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视角下广东地区青年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的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Youth Volunteer Service Mechanism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DOI: 10.12677/MSE.2023.125081, PDF, HTML, XML, 下载: 212  浏览: 293 
作者: 韦一文: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广东 广州;王 龙, 赵嘉棋: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林心雨: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应急管理广东地区青年志愿服务参与Emergency Management Guangdong Region Youth Volunteer Service Participation
摘要: 青年志愿者是新型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推进事业发展中的各领域具有显著影响。本文通过广东省近两年的灾害和应急事件收集数据,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为手段,科学分析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的现状,凸显出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强调青年志愿服务与应急管理的协同,倡导更高的参与度和服务质量,并从应急管理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加强青年志愿服务在应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广东地区青年志愿服务机制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Abstract: Young volunteer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new grassroots governance, and they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in promoting career development in various fields. This article collects data on disasters and emergency ev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past two years, and uses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scientifically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young volunteers’ participation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Guangdong Province. I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emphasizes the synergy between youth volunteer service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advocates for higher participation and service quality, and proposes a series of practical an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To strengthen the positive role of youth volunteer services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youth volunteer service mechanism in Guangdong region.
文章引用:韦一文, 王龙, 赵嘉棋, 林心雨. 应急管理视角下广东地区青年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的研究[J].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23, 12(5): 671-684. https://doi.org/10.12677/MSE.2023.125081

1. 引言

青年志愿者是新型基层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提供的服务范围更为广泛,方式更为灵活,能有效突破人力、资源,信息,交易的束缚,贴近个体需求,更能填补基层应急治理中因政府和市场“失灵”导致的缺憾。青年志愿服务是配合政府实施应急管理的主战场,是促进各项工作、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应对危机和化解社会风险中担任了独特角色,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作用。但既往的应急管理,由于青年志愿服务机制的不完善,出现与政府协同配合不当、抗风险能力低下现象,也给应急管理带来了挑战。因此,为了有序推进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必须对其现状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研究发展对策,以及探索完善青年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的途径。

2. 广东地区青年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现状分析

(一) 广东地区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概况

广东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高度经济发达地区,拥有大量的青年人才和良好的社会资源。近年来,广东地区的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的数据显示,广东全省约有志愿者223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17.56%,超过全省总人数的六分之一。可谓每6个人中就有1位志愿者。部分城市志愿者人数占城市总人数比例超两成,逼近三成,惠州市为28.1%、韶关为27.9%、肇庆为26.2% [1] 。全省标识的志愿服务组织达2425家,志愿服务团体(队伍)超过14万支 [2] 。广东地区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多样,涵盖了社区志愿服务、灾难救援、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

(二) 广东地区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1. 志愿服务组织多样化和精细化程度不高

广东地区的志愿服务组织非常多,类型繁多,覆盖的领域也非常广泛。尽管志愿服务领域的多样性为广东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使志愿服务组织的运作和协调变得更加复杂。同时,由于缺乏精细化的服务目标和执行计划,志愿服务组织在实际运作中往往难以衔接在地方政府的治理之中,也难以为服务对象产生功效。应该在志愿服务组织的运作中加强规范化和流程化,根据不同的领域和服务对象,制定出不同的计划和目标。同时由专业人员进行组织和协调,确保志愿服务的高效性。

2. 志愿者参与度和质量的问题

尽管广东地区的志愿者数量巨大,但志愿者的参与度和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志愿者参与的热情和意愿往往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时有起伏。二是志愿者的参与质量不高,志愿者的专业性和素质也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三是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和培训存在问题,志愿者的纪律和协同合作精神也需要得到加强。政府应该借助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力量,为志愿者提供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培训计划,提高他们的专业性和质量。同时,应加强志愿者的纪律管理和组织管理,确保志愿服务的顺利进行 [3] 。

