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加深已是既定的发展局面,近年来老年扶养比的不断提高给社会养老保险收支平衡带来的压力已持续增加,未来养老金可持续发展似乎已面临着相应的威胁,延迟退休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在我国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经做出了明确的指示,有关延迟退休必要性的阐释,主要是传达并强调了延迟退休会对我国养老金收支不平衡的产生积极、有利的改善。相比如果不采取延迟政策,那么延迟退休相对会增加职工养老保险缴纳年限,减少领取养老金年限,从而可以实现增加收入节省开支,进一步缓解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 [1] 。而根据七普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低龄老年人口占比为18.7%,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3.5%。显然,养老问题在国计民生中已经引起关注。而在我国现有的各项养老保险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尚好,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在2015年实行并轨,并轨时间不长,基金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并不突出。而覆盖范围广、参保人数多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确保安全、可持续性发展是给予人民幸福保障、推动经济稳步向前发展的重要一步。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深入蔓延,使在职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人数与退休人数的比例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用于退休人员待遇的比例由3:1降至为1.1:1,负担比例的下降趋势明显。养老保险的社会福利效应深受人口结构重大变化的影响 [2]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平稳、持续发展是今后发展的重要内容,分析养老金的现实收支状况,并提出基金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路径,从而完善养老保险整体结构优化,促进社会经济良好运行发展,同时能够推动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
2. 延迟退休政策
2.1. 有关延迟退休政策
我国标准的法定退休年龄应用时间长久,具体包括: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从我国法定退休年龄应用以来,我国经历了复杂的社会转变,经济不断运行,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重大转变,基于此国情,同时也考虑到不同色会阶层、行业的发展需要,加速了我国对相关退休政策的出台,但这绝不是一刀切的,而是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小幅度的去慢慢延迟我国职工的退休年龄。但是目前看来,我国在劳动者的退休年龄仍然是偏低的,长期固定不变的法定退休年龄显得与我国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些格格不入。我国的延迟退休政策,是指在之前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上相继推延,切勿采取一刀切的方针,而是根据各行各业的发展规律与需求,将退休的时间进行合理、延迟基础上的重新划分。延迟法定退休年龄需要的是渐进式方式,就得要按照小幅度、弹性灵活的方式来推进 [3] 。
2.2. 延迟退休可能带来的影响
为了适应现有的老龄化程度较深的社会,真正构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从整体来看中国的养老体系改革不能仅仅聚焦于延迟退休这一政策,更需要顾全整个大局,从而努力构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完善且健全的养老制度。尽管延迟退休这一政策是否真的可以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没能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能够是专家及学者达成一致的就是延迟退休这一政策是可以推迟养老金缺口问题的到来得。也就是在该政策陆续实施之后,由于老职工渐渐推迟了退休时间,使他们依旧还在缴纳养老保险基金,那么养老保险基金将继续增加累积,呈现收入多支出少的状态,整体看来就减轻了财政负担的压力 [4] 。因此,从而出现了由延迟退休政策实施而来的短暂的窗口期,这样一来是可以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改革提供更加充足的时间并积累经验,真正实现有关我国老年群体养老退休的中国方案的诞生。
延迟退休这一政策,首先可以促进低龄老年群体实现再就业,其次还能够彰显职场上男女平等就业这一原则。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然而男女退休的实际年龄是相同的。如果男女退休的真实年龄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将大有希望减少对现有工作职场上对女性工作者的歧视与不平等,最终可以使得男女工作者都平等踏实地在职位上继续努力并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此外,老年群体虽然会受身体机能的限制不利于从事一些辛苦的重体力工作,但他们职业生涯多年来具备相当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而这些珍贵的生产性财富与工作资源如果因为所谓的“老年歧视”而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开发的话,这些低龄老年群体的潜在的工作潜力以及积极性会被消极对待,使得大量老年人力资源收到局限、不被重视,最终造成老年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此时延迟退休这一政策将可以积极调动低龄老年群体继续工作的生产力,填补现有工作岗位中的某些缺口,使我国人力资源得以挖掘及充分开发。
