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结构对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CLASS数据的实证分析
The Impact of Family Structure on Old Age Willingness Choices of the Elderly and Its Mechanisms—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LASS Data
DOI: 10.12677/AR.2023.103108, PDF, HTML, XML, 下载: 159  浏览: 350 
作者: 张 楠: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关键词: 养老意愿社区养老家庭养老养老服务Willingness to Age Community Ageing Family Ageing Elderly Services
摘要: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出现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和空巢化等趋势。这一情况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家庭小型化的结构、社保制度滞后等因素,导致养老问题异常严峻。传统的家庭赡养面临压力,社会化养老将成为必然趋势。本文采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大样本数据,使用Stat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以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在传统家庭养老照料资源逐渐缺乏的现实下,老年人对社会养老的意愿选择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养老方式多样化程度较低,主要依赖传统家庭养老方式。这种现象受到社会经济因素、个体特征因素和社会支持因素的共同影响。经过实证分析,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子女数量、身体健康状况、收入水平以及对养老机构的印象都会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起着显著影响。通过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选择,提供实证基础和政策建议,对于养老服务的发展也有更好的借鉴作用。
Abstract: Since China has entered an ageing society, there has been a trend towards a large base of elderly people, a rapid growth rate, advanced ageing, incapacitation and empty nesting. This situation, coupled with the national situation of China’s aging before wealth, the structure of small families, and the lagging behind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has led to an unusually severe problem of old-age care. Traditional family support is under pressure, and socialised old-age care will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This paper adopts the large-sample data from the China Learning and Ageing Social Tracking Survey (CLASS), uses Stata software for data analysis and modelling, takes the elderly’s choice of old-age car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examin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lderly’s willingness to choose socialized old-age care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under the reality of the gradual lack of traditional family old-age care resource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elderly in China have a low degree of diversification of their old-age care modes and mainly rely on traditional family old-age care modes. This phenomenon is jointly influenced by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factors and social support factors. After empirical analyses, education level, marital status, number of children, physical health, income level, and impression of elderly institutions all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hoice of the elderly’s retirement mode. The analysis provides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elderly’s willingness and choice of retirement, provides an empirical basi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has a better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lderly care services.
文章引用:张楠. 家庭结构对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CLASS数据的实证分析[J]. 老龄化研究, 2023, 10(3): 834-843. https://doi.org/10.12677/AR.2023.103108

1. 研究问题和目的

根据统计,我国于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3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总人口的30%。因此老年人养老问题迫在眉睫,急需解决。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改变了社会的生活方式。人类社会的养老方式经历了历史的变迁,这表明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设置、文化传统和家庭结构等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养老方式的演变 [1] 。面对老年人增长的态势,面对养老方式的必然转变,要充分尊重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尊重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既是我国孝顺敬老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对老年人“自我决策权”的一种回应。有科学研究证实,赋予老人更大的“自我决策权”有助于老年人对自己建立更多的自信,从而建立更加积极健康的心理。所以,要把怎样养老、用什么养老方法的决定权交给老人自己,并最大限度地尊重老人的意愿。

本文是基于CLASS2018年数据集,探究中国老年人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的意愿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我们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开展研究:我国老年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选择情况和比例如何?哪些个人特征和经济条件对养老方式选择有重要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选择,提供实证基础和政策建议。

2. 文献综述

通过已有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养老意愿选择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程度等个体特征因素;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和社区服务质量,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等社会支持因素的共同影响。

