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Prospec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VE.2023.125104, PDF, HTML, XML, 下载: 301  浏览: 1,086 
作者: 陈文斐: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乡村振兴Vocational Educatio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焦点。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中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期间发表的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文献为基础,利用NoteExpress对筛选到的281篇中文核心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从研究主题来看,逻辑关系、多元功能、政策支持、现实困境、实践路径和经验借鉴这六方面成为研究关键;从研究特征来看,在国家政策的助推下,研究主题逐渐丰富多样且日渐成为关照、研究对象和方法呈多元化趋势。未来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一方面建议加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内涵研究,另一方面建议中高职衔接视角的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
Abstract: During the critical period when the country comprehensively promotes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published in the CNKI database from January 2017 to April 2023. NoteExpress is used to sort out and summarize the 281 core Chinese literature sele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themes, six aspects are key to the study: logical relationships, multiple functions, policy support, practical difficulties, practical paths, and experience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national policies, research topics have gradually become rich and diverse, and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with a diversified trend in research objects and methods. On the one hand, it is suggested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future,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suggested to study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iddle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陈文斐.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J]. 职业教育, 2023, 12(5): 663-672. https://doi.org/10.12677/VE.2023.125104

1. 引言

“三农”问题始终是牵动国家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命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好“三农”工作,实现“三农”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人才振兴起关键作用,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肩负着为乡村振兴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备受国家重视。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要大规模开展面向新型职业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成为新阶段的新认识和新定位;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为中等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指明方向;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实施,使得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有法可依;同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将支持办好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和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的重要内容,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提供重要实践指导。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日渐成为极具现实关照的议题,在学术界已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探索、战略意义、现实困境、创新路径等研究主题。恰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厘清当前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研究的总体情况、关键主题和未来图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整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分析当前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研究主题和研究特征,清晰把握研究趋势,提出研究展望。一方面,促进现有研究成果更好地运用于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为后续相关主题的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2. 文献考察与研究概况

为了全面展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趋势,本研究遵循前瞻性、代表性和科学性的文献筛选原则,利用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数据库中的“专业检索”功能进行文献检索,以“职业教育”并含“乡村振兴”以及“职业教育”并含“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分别进行检索,选择期刊来源为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检索时间段为2017年至2023年,检索时间为2023年3月,共获得相关文献556篇。

将初次检索获得的556篇文献数据导入NoteExpress中,对文献数据进行清洗和去重,并剔除书评、会议信息及记者报道等与研究主题关系不紧密非正式文献,最终分别得到不同检索条件下的有效文献237篇和44篇,合计281篇。将检索到的有效文献进行年度分布情况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on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2017 to 2023

图1. 2017年~2023年我国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分布

从发展趋势看,自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经历了从缓慢增长到快速攀升的过程,其中2020~2022年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论文数量增长最为快速的时期,尤其是2021年和2022年,发文量达到67篇和91篇,这表明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与国家政策助推存在强关联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1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以及在2022年颁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为涉农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基本价值遵循和实践路径指引。

通过对281篇有效文献的标题、关键词、摘要和目录进行分析,可将其研究主题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如图2所示):涉及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研究,共62篇文献,占13%;涉及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研究,共22篇文献,占5%;涉及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功能研究,共60篇文献,占12%;涉及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研究,共113篇文献,占23%;涉及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研究,共220篇文献,占45%;涉及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借鉴研究,共8篇文献,占2%。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topics on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vocational education

图2.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主题分布

通过对有效文献的数量和研究主题的粗略考察,可见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这两个主题成为学术界研讨的热点,本研究将进一步深入分析各个研究主题的具体研究内容,以揭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

3. 主要研究主题

3.1. 耦合协调: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

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思维出发,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通过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达到相互依赖、协调和促进的良性动态关联的现象 ‎[1] 。“协调”指系统之间要素匹配得当,和谐一致的良性关联关系 ‎[2] ‎。职业教育属于教育子系统,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属于社会子系统,二者稳定的耦合协调关系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从供需耦合协调视角而言,作为需求端的乡村振兴,存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承乡村文化文明、构建美好人居环境等现实需求;作为供给端的职业教育具有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二者彼此契合、系统耦合‎ ‎[3] 。职业教育何以赋能乡村振兴,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关系来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历史演变历程和现实路径选择是耦合协调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关系来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原动力(人力资本溢出)和突破口(提升人口素质)是耦合协调的 ‎[4] 。从价值耦合协调视角而言,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在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方面耦合协调,成为二者实现同频共振的逻辑基础,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与城乡共同富裕蕴含共同价值:一是以促进社会公平为使命;二是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为重任;三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5] ‎[6] ‎。