老年人这一群体已成为社会极为关注的群体,因此老年群体的在各类需求中其消费需求也是不容忽视的。这样看来银发经济产业依旧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对财政收入做出一部分贡献。但在健康中国策略的背景下,健康水平这一侧重点对于中国尤其是老年家庭消费会存在某种挤压效应,显然,现有社会以及各个有老年群体的家庭更加关注老年人产生的医疗需求,而似乎是真的忽略了该群体是否对基本教育文娱活动、食品消费以及旅游等项目的真实需求。因此如果从需求端考虑,现有在岗的老年职工会拥有更加稳定收入支持,但自己真实有效的服务需求是无法实现及时有效的对接服务来满足的。由此可知,老年群体的需求是急需得以开发并加以满足的,所以应致力于开发“银发经济”,继续优化我国整体的产业结构,推动发展老年友好型服务业,重点建设真实的适老化设施,制造老年包容型的温馨社会氛围,创造适合老年者需求的温暖环境,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现有以及将会久存的老龄化社会 [5] 。
2.3. 延迟退休面临的争议和阻碍
2.3.1. 制度目标与实际效果上下差异大
延迟退休政策的到来,每一位劳动者在退休后可领取的养老金数额成为我国符合退休年龄的劳动者较为关注话题,因而也是争议不断。回顾我国在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中,养老金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的制度目标是58%~50%,但是从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来的日子里,养老金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却由1997年的76%下降到了45.92%,这比预期中的相差的距离较远。如果换个角度来思考,从效率上说,假设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这项资金的收益率超出了了职工工资的增长率,如此看来,劳动者缴纳的费用就实现了稳定增值或保值,企业劳动者有了安全、可靠的老年保障,是一项稳定安全、踏实可靠的资金来源。但是另一方面,假设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较低,最终没办法实现资金保值并导致了亏损状态 [6] ,那么企业劳动者在的参加保险这一行为的热情态度将出现重大转变并变得校级,鉴于预期的养老金较低,一部分劳动者会选择减少以至于放弃自己原先缴纳过的养老保险金,进而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将困难重重。
2.3.2. 老年人在就业市场处处碰壁
延迟退休这一政策对于想要再就业的老年群体产生不利,现有研究指出,如果一个职工的工资率越高,他在工作的年限里颇有成就感,那么他会有着较强的延长退休年龄的意愿,这类群体更具有积极性、热情与工作动力,延迟退休对他们的挤出效应的影响程度比较小。随着目前人们生活健康水平和各类医疗水平的显著提升,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增至70余岁,预期寿命延长,身体健康素质提高,劳动的时间可以相应的延长。回归现有就业职场下似乎并没有适合大部分老年人继续再就业的适合岗位。归因于在劳动力供给较为充足的人力资源市场下,相比较而言,大部分企业更喜欢选择招聘身体素质比较好和职业素质比较高的年轻人群而并不是一些老年人群体 [7] 。尽管正常年龄的退休的群体,由于他们之中有些人在退休前工作能力突出,或在工作岗位中担任某些职位高、责任较高岗位,该单位基于其优势可能就不再选聘新的年轻劳动者来完善职位的空缺,这种情形又增加了现有年轻一代在劳动市场中的难度,限制了其职业的继续发展,这将无法有力推动人力就业市场和企业组织管理新一代的新鲜血液的丰富。
3.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现状
3.1. 现有资金来源
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的主要来源与现有支付方式在我国的《社会保险法》中有明确的规定,首先,从资金的来源来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包括三大板块,其一是由用人单位或企业按照规定规从职工工资总额抽取一定比例来缴纳的统筹账户基金,具体来看,单位缴费的比例已从原来的20%调整为了16% [8] ,还有就是劳动者按照自己工资总额抽取一定比例的部分来缴纳的个人账户基金了,目前个人缴费的比例为8%。其二是养老保险基金利息收入,这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第二部分。其三为政府财政补贴或者其他的收入等。其次,在基金的支付方式角度上看,如果劳动者想要按月领取属于自己的基本养老金,给予老年生活基本的保障,那么他需要先保证其达到了我国政策规定的退休年龄,且其累计缴纳的养老保险满足十五年的年限,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总体来看,统筹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成为劳动者个人最终领取的退休养老金来源的部分。
3.2. 养老保险基金的现状分析
通过整理2022年国家统计年鉴有关数据后,如表1所示,发现到目前为止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一如既往的呈现递增趋势,从我国2013年的24,177万人增加到至2021年的34,917万人,数据还表明了到2021年为止,我国城镇职工参保覆盖率已达72.63%,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累计达到48,074万人,同比增加了5.38%。2021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达到34,917万人,较上年增加2058万人,离职退休职工参保人数为13,157万人,同比增加395万人,参保职工增加人数明显高于参保离休人员,这是基于统计年鉴现有的数据来看的,相信在最新数据中依旧整体不断向好的的态势 [9] 。

Table 1. Participation of urban workers in basic old-age insurance
表1.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情况
数据来源:统计年鉴。
