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视角下高校“慕课”传播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on of “MOOC” in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DOI: 10.12677/JC.2023.113101, PDF, HTML, XML, 下载: 145  浏览: 218 
作者: 韩 璐: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山东 威海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慕课”传播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MOOC” Communication
摘要: 新发展理念为我国“慕课”传播提供了理论基础,面对新时代下课程形态单一、内部功能匮乏、管理模式单调等众多挑战,“慕课”传播要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其发展全过程,坚持综合创新、协同作用、绿色发展、开放拓展和共享共建,努力解决传播过程中的新问题,寻求高校“慕课”传播的有效路径,推动“慕课”新媒体高质量、可持续化发展,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Abstract: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mmunication of “MOOC” in China.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single curriculum form, lack of internal functions and monotonous management mode in the new era, “MOOC” should integrate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into its whole development process, adhere to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synergy, green development, open expansion and sharing, strive to solve new problems in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seek an effective path for the communication of “MOOC” in universities,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OC” new media, and better realize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文章引用:韩璐. 新发展理念视角下高校“慕课”传播研究[J]. 新闻传播科学, 2023, 11(3): 670-675. https://doi.org/10.12677/JC.2023.113101

1. 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1] ,再次强调新发展理念是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重要回答,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新发展理念抓住当前我国高校教育面临的主要现象和矛盾,能有效指导“慕课”传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慕课”传播应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其中,贯穿其发展全过程,实现可持续化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适应高校思政教育新形势。

2.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慕课”传播的理论逻辑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慕课”传播发展的思想指导,为其提供动力源泉、科学要求、底线原则、有利条件和价值归宿。

创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慕课”发展的动力源泉。处于新发展理念首位的创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是基于对中国发展阶段以及当今世情、国情的科学把握 [2] ,是加速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助力,也是高校“慕课”发展的动力引擎。当前需要有效运用创新工具,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多种创新方法,将创新贯穿“慕课”课堂建设,消除“慕课”建设中阻碍高校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

协调发展理念为新时代“慕课”发展提出了科学要求。马克思指出,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3] 。学生作为“慕课”的学习主体,具有自觉能动性,如何实现新时代下高校“慕课”有效运转,关系着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整体性。因此,“慕课”建设需要高度重视整体协调性,努力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方法方式、培育机制和拓展教育等多因素的最优组合,协调优化各要素之间的时间比重和内容层次,最大限度实现“慕课”课程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激发高校学生对此学习的原动力和创造力。

绿色发展理念对新时代“慕课”发展规定了底线原则。新时代高校“慕课”传播需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学生在网络课程方面树立资源意识,充分提高“慕课”课程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纸质资源的利用,由线下课堂转向线上教育,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绿色发展理念充分体现新时代教育理念,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遵循“慕课”学习主体即学生的学习规律、成长和发展规律,坚守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和突出主体性的这一基本教育要求,努力营造健康舒适的课程氛围和绿色环境,是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学生品质的必然要求。

开放发展理念为新时代“慕课”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慕课”传播顺应时代潮流,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有益文化,统筹国内国外发展大势,拓展“慕课”平台的功能化建设,丰富教育课程的呈现方式,打造新时代下高校“慕课”传播的新格局。以开放的视野在中西对话中讲好中国文化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打造中国化的教育体系,借助“慕课”平台内多样的信息流为高校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共享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慕课”发展的价值归宿。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全民共享,全面共享,注重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更有厚度的发展 [4] ,是新时代高校“慕课”传播的重要理念。高校间实现校际精品课程经验交流借鉴和信息共享,以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教育出发点,实现学生在“慕课”中知识和能力等综合性提高,开创高校“慕课”教育新模式,是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此外,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就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在“慕课”建设中融入人文关怀,通过课程反馈强化对学生诉求的了解,尽可能使学生平等参与其中,学于其中,乐于其中。

3. 新时代下高校“慕课”传播的现实背景

“慕课”,来自英语的MOOC,原意是指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慕课”具有大规模、开放性和网络化的特点,与提倡信息化、智能化和共享性的21世纪主旨相符合。自2012年推出以来,“慕课”在中国教育界得到了极大关注,成为受欢迎的新型教学模式,各学科领域不断对其进行研究。

