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赜——以荆楚文化为例
Exploring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Reg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Jingchu Culture as an Example
摘要: 优秀地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最鲜活的培育沃土和元素宝库,而肩负“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高校,是助力优秀地域文化阐发文化精髓、实现“两创”发展的主阵地。高校要从“人–物–域”多维度出发,积极探赜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从“人”的角度建构“主力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从“物”的角度打好“组合拳”,满足教学所需时代所向;从“域”的角度搭建“连心桥”,提升课堂内外协同力度。
Abstract: Excellent regional culture is the most direct and vivid fertile soil and element treasure hous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ing the mission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re the main position to help excellent regional culture elaborate the essence of culture and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two innovation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art from the multi-dimensional dimension of “people - things - domain”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reg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ild the “main for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 and expand the main bo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 a good “combination box”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ngs” to meet the needs of teaching and the trend of the times; build a “bridge between he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main” to improve collabor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文章引用:周文渝. 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赜——以荆楚文化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9): 5072-507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9692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1] ,而优秀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化表现,滋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鲜活、最直接的本土化育人资源。将优秀地域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相关论述的重要渠道 [2] ,是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实现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两者之间的双向赋能关系。一方面,地域范围内的生活方式、文化环境、道德风俗长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处于这一地区的高校,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优秀地域文化作为肥沃土壤长期滋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元素和资源。另一方面,在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的全过程中,肩负“文化传承创新”等五大基本职能的高校,是实现优秀地域文化“两创”发展、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主阵地。优秀地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和耦合关系,两者根本目的一致、育人价值耦合、教育功能互通。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多次强调文化育人,而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觉,与教育息息相关。将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优势的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创新发展的新举措。习近平在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时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 [3] 。“内可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相辉映、外可与同时期古希腊雅典文化相媲美”的荆楚文化源远流长、遗产荟萃,是具有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世界价值的优势资源。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多元丰富,而荆楚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较为完善,成果颇丰,具有十足的代表性。本研究以荆楚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从“人–物–域”多维度出发,探索中华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促进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创”发展,“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4] 。

2. 人——建构“主力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作为历史中的“剧作者”,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人的现代化需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 [5] 。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彻“三全育人”机制,明晰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位重要力量,充分发挥育人主体的全员性。而这一主体不仅包括高质量、高学识、高学历的专业化人才,也包括生源学生、模范人物、当地后勤人员等普众化群体。我国地域文化多元丰富,但我们所要融入高校的、所要继承的文化,必须要经过鉴别。高校必须高擎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对地域文化进行淬精取华,保证地域文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校教师作为智慧宝库,可以为多元化的地域文化提供文化鉴别,在遗产保护、文献汇编、特色教材编辑、区域文化交流发展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要实现长效化的育人机制,在主体上就要做到衔接,在当地地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生源学生、为传播优秀地域文化做出卓越贡献的模范人物、长期沉浸于当地文化的后勤人员,是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穿插战斗军”,能够以点带面地穿插到高校育人工作中。

其一,立足教师主体,建立专业化特色思政人才队伍。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 [6] 。一方面,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师主体,必须对当地优秀地域文化具有丰厚学识,才能针对不同阶段的受教育者进行主导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引导,将地域文化的专业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性相结合。高校要完善培训机制,积极开展优秀地域文化专题学习会、系列学术研讨会和宣讲活动,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加强高校教师对当地优秀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浓厚的传承意识,促使高校教师以自身情感激发学生的文化共识、情感共鸣。在荆楚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楚国强盛时期国都所在地的长江大学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承担起高校育人任务和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组建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院,集中力量打造一支以专职研究团队为主体的跨学科、多元化、复合型的学术研究队伍,致力于汇聚丰富的荆楚文化资源,推动荆楚文化高质量融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研究院坚持面向对楚文化知识有紧迫学习需要的人员举办荆楚文化、楚国法治文化、楚国廉政文化等各类专题讲座和培训。另一方面,高校培育地域文化人才,不能只依靠教师的自主性,只有在顶层设计上完善高校对优秀地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才能激发教师长效化育人热情。在激励机制上,要保证充足的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创新发展优秀地域文化,产出特色科研成果,夯实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评价机制上要对标优化,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在高校科研奖励、人才评价、绩效考核和资源分配等过程中避免“唯论文论”,将评价机制指向荆楚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其二,发挥地缘优势,协同地域群体共助高活跃氛围。一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力量,培育朋辈队伍。在湖北高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数为湖北生源,例如2022年长江大学录取本科新生总人数为8461人,其中湖北生源高达60.8% [7] 。湖北生源学生对荆楚文化耳濡目染,在荆楚文化历史渊源、历史元素和当地特色思政教育的熏陶下成长,具有极大的生长潜力和较强的自主性,能在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较大的辐射带动效应。因此,高校应鼓励生源学生成为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榜样,提倡成立优秀地域文化特色社团、宣讲团,举办研讨会,推进高质量推广活动,打造立足本校、面向全国的特色文化品牌。二要广泛凝聚继承和发展优秀地域文化的模范人物和长期沉浸于优秀地域文化的后勤人员。高校可以邀请继承和发展优秀地域文化的模范人物进行专业化课程教学、开展经验分享会等,结合高校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当地悠久的文化资源,实现校内外的联动式教学。同时,高校后勤人员长期浸润于优秀地域文化,后勤活动也渗透于学生课堂之外的食堂、操场、道路中,因此将优秀地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理应提高后勤人员的主体责任。具体而言,高校要将优秀地域文化融入后勤日常服务,定期开展体现地域文化的美食节,将地域文化的经典符号元素融入到校园公共空间以及重大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等重大时间节点,在潜移默化的校园环境中展示立体的、生动的优秀地域文化,加强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 物——打好“组合拳”,满足教学所需时代所向

