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经济驱动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研究
Study on Improving Resilience of Urban Economy Driven by the Digital Economy
DOI: 10.12677/FIN.2023.135118, PDF, HTML, XML, 下载: 323  浏览: 1,14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一丝: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河南 郑州
关键词: 数字经济城市经济韧性高质量发展Digital Economy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摘要: 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既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亦是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新发展阶段建设韧性城市指明行动方向。以数字经济发展驱动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其基本路径是以数字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创新水平,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重视绿色创新的作用,全面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经济发展优化城市产业结构,适度超前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推动产业数实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协同集聚;因地制宜打造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制定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差异化部署城市数字化转型方案,分规模开展韧性城市建设探索。
Abstract: Enhancing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is not only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urban development but also a necessary path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has provided a clear direction for building resilient cities in this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basic approach to driving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through digit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o enhance urban innovation levels b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market-oriented mechanism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cognizing the role of green innov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infrastructure. It also involves optimizing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rough proactive promotion of digital industrializatio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accelerating the synergistic concentration of digital industries. And it involves creating advantageous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digital economies based on local conditions, formulating supportive policies for urban digit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eploying differentiated urba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lans, and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lient cities at different scales.
文章引用:刘一丝. 以数字经济驱动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研究[J]. 金融, 2023, 13(5): 1121-1126. https://doi.org/10.12677/FIN.2023.135118

1.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刻,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稳中求进”,是转型期城市发展的关键。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既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亦是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新发展阶段建设韧性城市指明行动方向 [1] 。以“韧性”视角研究城市经济如何在复杂冲击中谋求稳定,是转型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2] 。近年来,以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日益融入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数字经济成为了重组要素资源配置、重塑经济社会结构、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力量。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城市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为城市经济韧性增长提供全新发展机遇。

2. 以数字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创新水平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国际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结构转型的推进,以创新为动能的发展模式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共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以城市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路。

2.1.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建立健全科创市场化机制,政府持续加大政策统筹力度,完善各个创新领域、环节和主体融合共生的制度基底,实现资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互动,为城市经济韧性的强化奠定有利基础。加速技术创新研发进程,促进城市经济韧性强化。地方政府应不断优化数字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实施的软环境,加强数字经济与创新产业间关系的普及教育,从而使得相关需求方能更有效的与相关政策对接,最大程度上提升政策效度。要重视政策制定与城市创新间的有效匹配,切实使数字经济发展成为城市创新的有力保障。中央政府及各职能部门需全面深化创新型城市战略点布局,塑造国际创新型城市、延伸国内创新型城市。中央政府及发改委等职能部门应立足深圳、杭州等“老牌”创新型城市,面向国际水平推进标准强基、提质、创新,同步推动行动、保障、政策、要素规划建设,打造国际级别创新型城市。面向国内,拓展创新型城市数量。中央及地方政府应在现有创新型城市基础上,通过经验宣传、政策扶持进行“批量”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全城创新发展格局。

2.2. 重视绿色创新的作用

发展数字经济是实现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而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又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绿色创新质量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应将提升绿色创新质量作为促进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抓手。加强对于绿色低碳技术的投资力度,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数实结合”的经济体系。围绕“数字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各地级市低碳人才的需要,加速构建多维的数字智能人才网络和低碳智能人才网络,重视数字教育和低碳教育,将引进和培养数字技术人才和低碳专业人才作为促进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韧性的抓手。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引领。拓展绿色技术创新领域,不仅可以提升绿色技术创新的水平,还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多样化,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使得城市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能够更好地应对风险,平稳度过危机期。对于政府而言,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倡导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企业而言,要重视绿色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和加强绿色创新人才力量的建设,提升绿色创新的强度和规模 [3] 。

2.3. 全面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基础设施是一国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推进中国式创新、打造韧性城市的必然条件。从宏观层面看,党和政府将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着力建设创新基础设施、推动数字产业化变革,塑造城市经济发展新竞争优势。也就是说,随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入,各城市推进“大智移云”信息技术应用与“两上三化”行动,加快数字产业化步伐,助力城市经济韧性提升。从产业层面看,创新基础设施应用提速可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增强城市经济韧性 [4] 。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可在数据资源、信息联通、计算能力等方面为数字产业化提供源动力,扩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加速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化,从而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打造安全可靠网络体系强化核心可控能力,加速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增强社会连接能力,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助力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创新基础设施可有效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各地应结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需要,以“虚实共管”“软硬兼施”思路为主线,加速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经济韧性提升。一方面,各地应着力增强物理空间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将5G基站、算力网络等创新基础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进一步统筹产业发展需求与城市治理,着力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另一方面,各地应增强虚拟网络空间管理,运用知识图谱、数字化机理模型、人工智能算法等“软设施”建设,提升创新基础设施在推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效能,从而增强城市经济韧性。