新发展理念作为“十四五”时期重要的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新发展理念以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指导性,为新时代背景下“慕课”传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在现有研究中,有学者解析“慕课”在疫情中存在的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举措 [5] ,有学者指出发展“适合的教育”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6] ,认为线上教育为未来开拓了发展空间,亦有学者探讨国内关于“慕课”研究的学术成果和未来展望 [7] ,但鲜有文献结合新发展理念视角,来研究“慕课”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新发展理念视角下探讨“慕课”的发展路径。近年来,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大胆尝试,通过自建、共建、合作等多种方式,逐步推进各类教育教学方式线上化发展,2017年,教育部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在多处高校初步构建起本科“慕课”课程体系 [8] ,进一步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可见,“慕课”与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联系紧密。而在后疫情时代下,“慕课”正处于“停产不停课”的主舞台,自然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一部分。需要看到的是,当前国内“慕课”教育正处在改革创新阶段,不可避免存在问题和困境。硬件配置较低、内部功能匮乏、管理模式相对单一等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慕课”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利用新发展理念来逐层系统分析“慕课”的发展趋势,可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提供借鉴,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多彩路径。

纵然“慕课”从推出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相关学习人数和开课学校数量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新时代下,“慕课”在传播发展过程中面临众多问题和挑战,迫使其不断改革创新路径,办好网络教育,享受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9] 。“慕课”是2012年在美国兴起的网络学习模式,学习者足不出户即可通过视频进行学习,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起初在我国主要以视频的方式存在于各大网站,随后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课程学习者范围不断扩大,“慕课”数量不断增加。这一时期,大部分免费课程内容仍为国外课程或讲座,而专业性较高的如计算机编程算法类视频仍收费,零散且不成体系,这种情况为后期“慕课”框架完善提供了参考价值。疫情爆发以来,“慕课”的作用愈发显现,处于“停课不停学”的主舞台。“中国大学MOOC”网站采用在线直播类视频免费的形式,大大降低学生群体的学习成本,做到了人人能通过平台共享视频。“慕课”近几年发展趋势不断攀升,其作为一种开放性网络课程,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高校教育提供一种全新教育途径。随着我国5G技术研发的完成,未来全行业更新发展指日可待。这一时期,网速相比之前有所提升,宽带费用的降低和网络速度的提升,为“慕课”传播提供有利态势。

4. 新时代下高校“慕课”传播中存在的困境

与畅课、智慧树、ZOOM、雨课堂等传播方式相比,“慕课”的作用在疫情中并未得到有效发展 [5] 。目前存在着硬件配置相对较低、内部功能相对匮乏、管理模式相对单一等问题。

第一,课程形态存在差距。当前“慕课”平台传播惯用微单元的形式,将一门课程分为数十个微视频,每个视频时长不一,基本涵盖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但其中知识点的讲解时长相对于传统课堂有所减少,“慕课”内容有明显的标准化模板,为确保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上课需求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慕课”一般着重于讲授学科的核心知识,而缺乏对知识点的运用和拓展,以及相关知识点间的联系,这使得“慕课”形态呈现“碎片化”。在此情况下,利用线上“慕课”教学时,任课教师不仅要全面掌握这门课程的“慕课”内容和体系,还要将相关知识点的运用和延伸部分通过视频直播或者文件的形式进行补充,方能使自身教学与“慕课”课程较好融合,这一过程加大了教学的繁琐度,让部分教师将目光转向其他直播平台进行线上教学。与此同时,大部分“慕课”视频上线后很少会改动,标准化下的“慕课”课程虽然利于大面积推广和学习,但其本身灵活性相对较弱,无法立体地展现知识多元化。

第二,内部功能相对匮乏。“慕课”的主要推广理念是开放的公共课程,教师提前录制视频,上传到“慕课”平台供学生使用,但其中存在着功能单一的问题。首先,“慕课”主要以视频课堂为主,如果以视频教学取胜,是否存在会被其他平台所代替的风险,亦或者可以通过社交账号上的文件传输功能即可实现简单的视频共享。其次,虽然“慕课”建有“学校云 + 慕课堂”的创新形式,可供学生GPS签到,完成随堂练习,以及教师可以利用小程序辅助完成课堂考勤,实时教学成果评估等 [10] ,但在随堂练习中,学生主要是以选择题练习为主,题型相对单一,有的无法进行计算题和证明题等题型的练习,这使部分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练习受限,从而部分对象会转向其他平台,结合多个平台进行线上学习,降低对“慕课”的使用感。

第三,管理模式相对单调。由于“慕课”课堂具有自主性,学生可以自主拖动视频进度条或者调整视频播放倍速来完成对这一视频课程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知晓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会影响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平台的选择。除此之外,“慕课”中的课程总时长虽与传统课堂大体一致,但单节时长与传统课堂很难对齐,使得课堂节奏无法有效把握,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绪论部分时长10分钟左右,学时安排为4小时每周,共计19周,与当前部分高校课程计划和进度有差异,无法满足背景各异的学生需求和保证课程效果。再者,学校名称和品牌影响着学习者的选择,学习者往往偏向于知名度更高的学校和教师,但这并不能代表课程质量更高。因此,对“慕课”教学质量的评判标准不仅要看“慕课”本身的内容设计和制作水平,更要评估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效果和对学习成果的具体作用 [11] ,方能更好地发挥“慕课”的真正教学效果。