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8] 。文化自信的建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空想。充分运用当地兼具天然亲缘性又凝聚中华民族品格和精神的地域文化切身教化广大学生,会比直接转移、粗糙借鉴其他地域文化具有更持久、更有效的提升效果。在中国广袤大地上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积淀着特定地域的文化精华和宝贵精神财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其一,推特色“长板”,系统梳理优秀地域文化资源。承载地区文化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名人、传统艺术、方言口音等显性文化连接过去和现在,是处于特定地区的高校可以直接引用的、可用于实地教学的教育资源。而包括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的隐性教育资源更能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传递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衔接中华传统文化和底层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鲜活的文化素材、多样的教育载体。在思潮多元化的今天,高校应当在提炼优秀地域文化特色精粹的基础上,打造特色品牌,加固高校主阵地地位。荆楚文化在地缘上强盛于荆州楚纪南故城,活跃在江汉之滨,因此湖北高校对标高校文化传承的基本功能,应在其区域内应荟萃荆楚文化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掘荆楚文化时代价值。一方面,梳理荆楚文化的隐性教育资源以文化人。楚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爱国情怀、“抚有蛮夷,以属华夏”的开放气度、“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进取品质、“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诚信品格、“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和谐理念以及新时代“人民至上,众志成城”的武汉抗疫精神。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展示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深刻地诠释了荆楚文化的博大与厚重,构成了荆楚文化的隐性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梳理荆楚文化的显性教育资源以文育人。随着历史演进,荆楚文化主要形成了炎帝神农文化、楚国历史文化、秦汉三国文化、清江巴土文化、名山古寺文化、长江三峡文化、江城武汉文化、现代革命文化八大系列 [9] 。从物质文化的轨迹角度提炼荆楚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可以从这八大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可以直接取用的资源出发。

其二,顺“因时而进”,打造优秀地域文化数字样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10] ,这是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遵循。从高校自身肩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五大基本职能这一角度来说,受到优秀地域文化滋养的高校,更应发挥自身在实现地域文化创造转化、创新发展的“定盘星”作用。因时而进,要在教学载体、教学内容上顺应时代。在教学载体上,要将人工智能、VR技术等前瞻的科学技术赋能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搭建多维育人平台。高校在教学上相对基础教育,有着更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更活跃、宽松的校园氛围,能够去尝试直播连线、虚拟现实技术等更新颖、更高科技、更具有体验感的文化教学载体,跨越时空限制打造优秀地域文化的数字样态,使其适用于互联网的数字化传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地域文化和新媒体三平台的联通共享。在教学内容上,要为优秀地域文化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内涵。只有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相融合,地域文化才能发挥更好的思想教化作用,培养社会所需的时代新人。高校在传承、创新优秀地域文化的同时,要从地域文化找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部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在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中,产生优秀地域文化新的文化要素和时代内涵。目前,荆楚文化已经发展出上百种非物质文化形态,推进了珍贵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化编码和数字化改造,为荆楚文化更直观地、更有深度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了数字化样态和数字化平台。

4. 域——搭建“连心桥”,提升课堂内外协同力度

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 [11] ,个人力量的不足必须以群体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为来弥补,通过广泛协作实现共同目的。实现优秀地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高校一举之力所成之事,必须要与地方政府、企业、家庭等多方位画好“同心圆”,搭起“连心桥”,共筑育人协同体,实现“产–学–研–教–育”全链的深度融合。

