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城市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以大连市东关街为例
Research on Urban Historic District Renewal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Taking Dongguan Street in Dalian C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Design.2023.83178, PDF, HTML, XML, 下载: 168  浏览: 702 
作者: 吴双依, 刘利剑: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大连
关键词: 文旅融合历史街区更新设计大连东关街Cultural and Tourist Integration Historic District Renewal Design Dalian Dongguan Street
摘要: 历史街区承载着独特的城市精神,其保护与更新是城市发展中需重视的内容。本文以大连市东关街为例,通过对其发展历程与文脉的溯源,提炼出东关街文化特色与现存问题,并基于文旅融合的视角,提出东关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以期在完善街区功能的基础上,延续东关街历史文化脉络,进而培养其旅游发展的活力内源,并为其他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设计提供参考。
Abstract: Historical districts, bearing the unique urban spiritual context, are the content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urban development. Taking Dongguan Street of Dali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tracts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Dongguan Street by tracing its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ontex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design strategy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Dongguan Street’s historical district, in order to continu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Dongguan Street while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district, and further cultivate the vitality of its tourism development. It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renewal design of other urban historic districts.
文章引用:吴双依, 刘利剑. 文旅融合视角下城市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以大连市东关街为例[J]. 设计, 2023, 8(3): 1482-1489.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3178

1. 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快速发展建设使得国内城市面貌更新叠替的速度居髙不下,部分位于城市中心的历史街区由于规划不合理、人口搬迁等因素,在城市的发展中正逐渐走向萧条。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与缩影 [1] ,对其的盲目拆除或简单改造不仅有碍于城市发展,还减弱了城市的原本文化特色。因此,对城市历史街区进行合理的更新设计十分重要。

住建部办公厅于2021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重要性,提出城市历史街区改造时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坚守住城市的历史底蕴和特色风貌 [2] 。同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首次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与“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列入国家未来规划 [3] 。但部分历史街区,位于城市中央,地理位置优越、占地面积较大、周边交通条件良好,对其不合理的规划,不仅耗费资金,也阻碍城市的经济发展。文旅融合可理解为“文化”和“旅游”相结合,但不是二者简单的相加,2019年我国文化和旅游部确立了文旅融合这一概念,并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文旅融合的原则为: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4] 。可见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深度的、有机的、全方位的结合,是用文化提升旅游内涵,用旅游承载文化传承的过程 [5] 。大连凭借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包容力,成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史上的典型代表,经历过半个世纪的日俄殖民统治时期,尚保留了众多具有强烈时代历史文化特征的历史街区,这些历史街区本身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极佳载体,文旅融合理念同时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契机,也是解决历史街区保护和城市发展相矛盾的有效手段。

东关街是大连保存较完整、建筑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街区,本文梳理了东关街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其街区文化的特点,提出以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方式进行东关街的更新设计,以旅游发展促进街区文化存续发扬,使之适应城市发展进程。

2. 历史街区更新设计设究现状

2.1. 国外历史街区更新设计设究现状

街区是指因道路相互交叉所合围形成的区域,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历史街区则是在街区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延申而来。20世纪上半叶,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历史街区的保护,起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立法和制度保障方面,从1933年《雅典宪章》中首次提出“历史街区”一词,并指出“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6] ,再至1987年颁布的《华盛顿宪章》中提出了历史城镇和街区保护的原则、目标、方式,“历史街区”的概念逐步明确 [7] 。与此同时,相关理论研究也逐步展开,简·雅各布斯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以美国纽约、芝加哥的大城市的发展为研究背景,针对现代大城市中街区忽视历史文脉而导致的冷漠与千篇一律的问题,从保持城市街区多样性和活力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街区更新的建议 [8]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对美国三个城市进行了分析研究,深入探讨了城市街区的构成形式,提出街区由边界、节点、街巷(道路)、区域和标志构成 [9] ;史蒂文·蒂耶斯德尔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中,通过对不同国家历史街区的文脉、现状等进行分析,认为恢复街区活力的须遵从街区本身的精神与情感文脉,将街区划分为旅游性质、商业性质、文化性质等,从街区的服务功能角度探讨了其更新设计的方式 [10] 。可见历史街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融合协同,是西方学者关注的重点。