依据我国统计年鉴现有数据分析,我国企业及单位中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情况相对平稳。如表2所示,我国基金收入从2013年持续增长,但在2020年出现拐点,基金收入负增长,该年份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具体收入为44,376万亿,该项基金同比减少8543万亿,增长率减少16%,然而联系实际,这与我国现实国情相关联,2019年为我国新冠疫情爆发年间,各行各业发展都有所影响,在此期间,我国政府提供暖心政策,给予企业阶段性减免基本养老保险的政策,这其中也包括对职工失业、工伤保险缴费的减免部分,进而使基金收入减少。同年期间,我国基本养老金支出部分为51,301万亿,相比上年实际增加了2073万亿,增长率为4%。再看2021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金收入为60,455万亿,而这一年的基金增长率为36%,基金收入恢复增长态势,呈现收入大于支出的局面。在相关数据整理与搜寻中,了解到从2015年起,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就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基金缺口,但随着我国人口逐步进入更加深层次化的老龄化阶段,相比未来在养老金缺口这一块需要国家负担的财政支出也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10] 。

Table 2. Income and expenditure of basic old-age insurance for enterprise employees
表2.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情况
数据来源:统计年鉴。
4. 延迟退休背景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现实难题
4.1. 我国各地区发展尚不平衡
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逐渐向好,但从地区角度来分析,又呈现出不同的差异。关于养老保险基金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往往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是正相关的关系,但从老年人口抚养比来看却是负相关。七普数据表明,当下老龄人口抚养比从11.98%上升至19.69%,包括川渝等在内的西南地区的老年抚养比明显大于25%。而涉及西藏在内的地区,其老年人口抚养比仅为8.12%。总结下来就是整体经济逐渐向沿海发达城市区域汇集,全国区域经济水平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梯现状 [11]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南部地区,例如广东以其经济发展引力成为人口总体规模扩大较大的省份,统计指出该省份十年间增加了2171万人,排名第二的浙江省份人口规模增加到了1014万人。显然,华南沿海区域的劳动力具备年龄结构年轻的特点,又高的经济收入使这些区域的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率较其他区域比较高,与部分经济困难区域对比而言,职工缴纳的其养老保险基金的当期结余和累计结余存在的上下差异会比较大,那么养老金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会比较强、更具有发展活力。
4.2. 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保险基金的负担
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劳动人口数量呈现递减趋势,这是我国当前人口发展的显著特点。尽管人口方面持续变化与发展,但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及时、灵活与之做出反应与调整。退休群体所领取的养老金来自年轻工作群体的缴费积累,老龄群体的比重上升,意味着要支付的养老金不断增加,压力随之而来。同时,人口身体素质的提升与寿命的延长,也使得原有的退休年龄制度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阶段。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一方面会使养老保险基金呈现下降趋势,不断增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长此以往,收支不平衡,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不断陷入困境之中,另一方面,社会保险的降费也不断减少了基金的持续收入,结余显著减少,进而造成缺口问题。
4.3. 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发展尚不均衡
我国尽管形成了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但发展不均衡,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与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保险往往得不到较高的重视,忽视了三支柱的发展应是均衡的、相互补充的。统计数据表明,到2021年年底,基本养老保险累计基金达到5.26万亿,企业职工年金制度,其累计的养老保险基金达到2.6万亿元,再看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还在努力试点,尤其在苏州、上海等地。综合来看,三支柱呈现出极为显著的特征,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独自壮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发展受到限制,第三支柱的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正起步。尽管第一支柱,尤其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拥有极为广泛的覆盖面,在老年人的生活保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其提供的养老金替代率还不能足够来维持老年群体的生活。由于我国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较长时间处于发展缓慢,发展规模较小的状态,逐渐使实际的供需发展失衡。因此,如果持续放之任之,那么三支柱之间的差距将难以弥补,退休职工享受的养老金待遇也差别较大。
5. 延迟退休背景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路径
5.1. 公平推动养老保险基金实现全国统筹