自从我国进入老龄社会以来,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受到国内广泛学者的关注。最近几年学术界对养老问题的研究日渐增多且不断深入,学者们从多学科多角度出发对我国老年人养老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部分学者从个体特征因素展开研究,胡冬梅和冯晓明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子女数量和性别对老年人的退休选择有显著影响。程亮研究了老年人的个人特征,认为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对老年人退休方式选择的影响要大于教育程度和子女数量 [2] 。吴海霞和吴凡研究了社会经济因素对老年人退休愿望的影响,发现家庭照料资源、户籍和居住社区多样性所反映的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了老年人生育一个或多个子女的退休愿望 [3] 。杨雪等研究了代际照顾经验对老年人养老准备的影响,发现发展代际照顾经验可以加强老年人的经济、生活和精神支持,进而加强老年人未来与子女共同生活的养老准备,同时也形成了照顾孙辈和赡养老人的家庭和谐代际互动模式,该研究考察了这种模式的逐步形成 [4] 。关于生活安排和退休方式之间的关系,聂爱霞等人指出,如果老年人认为自己可以独自生活,他们往往更倾向于独自生活,而如果他们认为自己不能独自生活,则更倾向于选择在机构中养老 [5] 。

3. 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

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是一个大规模、全国性的连续社会研究项目。通过定期、系统地收集中国老年人口的社会经济状况数据,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2018年CLASS调查;样本覆盖中国28个省区,包括11419个样本。该数据的样本量较大,包括个人情况、婚姻状况和健康状况等更详细的信息。

在对各变量进行描述统计之前,首先对缺失值和异常值进行处理。本文采用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清洗和处理。对于缺失值较少的变量,采用删除样本的方式;对于缺失值较多的变量和非正常值,采用中位数插值法进行填补。同时,对于一些明显的异常值,采用 Winsorizing 方法进行处理,将其调整到合理范围内。在进行了数据清洗和处理后,本文使用Stata对各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另外,还利用Stata的图表功能进行了数据可视化分析,以更直观地展示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特征。最终得到有效样本量为7348个。

3.2. 变量测量

3.2.1. 因变量

文本采用逐步回归分析,以解释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对农村老年人在养老选择上的影响。具体来说“今后您打算主要在哪里养老?”问卷的回答被用作“你是否想进行社会养老”问题的因变量。在本文中,“1.我自己家,2.子女家”的答案被概括为“家庭养老模式”,“3.当地的日间护理或疗养院,4.养老院”的答案被概括为“社会养老模式”。用这两个模式代表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意愿选择,取值为0或1。

3.2.2. 自变量

本文在总结之前学者关于家庭结构的分析成果基础之上,根据所采用的数据,选取样本中老年人的的婚姻状况,子女数量作为自变量来反映老年人的家庭结构情况。在婚姻状况方面,本文采用四个变量作为老年人婚姻状况的测量:将未婚作为对照组赋值为0,已婚有配偶赋值为1,离婚赋值为2,丧偶为3。子女数量在问卷中的问题是“您有几个子女?”调查问卷中的老年人子女数量有从0~10个。本文将其子女数量分为四个变量。将拥有一或二个子女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赋值为0。将0个子女数量赋值为1,三个及以上的子女数量赋值为2。目前处于中龄和高龄的老人通常具有多个子女,子女数量多对老年人来说是拥有更多赡养还是更难以分配家庭责任,通过研究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

3.2.3. 控制变量

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心理状况和生活习惯都会发生变化。因此,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因为人们所处的时代经济、社会政策、家庭状况和个人思想等不同,导致他们在选择养老方式上也存在差异。因此他们对养老的意愿选择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假设1:年龄对于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有着显著影响。对老年人的年龄进行分类。低龄老人,年龄在60~70岁的赋值为1;中龄老人,年龄在70~80岁;高龄老人,年龄在80岁以及上,赋值为3。

2) 受教育程度。专家学者已经论证了受教育程度对个体养老偏好的影响:家庭中的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行为人更倾向于认同社会养老。有研究表明,在相似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只有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人比参照组更不认同子女养老。因此,假设2:受教育程度对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意愿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将受访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分为四类作为衡量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的变量。不识字的老年人赋值为0作为对照组。参加过私塾或扫盲班以及小学学历的老年人赋值为1,初中学历的老年人赋值为2,高中及以上学历的老年人赋值为3。

3) 身体健康状况。个体健康状况也是重要的影响变量。通常来说身体健康状况越佳,老年个体自我照料的能力越强,也就越容易适应社会养老。因此假设3:个体身体健康状况越好,其对社会养老的认同程度越高。将健康状况进行分类,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赋值为0,作为对照组。健康状况一般的老年人赋值为2,健康状况为不健康的老年人赋值为1。

