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迈入新世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越来越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样的发展理念下,语言研究迅速成为人文研究的热点,其中保障与实现“民心相通”的基础性研究——口语研究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然而,国内目前已有的口语研究多是针对部分时间段进行的个人综述,跨越年份相对较短,缺乏对趋势和发展情况的系统研究。本文借助CiteSpace信息可视化技术对国内英语口语进行研究,以期梳理国内英语口语的历时性发展和共时性研究热点,更清晰的展示国内口语研究情况。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问题
本文的研究问题分析和讨论2000年至2022年间国内口语教学研究的主要特点与趋势。
(1) 国内英语口语研究年度发刊量分布情况如何?
(2) 国内英语口语研究的关键词共被引中心性及被引频次情况如何?
(3) 国内口语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与引用突变情况如何?
2.2. 数据采集与降噪
本研究数据采集源于中国知网,时间节点为2000年至2022年,文献检索主题为“英语口语”,在高级检索主题选项中分别输入“英语”和“口语”,期刊来源选择“北大核心”,共检索到1212篇文献,剔除不相关的非研究性学术期刊(如教材或学术动态会议等),最终共得到有效相关文献共1191篇,以Citespace的Refwork格式导出为TXT文本进行分析,本文使用的研究工具为CiteSpace的6.1.R6版本,将时间范围设定为2000年1月至2022年12月,时间切片设定为1年,节点类型为Keywords运行,得到22年的国内英语口语研究关键词知识共现图谱,以此进行研究。
3. 本文的研究结果及讨论
3.1.英语口语研究文献数量及分布情况
通过对国内口语研究文献数量以及年度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展示该方向的演进历程,了解历时研究热点以及该方向的关注度。通过对2000年至2022年国内口语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并绘制柱状图,可以把国内口语研究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 起步期(2000~2005):第一阶段国内英语口语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发文量稳步增长,最低发文量为2001年的17篇,但到2005年发文量已增加至45篇;(2) 爆发期(2005~2015):可以从图1明显的看出,第二阶段的发文量多于第一阶段,经历了井喷式的爆发期,这十年的发文量基本维持在60篇/年的基准,2008年的发文量甚至达到了108篇,国内对英语口语研究的关注持续上升。这一阶段,国内英语口语研究的学科交互以及研究领域拓展初显端倪,出现了新的研究热点;(3) 平稳期(2016~2022):这一阶段口语研究发文量逐渐减少,截至2022年,最少年度发文量仅有22篇,说明国内对英语口语的研究关注度趋于理性,但这一阶段的学科交叉进一步拓宽。

Figure 1. Publication volume distribution of domestic oral English research (2000~2022)
图1. 2000~2022年国内英语口语研究发文量分布
3.2. 国内口语研究关键词共被引中心性、被引频次分析
用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可以得到该学科的历时研究热点以及学科转向的时间节点。通过工具栏“Nodes”选择“Compute Nodes Centrality”计算节点的“中介中心性”,可量化地测量出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及潜在范式变化的关键点 [1] 。在CiteSpace中,中介中心性大于0.1则称为关键节点,能够体现某个关键词在整个可视化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一个关键词的中心性越大,说明它对关键词之间的信息流控制越强 [2] ,则它在整个知识图谱中重要性越高。

Table 1. Ranking of 39 keywords with compute nodes centrality greater than 0
表1. 国内英语口语研究中心性大于0的39项关键词排序
表1按照中介中心性数值从高到低进行降序排序,共有39项关键词中介中心性大于0,其中关键词“口语教学”的中介中心性最高,中心性为0.39,紧随其后的为中介中心性0.19和0.13关键词“英语口语”及“大学英语”。可以从表中看出有19项关键词中心性大于等于0.02,则这19项在整个口语研究的知识图谱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于口语研究的影响较大。
除了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以外,关键词被引频次也是研究需要专注的对象。由关键词可看出口语研究话题是否丰富,研究领域是否广泛。频次最高的为“口语教学”,频次高达180,说明在国内口语研究中,总体来说,除了“大学生、口语水平、翻转课堂、中学英语、口语交际、自主学习、教学改革”等相对高频被引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为0外,中心性排序和被引频次排序基本对应,说明有些关键词仅仅是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并没有成为有力的研究潜在影响因素。
3.3. 国内口语研究学科前沿更替
突现词展现了一个学科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分析突现词,能帮助掌握该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突现词的突变系数越高,表明该关键词在本研究领域内的学术前沿地位越高,数值越小则该关键词越不具备成为学术前沿的潜力。在CiteSpace中选择控制面板(control panel)的突现词(Brustness)功能,最短年限(minimum duration)选择“1”,其他为默认选项,运行结果如图1。