3. 部分志愿服务组织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广东地区的志愿服务发展迅速,但部分志愿服务组织却缺乏可持续发展模式。志愿服务组织的财务和人员管理,还停留在最基本的层面上。由于缺乏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和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志愿服务组织难以为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政府应该加大对志愿服务组织的财务和管理的投入,推动志愿服务组织从基础层面逐渐向专业层面发展,同时也应该鼓励志愿服务组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探索多种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

(三) 广东地区青年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状况

1. 广东地区青年志愿服务机制的基本情况

广东地区共有包括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专业服务机构等在内的各类志愿服务机构超过1万个,志愿服务从业者超过180万人。基础设施方面,广东省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已实现全省覆盖,设立志愿服务热线、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并逐步实现“一站式”服务。除此之外,广东省志愿服务机构法人化和专业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近年来,广东省政府加大对志愿服务的投入和支持,多项政策法规出台,以推动志愿服务机制的健康发展。

2. 广东地区青年志愿服务机制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广东地区青年志愿服务机制缺乏有针对性地培训计划,导致志愿者的素质和专业性不足。一方面,此类培训通常需要针对不同的服务内容和不同的志愿者群体进行分类培训,但现实中很多志愿服务机构和组织并没有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另一方面,由于志愿服务具有广泛的内容和领域,需要志愿者具备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但很多志愿者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培训计划需要更加有针对性、系统化,以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 志愿服务机构管理薄弱

广东地区青年志愿服务机制中,志愿服务机构管理薄弱,志愿者的管理和调度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很多志愿服务机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混乱,缺乏专业人才的引导和带领,进而影响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和数量。其次,很多志愿服务机构筹资方式单一,对于因地制宜的发展和长期化的持续性管理仍然存在不足,需要更加注重管理体制建设和管理人员培训,以提高志愿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效果。

3) 服务领域覆盖不全面

广东地区的志愿服务领域以传统的慈善公益和文化教育为主,其他领域如环保、健康、社会文明等方面的志愿服务覆盖不够广泛,这将会制约志愿服务的创新性和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公益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志愿服务领域应更加注重多元化发展,扩大服务领域的范围,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4) 志愿服务政策规划不充分

广东地区青年志愿服务机制的政策规划和建设不充分,限制了志愿服务的长期发展。一方面,政府应对志愿活动正式化的认可和支持力度仍然不够,缺乏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志愿服务机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战略规划,缺乏行之有效的融资模式和监管机制。政府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广东地区青年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 。

3. 基于应急管理视角下的广东地区青年志愿服务机制建设调查分析

(一) 建模构建

1. 主成分分析(PCA)算法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将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多个指标通过线性组合进行降维的方法,用最少的维度解释原始数据中尽可能多的信息,以达到降低计算量和简化模型的目的。首先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判断是否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通过分析方差解释表格和碎石图确定主成分的数量。接着通过分析主成分载荷系数和热力图,可以分析到每个主成分中隐变量的重要性。基于主成分载荷图将多个主成分降维成双主成分或三主成分,通过象限图的方式呈现主成分的空间分布。最后通过分析成分矩阵得出主成分公式与权重,以筛选最佳变量子集。主成分分析可用于研究多个变量与假设的关系,且易于做结构分析、控制和预报,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通常情况下,方差解释率越高,该主成分的重要性越大,其权重占比也应越高。

Figure 1. Gravel Map

图1. 碎石图

根据各主成分对数据变异的解释程度,绘制了碎石图(见图1)。该图可确定需要选择的主成分个数,方法是结合特征值下降的坡度,可结合方差解释表用于确认或调整主成分个数。该图中,每一个主成分表示为一个点,主成分的数量可通过判断“坡度趋于平缓”的位置来确定。

Table 1. Factor Load Factor Table

表1. 因子载荷系数表

根据表1中的因子载荷系数可以得出:

1) 第13个主成分代表了愿意参加应急事件志愿服务的程度。因子载荷系数为0.833,表示该主成分与愿意参加应急事件志愿服务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共同度为0.695,表示该主成分能够解释愿意参加应急事件志愿服务的方差的69.5%。

2) 第15个主成分代表了愿意参加合理的应急救援相关技能培训的程度。因子载荷系数为0.866,表示该主成分与愿意参加合理的应急救援相关技能培训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共同度为0.751,表示该主成分能够解释愿意参加合理的应急救援相关技能培训的方差的75.1%。

3) 第17个主成分代表了在经历自然灾害时是否可以保持相对冷静并运用掌握的知识去自救或帮助他人的能力。因子载荷系数为−0.337,表示该主成分与这种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共同度为0.114,表示该主成分能够解释这种能力的方差的11.4%。

4) 第18个主成分代表了遇到自然灾害时是否可以保持冷静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自救或帮助他人的信念。因子载荷系数为0.33,表示该主成分与这种信念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共同度为0.109,表示该主成分能够解释这种信念的方差的10.9%。

5) 第19个主成分代表了了解或加入广东省应急救援组织的程度。因子载荷系数为−0.169,表示该主成分与了解或加入广东省应急救援组织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共同度为0.028,表示该主成分能够解释了解或加入广东省应急救援组织的方差的2.8%。

通过因子载荷系数和共同度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各个主成分与相应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能够解释特征方差的程度。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样本数据中的因素结构。

Table 2. Composition Matrix Table

表2. 成分矩阵表

根据表2中的成分矩阵表可以看到:

1) 第13个因素与愿意参加应急事件志愿服务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成分系数为0.491。这表示该因素与愿意参加应急事件志愿服务有较高的相关性。

2) 第15个因素与愿意参加合理的应急救援相关技能培训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成分系数为0.511。这表示该因素与愿意参加应急救援相关技能培训有较高的相关性。

3) 第17个因素与在经历自然灾害时能够保持相对冷静并运用掌握的知识去自救或帮助他人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成分系数为−0.199。这表示该因素与这种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是方向相反。

4) 第18个因素与遇到自然灾害时能够保持冷静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自救或帮助他人的信念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成分系数为0.194。这表示该因素与这种信念有一定的相关性。

5) 第19个因素与了解或加入广东省应急救援组织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成分系数为−0.099。这表示该因素与了解或加入广东省应急救援组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是方向相反。

通过成分系数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因素与相应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及其方向。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样本数据中的因素结构,并进一步分析特征之间的关系。

2. VAR向量自回归模型

用于估计多个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一个系统内有多个变量,VAR模型分别将每一个变量作为因变量Y,而系统内所有变量的滞后值作为自变量来建立方程。系统内具有多少个变量就能够建立多少个方程式,这些式子就能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具体的建模步骤如下:

1) VAR模型建立之前需要对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若各时间序列均是平稳序列,则可建立 VAR 模型;否则得到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是伪回归。若是各数据不满足平稳性,但通过了协整检验,也可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

2) 不同滞后阶数的比较。(可根据不同滞后阶数的各信息准则结果,找到一个较优的滞后阶数,再重新建立VAR模型。)

3) 建立VAR模型并对参数进行估计。

4) 在建立VAR模型之后,需要对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在检验通过后,才能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Table 3. ADF test replication

表3. ADF检验复制

注:******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

表3得出:

1) 变量14代表了参加过应急救援或应急管理培训的情况。ADF检验结果显示,t值为−5.221,p值为0.000***。这意味着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该变量与应急救援或应急管理培训存在显著相关性。

2) 变量16代表了经历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情况。ADF检验结果显示,t值为−3.955,p值为0.002***。这意味着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该变量与经历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存在显著相关性。

3) 变量22代表了认为当前志愿组织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情况。ADF检验结果显示,t值为−5.24,p值为0.000***。这意味着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该变量与人力资源问题存在显著相关性。