基于耦合协调的理论探讨,进一步对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量化研究。有研究者测算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贡献率高达16.19%,投资回报比可观 ‎[7] ‎,同时也有研究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整体耦合协调度不高,以初级协调为主;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水平由濒临失调过渡到初级协调,中职、高职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水平均不断提高;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表现为由东部向西部递减 ‎[8] ‎[9] ‎;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受到经济水平的约束,在中部地区尤为显著 ‎[10] ‎。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研究者提出构建“职业教育–乡村振兴”的耦合机制,从要素耦合、结构耦合和功能耦合三个向度论述职业教育供给端与乡村振兴需求端,职业教育结构与“三农”建设,职业教育功能与五大振兴的三重关系,表明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可接续性‎ ‎[11] ‎[12] 。

3.2. 驱动机制: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

职业教育能否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力,关键取决于是否具有优匹配性和高衔接性的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 ‎[13] ‎。从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政策的历史演变来看,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历经六个流变阶段:1921~1949年(乡村社会革命)为政策初始期;1949~1978年(乡村社会改造)为政策生长期;1978~1996年(乡村社会改革)为政策成熟期;1996~2005年(乡村社会转型)为政策规范期;2005~2017年(新农村建设)为政策完善期;2017年至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政策创新期;也有研究者基于政策的目标定位,划分为三个政策流变阶段:目标定位单一化阶段、目标定位微调整阶段、目标定位双元化阶段 ‎[14] ‎,尽管流变阶段划分的依据不同,但不难看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政策的演变与乡村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同步“耦合”现象 ‎[15] ‎。不同的政策阶段遵循着管理规范从“中央集中”到“地方分级分散”;价值定向从“经济建设为先”到“注重人的发展”;行动机制从“单一主体主导”到“多元主体协同”的流变特征 ‎[16] ‎。影响政策流变的动因可以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维度考量:在经济上,从单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确立,经济体制的转型为政策变迁奠定市场基础;在政治上,从管理上的高度集权到鼓励改革开放与多元化发展再到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政治体制的改革为政策变迁提供政治背景;在社会上,从打破城乡二元壁垒到实行改革开放,到把“三农”作为工作重心,再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社会变革为政策变迁提供社会环境‎ ‎[17] ‎[18] 。

有研究者指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政策工具运用不均衡的问题,表现为需求型政策利用率低,抑制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的单一性和缺乏实施细则,使得政策实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19] ‎[20] ‎。也有研究者认为,政策实施过程缺乏强有力的政策监督管理,表现为农村职业教育缺乏优秀的教师和管理者,政策认知不足导致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21] ‎。因此,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的完善,需要树立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政策目标,建立“1 + N”协同治理的政策体系,注重增强适切性和有效性的制度建设,以及加快农业职业教育立法进程,完善政策监督机制,引进和培育优秀的政策管理者和执行者 ‎[16] ‎[21] ‎[22] ‎。

3.3. 价值旨归: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功能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具有人才培养、产业助推、文化传承和精准扶贫等多元功能。第一,“人才助农”,职业教育发挥人才培养功能,赋能乡村人才振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和内生动力,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包括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组织管理型人才等 ‎[23] ‎,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体现在:一是赋能乡村本土人才的培养:面向乡村定向招生,扩大本土生源比例;重点培育乡村医生和乡村学前教育教师,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推进毕业生本地化就业 ‎[24] ‎[25] ‎。二是赋能乡村人才培训与再开发:开展以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农村职业经理人、农村基层管理者为目标的职业技能培训,以优化人力资本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以激发农民积极性为目标的理想信念教育,以提升农民社会化为目标的能力培训等 ‎[23] ‎[26] 。

