) 礼物的流动
礼物的馈赠是人类社会生活交往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通过“礼物”的流动联结起了众多的社会关系与网络。莫斯在《礼物》一书中说道:“受礼者接受送礼者的礼物不但接受了礼物,更接受了送礼者的情谊。” [4] “礼物”二字由“礼”与“物”二字组成,“礼”字在字典中的释义有“仪式、礼节、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礼品”等意思,“物”则是“东西、内容、哲学术语–物质(跟心相对)的含义,但二字组合起来的礼物,更多注重的是礼以及礼的文化含义,而不是物。正如阎云祥在《礼物的流动》中写到:“无礼之物就只是物品而不是礼物” [5] ,看中的更是“礼”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西江苗寨过吃新节的过程中,主人与客人之间的交往同样存在着礼物的流动。吃新那天,主人家会提前在家里准备好鸡、鱼、米酒、猪肉和粽子等食物,等待邀请的客人和出嫁的女儿回家里吃饭,来的客人也会相应的带一些礼物过来,常见的礼物有3~5斤的米酒、猪肉、鱼(据调研得知鱼的数量必须是单数)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人也会购买一些水果和礼品作为礼物带来主人家。此时夜幕降临,大家也在高亢悠扬的苗歌声中度过了美好的一夜。第二天,客人要起身准备回家的时候,主人家就会把早就准备好的礼物给客人带去,回给客人的礼也大多是常见的米酒、鱼(主人家回礼的数量也是单数)等。在这样的一个礼物的交换与礼物的流动当中,主人家与之间的礼品互换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维护其原有的关系网络,无论两者之间是亲属关系还是朋友关系,既是送礼者与收受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加固,同时也是两者之间的交往,通过礼物的流动,促进其关系的稳固甚至是亲密,达成两者之间联系和交往的作用。
(二) 仪式的祝福
人类学家纳特认为仪式是“用于特定场合的一套规定好了的正式行为,他们虽然没有放弃技术惯例,但却是对神秘的(或非经验的)存在或力量的信仰,这些存在或力量被看作所有结果的第一位和终极的原因。” [6] 吃新节作为重要的生产性节日之一,是苗族农耕文化的重要表达。对苗族人来说,吃新节不仅是欢庆丰收的节日,更是祈祷雨顺风调和丰收的重要时刻,自然免不了相应的祭祀仪式。等到吃新这天,苗家人会去到稻田里,扯上3根、5根或者7根稻穗(通常都是平时吃的籼米)打成一个结备用,在家里堂屋将公鸡杀好之后要用纸钱沾上鸡血贴在神龛的下方。待到祭祀时,将准备好的鸡(一般用鸡头、鸡肝)、鱼(单数)、甜米酒糟、米酒、粽子、糯米饭等祭祀用品放于神龛下,将备好的打结的稻穗挂在神龛上,倒出米酒后便开始烧纸钱和香,并说些祈求家庭、村寨和国家幸福安康、庄稼丰收的话,还要在自家大门前烧纸钱和插香,仪式完毕即可开饭。除了在家里的堂屋祭拜祖先之外,苗家人还会祭桥、祭岩等,祭祀用品与仪式跟在家祭拜祖先相似。
(三) 活动的参与
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1。吃新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完善的,这些传统的节日为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做出了有利的实践和证明。
吃新节不仅是庆祝丰收的节日,更是一个在劳作之后解乏娱乐的节日。在“卯日”过吃新节的第三天是西江的“热闹场”(西江是五天赶小场,七天一大场,赶小场时是猪天,赶大场是马天),赶集的同时又举办各种活动,极为热闹。老一辈的青年男女也会提前向亲友打探周边村寨过吃新的时间,提前做好去“玩马郎”(游方)的准备,因此吃新节也是青年男女找寻对象的大好时机。西江常见的吃新节活动有斗鸟比赛、斗鸡比赛和斗牛比赛、苗歌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增强了本村村民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认同、也促进了本村寨与外村的交流和交往,最终达成交融。
随着旅游的进入,西江苗寨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苗寨吃新节开展的活动类型也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斗鸟、斗鸡、斗牛比赛之外,还增加了篮球赛、文艺晚会、象棋比赛和游客互动等活动。篮球比赛的举办,增进了西江各村寨之间的关系,比赛时大家将苗族“万般和谐、万命同尊”的哲学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通过篮球运动和学苗语唱苗歌等文化体验让游客参与其中,增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四) 婚姻的缔结
庄孔绍认为,婚姻是排除了杂乱的性交状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文化制度 [7] 。每个地方过吃新节的时间都不一样,就加大了各村寨及支系之间交往的机会,吃新节除了举办以上活动之外,老一辈的男女青年也会提前向亲友打探好周边村寨过吃新的时间,提前做好去“玩马郎”(游方)的准备,苗族同胞的“游方”既是约会的意思,访谈的一位姓宋的老人说道:“那时候我们游方,都是早早的先跟旁边村寨的亲戚打听郝他们家过吃新的时间,我们就会去过吃新,那时候好玩哦,只要哪个唱歌唱得好,喜欢他的女孩子就多,我的老婆都是我唱苗歌唱来的哦!”因此,吃新节也是青年男女找寻对象的大好时机。在旅游开发下,游方被作为重要的文化展示项目之一,游客通过观看和互动体验,了解苗族的婚恋观,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4. 西江苗寨吃新节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义