4) 变量24代表了认为在应急志愿服务过程中现存的困难的情况。ADF检验结果显示,t值为−6.058,p值为0.000***。这意味着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该变量与应急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存在显著相关性。

5) 变量25代表了认为志愿服务团队仍需要加强的方面的情况。ADF检验结果显示,t值为−8.319,p值为0.000***。这意味着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该变量与志愿服务团队仍需要加强的方面存在显著相关性。

Table 4. Variance decomposition results table

表4. 方差分解结果表

方差分解是分析预测残差的标准差受不同冲击影响的比例,也是相应的内生性变量对标准差的贡献比例,方差分解是分析预测残差的这一模型研究可以得出需要健全招募机制和培训机制的应急志愿服务现有人力和培训问题。

表4显示了不同阶数下各个变量的标准差以及对总方差的贡献比例。在第1阶时,只有一个变量被考虑进来,即“您是否参加过应急救援或应急管理的培训”。它的标准差为0.598,表示变量的方差。在第2阶时,加入了第2个变量“您是否经历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这两个变量共同解释了98.701%的方差。随着阶数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变量,方差的解释程度逐渐增加。在第3阶时,三个变量共同解释了96.626%的方差。在第4至第10阶时,随着增加的变量数量,方差的解释程度继续增加,但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小。在第10阶时,五个变量共同解释了95.219%的方差。

4. 青年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

(一) 青年志愿者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背景

志愿组织的积极引导激发了青年大学生应急志愿服务意识的觉醒根据对问卷数据的交叉分析,调查对象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见图2),其中本科和专科的比例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意味着青年志愿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背景,可以更好地适应应急管理中的复杂环境,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和质量。在校学生是青年志愿者的主体,这也反映出当前青年志愿服务机制建设需要更多地关注在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青年志愿者中加强应急管理方面的培训和宣传,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应急管理工作的需求。83.65%的受访者曾经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这意味着大部分受访者对于志愿服务是有一定经验和认知的。这为青年志愿服务机制与应急管理的有机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Figure 2. Have young volunteers participated in volunteer activities

图2. 青年志愿者是否已经参与过志愿活动

参与过志愿活动的青年大学生更容易意识到应急志愿服务的重要性,这表明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可以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其次,来自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组织和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志愿服务组织的青年大学生更倾向于参与应急志愿服务,这说明志愿服务组织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和参与青年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来促进他们对应急志愿服务的意识觉醒。最后,青年大学生自身的需求也是激发应急志愿服务意识觉醒的因素之一,例如寻求自我发展和锻炼的机会。

(二) 青年大学生应急管理知识薄弱,抗风险能力低下

根据调查结果,只有20.47%的受访者参加过应急救援或应急管理的培训,这意味着青年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还需要加强。但是76.8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愿意参加合理的应急救援相关技能培训,这表明公众对应急培训有一定的需求,但需要考虑时间和金钱等因素。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有相当大一部分人会感到慌乱并不知道怎么做,这进一步说明了青年应急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然而,调查也发现一些人可以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虽然慌张但也能自救,这表明青年中也有一部分人具备一定的应急能力,应急技能还需加强。此外,只有10.49%的受访者了解并加入了广东省的应急救援组织,这说明应急救援组织的宣传和推广还需要加强。大多数青年大学生没有参加过应急救援或应急管理的培训,且在遭遇自然灾害时缺乏应对策略和技能。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青年大学生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阻力。

(三) 社交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作用薄弱,应急志愿活动信息渠道不畅通,招募机制、培训制度不完善

图3看出,青年大学生志愿者获取应急救援相关信息的途径通过学校团委、学生会、志愿服务团

Figure 3. Ways for young volunteers to obtain emergency rescue related information

图3. 青年志愿者获取应急救援相关信息的途径

体占86.04%,应急志愿活动信息渠道不畅通,说明青年应急志愿的招募机制不完善。如果招募制度不够完善,会导致宣传不到位,招募到的志愿者与组织需求不匹配,导致流失率偏高;如果培训制度不够完善,可能会导致志愿者无法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和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从图4图5中可以反映出当前志愿组织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目前应急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图6志愿服务团队需要加强的方面。

