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自由时代网络负面言论泛滥成因及矫治举措
The Causes and Corrective Measures of the Proliferation of Negative Speech on the Internet in the Era of Freedom of Speech
摘要: 在提倡言论自由的当代,互联网是不可忽视的发言场所。如今网络上负面言论汹涌,本文通过分析问卷星所收集到的数据——大学生对网络负面言论的看法,得知了大学生群体对网络负面言论的不同态度,同时进一步分析了网络负面言论泛滥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矫治措施。
Abstract: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of advocating freedom of speech, the Internet is a place of speech that cannot be ignored. Nowadays, negative speeches are rampant on the Internet. By analyzing the data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 stars—the opin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on negative speeches on the Internet, this paper has learned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negative speeches on the Internet, 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causes for the proliferation of negative speeches on the Internet,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rrective measures.
文章引用:徐昊, 王俊楠, 刘文海. 言论自由时代网络负面言论泛滥成因及矫治举措[J]. 新闻传播科学, 2023, 11(3): 599-604. https://doi.org/10.12677/JC.2023.113089

1. 引言

言论自由是当今社会对于公民自身权利保障的共同追求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因此,在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国,言论自由是一项受到宪法明确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由国家强制力保障。

作为广大群众的重要社交手段,互联网的言论自由在得到保障的同时,也要受到合理监管。

观察言论自由的历史,我们能够发现,言论自由的定义也要放在具体的时空下理解。总的来说,言论自由有着这些限制:

第一,不能造谣,也不能传谣。

第二,不能危害国家安全。

第三,不能扭曲历史,侮辱先烈。

第四,不能对他人恶意攻击。

如果言论自由不能受到正确的约束,这项权利就会变成伤人害己的双刃剑。

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下,网络言论的监管主要依赖于完备的监管体系的建立。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网络环境较之过去实际上改善很多,逐步形成了积极、正面的主流风气,但依旧有不少问题延续下来。这些延续下来的问题以网络负面言论为主,正借助着网络匿名性的东风肆意生长,如果处理不当,极其容易将已经转好的网络氛围再次变得恶劣,让之前的努力白费。

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代表以及互联网人群主体,大学生面对网络负面言论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整个社会的总体走向,通过对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研究,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到网络负面言论产生的根源。

2. 研究原因及方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依托于互联网的言论发表渠道日益增多,网络言论呈现出诸如广泛传播性、匿名性和开放性等新的特性,带来了自由的网络发言空间。而这种自由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国民表达自己的欲望,人们针对网络上的某些问题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别人展开讨论。

但是,由于网络发言的成本较低,针对网络负面言论的触发机制落后,这种自由开始过度化发展。很多网络发言的内容已经触犯了言论自由的“红色底线”。“过度自由”导致了网络交流环境急剧恶化,同时加速了网络负面言论的迅速传播,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度,损害了公信力,造成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本文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此大致了解他们对于网络负面言论的看法,然后寻找网络负面言论的发生高频区,以此寻找这些负面言论发表的共同点,接着对这些负面言论本身进行分析,分析发表者当时内心的心理、想法,以此来推测这些人发表这些言论的社会原因,最后结合以上各点,寻找出解决这些问题并正确引导大学生对待负面言论的可行方法。

本文设计了“网络负面言论研究”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发布,共回收问卷115份,被调查对象为各省大学生。

3. 大学生面对网络负面言论的态度

通过对问卷数据具体分析,目前大学生面对网络负面言论的态度大致有三类:

第一类人属于“吃瓜群众”,他们对待这些网络负面言论持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只要网络负面言论与自己无关,他们只会把这些言论当作一场“猴戏”,自己置身事外,绝不多管闲事。有11.3%的大学生在“面对网络暴力时”选择“当个旁观者,不理会”;有20.87%的人在“部分网友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时选择“与我无关”。虽然他们没有帮助传播这些负面言论,但他们这种不作为的态度却绝对不应该是一个新时代的青年该有的,这种不作为恰恰也是近年来网络负面言论屡次泛滥不能止息的原因。

第二类人属于“网络喷子”,他们面对网络负面言论保持不了冷静的心态,会被网络负面言论牵着鼻子走,他们极容易在网络上与人毫无逻辑地“对线”,形成一场网络骂战。并且,这些“网络喷子”借助着网络的匿名性肆意在网络上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败坏网络风气。他们是网络负面言论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当面对“观点不一致时”,有47.83%的大学生会“抨击意见不一致的人,且不愿意与其好好交流”;有31.3%的大学生赞同“网络具有匿名的特点,可以随意宣泄自己的情绪,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24.35%的大学生会“借助网络的匿名性,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在网上”。