5.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慕课”传播的路径选择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的战略任务,高度重视互联网+教育创新行动。新时代“慕课”传播需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与引领下,通过综合创新、协同作用、绿色发展、开放运行、共建共享,凝聚成新时代下“慕课”传播发展的强大动力集,不断创造在高校教育及其他领域的新业态。

第一,综合创新以提供动力源泉。自主创新能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在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中开发和培养起来的 [12] 。新时代“慕课”发展需立足我国现实国情,准确把握高校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追求,注重创新发展的力量。勇于创新授课形式,汲取传统课堂的有效经验,在科技改革的基础上对传统课堂进行全方位复现,在现有的录播课中,加入适当的线上授课和直播交流,强化“慕课”课堂的即时性,从而改善“碎片化”问题。此外,注重走“中国道路”,符合“中国制度”,体现“中国价值”,批判性选择中西文化教育课程,正确甄别与批判文化虚无主义,旨在“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高校学生学习新知,运用和转化知识的能力。

第二,协同作用以符合科学要求。新时代高校“慕课”建设要以宏观视野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全方位多层次推进课程建设。当前除高校课程外,“慕课”设置了语言等级考试课程,职业规划课程等多种特色课程,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使用,与此同时,应积极在“慕课”平台内建构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协同发展为核心的有机的、平等的课程体系,例如丰富文体活动、节日庆典、社会热点问题辩论等模块,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深化对这一知识点的认知,满足师生日常学习要求。在“慕课”实行中,始终秉持协同发展理念,积极争取校团委、社团和学生工作处等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各部门协同努力,推动高校内“慕课”的推广和发展,恰当地将“慕课”理念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多领域。丰富“慕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调动线上多元教育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实现“慕课”教育效果最大化。

第三,绿色发展以坚守底线原则。新时代高校“慕课”的建设在遵循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带动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在信息纷繁复杂的新时代,更要注重优化“慕课”内部学习环境,借助法律等其他手段,制定“慕课”教育保障制度,在各学科各层面筛选优化相关信息,及时清除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无效信息,必要时设置和引导学习话题,使之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风貌。积极运用新媒体,做好“慕课”小程序以及公众号等相关平台的运营,提高“慕课”课程的实效性,在如何提升课程利用率、发挥课程本身价值最大化上下功夫,营造绿色、健康、美丽、可持续发展的“慕课”教育。

第四,开放扩展以发挥有利条件。高校“慕课”建设要立足于新时代,在汲取传统教学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感知当前教育取得的成果,站在学术最前沿,广泛集合优秀教育资源,鼓励高校打造富有本校特色的学科课程,为师生提供利于学术学习、实践操作的学习素材,激发学习灵感。此外,秉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理念,积极学习借鉴国外“慕课”建设的有益经验和国外优秀课程,批判性挖掘多元化教育题材,不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慕课”课程。

第五,共享共建以实现价值归宿。共建共享是高校“慕课”教育的初心,也将会是新时代下“慕课”建设的大趋势,也是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的价值归宿。新时代高校“慕课”发展要从学生立场出发,注重人文教育,多渠道了解学生的教育诉求,使学习主体平等参与线上课程,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完善“慕课”平台高校间课程服务体系,实现教育资源校际共享,“慕课”教育平台共建的良好氛围,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成长和发展服务。建立健全有关优秀高校课程教育策略,优秀教师模范,典型线上教育案例等专栏,加强线上宣传和普及,为其他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6. 结束语

基于新发展理念,对高校“慕课”教育进行研究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抓住“慕课”传播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背景,明确当前“慕课”的传播困境,通过综合创新、协同作用、绿色发展、开放拓展和共享共建相融合的方式来寻求新时代下高校“慕课”发展的有效路径,以助推“慕课”高质量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元春.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基石[EB/OL]. 光明日报.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2/1025/c40531-32551102.html, 2022-10-25.
[2]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 主编. 中国创新发展研究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22-23.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34.
[4] 何爱平, 李雪娇, 彭硕毅.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73.
[5] 龚晖. “慕课”在疫情中找到了差距[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3): 146-151.
[6] 葛道凯.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J]. 教育研究, 2021, 42(3): 19-22.
[7] 赵谦. 国内“慕课”研究纵览与趋势展望[J].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22, 33(1): 77-80.
[8]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 中国“互联网+”行动发展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37-38.
[9]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37.
[10] 解决方案_中国大学MOOC (慕课) [Z].
https://www.icourse163.org/spoc/schoolcloud/solutions.htm?type=0
[11] 嵇棂, 贺斌. 慕课迷思的成因分析与未来发展建议[J]. 成人教育, 2021, 41(9): 25-31.
[12] 彭健伯. 创新哲学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