第二,“产业强农”,职业教育发挥产业助推功能,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职业教育通过稳就业,实现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27] ‎。具体表现为:一是改造传统农业,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二是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对接地方龙头产业企业 ‎[28] ‎;主动进行专业改造,构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涉农专业群 ‎[29] ‎;促进农科教结合,建立以绿色农业为特征的农业职业教育示范基地 ‎[30] ‎。

第三,“文化兴农”,职业教育发挥文化传承功能,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有研究者指出,在信息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追求现代科学精神等成为职业教育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起点和新境界,也凸显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社会发展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31] 。具体表现为:一是在职业教育中融入乡村文化,培养本土文化传播者。传承优良家风家训,赋予民风民俗时代精神,融入匠人精神,对传统手工业的工艺,山歌舞蹈,地方传统戏曲进行保护和传承。二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26] ‎[32] ‎。一方面职业教育宣扬乡村文化,提升人们道德素养,加强乡村文化认同,筑牢乡村文化体系,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培育“新乡贤”,成为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 ‎[33] ‎[34] 。

第四,“精准扶贫”,职业教育发挥扶贫功能,赋能乡村脱贫攻坚。职业教育是社会扶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发农村人力资本,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35] 。具体表现为:一是在教育扶贫上,大比例招收贫困家庭学生并资助其完成学业,加强贫困生的就业支持工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二是在产业扶贫上,通过结对帮扶助力贫困户脱贫;三是在技术扶贫上,通过“送技下乡”、“项目下乡”、“渠道下乡”攻克贫困地区发展的技术难关;四是在智力扶贫上,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为贫困地区提供产业布局,发展规划等服务 ‎[36] ‎[37] ‎。

3.4. 瓶颈之觞: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梗阻

研究者们认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存在于职业教育的前、中、后的三个环节中,具体体现在理念偏差、人才培养、外源性支持等各个方面。

第一,教育前“轻农”。由于“城市取向”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职业教育资源加速向城市聚集,加之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院校的大规模撤并,导致涉农职业院校数量不足,招生规模缩减,社会引力明显低于普通院校 ‎[38] ‎。

第二,教育中“去农”。表现为:首先,在办学理念上,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思想理念滞后,办学者对当地农业农村历史演变的认知不足及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缺乏长远研判,导致涉农职教脱离“三农”成为办学趋势 ‎[39] ‎。其次,在人才培养上,一是当前综合化办学主流影响下,为缓解学校生存和生源压力,职校涉农专业设置比例较低,“去农”倾向明显,许多涉农职教并未因地制宜进行专业设置,也尚未形成与农业产业链相适配的专业群;二是涉农课程设计和培养内容脱离实际需求,培养模式单一;三是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偏低,结构不合理;四是缺乏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40] ‎。再者,在外部条件支持上,一是涉农职业教育主体内部不协同,中职和高职之间衔接不畅,造成职业院校赋能乡村振兴存在过程脱节,资源和要素分散等问题;二是职业教育的多元共治格局尚未形成,顶层设计不足,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导致在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难以撬动政府、企业和乡村的资源,造成“边际效益”递减问题 ‎[41] ‎。最后,在社会服务上,职业教育涉农学习者服务乡村一线的意愿不强;服务体系尚未健全;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38] ‎。

第三,教育后“离农”。表现为:一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前职后教育相割裂。“重职前轻职后”情况严重,职后培训供求错位。二是涉农岗位的薪资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研究者指出县域工业园区提供的平均工资为2000至2500元左右,加之工作条件艰苦,缺乏返乡就业保障,造成涉农学习者在职业选择上的“离农”倾向 ‎[42] ‎。

3.5. 创新突破: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

研究者们主张以职业教育的功能为载体,以破解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教育前“轻农”,教育中“去农”和教育后“离农”的现实困境为目标,主要从理念创新赋能、人力资本赋能和外源支持赋能三个维度,搭建起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进路。