第三类人在面对网络负面言论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言论本身影响自己的思考能力,会积极地去帮助阻碍负面言论的传播,主动净化网络环境,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素质。这种人在面对自身遭遇不公平的对待时,会选择“向有关部门反映,合理解决问题”(43.48%);在面对网络暴力时,能“在现实中为受暴者发声”(6.09%),会截图向平台举报(32.17%),在网络上被别人恶意攻击时也不会随意反击(34.78%)。

4. 网络负面言论泛滥的原因

4.1. 责任感的缺失

在上文所述的三类人中,第三类人是我们倡导的,属于是“有责任感”的一类人,而一、二两类人都缺乏当代大学生所应该有的道德责任感、法律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网络言论责任感”的缺失会对每一位网络用户都产生影响。

14.78%的大学生容易被网络上能量较大、话语权重的人们的发言影响,这是责任感缺失的表现。责任感的缺失导致自身缺乏自主判断的能力,从而产生盲目从众的行为 [1] ,对事实真相不加鉴别,随意传播不实信息,从而恶化网络的舆论环境,激发不必要的矛盾,引发严重的群体性事件。其次,“网络言论责任感”的缺失会使大学生更容易做出激进的网络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语言暴力、人肉搜索、传播谣言等。

当他人“遭受网络暴力”时,20%的大学生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理会”,面对网络事件,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旁观者行为,没有做到大学生应有的担当,没有积极承担自己的义务及社会责任。并且,丢失言论责任感的大学生难免会将网络当作放纵自己发泄自身情绪的渠道,某些言论甚至触及法律底线。

4.2. 网络的匿名性以及情绪化发言

网络的匿名性是网络负面言论生长的土壤,匿名性的存在导致审查困难 [2] ,使人们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而不必担心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匿名性让一些人在网上散布谣言、肆意攻击他人或者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不需要担心自己因为被发现而承担责任 [3] 。19.13%的大学生认为“部分网民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可取的,认为这样可以释放自己的压力,仅有51.3%的大学生不会“借助网络的匿名性,将自己的不良情绪随意在网上发泄”。

同时,网络的匿名性带来网民的非理性。在进行网络讨论时,由于网络匿名性,网络讨论总会向着情绪化、不理智的方向发展。由于隔着一个屏幕,网络匿名性使人们在表达自己观点和思想的时候相比于面对面交流更加缺乏考虑 [4] ,这导致一些网络暴言的产生,进而导致讨论双方进行不理智的争论,产生负面情绪,最终演变为网络骂战 [5] 。当“当网络有些观点很不一致时”,有47.83%的大学生“抨击意见不一致的人,且不愿意与其好好交流”;当“在社交平台上被人恶意攻击时”,38.26%的大学生会选择回击。

4.3. 现行网络言论监管机制落后

现行的网络言论监管机制主要从法律法规方面、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网络舆论引导和网络安全保障方面入手,能够较为有效地控制网络负面言论的发表频率,但是随着网络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尽管有监管机制存在,但监管力度不足,监管者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技术手段,难以有效地监管网络负面言论。

就拿网络监管机制的代表——敏感词来说,在初期,敏感词机制确实将很多网络负面言论扼杀在了摇篮里,大大净化了网络环境。但是随着网友们“创造力”的提升,各种敏感词的谐音替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些本不能出现的恶劣言语又一次回归了大众的视线,网络环境又开始恶化。

另外,人工审核的效率低下也导致网络负面言论肆虐。一开始,由于网民数量不多,网络负面言论的产生频率也较低,人工审核完全有能力对某些被举报的言论进行审核以及删除。但是随着网络成员数量激增,网络负面言论相较于以前成倍增长,人工审核极容易漏审或者误审,无法满足大规模的网络监管。

5. 矫治举措

为了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同时也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祖国的下一代免受网络负面言论的荼毒,必须对网络负面言论进行矫治,营造纯净的网络环境,消除恶意舆论的生长空间,从而培育文明的风尚,净化社会风气。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整个网络环境的走向,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大学生了解到其在网络上的主体作用,让其背负好社会主人翁和社会主义接班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以此来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公德和个人品格。

5.1. 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责任感

大学生要提高自己在网络上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在网络上正面发声。大学生要能够正确行使自身发言权,在网络舆论中积极传播正能量,培养明辨是非、严于律己、敢于担当的言论责任感,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以及现象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洞悉事物发展的科学规律,能够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发表实事求是的言论,做到所言即实,同时勇于伸张正义,维护他人及国家利益 [6] 。