4) 居住方式。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与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方面密切相关。独居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受到精神孤独,也会影响着老年人今后的养老生活。因此,假设4老年人如果是独居,更容易选择社会养老。是否独居在问卷中的问题是“请问您家现在与您常住在一起的一共几个人(包括自己)”。根据这一问题,确定两个变量,独居赋值为0,非独居赋值为1。

5) 对养老院印象。本文想对老年人的养老传统观念进行衡量,但是问卷中并没有对这一变量进行测量。因此将养老院印象一般作为对照组,赋值为0。较好赋值为1,较差赋值为2。无法回答赋值为4,之所以没有剔除这个无法回答的选项是因为老年人对养老院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现阶段的印象不等于将来的印象,因此把无法回答也纳入其中的一个选项。做出假设5,老年人对养老院印象越好,越容易选择社会养老。

6) 经济状况。相对于其他的客观因素而言,社会收入状况无疑是各种制约老年人的养老模式选择倾向的因素中,最具决定性的要素之一。本研究将对过去一年中受访者的个人收入状况,以及家庭在过去一年的经济收入状况为主要影响因子,来加以研究。中国老年人的经济情况对其基本生活所需、医学卫生保健水平和精神压力等均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本文选取这两个角度加以综合评价。一是个人收入,个人收入在3000元以下作为对照组,赋值为1,将个人收入在3000~6000赋值为2,个人收入在6000元以上赋值为3。二是家庭收入。家庭年收入在6000元及以下作为对照组,赋值为1,6000~12,000赋值为2,超过12,000赋值为3。通常认为,收入会影响老年人的养老选择。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收入,那么他们可能无法选择更好的养老方式,例如去高级养老院或者雇佣护工等,就主要倾向于家庭养老。因此假设6,老年人个人经济状况越好,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养老。

本文对使用的变量进行了定义,见表1所示。

Table 1. Variable assignment table

表1. 变量赋值表

3.3. 描述性统计

表2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本次被访的老年人中,中龄老年人口约占半数,达48.55%,而低龄和高龄老年人口占比相对较少,分别是24.14%和27.31%。大多数老年人的教育程度低于小学,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成长背景造成的。根据健康自我评估,7.16%的老年人认为自己“非常健康”,32.99%认为自己“比较健康”,甚至43.89%认为自己“健康”。而认为自己不健康的老年人占比也很高,多达38.88%。70.11%的农村老年人已婚且有配偶,而29.89%的农村老年人无配偶,其中包含丧偶、离婚、未婚等多种情况。

Table 2.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variables

表2. 变量描述性分析

在调查的老年人中,98%的老年人都育有子女,有一个或两个孩子的老年人占半数以上,占53.76%。三个以上孩子的老年人占比也很高,占比44.24%,这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决定的。被访者中有13.08%的老年人是独居老人,而其余老年人则与配偶、子女等同住。

在经济状况方面,可以看到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个人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老年人占比近一半,占46.03%。在剔除缺失值后,老年人的平均年收入为1.88万元,但同时可以发现,老年人年收入差距较大,约一半老年人的平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与老年人个人的经济状况相比,老年人的家庭经济状况稍好一些,31.42%的老年人的家庭年收入低于六千元,10.96%的老年人家庭年收入在6000元至12,000的区间内,57.62%的老年人家庭年收入超过12000元。至于老年人对养老院的印象,11.73%的老年人对养老院的印象较差,约一半的老年人认为一般,11.15%的老年人认为较好,而更有30.73%的老年人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老年人对养老院的服务仍然不太明晰,对机构养老还不够了解,应加大其宣传。总体而言,老年人对养老院的养老服务并不满意。可见机构养老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使老年人对其改观。