首先,重塑职业教育“面向三农”理念,破解理念滞后困境,实现理念创新赋能。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强顶层设计,清楚认识到职业教育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所处的地位,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乡村经济社会及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规划;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集中优势职教资源服务乡村;多措并举提升涉农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43] ‎;此外,还要切实关注涉农职教面临的财政困难、师资不足等现实问题,加大经费扶持力度,及时解决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中的资金障碍。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当摒弃“去农、轻农、离农”的办学偏差,以培养面向“三农”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办学趋向;还要引导学生观念转变,以投身乡村一线,服务乡村振兴为己任。

其次,回归人才培养“为农而教”本位,破解人才失衡困境,实现人力资本赋能。在招生制度上:加强对口招生,打破学生上升通道壁垒,适度提高面向农村学生的单独招生入学比例;制定和细化面向乡村学生的招生专项计划,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体,提升面向农民和残疾人的选择机会 ‎[44] ‎。在专业建设上:一要秉承“服务三农”的专业定位导向,遵循实用和实效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面向区域发展的专业,加强涉农专业群建设;二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并结合乡村发展需要,主动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提升专业与区域发展需求的契合性,使职业教育服务乡村的效能最大化 ‎[45] ‎。在课程建设上,一要建设结构清晰,衔接完整的涉农通识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兴农强农”技能;二要在涉农专业课程中融入中国农耕文明和乡村优秀文化,涵养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三要建立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提升课程质量。在师资力量上,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将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训技能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同时鼓励科研活动深入乡村 ‎[46] ‎。

最后,搭建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机制,破解产教分离困境,实现外源支持赋能。有研究者提出构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1 + N”融合行动模式,组建学校、企业和乡村为合作育人的主体,开发创新创业项目的育人载体、拓展学校和田园的育人课堂以及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混合育人网络‎ ‎[47] 。也有研究者提出“CCEFG”联动主体共治模式,在协同治理中,职校、农村、企业、农民、政府各在其位,各司其职 ‎[48]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地位,细化分解政府职责。二是发挥职业院校枢纽作用,以学校为桥梁,通过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协调各方利益。三是调动企业、产业协同参与,建立产教融合服务平台、保障机制、管理体系,多方联动出资出力,推进“订单式培养”和“定向培养”等联动培养模式‎ ‎[49] ‎[50] 。四是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向企业、事业单位和职业院校放权赋权,为优质资源下乡提供有利制度保障。

3.6. 他山之石: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借鉴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借鉴主要囊括职业教育法律制度、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

首先,健全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德国、美国、韩国等通过职业教育立法,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德国先后颁布《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文件,规定就业者必须先接受正规职业教育。美国出台《史密斯–利弗农业推广法》《史密斯–休斯法》《乔治–里德法》以及《职业教育法》等,要求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职业教育的变革和发展。韩国颁布实施《职业培训法》《促进人才开发产业振兴法》以及《职业训练促进基本法》等,规定实施职业培训的基本准则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遵循 ‎[51] ‎。

其次,完善职业教育培育体系。一方面,构建衔接贯通的学历体系。德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三个层次: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农业预备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基本素养为目标的农业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农业经理人和高层管理者为目标的农业进修职业教育 ‎[52] ‎。美国建立起初等、中等和高等农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公立大学、社区大学和农学院等部门担任教育主体‎ ‎[53] 。另一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保障体系。一方面是资金保障:美国加大对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研发和应用的财政投入,其农业教育的投资回报比为1:4.3 ‎[54] ‎。另一方面是组织保障,美国鼓励民间成立4H (Head、Hand、Heart、Health)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组织,以亲手实践的方式传授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55] ‎。

再次,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模式。美国实施以农学院为中心的“农、科、产”的“三位一体”产教融合模式。日本实行“产学合作”模式,涉农企业向学校定向投资,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以及开展订单式合作。德国的“双元制”及英国的“工学交替”模式,推动校企协同育人 ‎[56] ‎。另一方面,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日本职业教育以乡村产业发展为背景,设置“实学融合”的专门课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57] ‎。美国推行模拟工作本位学习的教学实践创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沉浸式职业主题体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58] ‎。

4. 研究特征与研究展望

4.1.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特征

1)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议题受到广泛关注且日益成为焦点。从研究数量上看,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文章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且在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及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助推下,文章数量在2020年后进入快速增长期,由此可见,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与国家政策的助推息息相关。从研究内容上看,研究主题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二者的逻辑关系研究、政策支持研究、多元功能研究、现实困境研究、实践路径研究以及经验借鉴研究等,这些研究内容共筑起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基本研究框架和思路。

