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进入校园的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Youth Sports Training Industry Entering Campus
DOI: 10.12677/APS.2023.113077, PDF, HTML, XML, 下载: 212  浏览: 350 
作者: 时晓威: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青少年体育培训校园体育路径研究Youth Sports Training Campus Sports Path Research
摘要: 青少年体育培训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工程,而现阶段学校体育难以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加强青少年体育培训进校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校园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提出体育培训进校园的优势和现实困境,探讨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进入校园的路径,以期为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Abstract: Youth sports training is the basic project of building a sports power, but at this stage school sports can hardly meet the diversified needs of students for physical exercise.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youth sports training into the campu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ampus physical exercise, puts forward the advantages and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sports training in campus, and discusses the path of youth sports training industry entering campus, in order to provide a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adolescents and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文章引用:时晓威. 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进入校园的路径研究[J]. 体育科学进展, 2023, 11(3): 527-534.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3.113077

1. 引言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国体育在不断迈向新时代新征程的步伐,为加快建设新时代新征程体育强国吹响了开启时代篇章。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泛开展全民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1] 。青少年体育不仅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为竞技体育输送后备人才。也是群众体育发展的根本,建设好青少年体育,培养新时代体育新人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性工程。在青少年体育的发展中,青少年体育培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一方面自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开始,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体育产业中比重持续上升,青少年体育培训逐渐成为提升青少年运动技能、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普及青少年体育运动,培养体育健康意识等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学校体育存在发展形式单一,体育师资匮乏或专业能力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多元化需求,即使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学校体育也只能满足部分项目的需求,仍存在项目单一,学生特长发展受限制的问题 [2] 。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能够弥补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内容泛化、形式呆板等问题 [3] 。

2. 青少年体育培训进入校园的发展机遇

2.1. 国家政策对校内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培训发展的支持和保障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发展青少年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中最基础、最具战略性的工作。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 [4] 。青少年体育培训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形式,是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今青少年体育得以迅速发展,这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助推。如:其一,2019年《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的通知中,要大力发展体育培训市场,加强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促进青少年掌握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消费习惯。其二,2020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体教融合”意见)指出“支持社会力量进入校园以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同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体育师资不足问题”。其三,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减轻学科类课程教育负担,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为青少年体育培训创造机遇,政策中明确指出:“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程服务,由教育局负责组织遴选,供学校选择使用,并建立评估退出机制” [5] 。这些政策的颁发不仅促进了青少年体育培训的发展,也为青少年体育培训进入校园提供了政策支持。青少年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的支持,体育培训的发展可以在专业程度上解决学校师资力量的问题,也为引入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进入校园提供了发展机遇。

2.2. 学校体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 课后服务管理不规范

“双减”政策的目的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双减”政策实施中采取的减作业、压减学科校外培训、开展非学科类课外活动等方法都是实现学生健康成长、提高素养的手段和途径。而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对于课后服务安排及管理不规范。根据访谈调查发现,学校在实施课后体育服务时,一方面由于“双减”政策实施时间短,学校体育教师资源相对于体育课后服务需求来说不足,导致体育课后服务无法按质按量开展,另一方面,学校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课后服务中体育教师的职责目标规定不清晰,部分学校教师仍认为是一种具有教育性的普通课程,忽略了课后服务缓解学生疲劳、促进身心发展的独特性质,出现文化课老师占用体育锻炼时间完成学科类任务。除此之外,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发布,学校体育在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地位更加突出,体育课后服务作为学校体育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多种多样的课后服务内容中,学校在其课后服务课程统筹安排上以及各种课后服务课程的管理上是否能够保证体育课后服务全面开展仍然存在问题。

(2) 体育师资力量缺乏

体育师资力量缺乏是“双减”实施后最普遍的难题。随着国家对中小学体育的重视,体育教师从之前一直被边缘化上升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运动兴趣的主要教育工作者,体育教师的地位上升,随之而来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也增大。学校仅有的体育教师不单单要完成规定的体育课程工作,还要担任起体育课后服务的教学重任。学生对体育课后服务需求的多样化,让体育教师面对多种多样的需求时应对不暇,分身乏术。更有甚者,学校为满足体育课后服务的需求,用其他学科中有运动基础的老师来进行体育课后服务课程。对此教育部门也加强了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引进,然而在体育课后服务开展过程中,由于体育课后服务是在规定时间开展,活动形式多样,学生人数众多,对体育锻炼的形式多样化需求高。所以尽管教育部门加强了学校体育教师的人才引进,仍然满足不了学校体育课后服务对体育教师的需求。