Figure 4. Main problems in human resources of current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图4. 当前志愿组织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Figure5. Current problems in emergency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图5. 目前应急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Figure 6. Areas that the volunteer service team needs to strengthen

图6. 志愿服务团队需要加强的方面

(四) 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组织机制等不完善,支持力度不足

图7看出,服务安排不合理占61.94%,工作强度大,分工不合理占30.97%,激励制度不完善。这表明志愿服务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存在问题,使得志愿者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服务效果受到限制。需要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志愿者的能力和意愿制定更为合理的激励计划。工作强度大,分工不合理占30.97%,这表明志愿者的工作强度较大,分工不合理,可能导致志愿者的积极性和热情下降。制定更为合理的激励制度,根据志愿者的专业和能力进行合理的分工安排,从而提高志愿者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资金不足占59.54%这表明资金短缺可能是影响青年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的一个主要因素。从图8看出,政府重视程度占57.6%,社会各界的支持程度占56.59%。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视程度较高,但仍有一定比例的人认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青年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4] 。

Figure 7. Existing difficulties in emergency volunteer service process

图7. 在应急志愿服务过程中现存的困难

Figure 8.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volunteer service

图8. 当前志愿服务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5. 制约青年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成因分析

(一) 青年应急志愿服务缺乏完善的招募机制,志愿服务的形式和途径单一

青年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首要步骤是了解并加入志愿服务组织。然而,现有组织缺乏完善的招募机制,使许多有志于参与志愿服务的青年难以加入。有些组织通过学校、社团等途径来寻找志愿者,但如果志愿者只能从这些途径得知志愿服务机会,这将导致信息沟通机制过于僵化,影响青年志愿者的主动性,并阻碍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协调潜力。结果,许多有潜在兴趣和能力的青年无法了解到应急志愿服务机会或失去加入机会。因此,志愿信息的广泛发布能够促进青年志愿服务的开展。如果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志愿服务信息存在不对称,就会导致资源浪费。特别是,如果学校不建立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或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就会使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价值得不到发挥。因此,青年志愿服务信息不对称是新时代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又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和途径单一。这主要表现在志愿服务的范围较窄、形式单一。以高校为例,部分高校因考虑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安全问题,不会安排学生参与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如护理工作。此外,部分高校认为志愿服务不是其培养学生的主要任务,因此不愿投入大量资源推动志愿服务 [5] 。

(二) 青年应急志愿服务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激励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建立健全青年志愿者培训体系,注重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青年志愿者队伍,让他们成为协助应急管理、服务灾区和困难群众的生力军。青年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目前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导致青年志愿者的培训与提升存在一定的困难。青年志愿者在参与应急管理工作时,不了解相关的规范、程序和技能,容易出现误操作或失误,甚至加重应急事件的后果。因此,建立健全青年志愿者培训体系,加强青年志愿者技能培训,提升青年志愿者的素质与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激励机制不健全也是青年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阻碍因素之一。青年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缺乏正向激励机制会降低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的积极性。即使突发事件发生时志愿服务力量迅速增长、志愿者积极参与,也难以保证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的持续性和常态化发展 [6] 。因此,建立健全的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非常必要。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提供荣誉称号、奖金和职业发展机会等,为青年志愿者提供适当的激励和回报。

