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习课程中占据很重要的一部分。各大高校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设为公共必修课程的课程属性,以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高校之所以将思政教育系列课程不仅设为必修属性,还强调在课堂内外全面贯通进行思政教育,是因为思政教育的本质是通过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的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全面性、多元性、丰富性的特点。为了使思政教育全面深入贯通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高校思政教育应突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由在传统课堂上,思政老师与学生面对面授课,进而转向采用适合学生学习习惯的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在思政课堂上形成有利于学生吸收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提高自我思想政治素养。
2. 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的特点
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不是简单地将线上与线下融合,利用教学技术工具复杂化教学和学习,而是根据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需求辅助使用教学工具,最终促进学习效果提升的新型学习传播模式 [1] 。
2.1. 线上线下相结合,引入更深学习
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线上学习”。“线上学习”已远远超出辅助线下实体课堂的功能,已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课前可以借助教学工具提供的丰富资源提前预习知识点,把握重点和难点,降低在课堂上接受新知识的难度。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时,学生不仅能够很快跟随老师的讲课节奏,还会产生一种“与老师思维一致”、“提前掌握知识点”的自豪之感,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深度学习。
线下实体课堂不仅仅带着学生重新巩固预习的知识,更是通过教师精心设置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循循善诱地带领学生进一步地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度和重点,进行更进一步的知识学习。学生带着已完备的知识框架,跳脱课堂,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进行横纵向深度学习。由此,最终实现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的真正目的: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2.2. 时间与空间的延展,重构传统课堂
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中的线上学习部分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在线上学习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这种教学传播模式必将重构传统学习课堂。教师可以线上发布课程视频、布置线上作业、小测考试,跳脱出传统教学仅限于实体课堂的缺点,在线上即可顺利进行教学,可以有效避免一些外部不可抗因素的干扰。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教学工具进行课程学习:学习进度慢的学生可以将线上学习作为补缺补漏环节,弥补课堂上的遗漏知识点,补齐知识的短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利用线上教学资源提前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进行“提前学习”,不必局限于教师的上课进度,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选择进行自主学习。
3. 雨课堂助力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
雨课堂是清华大学联合学堂在线推出的智慧教学工具,辅助老师线上线下的教学课程。教师在网页或者手机移动端登陆雨课堂,创建课程,对选择该课程的学生进行管理:可以在雨课堂上发布与教学相关的公告;把雨课堂作为一个插件运用到课件PPT的制作中,随时随地添加、修改、发布与课程有关的学习视频、考试卷,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中答题、考试、课后做题,教师也可随时批改;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还可以利用雨课堂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课后随时随地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导出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进行一对一分析,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 [2] 。
在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中,教师采用雨课堂这一新型智慧教学科技工具辅助教育,从课前的线上预习,到课中进行线上签到、课堂小测做题、举手互动交流,再到课后考试复习、辅导,建立起一个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永不下课,适合学生、教师学习授课的混合式教学:将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进行混合,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方式达到教学效率的提高;将学生学习习惯和教师教学方式混合,促进学生“学”与“习”效果的提升。
4. 雨课堂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技术接受模型是Davis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提出的一个模型。用户在对一项新技术、新信息系统接受时会受到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 [3] 。其中,感知有用性,即用户使用一项新技术或者新工具时,感受到它对自己工作有明显的效率提高,对工作有促进的作用。感知易用性,即用户在使用新技术或者新工具时的容易程度。参考借鉴Davis的技术接受模型,以北京印刷学院第一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上使用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的21级研究生为研究调查对象,从学校混合式学习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个人因素三方面设置对感知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的易用性、有用性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及研究分析,学校混合式学习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个人因素会对学生感知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的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学生采用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的使用意愿,最终决定是否采用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进行学习,见图1。

Figure 1. Analysis model diagram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ybrid learning mode [4]
图1.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图 [4]
4.1. 学校混合式学习环境因素的影响
安德生在《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中提到,学习的环境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非常重要 [4] 。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的教学过程区别于传统的线下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过程。学校只有在教学模式改革调整中纳入混合学习传播模式,提倡使用雨课堂等新型教学工具,学生才能更好地接触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
在“学校在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提倡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氛围有利于我更好地感知到该新型教学模式的有用性”中,97.95% (96/98)的学生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认为学校提倡和营造氛围有利于自己更好地接触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在“学校有积极地解决在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中出现的传统教学与新兴教学衔接过渡问题、网络问题”中,98.97% (97/98)的学生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学校有在积极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
学校是否支持形成混合式学习环境都会影响教师、学生是否积极主动采用新型教学工具,进行混合式学习。学生在氛围浓厚的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中,能够全程感受到该教学模式的特点;在富有混合式学习传播经验的老师的带领下能够更加融入到该学习过程中,通过方便快捷的雨课堂教学工具,感知到其易用性和有用性。