(3) 体育教师综合能力不足

面对体育课后服务的需求,学校体育教师的综合专业能力不足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长期以来体育教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职业,社会中普遍存在“体育教师谁都能做”“体育老师工作简单”等看法,然而这种观念是长期的教育理念所导致的,在以往的工作中,体育课不被重视经常被文化课教师借用,体育教师在教师团队中逐渐边缘化,久而久之体育教师得不到重视,难以有自我提升。“意见”与“双减”等政策出台后,给体育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机会。然而,政策在带来机遇的同时,对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是一种考验。根据教育部、体育局和发改委联合发文的《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促进中小学健康成长的通知》体育课后服务应设置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冰雪运动、武术、啦啦操等项目,体育课后服务种类多样化要求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教育水平。然而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多数教师只会教授跳绳、队列队形等简单的运动,缺乏专项技术能力,对于体育知识更是模糊不清,部分具有运动技术能力的体育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缺乏一定的教授能力。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在体育课后服务中的体育能力的发展和对体育的兴趣,这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4) 体育课后服务形式单一

活动形式和内容是体育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体现,是其能否正常开展的关键 [6] 。学校体育课后服务受制于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校场地器材设施,开展的体育课后服务课程种类取决于体育教师具备的体育技能,上课的课程内容形式单一,教学枯燥,缺少趣味性。对于体育项目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新兴体育项目的开展更是少之又少,限制了学生多方面体育素养的发展。

3. 青少年体育培训的特殊优势

3.1. 培训机构各种师资力量充足

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教练员不同于学校体育教师福利待遇固定,培训机构丰厚的福利待遇吸引社会中如体校专业教练员、优秀退役运动员等高水平、高素质体育人才进入机构任职,这些专业体育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技能教学。柳鸣毅(2018)指出影响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主因是我国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行为和总体水平偏低的技能教学目标,不足以使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甚至更多的运动技能,并提出我国应突破一元化培养渠道、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实现青少年体育的创新发展 [7] 。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作为自营产业,拥有充足的资金储备,能够不断的从社会中招纳各种体育人才充实教练团队,为青少年提供各种运动项目,满足青少年的体育锻炼需求。

3.2. 教练员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学校体育中学生的发展限制就在于体育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体育技术能力。多数体育教师只具备一种或者两种技能,且在技术结构和技能教学的理解较为浅薄。体育教师能力的限制难以支持学生掌握多种运动技能,提升运动能力。而青少年体育培训中具有较高从业水平的机构,其内部拥有数量众多的专业技能人才,并且随着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的发展,机构内部人才也不断优化。体育教练员在市场推动下逐渐转变为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不仅在体育技能方面有突出的能力,还具备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理论实践应用能力。相对于学校课程的单一教学模式,机构教练员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项目设置和教学手段,能够极大的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多样化发展。

3.3. 社会资源丰富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学校体育竞赛要常态化、可持续化,而不仅仅是在学校举办。要创新县、市、省、州四级竞赛模式,推进区域间体育竞赛。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对体育竞赛提出了详细要求,明确了在课余时间组织学校竞赛的必要性。周末组织校际比赛,节假日组织地区和全国比赛。然而,组织和举办体育活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社会资源,尤其是需要大量财政投资的大型区域间体育活动。仅仅依靠学校和公共体育部门很难实现规模化和可持续性。因此,有必要大力补充社会资本,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等新的经营机制,促进青少年体育竞赛的发展。随着“双减”政策在全国学校的实施,已经有许多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多强大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中。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学校和政府的财政和人力资源压力,而且促进了体育活动平台的持续增长。社会力量的参与是组织现代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支撑。根据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组委会的官方声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可以直接参加全国青少年运动,也可以组队参加全国青少年U系列赛。青年体育俱乐部将在自由运动的概念基础上承担更重要的任务。与学校接触的体育组织相比,青少年体育培训更为广泛,与其他体育相关行业更为相关,资源丰富。例如,可以在教育机构之间组织比赛,也可以与其他地区的青年组织组织比赛。高水平的青训机构也与体校、运动队建立了联系或合作关系。有运动潜力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机构在运动队或体校接受训练。

4. 青少年体育培训进入校园的现实困境

4.1. 青少年体育培训进入校园的支撑不足

“双减”政策、“体教融合”意见等政策为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进入校园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是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进校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其一,青少年体育培训进校园虽然有一系列政策支持,但这些文件只是在目标上做出相关指导,在二者进一步合作方面缺乏配套的具体政策。其二,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的与学校体育虽然本质上同属教育,但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的自主性与学校管理不同,学校在对机构教练员参与体育课后服务的管理和安排上尚未做出具体谋划,则会导致二者在处理事务上容易出现冲突。且学校并未划分清楚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参与体育课后服务的职责问题,容易导致体育课后服务陷入“两不管”的境况。其三,学生的安全是学校体育中至关重要的,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不属于学校管辖范围之下,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进入校园,学校尚未有效建立学生的安全保障机制,安全问责机制等,学生在运动中出现损伤时责任主体不明确