(三) 青年应急志愿服务缺乏完善的组织机制、保障机制

涉及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工作,需要有组织、有合力地参与管理。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效率受到志愿服务组织机制松散、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极大影响:一是对志愿者组织的管理不够完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各级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重要内容是人力资源配置和志愿者的发动,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统筹规划、统一调配和资源调配的作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是志愿者动员的基础力量,如果志愿者组织在防控新冠病毒感染疫情过程中,不能有效发挥其社会组织的自主性,不能充分动员志愿者参与到应急管理服务中来,就会使志愿者组织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不能及时发挥作用,从而导致志愿者队伍松散,不能成建制地纳入应急管理之中,如果志愿者组织不能二是志愿者库设置不到位。当义工结束后,组织也就消解于无形。由于应急志愿服务具有特殊性,管理体制和协同机制的松散性导致这股力量难以重新组织起来,从而对应急性、长期性的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影响,造成志愿服务人力资本的浪费。第三,不能和其他志愿服务部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各机构权责不清、服务机制不畅、专业错位、操作性不强、针对性不强,无法做到协同服务,是因为未能建立起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沟通联动机制 [7] 。

其次,青年志愿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需要有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支持。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应急管理的特殊性和临时性,青年志愿者的服务往往需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特别是在一些灾难性事件中,志愿者的生命安全也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建立健全的青年志愿者保障机制,为青年志愿者提供必要的保险、安全设施、医疗救护等保障措施,对志愿者的安全和健康进行保障,是保证青年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此外,为了鼓励更多的青年参与应急志愿服务,还需要在志愿者的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如提供志愿服务奖学金、工作经验积累、优惠政策等。青年志愿服务机制的建设需要在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协同合作的良好局面,以提高应急管理的整体效能。

(四) 青年志愿者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抗风险能力不足

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青年志愿者抗风险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青年志愿者自身素质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欠缺。现在很多青年志愿者在专业技能、工作业务等提高和增加的情况下,由于不再参加应急志愿服务,流失率偏高,造成这部分群体的不稳定,尤其是其中有不少人在志愿者原有的基础上,丧失了参与青年的基础,最终导致了青年志愿服务对青年的锻炼和培养意义。反观青年志愿者,目前还不够专业地参与志愿服务。在紧急救援工作中,需要有一定的应对风险的能力,面对复杂的、危险的、不确定的环境。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应急技能内容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深入和扩大,专业性和针对性的项目应该更多一些。

6. 对策与建议

(一) 加强对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培养,增强应急管理的抗风险能力

加强对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培养,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应急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应急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优化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特殊价值实现路径的必然选择。根据国外志愿服务的经验,想要提供专业化志愿服务则必须拥有高水平的志愿服务组织。而要建成高水平的志愿服务组织,一是要加强专业化志愿组织的构建,二是要在专业化志愿组织的日常运行中强化对志愿者专业化技能的培养。针对新时代应急管理视角的特点,要在各级志愿组织中全面试点和推广规范、标准、有特色的专业化青年志愿团队,如:心理健康咨询类志愿团队、特色义教类支援团队等。在专业化志愿团队的日常运营中,要建立健全人员培训机制,实现大的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与专业化特色相结合,在系统开展志愿理念、志愿精神等基础教育之上结合优势学科开展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全面提升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水平。要积极开拓专业化志愿服务的资格认证方法和准入制度标准,通过系统化、课程化、学分化的培训给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相关的志愿服务技能证书,提高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抗风险能力 [8] 。

(二) 健全参与应急服务的招募机制,推动宣传动员方式多样化

多渠道宣传:可以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应急志愿服务的认识和了解,扩大应急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宣传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互联网、社交平台、广播电视、户外宣传等,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应急志愿服务,增强全社会的应急意识和抗风险能力。提高社会各界对应急服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制定招募计划:结合应急服务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招募计划,明确招募对象和数量、时间节点、招募方式等具体细节,确保招募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建立数据库:建立应急服务志愿者的信息数据库,对志愿者的基本信息、技能特长、参与过的应急服务等进行记录和统计,便于精准招募、分类管理和精细化服务。除了传统的宣传形式外,还可以通过社区宣传、走进学校、社团招募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应急服务,吸引更多有志于参与应急服务的人员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同时也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三) 健全参与应急服务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