2.2. 国内历史街区更新设计设究现状

我国对历史街区的更新设计起步较晚,历史街区的更新设计理念是由对历史建筑、历史文物的保护理念发展而来。1986年我国揭示第二批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单,首次提及历史街区,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的研究随之展开 [11] 。吴良镛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提出“有机更新”理论,指出历史街区的更新设计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从“有机更新”走向有机发展的新秩序 [12] ;关斌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自组织”模式研究》一文中,结合自身在台湾地区的实践调研经验,借鉴社会学中的自组织理论,提炼总结出社区自组织理论的要素及与历史街区的关联性,提出了由社区力量自组织进行的历史街区更新模式 [13] ;宋晓龙则在《“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一种适应北京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概念》中阐述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有机结合的形式,提出北京历史街区的“微循环式”更新模式 [14] ;栾一斐在《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中运用“历史街区小规模动态式保护”理论、城市“织补”理论概念,对历史街区的更新设计进行研究 [15]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历史街区更新的方式,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提供了助力,但从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的研究较少。

3. 东关街历史街区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据《西岗文史资料》关于东关街的记载,大连青泥洼桥以西,北京街北段,有隆起的小土岗,老百姓俗称“小岗子”,沙俄殖民者把小岗子地区划为“中国区”,专供中国人居住 [16] 。如今东关街的范围为鞍山路以南、黄河路以北、西起新开路以东、长江路以西所围成的区域,这也是本文研究的范围。东关街先后经历了沙俄和日本统管,其发展主要分为街区格局雏形期、街区建筑文化形成期、商业中心转移期、历史文化没落期。

3.1. 街区格局雏形期

1898年~1904年,沙俄租借大连,将其称为“达里尼”,并开始进行大连城市改造,城市整体规划采用了当时欧洲盛行的放射线、对角线和圆形广场的形式主义手法,并运用了严格的街区功能分区概念,形成以广场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大小街道的规划模式,这个仿效欧洲和俄国城市的街区道路体系构成了大连早期的城市骨架,奠定了城市街区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为东关街早期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城市框架的依托,东关街的区域定位和道路外网格局初步定型。

3.2. 街区建筑文化形成期

1905年~1945年,日本占领大连,将“达里尼”更名为“大连”,此时的大连在沙俄的规划建设下,城市街区道路网格肌理形成 [17] 。

日本将大连作为未来最新理想城市,开始进行深入的街区规划建设,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05年~1918年为初期继承沙俄规划阶段,此时日本战后的社会经济状态并不足以支撑对一座全新大型城市的规划建设,故对大连街区的建设主要以在沙俄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或改造;1919年~1929年为城市扩张的中期阶段,1919年末,大连地区人口快速增长并突破10万人,现有的城市以不能满足沙俄规划中市区10万人口规模,故日本在第二阶段规划中更改了沙俄时期的部分规划理念,其主要修改了中国人区方格网式的巴洛克城市街区平面格局,这一规划的弊端在于巴洛克城市主要以步行和马车等出行方式,无法跟进大连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因此日本将规划重点转向了街区道路的建设上;1930年~1945年是大连地区城市规划提升阶段,1929年末,大连地区人口已达到26万人,即将超过日本对大连人口的规划(31万人),因此日本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次城市街区扩张,并进行了功能分划,东关街商住文化特色逐渐定格 [18] 。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是东关街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东关街是当时最大的中国人商业区,也出现了许多大连商业老字号,并成为大连城市商业发展之源。在日本管控的期间,东关街地区也逐渐形成了中国合院民居文化与日欧建筑风格相交融的商住建筑生活文化特色。

3.3. 商业中心转移期

1955年中国取得大连独立管辖权,随着商业中心转移到青泥洼、天津街一带后,东关街的商业热潮渐渐消退并走向衰败,东关街的各大商业老字号逐渐消失或搬迁至青泥洼、天津街等其他商业中心地区,这里的部分商铺也变为普通住宅,街区功能逐渐由商用转变为居住。

3.4. 历史文化没落期

20世纪90年代前后,随着城市的发展,现代建筑在大连城市空间中的数量逐渐增多,从而改变了城市街区格局与肌理,原本居住在东关街的人也由于东关街的生活基础设施滞后于社会发展而开始逐渐搬离东关街,处于中心地区的东关街渐渐沦为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区,私搭乱建严重,建筑的内部布局遭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加速了东关街的衰落。