其一,突破课堂育人,协同地方政府、企业、家庭。课堂是向学生传授优秀地域文化最直接、最传统的途径,但高校思政课堂完全可以跳脱课内无实物的教学,多争取学生外出实践、实地感悟优秀地域文化的机会,身临其境的倾听和触摸好过课内的想象空讲和二维观摩。要实现优秀地域文化真正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做好地方政府、企业、家庭的协同浸润。第一,协同地方政府,需要将当地优秀地域文化、当地城市文化与当地政府建设规划相契合,发掘地域文化与城市文化相对应的产业价值和各自的育人优势。例如,孕育荆楚文化“黄金岁月”的湖北省荆州市,以楚文化节作为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破题之举,以节聚势,以节赋能,为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赋能添彩。楚文化节的隆重举办标志着地域文化高度自觉。荆州当地高校长江大学抓住楚文化节这一塑造城市品牌的契机,联合首届楚文化节组委会、共青团荆州市委员会等主体,举办首届楚文化节大学生“九歌”诗会等多个大型活动来传承弘扬荆楚文化,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坚定其文化自信。第二,协同企业,要坚持产教融合,疏通校企合作渠道,完善校企合作环节。高校要和成长于当地地域文化的企业共同探索教育体系建设与支柱产业发展的融合模式,在实训环节充分利用当地企业和行业不同于高校的育人元素和资源。江汉艺术职业学院作为湖北省潜江市唯一一所高等院校,积极发挥潜江裁缝的特色优势,与当地多个服装企业形成战略合力,在高校与企业有效衔接中扩宽荆楚文化的产业价值。第三,协同家庭,可以通过线上家校讲座和微宣讲以及线下校园开放活动对家长进行优秀地域文化的系统培训和熏陶,推进家庭家风家教建设,充分发挥家庭育人作用。2023年,湖北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举办首届湖北省家庭文化节,旨在强化家庭主体责任,营造校家社协同共育的浓厚氛围。

其二,增强“文化强校”意识,扩大国内外辐射效应。优秀地域文化是当地高校面向全国、走向全球的优势文化资源。但是,“文化强校”意识并不是每一个高校所具备的,这也限制了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格局和育人效果。因此高校需要从思想层面和实践层面双管齐下,在国内国外格局下内外兼修。一方面,在思想层面,高校可以通过对标优秀案例来提升“文化强校”意识,以“文化内兴”带动“文化外兴”。毛泽东指出,“办法是跟着方针来的” [12] 。高校扩大优秀地域文化国内外的辐射效应,自身首先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保持高度的“文化强校”意识,确立“文化强校”的办学方针。在具体的强化过程中,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对标优秀案例。2018年,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优势,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具有代表性的陕西红色文化、湖南英雄文化、广东侨乡文化分别融入西安交通大学、湘潭大学、暨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产生了一批可规模化的推广经验 [13] 。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高校可以通过构建区域文明共同体和推行国际研讨会等方式,来拓宽优秀地域文化育人空间、加强优秀地域文化国内外交流合作。例如,长江大学建立来华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实习实践基地,以荆楚文化为载体,以国际学生为纽带,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荆楚文化推向世界。同时,由长江大学、荆州市人民政府等主体联合主办的楚文化传承发展论坛暨第五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举行,促进荆楚文化研究的世界交流和全球融汇,成为对外展示荆楚文化的一扇窗口。高校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地域文化推向世界、提高文化建设的开放性的同时,也需让激荡在世界多元化思潮中的优秀地域文化凸显中国特色,增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具有“三贴近”优势的优秀地域文化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民族特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学生最耳濡目染的鲜活素材,更容易、更能有效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文化认同、唤起情感共鸣、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深入挖掘优秀地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育人价值,是建设文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创新。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01).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7(6): 18-23.
[3] 习近平会见印度总理莫迪[N]. 光明日报, 2018-04-28(01).
[4]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12-19(02).
[5] 郑永廷, 刘书林, 沈壮海.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351.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47.
[7] 长江大学招生办公室. 长江大学2022级普本新生大数据来啦! [EB/OL]. http://news.cjn.cn/zjjjdpd/jz_20063/202208/t4232186.htm, 2022-08-26.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07.
[9] 刘玉堂, 刘纪兴, 张硕. 荆楚文化与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 2003(12): 35-38.
[10]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01).
[1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33.
[12]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349.
[13] 刘有升, 陈丽静. 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 38(2): 14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