Figure 2. Top 14 keywords with the 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 (2000~2022)
图 2. 2000年~2022年国内口语研究前14位突现词
见图2,按照相关研究领域的突变时间进行排序,2000年~2022年间,国内口语研究热点呈现出动态交替演进的趋势,时间线上没有间隔,平均的热点持续年限基本为三年,有些关键词如“词块”(2010~2011)、“语块”(2011~2012)的突现仅为一年,而“口语课”(2000~2005)和“英语教学”(2011~2016)的持续时间则有5年,但总体来说国内口语研究热点数量多,更新频繁,在该研究领域内不断创新。
从图2可以看出,突变系数最高前三位关键词为“语料库”、“翻转课堂”以及“英语教学”,突变系数分别为4.67、4.49和3.8。与表1中的被引频次和中介中心性相对照来看,虽然“语料库”在列表中并不是最高的,但其突变系数是最高的,说明该领域属于学术前沿,包括之后的“翻转课堂”、“英语教学”等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研究者重点研究的学术热点。
从关键词突变的历时变化过程来看,国内口语研究的学术热点演变与我国英语教育政策的更新基本保持一致,总体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
2000~2009年间的突变关键词有口语课、效度、交际、信度、英语。1999~2008间教育部制定并印发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课堂的教学质量 [3] 。这一阶段对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特别是学生的听说能力。因此这一阶段研究者从三个维度展开口语研究:对于教师,进行口语教学研究,旨在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高月琴(2002)发现学生即使经过长期的英语学习,在语用能力方面仍然薄弱,由此教师在学生的口语教学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性 [4] 。于冰(2006)研究发现口语交际策略的运用与英语口语对话成绩具有相关性,使用口语交际策略教学法有助于提升学生口语能力 [5] 。对于学习者,“建构主义”理论研究重在帮助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蔡莉(2006)通过课堂例析,希望通过构建主义理论的指导,确实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6] 。对于口语本体来说,研究者从口语类型、口语内容、口语等级等各维度对口语测试的信度效度做了大量研究。蔡基刚(2005)通过研究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口语测试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对实行四六级计算机口语测试提出建议 [7] 。刘芹(2004)和吕长竑等学者(2008)分别对口语能力分析性等级评分表和口语测试评分标准进行效度研究,以验证评分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性 [8] [9] 。黄永红在2006年对英语专业四级口语考试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 [10] 。
2009~2022年则可以观察到语料库、口语测试、口语能力、翻转课堂等关键词有明显突现,同样与英语教学的转向密切相关。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并印发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指南》指出,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同时兼顾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有效教学。这一阶段,翻转课堂成为研究者的研究重点,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进行教学活动,其中不乏对于口语翻转课堂的研究。王林海等(2018)学者将CDIO理念引入口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现CDIO理念指导下的口语翻转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11] ;高频(2018)对运用产出导向(POA)理论构建新型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听说教学进行实证研究,充分论证了这种翻转课堂模式的优越性 [12] 。此外,除了英语教学新要求带动新的研究热点外,这一阶段的口语研究还呈现出几个特点:(1)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动口语研究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时至今日,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口语研究仍然是该学科的核心领域。大量研究探讨网络平台口语训练的可操作性,以及线上线下教学对口语的影响;(2) 口语研究的交互性趋向明显。在学科内部,口语研究由一开始的应用语言学研究逐渐与理论语言学和翻译学相结合,比如英语学习者口语中的词块语块研究。学科外部,口语研究由单纯的语言学内部研究转向与社会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心理学等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王天剑(2014)据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建立一个口语焦虑降低模型(SARM)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了REBT疗法对于治疗口语焦虑的实用性 [13] 。
3.4. 国内口语研究的核心领域