养老保险基金的公平、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综合比较了我国东西南北地区的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问题之后,其矛盾也愈加突出,为扭转这一现状,在兼顾社会保障发展的“公平和效率”这一重要前提与原则下,中央调剂金制度为解决养老保险金缺口起到了及时有效的减缓作用。设想如果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实现了充分、一致、公平的全国统筹,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统一的制度标准及规定,统一要求动用养老保险基金,在加上统一的经办管理以及全国统一的信息系统管理,进而由国家统计管理养老金账户里的资金,做到资金分明,明细落实,岂不更能合辙、合理、及时、方便的调配使用养老基金,终将能够降低中央补贴的压力,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实现公平的全国统筹后,基本养老保险系统的统一采用,可以更加方便、流畅的处理由于人口流动而面临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相关问题,解决异地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员方便的办理有关个人养老保险这样事宜 [12] 。
5.2. 促进延迟退休和工龄退休相适应
政策实施要因地制宜,促进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平稳、有序、可持续发展,那就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制定属于、适合老年延迟退休与职工工龄退休相结合政策,小步细微调整,灵活弹性实施。根据我国现有的行业发展规律,由于职业实际发展的不同情况,需要在不同行业间调整、更新型对对应的退休标准,制定合适的弹性退休时间。目前来看,我国教育事业将持续提升与向好发展,人口素质必然不断优化,有研究表明,个人文化程度处于大学水平的人口中,在我国每10万人的人数从2000年的3611人提高到了2020年的15,467人。又由于,近年来我国人口生育率依旧呈现较低的态势,这一状况使得我国就业市场上的劳动力人口增长速度更加缓慢,接下来的基本养老基金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能否在财务上顺利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劳动力的数量要实现相应的增长,还要求劳动力的素质与质量也需要得到相应的提升。根据不同的技术及文化水平的人来说,一些文化程度较高,又或者职业经验及技术能力较硬的职工来说,那么他们之前从事的相应的行业来延长自身工作的年限能够有效提高该行业的劳动生产效率与发展水平,可以将现有人口资源的高优势发挥到极致,进而以更加简单、有效的方式促进该行业及领域经济发展的水平。
5.3. 建立健全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到目前,我国已构建起较为清晰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即基本养老保险作为最根本的基础保障,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为补充,个人储蓄性商业养老保险为辅的三支柱养老保险相结合的保险体系。因此,在现有的延迟退休政策的背景下,若想要促使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持续、有力发展,需要从建立全面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方面入手。第一,需要优化整体制度及设计,进一步将养老金的具体结构加以调整,将养老保险三支柱各自不同的特点与实际功能放大并突出,进而合理协调三支柱有效运营及持续发展。第二,优化企业制度,对有关企业是否会给其职工订购相应的基本养老保险这一行为可以加以监督或检查,最终目的还是要支持、鼓励企业为职工提供养老年金保险,另外,企业可以通过发放员工福利,提高职工对商业养老保险购买的积极性,为自己的未来建立了一个更加可靠的保障。第三,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适当降低,鉴于我国第一支柱替代率高达93%,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替代率不足7%的局面,未来搭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面的、可靠的养老保障体系,需要加快将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替代率提高。最后,从三支柱的发展比例来看,若要均衡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目前需要得到有效、大力促进与发展。采用政策宣传、发放福利等方式,避免信息不对称,努力提高参保人员对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认知,并采取相关激励措施促进其购买的积极性,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一定程度上也要不断扩大开展适用的范围,在应对自己将来的养老保障中对民众加以合理引导,可将自己可支配的灵活收入合理分配、投入,避免只依靠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来为自己的老年时代护航,减少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向着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6. 结束语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将可能持续带来多种问题,但人口结构的变化应使政策与之调整,延迟退休成为时代所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金的可持续发展事关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也事关每一位劳动者的退休生活保障。在实现延迟退休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动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可从公平推动养老保险基金实现全国统筹、促进延迟退休和工龄退休相适应、建立健全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入手,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方式与应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发展中的难题,保障人民的美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