4.2. 二者顶层协同育人意识不明确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是增进学生健康,使学生掌握并应用基础体育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等 [8] 。而青少年体育培训和学校体育所在的行业不同,发展体系不同,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联系,协同育人的意识尚不明确,主要表现为在二者发展重心不同:学校体育的重心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学习体育健康知识,提升体育运动能力,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而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学校体育并没有完全转变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全面育人。青少年体育培训虽然在本质上是教育,其重要目标是发展青少年的身体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提升健康水平。但由于近年来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各种社会资本过度介入,导致培训行业偏离教育本质,倾向于盈利化。青少年体育培训的目的偏离和学校体育应试教育化,致使二者在育人方向上存在偏差。

4.3. 培训内部用人不规范

现如今,青少年体育培训业在“双减”等政策的助推下各种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经营结构简单,仅需满足“场地、教练、学员”三个条件即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处于上升期的体育产业获利空间大,其易操作性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入体育培训市场,这些社会资本投入下的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绝大多数以营利为目的,从而导致对教练员的任职要求降低,教练员只具备教师资格证、教练员证或者具备一些简单技术能力就能上岗,更有部分机构甚至将“体育爱好者”作为招聘条件。除此之外,根据调查发现,部分培训机构的教练员并不是开始就具备相应的运动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而是在入职过后经过短暂的培训才初步具有教练员能力。这种催生出来的教练员自身能力严重缺乏,对运动教学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教练员准入门槛低导致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不仅严重影响了培训课程的质量,还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

4.4. 培训机构训练体系不完善

科学的训练体系是支撑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开展培训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运动技能的学习的规律性,青少年对技能的学习、掌握,需要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作为指导。系统训练体系的建立需要多方面共同完成,通过调查,中小型体育培训机构的训练课虽然具有常规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但只是浮于形式,训练实质内容并没有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来设计训练。而青少年体质健康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每个人可承受的运动量度也具有差异性,负荷量度设置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增强青少年体质 [9] 。并且培训机构开展的训练内容偏重于基础技能学习,忽略了青少年心肺耐力的训练,不利于青少年打造良好的身体基础。另外,训练体系不完善与培训机构拥有的财力有很大关联,在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其所拥有的资源广阔,能够配齐场馆设备以及招揽专业的体育人才制定完整的训练计划,而在中小城市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拥有的财力基础薄弱,缺乏优厚的待遇引进高质量体育人才和配齐系统训练所需要的场地器材设备。

4.5. 市场监管主体不明,评估体系不完善

国家针对青少年体育工作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如《关于做好政府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这些文件对青少年体育培训工作提供了相关指导,但由于缺少对青少年体育培训监管职权的明确分工,导致青少年体育培训监管主体不明,且青少年体育培训涉及经营许可、教师资质、培训体系内容、收费管理等多个方面,涉及多个部门,部门之间权责模糊,相互制约,对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监管存在“多头交错,无人管理”的窘况 [10] 。青少年体育培训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市场基础规范的建立较为滞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主体无序进入、市场鱼龙混杂等实际问题,从而成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11] 。另一方面“双减”政策实施时间短,体育培训市场治理不完善,针对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的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完善,对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的师资评估、基础设施、运营状况、内部教学水平等尚未作出相应的监督和评价标。监管主体不明确以及监督评价体系不完善,致使青少体育培训机构发展缺乏质量,不足以完成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的根本目标。

5. 青少年体育培训进入校园的路径

5.1. 强化配套政策支撑,优化管理体系

制定保障程序,维护学生安全。“双减”政策之后,青少年体育培训进校园主要体现在参与体育课后服务工作,构建具体的配套政策推动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参与学校体育课后服务。首先,政府部门作为牵引,协同社会和学校合作共同制定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进入校园的具体准入机制,学校建立购买社会服务的标准以及明晰奖酬机制,建立学校审批青少年培训机构规范流程,严格按照高标准把控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进入校园。明确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进入校园后的职责、权力、工作标准和学校对机构进行监管、监督、评价等工作。做到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进入校园后有章可循,从政策上解决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怎么进、如何进行问题。其次,政府部门、学校和社会青少年服务组织协调合作,制定出学生安全保障机制,制定保障程序,维护学生安全。

5.2. 协同各部门制定培训机构收费标准

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管理涉及教育、经济、体育等不同部门,需要多部门共同管理。政府应明确其管理职能问责,合理调整和划分相关权责,明确治理边界,加强相互协调配合,建立工作明确、责任明确的治理秩序,宏观管理和市场监督培训。为确保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有效管理,政府部门应明确其职能,体育管理机构应具有包容性,根据体育协会和青少年体育培训团体对青少年和青少年体育训练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对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进行评级。教师比例、课程内容等管理标准,加强青少年体育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市场监管机构必须为青少年体育学校申请资金严格控制质量、安全、费用和资金流,严格控制出入控制机构的审批。政府定价机构必须从市场的实际情况中吸取教训与各部门共同确定学费。