4. 东关街的文化特色与现存问题

4.1. 东关街文化特色

4.1.1. 建筑文化多元融合

东关街经历了中、日、俄三方的建设,出现了一批欧式、日式风格与中国传统元素相结合的建筑。东关街对于建筑立面处理上,采用了欧式和日式元素,而对于建筑空间布局的处理,则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布局方式,呈现出了多重元素相交融的独特建筑文化。

4.1.2. 商业历史文化悠久

历史上的东关街的街区主要功能为商业服务与工业服务,商业十分发达,曾是富豪商贾云集之处,堪称大连的“曼哈顿”,涌现出如华春照相馆、四云楼、益记笔店、东关理发社等大量老字号店铺,是大连商业文化的发源地 [19] 。

4.1.3. “商住结合”的建筑形式

由于东关街经历了从居住功能到商用功能的转变,街区内的建筑风格也呈现了独特的“商住结合”形式,将原本临街的一层居住区改为了商用店铺并朝外设门,二层仍为居住空间,内院另设楼梯通往二楼的回形走廊,再由走廊进入居住房内(见图1图2)。

Figure 1. Dongguan street frontage shops

图1. 东关街临街商铺

Figure 2. Stairs and cloisters leading to the second floor living space in Dongguan Street

图2. 东关街院内通往二层居住空间的楼梯与回廊

4.2. 东关街现存问题

4.2.1. 建筑质量与价值参差不齐

东关街用地内部的建筑当中,建筑未能进行明确的分级保护与拆除,使得价值低且无留存价值的建筑没有得到处理,价值高且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得不到合理的保护与更新。

4.2.2. 街区内的基础设施短缺

东关街的建筑多建于上世纪初期,街区基础未能考虑到现代应用且未得到有效的更新和修复,其用水方式、卫生间数量、防火设施、用电条件等方面,均不适宜现代社会。

4.2.3. 街区功能单一

东关街商业衰退,目前街区内建筑以居住功能为主,导致功能较为单一、服务人群有限,不利于街区长期平稳的发展,与现代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功能不匹配。

4.2.4. 文化特色衰落

近年大连城市发展迅速,但忽略了对东关街进行更新,街区内混乱破旧,特色建筑老化损坏严重,与周围高楼林立的环境格格不入,街区往日的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民族商业气氛已不复存在,既不拆除也不保护的现状,使东关街淹没在时代浪潮之中。

5.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东关街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策略

文旅融合视角下历史的更新于应该不能够单纯从形式入手,应该结合街区内建筑功能的时代需求与历史文脉进行,使功能与形式互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利用 [20] 。与此同时,更新设计不能一概而论,应采用分级保护的策略 [21] ,根据《大连市东关街近代建筑群文物保护方案征集项目招标文件》给定的街区内建筑分级,将东关街建筑分为一类建筑、二类建筑以及三类建筑。①一级建筑:全部保留,以保护修缮为主。最大程度保护建筑的原面貌,需要修缮的地方也要做到依据历史资料或与建筑整体风格形式统一。②二级建筑:建筑保存完好的可保留,建筑遭到部分损毁缺失的,应参考其他同时期相似建筑的样式,力求恢复整个街区的历史风貌。③三级建筑:拆除破损严重的建筑,进行改建和新建。

综上所述,文旅融合视角下的东关街历史街区的更新设计,回应现有的街区历史文脉、尊重建筑特征、补充并提高街区形象,并以文化旅游为导向进行更新设计 [22] ,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更新:

5.1. 重塑原有老字号商业

据前文中对东关街格局形成与演变的分析,结合实地走访调研,可以发现关东街历史上有丰富的大连老字号商业,民族资本与商业贸易十分发达,现如今仍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大连老字号建筑。

从建筑层面讲,老字号的重塑有利于建筑原本功能的回归,东关街历史上遗存了诸多商业建筑,其原本的内部空间布局、装饰风格与现代商业空间的需求契合;从街区功能层面讲,重塑原有的大连老字号商业有利于街区功能的完善,使其功能不再单一化,进而吸引更多人群参观与入住,推动街区旅游发展。从历史文脉层面讲,东关街老字号商业的回归,意味着大连民族资产业的寻根溯源与街区历史文化的回归。从旅游发展层面说,东关街的老字号商业本身即为一种旅游资源,老字号文化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不仅能够为东关街吸引客流,还能拉动其经济发展。