4.2. 教师因素影响
除学校大力提倡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的教学过程外,教师作为课堂中教授知识的传播者,掌控着课堂的秩序、营造着学习的氛围、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师在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中能有效地引导我参与进学习过程中”,97.95% (96/98)的学生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教师在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中能有效指引自己。在“教师在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中善于运用雨课堂让自己学习效果提升”中,91.83% (90/98)的学生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在教师带领下参与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中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如何营造良好的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如何利用雨课堂进行教学、如何引导鼓励学生们使用雨课堂都会影响到学生感知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的有用性、易用性,进而影响到学生在该模式下的学习效果。
4.3. 学生个人因素
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采取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的动机、主动性、能否熟练使用雨课堂教学工具、自身学习效果是否有效提升都会影响对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并最终决定以后是否采用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作为主要的学习模式。
在“通过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我想提升自己的思政课成绩,更好地学习知识”中,97.95% (96/98)的学生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采用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的首要动机就是提升成绩,更好地吸收知识。在“在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我经常主动地利用雨课堂中的资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中,81.63% (80/98)的学生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在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中,会发挥主动性自主利用雨课堂进行深度、补充学习。对于采用雨课堂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有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98.97 (97/98)的学生是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100% (98/98)的学生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采用雨课堂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有明显提高学习成绩。
5. 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中提升教学学习质量策略研究
5.1. 学校发挥倡导作用,营造有利环境
首先,学校不仅要积极倡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传播过程中采用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还要积极开展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经验分享、新型教学工具使用的交流培训活动。通过邀请专业技术人士指导任课教师学习使用雨课堂等新型教学工具的方式,促进教师对新教学技术工具的掌握。针对一些年纪大、使用新型工具适应度较慢的教师,可以鼓励年轻、易上手新技术工具的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工作。在日常的教学交流经验会上,鼓励教师们创新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的方法,将创新点大胆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将有成效、有特色的教学传播方法进行分享,不断完善混合式教学传播模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最后,学校还需定期考核评估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下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教师与学生双向意见反馈,建立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有效的改进反馈机制。
5.2. 教师做好引导,带领学生深度学习
教师作为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中的引导者,要带领学生高效使用新型教学工具。教师不能墨守成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地采用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
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新型教学工具的使用,将线下课堂与线上课程相结合,将新型教学工具融入课前、课中、课后,形成永不下课的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感知新型教学工具的有用性,感受对自身学习效果具有提升和促进作用,使学生适应雨课堂这一新型教学工具在日常课程中的使用,逐渐习惯混合式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善于利用新型教学工具扩展学习资源,突破传统课堂的教学资源局限,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特点,扩展教学课堂的空间范围,延续教学时间,充分发挥新型教学工具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结合线下永不下课的优势。
5.3. 新型教学工具发挥桥梁作用,满足用户需求
新型教学工具作为一款产品,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出发要易于使用。简洁、方便、易操作的特点在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中才能方便教师学生在课上随时使用,与传统课堂进行有效融合,方便学生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打开雨课堂进行学习。
新型教学工具需要丰富产品功能,满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知识的需求。雨课堂作为一款辅助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的教学工具,在电脑端可以作为一款插件与WPS、PPT进行结合。教师打开上课需要放映的PPT即可让学生扫码进入课堂、发布公告、发布试卷,有效地将教学工具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如此,雨课堂还拥有丰富的慕课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慕课视频直接插入到对应的PPT页面,丰富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的扩展和补充。
5.4. 学生要做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的最大受益者
学生在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中,首先可以通过线上的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的基本点;然后在线下教师的课程内容讲解上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还可以在教师循循善诱的带领下进一步地学习、思考和实践;最后学生还可以在线上选择一些与知识有关的课程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最终达到一种循序渐进的深度式学习,提升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不同学习特点、学习进度的学生可以借助混合式学习传播模式进行查缺补漏,缩小与同学之间的学习差异;让学生课前自主线上学习,课后自主线上扩展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还可以弥补因线下课堂只有教师不断讲解知识的填鸭式教学不足,让学生利用教学工具参与课堂互动,进行知识讨论和深度的思考。
6. 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要最大地发挥雨课堂这一新型教学工具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作用,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推广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教师要做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引导者、管理者,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借助雨课堂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提升教学质量。学生也需要积极发挥主动性,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根据自身学习进展和情况查缺补漏、扩展学习,提升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