2)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呈多元化趋势。由于职业教育具有“跨界性”,且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研究者们采用多种方法展开研究。既有关于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功能定位的理论探讨,也有通过实证分析,测算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贡献率及耦合协调水平;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许多研究者以民族地区为对象,或针对某一个省市进行个案研究,以及以某个国家农业职业教育的实践为例进行经验引介。整体而言,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政策建议和路径指引,而定量类研究较少。

4.2.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展望

1) 创新面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内涵研究。明确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内涵是开展后续研究的基础,当前研究者们在该研究主题上尚未形成明确的内涵。因此,创新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内涵研究,一是加强面向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内涵探讨,职业院校是为乡村振兴输送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建议基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功能,探讨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内涵;二是加强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内涵探析,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建议厘清新型职业农民赋能乡村振兴的定位和价值。

2) 加强中高职衔接视角的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以及《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为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的人才贯穿培养及职教专业设置提供重要指引,当前研究者较多关注中职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及高职如何赋能乡村振兴,较少从中高职衔接的视角进行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探讨。与乡村产业密切相关的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建议加强职业教育涉农专业设置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一是比较不同区域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涉农专业设置与乡村产业的适配度;二是探索中高职衔接的涉农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通过实证研究了解中高职涉农专业服务乡村产业的现状、困境,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文博.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深层耦合机理及其复杂性涌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5): 73-76.
[2] 王伟, 孙雷. 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转型耦合协调度分析——以铜陵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6, 36(2): 204-212.
[3] 彭洪莉, 朱德全.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 多维演进与未来图景[J]. 教育发展研究, 2022, 42(19): 31-40.
[4] 潘军. 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进路——基于耦合协调视角[J]. 教育与职业, 2023(2): 73-80.
[5] 李珊, 魏小英, 雍军.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优势、价值逻辑与实施策略[J]. 教育与职业, 2022(23): 48-53.
[6] 霍登煌, 张伟.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动力基础、互构逻辑和实现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 2022, 43(25): 53-59.
[7] 朱德全, 杨磊.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贡献测度——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测算分析[J]. 教育研究, 2021, 42(6): 112-125.
[8] 赵红霞, 朱惠. 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及趋势预测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22, 42(19): 41-48.
[9] 冯淑慧, 叶蓓蓓.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22(6): 34-41.
[10] 赵红霞, 朱惠. 职业教育提质增量对促进乡村振兴的门槛效应分析——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J]. 教育学术月刊, 2022(2): 104-112.
[11] 林克松, 王官燕, 赵学斌. 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双螺旋耦合[J]. 教育与职业, 2020(16): 27-34.
[12] 杨磊, 朱德全.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机制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7(5): 141-149.
[13] 王志远, 朱德全. 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证成与发展路向[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44(2): 205-212.
[14] 张琳琳.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基于目标定位的视角[J]. 职教论坛, 2016(22): 69-71.
[15] 王志远, 朱德全.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政策的历史流变与时代趋向[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 286(10): 66-75.
[16] 祁占勇, 杨文杰.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展望[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27): 43-50.
[17] 李雪蓉. 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历程、动因及启示[J]. 湖南社会科学, 2013(3): 244-246.
[18] 于莎, 张天添. 我国农村成人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与制度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21(3): 31-37.
[19] 马欣悦, 陈春霞. 乡村振兴战略中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研究——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J]. 职业技术教育, 2022, 43(6): 26-32.
[20] 胡文燕.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政策困境与政策选择[J]. 成人教育, 2018, 38(2): 63-66.
