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方哲学史中实体概念的演变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Substance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DOI: 10.12677/ACPP.2023.129288, PDF, HTML, XML, 下载: 265  浏览: 384 
作者: 公凯琳: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关键词: 实体演变思维抽象Substance Evolution Thought Abstraction
摘要: “实体”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研究中的一条主线。实体概念的演变史也象征着一般哲学的发展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哲学家们对于实体问题的阐释各不相同。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实体概念被不断丰富化却依旧禁锢在本体论视阈中,不断抽象化的实体概念鲜明体现着它的形而上学性。
Abstract: “Substance” can be regarded as a main line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substance also symbolizes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in general.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philosophers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problem of substance. From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to modern philosophy, the concept of substance is constantly enriched but still confined in the ontological horizon, and the concept of substance is constantly abstracted, which clearly embodies its metaphysics.
文章引用:公凯琳. 浅析西方哲学史中实体概念的演变[J]. 哲学进展, 2023, 12(9): 1731-1734.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9288

1. 引言

西方哲学史的范畴中,实体概念作为不同时期哲学家们思想成果的凝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囿于哲学家们的时代背景和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从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实体概念以来,一直到黑格尔将其丰富为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实体概念始终以探寻世界本原为最终旨归。从实体概念出发洞悉从古至今哲学家们对待问题的思考态度,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当代研究。

2. 古希腊哲学与经院哲学中的实体概念

通常认为,古希腊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提出实体概念的哲学家,但早在他的老师柏拉图那里,甚至再追溯至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那里,关于实体的思想就已浮现。苏格拉底被称为第一个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人间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主要是在道德领域。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真正研究的对象不能像早期自然哲学家那样在自然界中探寻,只能通过认识人自身中的“善”才能把握。“善”这一思想实际上表征着苏格拉底肯定精神作为世界的本愿,承认思维才是产生存在的原因。这一点在他的学生柏拉图那里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在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实体的诠释就是“理念”。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柏拉图和他的同时代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来阐释“理念”的奥秘。赫拉克利特主张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只有“变”才是“不变的”,这个“不变的”内在本原就是逻各斯。从存在论的意义上讲,赫拉克利特看到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作为世界本原的“火”这一现象世界,一个是作为内在本原的逻各斯的本质世界。由于现象世界无穷无尽的变化,柏拉图便认为现象世界的存在是虚假的,只有“理念”才是真正的存在,作为永恒不变的实体,推动着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然而柏拉图的理念论却没有解决“理念”是如何与具体事物产生对应的,尽管他用“分有说”解释了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关系,但却没有告诉我们两者的关系是如何“分有”的,虽然柏拉图后来也用神话般的故事“弥补”了这一漏洞,但正如罗素所言,柏拉图的哲学终归只是“热情”的,而“神圣”的任务则由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来完成。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在于事物本质存在于可感事物之内还是存在于具有神秘性的“理念”。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设定“理念”的目的就是要探寻具体事物所共有的普遍性。但“理念”的设定实际上包含着“类”的属性,也就是说,有多少种具体事物就有多少种包含具体事物的类,这非但没有解释具体事物与类之间的关系,还使得所要解释的数量越来越多,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理念”的设定并没有给解释万物的本质提供任何帮助。那么亚里士多德是如何重构具体事物与其本质的关系呢?他总结以往哲学家的经验,第一次把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是者”,一切万物的研究都在“是者”的统摄范围内。“‘是者’的哲学意义是‘实体’,而‘实体’的每一种意义都可以通过对系词‘是’的逻辑功能的分析而得到。” [1] 简单来说,实体即构成事物最根本的本质。我们知道“判断”构成事物的认识和对世界的知识,比如“云朵是白色的”。在这一句话中,“云朵”就是主词,其他的一切范畴都是属性。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实体”就是主词所规定的范畴,“属性”就是谓词所规定的范畴。由于判断的主词可继续划分为两种—只可作为主词的主词和可以作为谓词的主词—实体又内在地蕴含着“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即具体事物,也就是“这一个”;第二实体即包含着第一实体的属、种,我们称之为“类”或“共相”。这样,亚里士多德就确定了“实体即个体”的哲学思想,实体就是蕴含在个体事物之中的本质性规定。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有其自身的矛盾,在他的论著中,有时把具体事物当作第一实体,有时又称本质和形式才是第一实体。亚里士多德虽然想要调和实体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但未能成功,以至于最终把最高的实体归结为神。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神非宗教意义上的人格神,而是指的哲学意义上最完满的神圣性的存在。可见,亚里士多德还是旨在强调实体的特殊性、个体性原则。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给后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中世纪经院哲学围绕实体所展开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

经院哲学因袭希腊哲学思维模式来进行哲学思考,因而也继承了希腊哲学有关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围绕着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哲学脉络,形成了唯名论与唯实论两大派系。唯名论派从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出发,认为存在的是具体事物,一般只是一种被称谓的名词,它要么是一般的抽象的概念,要么就是罗色林认为的“声音”而已。唯实论派则从亚里士多德的第二实体出发,认为存在的是作为精神实体的共相,它既是一般概念,又是外部事物从中产生的起点。安瑟尔谟就把共相理解为柏拉图式的理念。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大陆唯理论与英国经验论各自继承了唯名论与唯实论的哲学观点,科学和哲学融合发展,开启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