5.2. 挖掘公共空间文化特质

历史街区内公共空间可以赋予旅客一定的场所文化感知 [23] ,在历史街区更新设计中可依托历史街区文化,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公共空间 [24] 。东关街现有的西岗市场,历史久远、面积大、形式独特、市场氛围浓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没落,目前的功能主要为售卖生鲜、熟食等日常食物,历史文化价值未能被挖掘。可在不改变其原有优势的条件下,将西岗市场打造成东关街历史文化市场,调整或增加原本的市场功能,为东关街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交流提供空间,以文化吸引旅游人群,使其符合旅游发展趋势。

5.3. 更新调整建筑功能

东关街现存建筑因其年代久远,并不完全适合现代居住,在保留建筑基本形态的基础上,可对其建筑内部进行更新设计,例如在街区多层建筑的内部,植入民宿功能,便于来游客在东关街小住停歇,让外来人群更好地切身体会东关街历史文化氛围,还能带动街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25] 。

5.4. 引入小型博物馆

在东关街原有的建筑中引入博物馆功能,使原有的建筑转变为博物馆建筑,赋予其新的功能,建筑本身的构造即为博物馆展示的一部分,因东关街历史上民族商业文化浓厚,内部展示内容可为大连东关街的民族工商业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改为博物馆的建筑,选址应为街区交通便利之处,有利于游客参观,通过建筑功能的更新为街区注入旅游活力。

5.5. 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

东关街建设时间较早,由于时代局限性,未能考虑到现代旅游的诸多需求。街区内道路较为狭窄且无泊车空间,可加停车场,同时增加其他旅游基础设施,例如导视系统、公共卫生间、休息区等。

6. 结语

历史街区凝结了城市丰富的文化信息,是城市人文风俗、历史文脉、城市精神的集中展现 [25] 。文旅融合强调以旅游发展促进文化的传播存续,为历史街区更新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在大连市东关街的研究中,通过对其历史文脉的追溯,得出东关街文化特色与现存问题,并基于文旅融合视角,提出重塑原有老字号商业、挖掘公共空间文化特质、更新调整建筑功能、引入小型博物馆、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更新策略。在经济层面,借助街区内丰富文化的挖掘,提炼运用在街区的改造中,形成公共文化展示平台,衍生带动各类产业协同发展,吸引更多人群入驻,由内而外带动街区经济发展;在文化层面,有利于延续东关街文化脉络,深挖历史文化要素,通过设计体现地域特色,提升文化认同感;在街区可以续发展层面,有利于培养街区活力内源,提高游客在街区中的活动参与度与丰富度,吸引各类创意阶层入驻,进而促进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 张凯菱. 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2(8): 95-9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Z]. 202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Z]. 202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总的思路是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 [N]. 中国文化报, 2019-01-08(02).
[5] 孙九霞. 文化遗产的旅游化与旅游的文化遗产化[J]. 民俗研究, 2023(4): 117-123.
[6] 梁学成. 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模式[J]. 社会科学家, 2020(5): 14-20.
[7] 于永强. 城市修补视角下的历史街区活力营造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青岛: 青岛理工大学, 2023.
[8] 简∙雅各布.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1.
[9] 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1.
[10] 史蒂文∙蒂耶斯德尔.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Z]. 1986.
[12] 吴良镛. 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13] 关斌.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自组织”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14] 宋晓龙. “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一种适应北京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概念[J]. 北京规划建设, 2000(1): 21-23.
[15] 栾一斐. 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4.
[16] 大连市西岗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 西岗文史资料[M]. 大连: 大练铭成出版社, 2007.
[17] 单倩茹. 大连近代建筑适应性保护及再利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建筑大学, 2021.
[18] 张滨, 林寅含. 基于城市记忆的大连东关街历史街区活化再生理论研究[J]. 城市建筑, 2021, 18(22): 24-26.
[19] 赵宸. 微更新视角下的近代历史街区空间改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8.
[20] 赵小茜. 文旅融合视角下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探析[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桂林理工大学, 2022.
[21] 曾颖. 基于古驿道的增城夏街历史建筑保护及活化利用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22] 王浩镔. 基于具身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 2023.
[23] 蒋洁, 梁家年. 城市更新视域下历史街区景观微更新设计研究——以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为例[J]. 设计艺术研究, 2023, 13(2): 80-84.
[24] 周佳, 苏文. 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南京夫子庙为例[J]. 装饰, 2022(12): 136-138.
[25] 李向北, 李文霞. “地方”的营造: 慈云寺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J]. 装饰, 2022(4): 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