3.4. 模型构建

本文使用的因变量是受访者对养老方式的偏好,通过他们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来衡量,由于这个变量是一个多分类变量,本文使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究家庭结构对老年人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意愿选择的影响。嵌套模型可将多个变量分层进行考虑,并检验新增变量的效应及其对模型的改善情况,具体的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ln ( π i j π i b ) = ln ( P ( y i = j | x ) P ( y i = b | x ) ) = x i β j , j = 1 , 2 , 3 , , n ln ( π i j π i b ) = ln ( P ( y i = j | x ) P ( y i = b | x ) ) = x i β j , j = 1 , 2 , 3 , , n

其中,b为模型选定的基准组,在本文中则指代因变量中的家庭养老这一模式。设定j为本文所选定的类别变量中所包含的种类总数。模型运用STATA15.1软件进行计算,用四个模型相嵌套,分析影响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因素,多项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Table 3. Regression analysis

表3. 回归性分析

z-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 ***p < 0.01, **p < 0.05, *p < 0.1.

4. 研究结果

通过模型检验,发现大多数的控制变量对于结果都非常显著。

从模型1可以看出,年龄对于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随着社会变迁,现代社会的老年人与以往不同,他们通常更加独立和自主,因此对于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相对较弱。二是老年人的认知水平与信息获取渠道,一些老年人可能由于教育程度低或是获得信息的途径单一,对于可选的养老方式了解不足,导致不能做出最优的选择。三是养老需求因人而异,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财务情况、家庭支持等因素将影响他们选择的养老方式。一些老年人可能需要更高质量的医疗保障或更多的社会服务,而另一些则可能希望在家中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所以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决策并非只受年龄的影响,还受到众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假设1不成立。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受教育程度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影响显著,这是因为受教育程度和个人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因素有关。首先,受过良好教育的老年人更具有自我决策的能力,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析和判断养老方式的优劣,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其次,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通常拥有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和社交网络,可以更容易地获取养老服务和信息,并且能够与更多的人建立联系和互动,从而更加容易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再者,受过教育的老年人在身体和精神方面都比较健康,更有可能继续从事一些社会活动和义工工作,从而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社交联系,降低孤独感和抑郁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综上所述,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更具有自主选择养老方式的能力,同时也更有可能获取到更优质的养老服务和社会支持,因此教育程度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影响显著,因此假设2成立。

以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身体健康状况一般和不太健康的老年人对于社会养老也有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从自评健康状况来看,健康状况越差的老年人对于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就越多。因此,假设3成立。

通过模型2的检验,婚姻状况与老年人养老意愿之间存在相关性。已婚老年人相对于未婚或离异老年人更有可能希望在自己的家庭中得到照顾和支持。这是因为婚姻关系通常会建立起相互支持和依赖的情感和经济基础。在婚姻状况里面,离婚对于选择社会养老也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丧偶的老年人也有负相关性但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丧偶和离婚的老年人本就孑然一人,子女可能会接到身边去照顾,故而也不会选择社会养老 [6] 。

通过模型2,模型3,模型4,以老年人独居为对照组,非独居的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方式选择不受显著影响,可能是因为以下原因:非独居的老年人有家人的照料和良好的社会关系,如果去了养老机构老年人与其他人的交流机会可能会受到限制,这对于希望保持社交关系的老年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问题。同时也有医疗保健问题的可能性:一些老年人可能需要定期接受医疗保健服务,而社会养老机构并不一定能够提供他们需要的医疗服务。因此假设4成立。

从模型3可以看出老年人的收入与养老意愿是存在显著关系的,并且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越好,选择社会养老的意愿更强。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养老能力。一方面,较高的家庭收入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从而降低他们对养老的焦虑,更倾向于选择自主、舒适的养老方式。例如,有些老年人可能会选择到高端养老机构或者旅游养老等较为昂贵的养老方式。另一方面,较低的家庭收入则可能使老年人缺乏必要的养老保障,增加其对养老的担忧,更容易选择依靠子女或者政府救济等较为传统的养老方式。此时,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可能较低,即使想尝试更好的养老方式也有经济上的限制。所以根据研究,假设6成立。

