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 [1]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更稳定的预期,事关亿万家庭幸福和百姓福祉。
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门写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背后,折射出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将会带来一系列复杂问题与重大挑战。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长期奋斗目标。在向共同富裕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老龄化将成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基本国情。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一直维持在一个高位,即将从“轻度老龄化”社会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共同富裕进程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带来重大影响和挑战,成为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一大阻力,将深刻影响我国发展。如何在认清形势的前提下,从我国实际出发,探究共同富裕视域下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找准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应采取的对策,是当前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2. 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新形势
我国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快、区域差异性巨大的国家。当前,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持续增快、老龄化水平差异大、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着新的形势。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任重而道远。
2.1. 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持续增快
二十世纪末,按60岁的老年标准,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首次超过10%,标志着我们国家开始步入轻度老龄化社会。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然而,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却持续加深。2021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2020年我国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2.6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7%,已经逼近中度老龄化,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91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5%,相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提高4.63个百分点1。未来三十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进程还将进一步加深。部分专家预测,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总体规模将在2035年突破4亿人,老年人口比例将接近30%,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为37.8%左右 [2] 。
2.2. 人口老龄化水平差异大
人口老龄化进程在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均衡日益严重。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水平城乡倒置现象加剧。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在城镇化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农村地区往往面临的是人口下降,剩余大多为老年人和儿童,老龄化和空巢化比重进一步加剧。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农村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2001年为11.29%,2019年已经快速增加到20.85%,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同时,由于经济社会的原因,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会滞后于老龄化进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遭遇到了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地区存在一定差异。老年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2010年,老龄化程度最深的上海与西藏之间差距为9.5个百分点。2020年,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辽宁60岁及以上人口在全省占比25.72%,与老龄化程度最低的西藏之间相差17.2个百分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地区差距正在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大,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了严峻的挑战。
2.3. 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都是在经济发达时期进入的老龄化社会,其物质基础完备。反观中国,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但面临的是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政府养老投入能力有限。我国GDP总量虽然已经位列世界第二,但仍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以2000年为例,我国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但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1000美元,不足美国的3%。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始终保持向好的姿态,截至2022年,我国人均GDP为12814美元,仍然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就达到了18.7%,并且在未来老年人口还会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逐渐扩大的养老金缺口会给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未富先老”的问题在我国已经比较突出,如果未来经济发展的速度无法与老年人人口增长速度相匹配,“未富先老”的现象将会一直存在。此外,目前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尚不完备,并不能较好的满足现阶段的养老需求,养老负担严重、社会基金入不敷出,也存在着“未备先老”的现象。
3. 共同富裕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逻辑关系
3.1.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然要求
共同富裕不是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的富裕,是要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3] 。共同富裕以美好生活需要为指向,以人的需要的不断丰富与满足为实质性内涵 [4] ,主体是全民,要确保“一个也不能少”,就要从根本上防止两极分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 [5]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让基数庞大的老年群体共享发展成果,是实现老年群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回应,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然要求。
人民群众是共同富裕征程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与挑战的中坚力量。中坚力量不仅包括劳动群体,也包括老年群体。老年群体在阅历、知识技能、生活经验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积累,不应该将其看作是社会的“包袱”。我国老龄化社会目前存在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现实矛盾极大影响了共同富裕的进程,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只要我们应对得当,积极缓解人口老龄化,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着力点,补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积极的看待老龄社会和老年群体,促进老年群体老有所为,缓解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将老龄风险转化为“长寿红利”助力共同富裕,成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的力量源泉。
3.2. 实现共同富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目标和动力
在新时代加快现共同富裕是中国人的崇高梦想,在第二个百年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老龄化社会是我们国家未来要面临的基本国情,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将共同富裕的梦想照进了现实。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而老龄化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结果,也无法避免的。
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同时也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难题。在共同富裕目标导向下,我国将老龄化视为基本国情,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定为国家战略,在总结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后,着重在老年人口的健康、社会保障等方面发力,提升老年群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因此,实现共同富裕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指明了方向,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最终目标,还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动力源泉。
4. 共同富裕视域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路径探索
4.1. 统筹城乡区域相协调,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解决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由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迁移等原因,各地区、城乡之间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大不相同,农村地区遭遇老龄化困境。目前,我国大多数养老资源更加集中于城市和发达地区,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对于城乡间的养老资源失衡,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区域相协调,补齐和增强薄弱环节与薄弱地区,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在考虑本地区实际的基础上,用科学、系统、切合实际的规划来指导工作。第二,增强各区域之间交流合作,搭建经济发展合作平台,推动区域共享高质量发展。第三,重点关注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情况,推进各地区一体化进程。重点补齐农村短板,加强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加大对特殊地区老年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支持,为老年人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搭建平台,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困难老年人居家探访制度,并提升农村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新时代条件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体现,增强管理的协调性并提高精准性,因地制宜,实现人人平等地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提供坚实的保证。
4.2. 培育老龄产业新动能,做大共同富裕的蛋糕
目前,我国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是重要的“窗口期”。老龄化社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因此要大力培育发展老龄产业,将老龄风险转化为长寿红利。
老龄群体的消费能力和需求相对于年轻群体较低,但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消费需求会不断增加。因此,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刺激老龄群体消费,打造老龄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共同富裕,是未来需要发展的重点。
应对人口老龄化,观念应该是积极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6] 。政府应该进一步更新观念,应该提高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充分认识到“银发经济”的潜力,明确开发老龄群体资源,将老年群体视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释放潜在人口红利。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要积极,制定一些帮扶政策,鼓励和支持老龄产业和养老领域的创新创业,并进一步加强政策的落实,完善老龄多元发展的政策扶持和引导,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银发经济”新产业、新模式。应对人口老龄化,态度要开放。应该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借鉴和吸收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引用先进技术和理念,丰富国内市场,并积极鼓励国内优秀企业走出国门,抢占国外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4.3. 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构建多元化养老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就需要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支撑三大体系。不断深入改革,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努力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老年群体,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要集结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逐步建立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是影响老龄人口福祉的重要一环。在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高龄、慢性病、残疾、失能、失智老人的特殊服务,探索多样化的互助养老模式,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例如积极开发居家定制、打造幸福院、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多样化的服务。第二,要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是迫切且紧急的。习近平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改进和完善老年公共卫生和健康服务机构,增加大病早期筛查等服务。第三,扎实做好各项社会保障工作。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全局性,事关百姓福祉,需要充分调动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积极性,并在社会各个层面积极弘扬养老、孝老、敬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并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普及人口老龄化的教育。针对老年人,开展宣传教育,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5. 小结
本文揭示了新时代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几大突出特点:第一,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持续增快;第二,人口老龄化水平差异大;第三,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存在着“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现象。随着中国全面步入老龄社会,我们应当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基调,结合当前老龄社会的发展需求,想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全方位应对不断加深的人口老龄化,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NOTES
1资料来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人口年龄构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