3. 以数字经济发展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提升城市竞争力,从而提高城市韧性。从产业结构角度出发,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产业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适度超前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推动产业数实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协同集聚。

3.1. 适度超前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

数字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工具性质,其主要通过数字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动能,提高产业体系生产效率和服务效能,切实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具言之,一方面,数字经济可通过提供数据要素,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高城市数字产业竞争力。数字经济可为产业机构设置线上信息查询、嵌入缴费、消费贷款等服务场景夯实基础,促进产业机构数字化变革。同时,产业机构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数字化、普惠化运营,跨越时空界限,提升数字产业服务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从而切实提高城市韧性与竞争力。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能够助力产业机构降本增效,提高产业体系运营效率,驱动城市产业竞争力攀升。其一,面向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产业机构可通过信息化方式进行数据清洗、整合与分析,精准定位用户类型,降低客户信息获取成本。其二,产业机构可依托后台数据预判客户所需产品与服务,及时推送个性化服务信息,提升客户转化效率,便于后期推进业务,提升产业体系运营效率,赋能城市产业竞争力增强。数字产业化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提升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超前开展数字产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紧跟前沿领域培育人工智能、高端芯片、区块链、基础软件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助力城市经济韧性的增强。同时,政府需引导平台企业规范化健康发展,借助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优势,增加创新研发投入,推进中小企业、平台企业间资源共享,不断优化数字产业发展新生态,赋能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另外,商务部门应前瞻性布局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战略,适当放宽数字经济新业态准入、建设数字口岸、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推动城市经济韧性增强。

3.2. 推动产业数实融合

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提升城市数字经济竞争力。从产业结构角度出发,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产业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的节点上,从国家层面到各级政府都应充分认识到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政策法规等有效手段,为数字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进一步丰富我国产业的层次结构。有关部门也应利用数据的生产要素带动作用,促进资源在区域间有效流动,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企业要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整合应用,通过渗透效应、重组效应和关联效应实现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而引起新一轮生产变革,推动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5] 。此外,必须加大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从国家战略层面布局数字产业,制定有效措施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以促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

3.3. 加快数字产业协同集聚

数字产业集聚协同作为数字产业演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级形态,可从微宏观两个层面对城市经济韧性产生重要影响。就微观层面而言,数字产业集聚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强化城市经济韧性。一定时间和地理范围内,经济运行过程中可利用的资源总量有限。这种情况下,能否将不同生产资源分配至合适行业或生产环节,决定着各城市内企业经营效率,同城市经济韧性强弱关系密切。数字产业集聚能够最大程度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微观主体经济运行效率,增强城市经济韧性。一方面,数字产业集聚可大幅提升社会沟通效率及数据运算能力,减少企业间沟通成本,缓解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现象,促使各类生产要素短期内流动至合适位置,实现城市资源优化配置。如此,企业生产要素周转效率会明显增加,可带动城市整体经营效率快速提升,为城市经济韧性强化奠定企业层面的微观基础。另一方面,数字产业集聚建立的牢固合作关系有助于加快企业资金流转,同时其内部集中的大量同行业人才与技术可充分助力城市人力资源培养、流动,为城市经济韧性增强提供生产资源支撑。就宏观层面而言,数字产业集聚能够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强化城市经济韧性 [6] 。随着数字产业大规模集聚,区域内会出现一系列知识溢出效应、产业链效应和集群品牌效应,进而催生出新型产业与新发展模式,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内部各城市经济韧性。第一,数字产业集聚可为当地吸引大量上下游企业与支撑性企业,加深区域间分工合作,充分释放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推动形成更合理产业结构,为城市经济韧性强化奠定产业基础。第二,数字产业集聚形成的集聚区能够在大规模合作与竞争中推动数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借助数字经济渗透作用调节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系统面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为城市经济韧性强化创造有利环境条件。数字产业集聚可以显著增强数字产业韧性。对此,政府应加快数字产业协同集聚发展,为强化城市经济韧性赋能。一方面,紧盯数字前沿领域,定向支持和培育高科技产业。政府要立足系统思维,充分挖掘数字产业内部资源,聚焦于同数字产业联系最密切的高端技术领域,优化数字产品生产全程,推动数字产业逐渐形成集聚形态,提高城市经济韧性。另一方面,设立专项资金,追赶并领跑国际先进水平。政府应设置专项数字产业扶持资金,推动一批具备成长性的数字企业发展壮大,促使数字产业逐渐向集群化状态转变,实现数字技术赶超,在化解数字产业整体大而不强问题的同时,为城市经济韧性强化注入动能。各级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发挥数字经济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宏观政策方面,政府应强化数字产业集聚区财政及税收优惠政策配给,鼓励各产业依托信息网络、数据资源以及人力资本组织生产并实现数字产业集聚。配套政策方面,有关部门需积极构建研发创新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集群政策体系,构建数字产业集群治理模式,继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韧性提升。