[21] 任胜洪, 陈倩芸.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职业教育治理路径——基于省级乡村振兴政策文本的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15): 67-73.
[22] 佛朝晖, 陈波, 张平弟. 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15): 60-66.
[23] 王思瑶, 马秀峰. 场域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J]. 教育与职业, 2022(3): 27-34.
[24] 瞿连贵, 石伟平, 李耀莲. 乡村人才振兴视野下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实践指向[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6): 50-56.
[25] 吴一鸣. 乡村振兴中职业教育的“角色”担当[J]. 现代教育管理, 2019(11): 106-110.
[26] 徐春梅, 吕莉敏.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价值追求与功能定位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12): 32-37.
[27] 苏丽锋. 职业教育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作用分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3): 192-196.
[28] 石献记, 朱德全.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文化共生场域[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1(3): 43-52.
[29] 徐小容, 李炯光, 苟淋. 产业振兴: 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的融合机理及旨归[J]. 民族教育研究, 2020, 31(3): 11-15.
[30] 蓝洁. 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减贫的功能聚焦与接续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 2021, 42(1): 11-16.
[31] 郭志明. 职业教育传承职业文化之功能变迁[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35(24): 18-20.
[32] 肖幸, 杨春和. 生态宜居: 职业教育“生态+”教育的逻辑框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11): 80-87.
[33] 马建富, 李芷璇.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改革框架[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 41(33): 7-14.
[34] 曾欢, 朱德全. 新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逻辑向度[J]. 民族教育研究, 2021, 32(1): 74-81.
[35] 翁伟斌. 职业教育扶贫: 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重要使命[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 37(15): 21-24.
[36] 蒋昌忠. 论职业教育在教育扶贫攻坚中的主渠道作用[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21): 5-12.
[37] 任爱珍, 徐坚. 后扶贫时代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J]. 教育学术月刊, 2021(9): 52-57.
[38] 姜汉荣. 县域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涵厘定与实践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24): 79-85.
[39] 张旭刚. 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 实践困境与治理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 2018, 39(10): 59-64.
[40] 谯欣怡, 覃红羽. 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教育逻辑、实践困境与发展对策[J]. 成人教育, 2022, 42(11): 60-66.
[41] 卢文凤, 徐小容, 赵福奎. 困境与突破: 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偏差与模式创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7): 21-27.
[42] 刘红梅, 肖泽平, 杨素丹. 涉农职业教育增强服务乡村振兴适应性的实践困境及破解策略[J]. 教育与职业, 2022(12): 44-50.
[43] 连会斌, 谭广兴, 徐潇涵. 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政策梳理、学理逻辑及实践路径[J]. 成人教育, 2022, 42(12): 73-79.
[44] 李鹏, 朱成晨, 朱德全.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作用机理与实践反思[J]. 教育与经济, 2017(6): 76-82.
[45] 邓文勇. 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 问题与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3): 50-56.
[46] 张阳. 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经验、瓶颈问题及优化路径——以江西省为例[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9): 78-83.
[47] 林克松, 袁德梽. 人才振兴: 职业教育“1 + N”融合行动模式探索[J]. 民族教育研究, 2020, 31(3): 16-20.
[48] 杨鸿, 陈章, 周永平. 产业兴旺: 职教助推“CCEFG”共治模式[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8): 10-18.
[49] 唐智彬, 王池名. 高职教育融入乡村产业的基本框架与现实路径[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 41(19): 61-69.
[50] 陈亮, 陈章, 沈军. 组织振兴: 职业教育的“应为”与“何为” [J]. 民族教育研究, 2020, 31(3): 31-34.
[51] 马隽, 江雨. 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改革与战略, 2017, 33(8): 200-202.
[52] 柳一桥. 德国农业职业教育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启示[J]. 农业经济, 2018(4): 64-66.
[53] 杨柳, 杨帆, 蒙生儒. 美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与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 2019(6): 137-144.
[54] Camp, W. and Smith, G. (2017) Hughes, PageProsser. The Agricultural Education Magazine, 89, 10-12.
[55] Worker, S.M. (2019) Development of an Artifact-Based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4-H Learner Outcomes. Journal of Extension, 57, Article No. 14.
https://doi.org/10.34068/joe.57.01.14
[56] 张旭刚.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国际比较与路径[J]. 教育与职业, 2020(14): 80-87.
[57] 韩玉, 崔天岚.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课程探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24): 91-96.
[58] 温亚, 顾雪英. 美国模拟工作本位学习及对我国职业教育扶贫的启示[J]. 职业技术教育, 2019, 40(24): 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