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辅导员角色定位
The Role of Counselors in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摘要: 近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危机事件引起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由心理危机引发的恶性事件也受到国务院、教育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重视。在现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花费大量精力资源应对的主要问题,也是高校日常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生活管理的承担者,辅导员往往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发现者、参与者、处理者和反馈者。现阶段,国内高校普遍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危机干预处理办法,但仍然存在角色分工不明、应对水平不高的情况,辅导员在应对心理危机问题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因此,明确辅导员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中的角色地位,将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维护校园安全。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三全育人”的原则后,“三全育人”原则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风向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如何在“三全育人”的原则指导下,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是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必须要面对的研究课题。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psychological cris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whole society. Some vicious incidents caused by psychological crises have also been emphasized by the State Council,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other relevant departments.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ie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risis intervention of students are the main issues that universities need to spend a lot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to deal with. Besides, they are also the main problem in the daily management of universities. As the person responsibl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aily lif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counselors often play a crucial role and they are the discoverers, participants, problem solvers and feedback providers in the intervention of psychological crise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At present, domestic universities have generally formed a set of their own crisis intervention methods, but there is still an unclear division of roles and a low level of response. Counselors also face various difficulties in dealing with psychological crisis issues. Therefore, clarifying the role status of counselors in the psychological cris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ill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counselors in the crisis intervention, promot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students, cope with the psychological crises and maintain the safety of campus.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ssu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in 2017, has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which has already become the wind vane for management work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How to play the important role of counselors in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le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is a research topic that must be faced to cope with the psychological cris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文章引用:熊翀, 范浩坡.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辅导员角色定位[J]. 国外英语考试教学与研究, 2023, 5(3): 140-145. https://doi.org/10.12677/OETPR.2023.53014

1. 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现状以及辅导员在危机干预中作用发挥情况

根据刘宁和徐其涛的研究 [1] ,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指高校学生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的,由于无法克服心理冲突或外部刺激而对遇到的内外部应激事件所产生的一种反应。大学生一旦产生心理危机,无论在思维、语言,还是在行为方式上,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如思维混乱、语无伦次、行为怪异、严重不合群现象等。2020年10月,大连某高校一研究生在实验室自杀身亡。根据后续了解,该生留有遗书,文章充满悲观厌世情绪。南京某高校2022年半年内连续4位硕博自杀身亡。这些案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心理危机问题也愈发得到社会的关注。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这些人平衡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面临心理危机的大学生采取迅速而有效的应对措施,给予支持与帮助,使之逐渐恢复心理平衡。

近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危机事件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一些心理危机引发的恶性事件也受到国务院、教育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重视。针对这些问题,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强结果管理,提高心理危机时间干预处置能力。不久之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其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报告指出,21.4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抑郁风险,45.2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焦虑风险。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当前辅导员在应对学生心理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因为辅导员在该项工作中具备较强的优势。一是与学生紧密联系,辅导员从新生入学开始就组织新生入学教育,日常负责学生谈心谈话、党建团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就业等,可以说涵盖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这样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能让辅导员更全面地联系接触到学生,和学生形成紧密的联系。此外,辅导员均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培训,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责任意识。辅导员能够有效发挥协调各方、联系家长、同学室友、学校心理中心、社会等的纽带作用。基于此,在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辅导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前辅导员在应对心理危机问题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角色定位不够清晰、与各方面的协同不够通畅及时、辅导员心理危机应对专业知识不够丰富等。

2. 运用“三全育人”理论探究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作用发挥的重要意义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作为“三全育人”内涵的三个方面,这三个要素之间相互配合,构成了全面系统的育人模式。“三全育人”顺应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规律,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充分运用“三全育人”指导思想和育人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利于充分明晰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干预中各方力量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发挥,有利于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有利于基于辅导员工作特点实现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连续性,有助于从各个层面发挥辅导员的作用推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覆盖各个场景,充分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

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全程介入,全方位覆盖 [2] 。针对大学生,监护人、辅导员、导师班主任、学生、社会力量则是参与这项工程必不可少的人员,任何一方都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缺一不可。其中,辅导员起到了及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协调各方力量、实现信息及时反馈交流、干预举措及时落地、持续跟踪后续情况的作用。此外,辅导员在全程育人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入学到毕业各个阶段的问题发现、协助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谈心谈话及时发现并化解问题。课内课外嵌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通过组织班级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改善预防心理健康状况,加强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在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这个系统工程中,辅导员起到了协调各方、跟踪全程的重要作用,是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运用“三全育人”理论清晰界定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有助于心理危机干预能够顺利有效的实施并保障效果。