强烈的责任感需要以坚实的文化知识为基础,需要以科学的方法和美好的品质为支柱,还必须以高尚的思想作为对照。因此,大学生除了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重视道德与哲学思想方面的提升,方能有效地培养自身责任感。

大学生要端正对网络负面言论的态度。在面对网络负面言论时,不做“吃瓜群众”,面对错误言论不做“逃兵”,勇于担当纠正不良风气的责任;不做“网络喷子”,面对谣言懂得沉默是金,保持冷静的态度,避免跟风,为阻止网络环境恶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个负责的新时代青年。

5.2. 大学生要拒绝情绪化发言

情绪化是不够成熟的表现。情绪化的人往往思想独立性、稳定性较差,很多时候不能客观公正地思考问题。这是很多大学生的问题,导致他们在看待问题时容易偏激、极端、片面化。

情绪化是知识和阅历的局限造成的。大学生还未真正步入社会,大多人的原生家庭也缺少对情绪的认知,在缺少社会经验的情况下很难有自我反思、让自己走向成熟的机会。

但这一点能够通过主动行为得到缓解。大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加团体活动,在团体中一个人可以更清晰地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白世界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情绪的稳定性会得到提高。

大学生在网络发言之前,要先停下来思考自己的情绪状态和言辞是否合适。培养自我反省的习惯,意识到情绪化发言的负面影响,提醒自己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任。

大学生要认识到情绪化发言会对个人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应当积极评估和解读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基于事实和证据发表观点,而不是受情绪裹挟“激情”发言。

另外,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沟通技巧,包括善于倾听、尊重他人观点以及以更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理解差异,尊重他人的观点,并且接纳多样性,避免情绪化的攻击和争吵。

5.3. 优化现行的监管机制

目前的网络监管机制主要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前者的典型是人为举报和机器检测。人为举报极度依赖网民的个人素质,但目前举报却往往缺少反馈,打击了网民的积极性;机器检测短期有效却会波及无辜者,长期则会被有心者钻空子绕过检测机制,往往只能进一步扩大检测范围导致效能低下,而这又会导致很多人的发言被误伤,正常的言论也无法发表,造成真正的言论不自由,网络发言环境也就逐渐被扭曲。

隐性监管是比较新兴的监管类型。近期我国绝大多数互联网平台都加入了显示用户IP的功能。每个人的发言不再完全无根可循,增加了互联网发言的透明性和发言成本,无形中抑制了部分恶性言论的出现。

因此,当前应加强对网民举报负面言论的反馈,加快处理速度,让举报者有足够的参与感,形成正反馈。同时,应对互联网各平台的检测机制设立统一标准,消除网民面对纷乱繁杂的标准时的无所适从。

针对IP显示的功能,也应保证IP的真实性,打击利用网络工具随意更改IP的行为,以免IP显示成为某些有心人的工具。

6. 小结

总的来说,目前作为网络主力军的重要组成的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负面言论时意见分化较为严重,这折射出了教育上的不足,大学生不具备足够的同理心和主人翁意识,从而无法减少负面言论的产生和负面言论的传播。而大学生缺乏同理心和主人翁意识的原因则是大学生承担的压力与受到的社会关切不一致。当代大学生承受的压力愈加增加,而即将迈入社会的他们在学生和社会工作者两种身份上都相当边缘化。因此,网络负面言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消除还需要从社会现实角度入手。

与此同时,作为网络承载主体的各个网络平台也没有实用措施能有效遏制网络负面言论,所采取的措施往往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的行为某种意义上进一步恶化了网络环境,激化了负面言论的传播。

目前尚还缺少足够具体有力的规定去指导平台进行有效且正面的负面言论约束,这是法律体系不完善的体现。未来在网络负面言论处理方面,除了大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对各平台的规范,让平台担负起净化网络环境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宋子文. 大学生网络言论责任感培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理工大学, 2018.
[2] 李长坡. 浅析加强网络言论的立法与监管[J]. 沈阳干部学刊, 2014, 16(2): 36-37.
[3] 吴伟. 浅析网络暴力成因[J]. 新闻研究导刊, 2015, 6(15): 263.
[4] 生奇志, 郭文辉. 从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看网络暴力的成因, 危害及应对策略[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30(4): 80-83.
[5] 王琦, 谭达璐, 唐梦婧. 大学生网络言论暴力态度调查及对策研究——基于对737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J]. 大学, 2020(46): 126-128.
[6] 宋彩虹.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言论责任感培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农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