4. 因地制宜打造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优势

数字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地理区位异质性、行政级别异质性及智能设施异质性特征。各地应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因地制宜打造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最大限度化解各城市本身面临的发展优势不均问题,促进城市经济韧性协同强化。

4.1. 因地制宜制定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扶持政策

对东部地区、长江经济带沿线等创新能力突出的城市及城市群而言,数字经济发展扶持政策重在补短板,其落脚点应更多地集中在产业落后,资金不足的农村地区,确保城乡创新能力的平衡、联动提升,缩小城乡创新发展的差距,有效改善城乡二元结构 [7] ;而对成渝等创新能力欠缺的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小微企业以及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发挥长尾效应,充分激发市场创新活力,提高优质企业、优秀人才的参与度,进而为城市创新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4.2. 差异化部署城市数字化转型方案

根据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制定创新方针。高行政等级城市要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结合自身要素禀赋建立与低行政等级城市的多要素合作,并积极寻求新发展路径,增加技术投入,从而突破技术和市场瓶颈,厚植创新土壤,深化城市绿色经济韧性体系。而低行政等级城市要继续加强创新产业培育,引进高科技人才和专业化设备,弥补城市资源禀赋上的不足,强化城市经济韧性,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东、中部地区和大型城市应该首先承担起攻坚克难的重任,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自主创新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技术研发氛围,为我国西部地区和中、小型城市提供更多可复制的宝贵经验。率先探索城市数字化转型,积极打造“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的智慧治理场景和便民生活场景,将数字需要融入于政府日常治理和市民日常生活中,以需求为导向反向激发数字经济活力,从而提高城市经济韧性水平。西部地区和中、小型城市应该抓住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机遇,快速融入其中。着重打造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垂直产业生态,为本地企业量身打造产业数字发展平台,加快本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程,通过产业数字化转型来带动当地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当地政府、企业联合本地高校进行定向、定量的人才培养,所得人才直接为本地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从而有效赋能当地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

4.3. 分规模开展韧性城市建设探索

创新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效应存在明显规模异质性。政府应因地制宜开展韧性城市建设探索,着力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大、中规模城市应着力增强供给侧结构韧性,鼓励本地骨干企业“滚雪球”式发展,并以龙头企业为基础吸引相关产业集聚,推动城市经济结构体系化、多元化发展,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小规模城市应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利用代建制、政府购买服务、PPP等多元合作模式,扩展融资多元化渠道,为增强城市经济韧性提供“新引擎”。推进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数字经济的协同发展。第一,优先发展大城市的数字产业化,升级数据要素在经济生产中的价值,提高数据要素为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共享的水平,帮助中小城市获得大城市的数字红利。第二,针对不同发展背景的城市,有针对性地推动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城市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吸取大城市前沿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使本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既“好”且“省”。第三,促进数字金融与实体产业的跨城市融合,带动实体产业的数字化,发挥城市群多产业协同集聚的优势提高城市群整体的数字化水平 [8] 。

5. 结语

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既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亦是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成为了重组要素资源配置、重塑经济社会结构、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力量。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城市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为城市经济韧性增长提供全新发展机遇。以数字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创新水平,以数字经济发展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打造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是以数字经济发展驱动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的有效路径。

基金项目

2023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基本科研费重点项目“数字经济时代河南省城市空间网络化发展的重点、难点与路径探析”(23E15)。

参考文献

[1] 朱臣. 以人民为中心 加快构建高品质城市[J]. 建筑, 2022(24): 18-19.
[2] 吴烨. 数字金融、绿色创新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J]. 中国流通经济, 2023, 37(3): 97-107.
[3] 李姝譞. 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与城市经济韧性研究[J].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3(7): 31-35.
[4] 常皓亮. 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强度——基于我国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 商业研究, 2023(2): 73-80.
[5] 王家庭, 袁春来, 马宁. 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产业效率的影响: 来自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12): 117-127.
[6] 陈奕玮, 吴维库. 产业集聚、产业多样化与城市经济韧性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18): 64-73.
[7] 郑浦阳, 杨鑫垚, 卢泓宇, 等. 数字普惠金融与城市创新: 理论逻辑与实证检验[J]. 统计与决策, 2023, 39(12): 143-148.
[8] 陈丛波, 叶阿忠. 数字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城市异质性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3, 38(4): 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