通过CiteSpace对文献进行聚类分析,有助于对话题进行归纳,掌握该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图2为2000年至2022年国内口语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该图谱模块值Q = 0.6724,平均轮廓值S = 0.9019。若Q值大于0.3,表明划分聚类结构显著,S值大于0.7说明聚类令人信服 [14] ,由此说明本图谱聚类较为理想。

Figure 3. Keyword cluster for domestic oral English research (2000~2022)
图3. 2000~2022年国内口语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如图3,该图谱中共有12个聚类,顺序从0到12,数字越小的聚类包含的关键词越多。12个聚类分别为:口语教学(0#)、大学英语(1#)、英语口语(2#)、交际能力(3#)、准确性(4#)、外语教学(5#)、英语教学(6#)、教学模式(7#)、口语能力(8#)、输入(9#)、学习者(11#)、听说教学(12#)。口语教学研究在口语研究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口语教学(0#)下属的成员文献最多,共58个,其次是大学英语(1#)和英语口语(2#)的49和47个成员文献,而听说教学(12#)下仅有6个成员文献,说明口语教学和口语理论研究仍是研究主流。根据口语研究聚类图谱,英语口语(#2)及准确性(#4)属于口语本体研究。口语本体研究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认识口语研究的语言本质,促使学习者对口语本身进行特征及规律探索。聚类图谱下的交际能力(3#)、口语能力(8#)、输入(9#)属于口语测试研究范畴。口语测试研究下主要聚焦于交际能力和口语能力的研究,多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研究,重点研究提升交际能力的策略及动机,如在口语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掌握预制语块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或是对口语交际策略进行实验研究。其次则是对口语测试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研究内容包括将评分员培训作为提高口试评分规范化的途径,探讨如何提高口试信度。此外,口语测试还涉及口语的输入和输出,研究对象主要为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研究主要集中于输入输出的方式以及影响口语输入输出的因素。而整个口语聚类下,口语教学研究聚类最多,包含口语教学(0#)、大学英语(1#)、外语教学(5#)、英语教学(6#)、教学模式(7#)、学习者(11#) 7个聚类,共194个成员文献,说明口语研究倾向于应用性实证研究。口语教学下属的研究细化后包括:口语课堂、口语教学改革、口语学习策略、口语能力培养等。
4. 国内口语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国内口语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至2022年间口语研究的文献总量稳步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口语研究年度发文量的增幅逐渐趋缓,口语研究的发展仍有可改进之处。
(一) 口语研究视角同质化。虽然国内口语研究领域广泛,但研究视角相对单一,同质化明显。国内口语研究主要集中于口语教学研究,主要探讨口语相关性研究或口语教学应用研究,局限于经验层面,未上升至方法论高度,口语研究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导致研究不够深入。目前的口语研究仍停留在文字描述研究或教学设想阶段,虽然部分研究是基于教学实践或者数据支撑,但仍然聚焦于教学个案研究,此类教学实验研究缺乏推广价值,无法广泛推广。
(二) 口语研究对象有待拓宽。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表达性技能(写、说)提出了更高要求。2011版《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理解大意,并根据话题信息提供回应,2022版的能力要求则升级为围绕相关主题口头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态度,并说明理由,此外还对学生的语调、语序的自然程度和强调的使用有了更近一步的要求。而当前口语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大学生课程口语教学或是四六级等考试口语,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口语研究鲜少涉及,专科生层次整体缺失。今后的研究可进一步拓展研究对象层次,对义务阶段学生口语的技能做更多实证性研究。
(三) 口语研究国际化水平滞后。目前国内口语研究仍处于被动吸收西方学术思想的阶段,无论是理论应用还是工具使用都在在研究阶段上存在时间滞后。国外研究已经拓展到将学习情绪应用于口语研究,而国内仍然是鲜少涉及,针对性的研究不多。形成并运用本国的学术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既可以改善国内学术研究的滞后现象,也可以使口语研究与国际接轨。在“一带一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学者应努力搭上时代的班车,积极与沿线国家进行学术探讨,取长补短,不仅要形成“国内国内共同体”,还要形成“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国内口语研究的领域空间仍是巨大的,随着视角拓展、学科融合、国际接轨进一步实现,口语研究将进一步科学化、体系化。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国内口语研究文献量进行统计,发现2000年至2022年国内口语研究发文总量逐步增长,增长率逐渐趋缓,表明了研究者对于口语研究的持续关注及日趋理性的研究趋向。笔者通过对国内口语研究的发文量情况、研究热点、学科前沿以及核心领域进行统计,有助于梳理国内口语研究的发展历程,为之后的口语写作研究提供信息。本研究的文献来源具有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可以整合不同数据库文献对该领域进行进一步研究,更好的服务于国内口语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