3. 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建设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复杂性的特点,预防心理危机发生及发生心理危机之后能够及时有效地介入,不能浮于表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仅仅只专注于当下的危机事件,必须坚持系统原则,基于“三全育人”指导理念,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出发,形成全员参与、互相融通、长期跟进的格局。而在其中,辅导员发挥着“协调员”、“陪护员”、“多面手”的重要作用。

3.1. 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协调员”,协调全员参与,织密防护网络

3.1.1. 家校联动,加强沟通,信息共享,打好配合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需要家长直接参与和密切配合的工作,家长对此项工作的配合程度将直接影响干预的效果。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中可以发现,辅导员是家校联系沟通的主要桥梁,学生在校情况、协同育人的任务往往都通过辅导员和家长的沟通来实现。因此,做好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联动,必须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桥梁纽带作用。

加强家校联动,处理好心理危机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

一是强化合作意识,建立合作机制。高校可以利用线上线下的沟通渠道,通过微信、电话、家长群、家校见面会、家庭走访等这些聊天工具和交流渠道与家长进行交流。定期进行家庭走访,借助暑假、寒假的时间开展家庭走访,伴随着网络交流平台和会议工具的普及,开展线上走访的条件愈发成熟,可以大大提高家校交流的便捷性,提高家校沟通的效率。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协调员”的作用,在家庭走访、家校交流中充分调动家长监护人的积极性,协调学校心理中心教师、任课老师、导师班主任等参与其中,视具体情况,有效利用各种渠道,以保证在与家长的合作中联系畅通。建立交流的常规机制。通过不断的交流沟通,强化各方的合作意识,化被动为主动,调动各方力量在心理危机发生前充分掌握学生信息,积极主动关注重点人群,包括单亲家庭、学业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有心理问题史的学生。辅导员和监护人、导师班主任、心理中心要畅通交流渠道,保持定期联系,在特殊重要时段如长假期、考试前后、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升学求职阶段等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情况,同时了解学生亲子关系、在家庭中的状况,各方均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现实困境。

二是必须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合作意愿。在实际的工作中不难发现,即便是到了大学之后,大多数的家长还是主要关心子女学习问题,对子女在新环境的情感变化、心理状况关心较少。家长在与辅导员联系的过程中常常聚焦于孩子排名多少、成绩有无退步、专业将来的就业前景如何等等。此外,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不高,许多家长缺乏专业知识甚至一些常识,另外因为心理问题很多在前期表征不是非常明显,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对心理疾病不愿谈及,有时甚至回避、抗拒,当被告知其子女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往往很难正确接受和积极配合学生治疗,甚至认为是学生自己“想不通”,乃至贻误了病情。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强化学生家长的认识。比如辅导员在组织新生入学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通过直播或者学生家长参与的形式,将学生家长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帮助家长提高意识和合作意愿 [3] 。

3.1.2. 辅导员、导师班主任、学生干部相互联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预警介入

当前我国各个高校在进行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工作中,都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工作机制和应对预案,以H省某高校为例,在面对学生心理危机时,二级学院和心理健康中心联动,对学生危机问题进行干预。并为心理危机学生建立五级防护网,通过辅导员来联动心理中心、监护人、学生干部、班主任或导师对学生进行全面关注帮扶。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浮于表面,联动介入效果往往不明显,家长因为距离原因,以及很多心理问题都是由原生家庭造成,能够给予的支持有限。任课老师、班主任导师往往专注于学生学业,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和帮助有限,学生干部由于本身的学生身份也往往能够在危机干预中起到的作用有限。因此,总的来说,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全员育人落实效果不够明显,机制有待优化,辅导员在联动各方开展危机干预可以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开展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心理危机学生会商、防护网中学生干部、宿舍长团建活动等,加强辅导员与五级防护网上各人员的交流沟通,强化辅导员的联动协调作用,确保能够日常开展关注关怀、疏导引导以及后续的状况跟踪。