通过第4个模型的实证检验,以对养老院印象较差作为对照组,发现老年人对养老院的印象存在显著影响,对养老院印象越好的老年人选择社会养老的意愿更强。一方面,如果老年人对养老院的印象较差,觉得那里环境不好、服务差、护理不到位等等,就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或者找家人照顾自己。这是因为老年人普遍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而如果他们认为养老院无法提供这些,就会选择其他方式。另一方面,如果老年人对养老院的印象比较好,认为那里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舒适的生活环境、丰富的娱乐设施等等,就可能会愿意选择入住养老院。这是因为老年人有时候需要更多的社交和活动,而养老院往往提供了这些。因此假设5成立。

5. 结论

本文根据CLASS2018的调查数据,进行变量控制与实证分析,建立了家庭结构与老年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意愿选择之间的相关性。并应用数据进行了变量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了家庭中不同变量对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的影响。

通过实证检验,本文选取的婚姻状况、子女数量和居住方式等变量作为家庭结构的代表变量验证了基于家庭结构对老年人养老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关于家庭结构中的婚姻状况这一变量,通过分析发现在婚姻状况里面,离婚对于选择社会养老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丧偶的老年人也有负相关性但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丧偶和离婚的老年人本就孑然一人,子女可能会接到身边去照顾,故而也不会选择社会养老。对于独居老人和无子女老人,经过研究发现其居住方式和子女数量对其养老意愿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更容易选择社会养老。由于缺乏社交活动和家庭支持,他们更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7] 。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以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安全保障,因此他们更愿意选择入住养老院或是受雇于护理工作人员进行长期照顾。相反,对于非独居老人和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好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获得家庭成员的关注和支持,这些资源可以让他们更加愿意在家中自主地生活和照顾自己,这些老人可能倾向于使用居家护理等灵活的养老服务,但是仍然希望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和护理支持,因此需要政府和社区的支持 [8] 。总之,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还有一些常见的原因:

1) 个人喜好:不同的老年人有不同的喜好,他们可能更喜欢在自己家中享受生活。

2) 自由度和独立性:许多老年人认为社会养老中缺乏自由度和独立性,他们不想失去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日常自理能力。

3) 社交问题:社会养老中老年人与其他人的交流机会可能会受到限制,这对于希望保持社交关系的老年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问题。

4) 医疗保健问题:一些老年人可能需要定期接受医疗保健服务,而社会养老机构并不一定能够提供他们需要的医疗服务。

5) 地理位置问题:一些老年人可能愿意在社会养老中生活,但是他们可能住在远离社会养老机构的地方,这使得前往社会养老机构变得困难或不切实际。

综上所述,老年人选择是否参加社会养老,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政府和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选择,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望。同时,在制定养老政策和计划时还需考虑到老年人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应当尊重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和支持 [9] 。提高老年人的经济水平,切实改善其生活质量,同时也需要积极推动各种形式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参考文献

[1] 舒奋. 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 新中国70年农村养老方式变迁[J]. 浙江社会科学, 2019(6): 83-91+157-158.
[2] 程亮. 老由谁养: 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J]. 兰州学刊, 2014(7): 131-138.
[3] 伍海霞, 吴帆. 中国独生子女与多子女老年人养老意愿的比较分析[J]. 人口学刊, 2022, 44(2): 85-98.
[4] 杨雪, 尹豆豆. 隔代照料经历对中国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J]. 人口学刊, 2023, 45(2): 67-79.
[5] 聂爱霞, 曹峰, 邵东珂. 老年人口养老居住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 2015(2): 103-108.
[6] 陶涛, 刘雯莉, 孙铭涛. 代际交换、责任内化还是利他主义——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J]. 人口研究, 2018, 42(5): 56-67.
[7] 李鹏, 张奇林. 隔代照料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基于子女代际支持的中介效应检验[J]. 社会建设, 2022, 9(4): 31-44.
[8] 宋凤轩, 孙颖鹿, 朱碧莹. 新古典家庭决策模型下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选择[J]. 东岳论丛, 2021, 42(3): 109-121.
[9] 张云亮, 柳建坤. 隔代照料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及机制分析——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22(4): 11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