3. 近代哲学中的实体思想与哲学基本问题

笛卡尔有“近代哲学之父”的美誉,黑格尔曾高度评价笛卡尔,认为他是真正以思维为原则来进行思考的,从他开始的探讨则真正把人们从经院哲学的狭隘、教条中解放出来。笛卡尔关于实体的定义是:“一个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 [1] 笛卡尔以普遍怀疑为方法论原则,认为只有通过怀疑而确证的东西才能称之为知识。万事万物都是怀疑的对象而唯独作为思想的“我”是不能怀疑的。这就是他的那句非常经典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这也成为他全部哲学的起点,由此也确定了理性在哲学中的地位。“我”既然不能被怀疑,是否就意味着可以作为唯一的实体而存在呢?笛卡尔认为,“我”这个观念的完满性并不是无限的,还必须有一个无限完满的东西来给予我们认识万事万物的观念,这就是“上帝”。只有上帝才是唯一的实体。除此之外,心灵和物质也作为实体而存在,因为它们也不依赖于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心灵实体具有思想的属性,物质实体具有广延的属性,它们独立存在,互不相通,这就是他的“心物二元论”。然而这却很难解释关于人的问题,人的身体是物质构成的,而意识则由心灵构成,把人孤立地分裂为两个互不相融的部分显然是不符合科学的。因此,笛卡尔提出了“松果腺”这个概念,认为正是心灵驱动“松果腺”而使得人的身体能够活动。但这种调和实际上也违反了广延不可思想的二元论原则,这种调和在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中得到了安放。

斯宾诺莎有一句名言,他说一般哲学是从被创造物开始,笛卡尔是从心灵开始,他则是从神开始的。在斯宾诺莎这里,“神”所指代的非宗教意义上的、被人格化的神,而是本质存在的必然性,是自然,即实体。因此他坚持实体一元论的立场。斯宾诺莎创造性地改造了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把这种二元论凝结成一元论。斯宾诺莎将实体定义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他认为事物存在的原因在自身之中,它无须依靠他物而独立存在,简而言之,即自己就是自己形成的原因,实体即自因。既然是自因,那么实体的存在就不受其他存在的限制,所以它是无限的。这样,无限的实体就有无限的属性,但人类作为有限的物种,并非完满存在,因此人类能认识的属性只有两种:广延和思想。这两种属性同时反映最高实体的本质。它们作为同一个实体的正反两面存在,就像中国的阴阳两极一样。这样,斯宾诺莎通过“心物两面论”改造了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把笛卡尔关于“广延”和“思想”的两个独立实体归结为同一实体的两面。斯宾诺莎看似是解决了二元论的问题,但实体的无限性恰恰也说明了它的局限性。如果一个实体是无限的,那它自身就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实体在斯宾诺莎那里既然作为必然性而存在,作为完满的“神”而存在,这种空洞的存在又怎样规定他物呢?虽然斯宾诺莎强调实体也是需要在规定中产生,但这个规定究竟是何物,他没有进一步解释。

莱布尼茨的关于实体的认识不同于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也不同于斯宾诺莎的实体一元论。他认为实体是不可分的、没有广延的、无限多的“单子”。单子即不可在分割的“一”。由于不可分割的特性,所以单子是无广延的,因为任何有形的东西都可继续再分割。无论是笛卡尔还是斯宾诺莎都承认广延是物质的属性,单子由于“没有部分”的基本规定性,在莱布尼茨看来自然就不是物质实体,而只能是精神实体。因为单子没有部分,所以就没有可供外物出入的窗户,即单子作为孤立的个体独立存在。但莱布尼茨又不能割裂单子与其他单子之间的客观联系,否则将无法解释世界的形成。因此他不得不求助于上帝的安排–前定和谐说–由于上帝的安排才使得单子和其他单子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上帝又一次充当了必然实体的角色。

实体概念在回答前人之疑的基础上被不断充实和细化,真正意义上使得实体概念从一条条支流汇成江海的是黑格尔。他被誉为近代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恩格斯指出:“从人们有思维以来,还从未有过像黑格尔体系那样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 [2] 之所以如此,从实体概念的视角下,他用思辨的精神批判的接受改造了先哲们的观点:辩证吸收了柏拉图的共相说,且把实体本身比作是普遍性的知识;又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吸收了个体性原则,从而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黑格尔对斯宾诺莎哲学予以极高的地位,甚至指出想研习哲学首先要成为斯宾诺莎主义者的口号。他从斯宾诺莎那里接受了有关哲学基本问题的哲学范畴—思维与存在,并最终发展为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辩证哲学原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富有严密的逻辑性,这也代表着他不是将前人的哲学观点进行简单的拼凑整合,而是把所有的哲学范式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当然,在黑格尔的思辨体系中,纯粹的思维是出发点,且具有至高无上的规定性。黑格尔将实体等同于主体,提出了实体即主体的哲学观点,主体自身的规定性便是思维。人在思维活动中可以认识对象,而这个过程,就是一般认识过程。 [3] 思维是万事万物得以产生的基地,所以在黑格尔那里,思维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体。

4. 结语

实体概念从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次提出,到黑格尔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一个不断完善的演变过程。实体概念从作为单纯哲学概念一路发展到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核心要义也经历了不断演绎、完善的过程。恩格斯说,全部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两者关系的矛盾也伴随实体概念从无意识地呈现到有意识地发展的哲学演进过程。随着人们对世界的把握一步步走向明晰,关于实体学说的局限性也渐渐凸显,它自顾自地在思辨的天堂中“自由翱翔”之时也漠视着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这一点被马克思的生存论革命所彻底颠覆。可以说,实体概念所引发的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对哲学发展趋势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19, 39.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588.
[3] 陈也奔. 实体概念在哲学史上的演变[J]. 黑龙江社会科学, 1996(5): 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