5.3. 加强思想价值引领

青少年体校行业自律是抵制偏离目标价值的法宝。任何政策和法律的真正效果都是自觉遵守目标群体,而不仅是外在强制力 [12] 。体育行政部门应与教育部门合作,定期开展一系列旨在规范青少年体育教育机构价值取向的提高认识活动,并达到明确自身价值取向的目的 [13] 。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应以政策为依据,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取向,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成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此外,青少年体校行业自律是抵制目标价值观偏差的重要手段。学校应严格遵守相关政策法规,遵守行业标准,不断提高自尊,并按照严格的法律限制和灵活的道德标准提供体育培训服务。

5.4. 优化内部人才管理

在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进入校园的路径研究中,优化内部人才管理是一个关键的方面。为了实现在校园中进行有效的体育培训,体育培训机构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团队。

为了保证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进入校园的顺利进行,优化内部人才管理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体育培训机构应该致力于构建一个高效的人才管理系统,以确保拥有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教练团队。

首先,体育培训机构应注重人才储备和选拔。他们可以与相关高校和体育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吸引优秀的学生和毕业生加入培训机构。同时,通过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选拔机制,如面试、考察和实际操作评估等,来筛选具备培训能力和激情的人才。

其次,培训机构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为了提高教练队伍的专业素质,培训机构可以组织定期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此外,还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鼓励教练参加专业比赛和学术研讨会,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学术水平。

另外,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和考核机制也非常重要。对于表现优秀的教练,培训机构可以通过薪酬激励、晋升机会和荣誉称号等方式来奖励他们的努力和成绩。同时,对教练的工作表现进行及时、全面的考核评估,以发现问题并提供改进的机会。

最后,培训机构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团队合作环境。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够促进内部人才的互相学习和共同成长。通过定期开展团队会议、工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活动,培训机构可以提升团队凝聚力和合作效能。

总之,优化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的内部人才管理是确保其在校园中开展有效培训的重要一环。通过注重人才储备和选拔、人才培养和发展、激励和考核机制以及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合作,体育培训机构可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团队,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体育培训服务。

6. 建议

(1) 体育培训机构应加强与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合作,共同推进青少年体育培训进入校园的发展。

(2) 培训机构应注重教练员的培养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

(3) 我们认为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进入校园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培训机构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合作,共同推动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进入校园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7. 结语

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进入校园的路径,并对该行业在校园中的发展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我们发现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进入校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对青少年体育培训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校园成为一个重要的培训场所。体育培训机构通过进入校园,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培训服务。然而,我们也发现在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进入校园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是资源不足和竞争激烈的问题。校园资源有限,体育培训机构需要与学校、教育部门等多方合作,共同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其次是培训质量和安全问题。培训机构应加强教练员的专业素质培养,并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探讨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进入校园的具体路径和策略,并对其影响和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同时,也希望通过更多的实证研究,为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进入校园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指导和支持。本研究对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进入校园的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我们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将在校园中取得更大的发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2] 柳鸣毅. 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背景下青少年体育组织的社会责任[J]. 体育科研, 2021, 42(4): 1-7.
[3] 李瑛, 郇昌店, 刘远祥. 我国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市场现存问题、致因与治理对策[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0, 36(1): 30-35.
[4]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17(002).
[5] 罗潇, 郑家鲲, 杨宗友. “双减”背景下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的价值、困境与对策[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2, 42(6): 75-84.
[6] 张绍清, 赵敏, 温金福. “双减”背景下体育课后服务开展现状与改进策略[J]. 基础教育参考, 2022(8): 40-42.
[7] 柳鸣毅, 王梅, 徐杰, 鲍文涵, 张毅恒, 姜韩, 刘干, 龚海培, 孔年欣. 我国青少年体育重点工程建设与创新发展对策[J]. 体育科学, 2018, 38(11): 17-27.
[8] 季浏.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和方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1): 28-37.
[9] 胡雅静. 新时代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能力建设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体育学院, 2020.
[10] 张强, 陈元欣, 姬庆, 高跃. “双减”政策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机遇、困境及对策[J]. 体育文化导刊, 2022(5): 75-81.
[11] 王戬勋, 沈克印, 方千华. “双减”政策之下的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 机遇、困境与策略[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2, 39(2): 240-248.
[12] 代蕊华, 仰丙灿. 国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 现状、经验、问题及其启示[J]. 教师教育研究, 2017, 29(5): 101-108.
[13] 黄志豪, 刘特. “双减”政策下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的发展[J]. 体育教育学刊, 2022, 38(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