首先,培训机制是保障应急志愿者能够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从而更好地完成应急任务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通过成立专业的应急培训机构或与社会组织、高校合作,提供全面的培训课程,包括但不限于应急救援技能、危险化学品管理、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内容,让志愿者能够有的放矢地参与到应急工作中。

其次,激励机制是保障应急志愿者积极性和参与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夯实应急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如志愿者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的奖励、志愿者服务记录的积分兑换、志愿者参加培训的补贴等,提高志愿者的参与度和归属感。

此外,政府可以探索利用新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对志愿者的培训和激励进行精准化管理和评估,建立志愿者信用体系,对于长期积极参与应急工作的志愿者进行荣誉表彰和物质奖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政府应该注重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有机结合,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完整的应急志愿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 健全参与应急服务的保障机制和组织机制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组织体系,明确青年志愿者在应急管理中的角色和责任。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应该共同协作,制定有效的工作计划和流程,确保每个志愿者都有明确的任务和工作安排。其次,要加强对青年志愿者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技能和专业知识。例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青年应急志愿服务学院或培训中心,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为青年志愿者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例如保障志愿者的安全和健康,提供必要的住宿和饮食等。这样,志愿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应急管理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同时,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进青年应急志愿服务机制的建设。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为青年志愿者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支持。社会组织和企业可以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经济支持,例如捐赠应急救援设备、资金和物资等,为青年志愿者的应急服务提供必要的保障。此外,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还可以共同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青年志愿者的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只有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紧密合作,才能打造出一个健康、稳定、高效的青年应急志愿服务机制。

(五) 协调应急志愿服务各机制关系,增强应急管理的抗风险能力

政府应该主导招募志愿者的工作,确保志愿者的数量和素质能够满足应急管理的需求。同时,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招募渠道,吸引更多的青年参与应急志愿服务,包括通过社交媒体、宣传活动等方式宣传应急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针对志愿者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问题,政府可以与专业机构合作,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建立青年志愿者培训体系,提高青年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应急管理工作。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形式为青年志愿者提供一定的激励和回报,如给予荣誉称号、奖金和职业发展机会等,以增强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组织和企业可以协助政府组织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和资源支持。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组织机制和保障机制,确保志愿者的安全和健康,并提供必要的保险和医疗支持。同时,政府应该与相关部门协调,建立应急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和规范,指导志愿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行动。

7. 结语

根据对应急管理领域青年志愿者参与的调研,可以发现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和社会参与三者缺一不可,需要相互协作,形成合力。政府主导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石,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体系,形成对青年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指导和支持。市场调节则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应急物资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帮助。而社会参与则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全民应急、应急民主和应急共治。

同时,在青年志愿者在招募方面,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招募到合适的人员。在培训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注重提升青年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在激励方面,需要制定多样化的激励政策,充分激发青年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在组织方面,需要建立灵活高效的组织机制,确保青年志愿者的参与有序、高效。在保障方面,需要提供充足的保险、物资和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保障,确保青年志愿者在参与应急管理工作时的安全和健康。因此,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始终以人民的安全和福祉为中心,不断完善相关机制和措施,提高应急管理的整体效能,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和福祉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罗勉, 李少辉. 志愿大省正向志愿强省跨越[N]. 中国改革报, 2023-02-13(006).
[2] 王佳欣. 志愿服务团体(队伍)超14万支[N]. 南方日报, 2023-02-07(003).
[3] 李三阳. 湖南省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
[4] 高海燕. 青年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商业大学, 2010.
[5] 张晓红, 苏超莉. 志愿服务增强青年价值观自信研究[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 33(4): 7-11.
[6] 黎龙. 新时代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公关世界, 2021(17): 96-98.
[7] 程慧, 贾广宇. 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的联动机制探析[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6(1): 113-120.
[8] 尤小红, 王雯霞. 高等院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现状及对策[J]. 中国电力教育, 2008(22): 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