(一) 有利于促进社会交往
徐建宇在《组织中个体间互动制度化形成条件分析》一文中说道:“如果将组织中交往的个体看成是不同的点,那么不同个体交往的积累将会在组织中形成一张纵横交错的网,而这张网就是个体间互动的结果” [8] 。在西江苗寨,每个个体都与他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吃新节活动的开展,让村民之间的交流互动构成了西江苗族社会这张纵横交错的网。在吃新节众多活动中,体现个体间互动最为明显的即男女青年的游方,通过不同的个体交集之后,形成了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宗族之间的互动。此外,国内外的游客参与节日也是不同个体间的互动,正因为各个主体的互动交流,增强了村民们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西江,每一个村寨都有一个特定的空间场所,一个村寨原则上是源自同一父系并且按家族血缘来划定聚居范围的。罗丹、徐天基等人在《作为交往方式的七夕乞巧——广州市珠村乞巧节俗调查报告》一文中曾提到:“家族的延续需借助姓氏间的流动得以完成,姻亲的缔结是其主要手段。” [9] 男女间的游方不仅是个体之间的交往互动,更是宗族与宗族之间的互动,村落与村落之间的互动,形成良好的交际圈,让西江与其他村寨有婚姻的联结和民族文化的相互认同。
(二) 有利于促进文化自信
随着西江苗寨的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苗寨的众多传统文化被不断发掘,苗族文化在旅游的视域下展现出新的活力,被广大游客所熟知和传播,苗族同胞对自身的文化变得更加自觉、自信。西江苗寨在过吃新节时,不仅邀请周边村寨的亲朋好友前来共度佳节,还会邀请省内外的游客朋友一起,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同苗族同胞一起探索这神秘的过程。如2021年7月,在西江苗寨苗语角文化展示点开展了持续一个月的“苗族吃新节、苗语角、学苗话、唱苗歌游客互动有奖活动”,广大游客积极参加。过程中多位熟悉苗家吃新节来龙去脉的苗寨老人与游客进行互动,将吃新节背后的文化故事与游客群体分享,从苗族故事和苗族语言来加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西江苗寨在从传统的邀请本村寨民、亲朋好友一起过吃新节,到现在发展为邀请五湖四海的朋友一齐过节,无不传递出苗家人热情好客,对于深厚且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苗家人有着高度的自觉和自信。
(三) 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在文旅融合的推动下,苗族吃新节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新的价值意义,吃新节从传统的社会中的自己过转变为与来自全国各地区的不同民族的游客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吃新节是苗族同胞为了庆祝丰收而过的节日,本身节日的氛围是开心、愉悦的,旅游开发之后,苗族同胞通过过吃新节向广大游客展现自己民族的节日文化,并邀请游客参与其中,共同分享节日的快乐;在旅游过程中,带着猎奇的心理,不同民族的游客们也乐于去倾听吃新节背后的古老故事,在苗寨村民与游客互动的过程中,对于本地村民来说,是来自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而对于游客来说,增加了对苗族节日文化的进一步了解,这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而吃新节这个节日本身充当了民族文化交流的媒介,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拥有不同的民族身份,这个过程其实体现出的正是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促进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往来,搭建起各民族共同欢聚佳节的桥梁,让各族人民在节日氛围中牢牢凝聚在一起,有利于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 总结
吃新节作为西江地区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同乡内、各族之间的互相邀请、相互赠送、交流沟通和互相帮助,不仅加强了民族之间的情感纽带,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了解。吃新节反映了苗族人民崇尚自然、爱好美食、礼仪之邦的精神特质,深深地烙印在苗族人民心中,也成为苗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交流互鉴的一个窗口,它和苗寨一样极具包容性,通过研究西江苗寨吃新节这一传统节日,让不同民族同胞可以相聚一堂,共话桑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融多元为一体。
NOTES
1http://www.gov.cn/govweb/test/2006-05/31/content_2967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