3.1.3. 发挥校园所在辖区资源优势,建立联系,及时联动

相比高校和家庭的资源,社会资源更为丰富。社会既能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也能够为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提供重要的补给和支持。当前高校在实践工作中能够发现心理危机干预,特别是重大心理危机干预,往往需要包括公安部门、精神卫生管理部门、医疗机构的合作。一些高校也加深了与精神卫生机构、专业医院的合作,例如为患有精神障碍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送医,畅通绿色通道,邀请专业医疗机构的精神科医生到校医院坐诊。高校保卫部门与辖区公安部门也建立联系,及时介入可以大大降低心理高危学生自杀自伤以及伤人事件的发生概率。但在面对比较紧急和突发的情况,辅导员需要层层上报,再由学校主管部门进行沟通,这样往往可能会延误时机。建议强化辅导员的联络权限,畅通紧急情况下辅导员直接联络医院、公安部门的渠道。同时,定期开展辅导员、校外部门经验交流沟通会,加强校内校外联动,共同守护学生健康安全。

3.2. 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陪护员”,做到全程跟进,全程育人

3.2.1. 抓牢全程育人,组织好全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全程“陪护”

心理危机干预的全程育人,是指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要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从进入大学报到到在校期间就读的各个阶段乃至毕业离校,各个阶段各个时间节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有可能出现。倘若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能够全程跟进,则能够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持续的关注与关怀。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全程性,高校应该根据学生不同年级阶段的学习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人生问题,抓住重点和关键,因时制宜,精准投入,有针对性地提供教育内容和帮扶举措,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全程覆盖。根据高校辅导员的带生习惯,一般辅导员都会持续从入学带同一年级的学生直到毕业,辅导员的工作连续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性和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需要辅导员的全程参与和跟进。辅导员应该从入学开始通过入学教育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新生心理健康测评、新生谈心谈话,对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台账。在大学不同阶段结合学生发生的重要事件、家庭走访、家校沟通情况,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追踪,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

3.2.2. 心理危机干预过程的全程跟进,全程协调

辅导员在针对心理危机干预具体事件处理时,除了要构建五级防护网、联动和发挥五级防护网上每个干预力量作用外,在危机事件发生前,要配合心理中心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发现排查,在危机发生时,及时联结各方力量,加强沟通,迅速采取措施保证学生安全,减少事件对当事人及其周围学生的负面影响,事后持续关注,积极采取恢复措施,降低问题复发概率。

3.3. 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多面手”,做到多层次发力,全方面覆盖

3.3.1. 依托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完成心理育人

除了依靠校内健康课程讲座、心理知识宣讲等传统形式外,高校也可以进一步创新形式,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嵌入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可以积极利用实习协议单位、校友资源、通过学生实习实践、劳动教育、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校外志愿服务活动等,搭建学生与优秀前辈、校外优秀人士、高质量就业单位的桥梁,让学生能够与社会近距离接触,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对专业自信与学习热情,明晰职业规划强化对未来的信心。此外,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通过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收获助人的幸福感,提升自我价值感及生命意义感。辅导员在组织这类活动中除了覆盖全体学生之外,要特别关注心理问题在库学生,跟踪他们的状态,通过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加积极参与适合自己的相关活动。

3.3.2. 强化校园媒体宣传功能,完成心理育人

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互联网,学生每天花费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占比极高,获取信息和咨询也往往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包括校园媒体,学生往往都关注了学校学院的公众号、官方微博、官网等。因此,借助校园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可充分利用线上资源与自媒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大部分学院层面的微信公众号都由学生干部团队运营,辅导员进行指导。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在网络心理育人和危机干预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辅导员的相关培训。可以依托线上媒体建立线上心理互助的倾诉平台,如树洞等,让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倾诉烦恼,辅导员及时掌握信息,回应问题。此外,还要加强校园媒体的宣传和运用,通过微博、微信等不同的平台,发布心理健康教育科普文章、短视频,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大力宣传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心理咨询功能和预约咨询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素养,同时让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找到求助的渠道方式。

3.3.3. 借助辅导员谈心谈话完成心理育人和危机干预

谈心谈话是辅导员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立足于大学生的常见思想问题和现状,通过经常性的谈心谈话,不间断地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辅导员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和训练,提升谈心谈话能力水平,借助定期的谈心谈话与大学生建立良好互信的师生关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面临的现实困境,从而因势利导、顺性而为,帮助他们全面认清自己,学会利用自身资源克服遇到的烦恼,促使学生自身健康、和谐成长。面对心理危机学生,定期的谈心谈话是辅导员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和现实困境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排解内心苦闷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 刘宁, 徐其涛. 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 2008(9): 31-33.
[2] 郑秋强, 杨薇薇.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2(3): 92-98.
[3] 余洁. 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家校联动机制的建立[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3(1): 246-247.
[4] 范韶维, 孟子浩, 王梦倩. 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效果提升研究——基于谈心谈话和心理咨询的联系与区别[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39(2): 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