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传统村落养老问题研究——以贵州省G村为例
Research on Old-Age Care in Traditional Ethnic Villa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 Case Study of G Village in Guizhou Province
DOI: 10.12677/AR.2023.103135, PDF, HTML, XML, 下载: 145  浏览: 232 
作者: 韩庆红: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农村养老Ethnic Area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Old-Age Care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大大加快了我国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作为典型的民族聚居传统村落,G村目前已有了较为完整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设备,政府也一直在大力扶持当地文化创新和创业工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G村目前仍有如劳动力外流、产业发展不足、公共养老服务缺失以及老年群体自身养老意识不足等诸多因素,造成了当地养老发展不足的问题。为此,村委、社区、家庭等养老供给方应共同发力,大力发展当地产业,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增加老年群体收入;加强对于鼓励返乡人群的各种政策措施的宣传和推进,从而吸引劳动力回流,解决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加强宣传和积极组织各项活动,发展旅游业,在稳固乡村振兴成果的同时,也可以为当地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支撑。此外,G村通过建设文明乡风,发扬孝道文化,从而营造优秀养老环境的做法,在解决我国当前农村养老难的问题上,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Abstract: Th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as greatly accelerated the process of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s a typical traditional village inhabited by ethnic groups, G village now has relatively complete and perfect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and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vigorously supporting local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owever,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re are still many factors in G village, such as labor outflow, lack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ack of public pension services and lack of awareness of the elderly themselves, which caus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local pension. To this end, village committees, communities, families and other elderly care providers should make joint efforts to develop local industries, provid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nearby, and increase the income of elderly groups.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of various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encourage the return of people, so as to attract the return of labor force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left-behind elderly people and children; strengthening publicity and actively organizing various activities to develop tourism can stabilize the achievemen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lderly care services. In addition, G villag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ized village style, carries forward th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so as to create an excellent environment for the elderly, i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e current rural elderly, which also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文章引用:韩庆红.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传统村落养老问题研究——以贵州省G村为例[J]. 老龄化研究, 2023, 10(3): 1033-1038. https://doi.org/10.12677/AR.2023.103135

1. 研究背景

中国是农业大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三农”工作不仅关系我国农村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繁荣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党中央从国家事业的整体层面出发,着眼于我国整体、长期发展的长远布局,在解决乡村问题的同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发展互补短板,为促进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助力的重要部署 [1] 。据2022年开展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当前人口14.11亿,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7%,65岁以上人口占13.5%,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2] 。

在农村地区,除上述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外,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现代养老服务意识的缺乏等,都为现代化农村养老体系的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增加了难度。本文将以贵州省G村为例,探讨我国传统民族村落养老问题的困境与出路。

2. 乡村振兴与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联系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的极大改善,农村人均收入的提升,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也与日俱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为适应农村老龄化加剧形势,应积极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开发利用各种公共服务资源,形成农村基本养老服务网络 [3] 。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农村发展有了重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撑,这也为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来看,农村养老服务应满足医疗健康、精神文化生活、居住环境改善以及养老保障等多方面内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农村道路、人居、医疗卫生、教育、活动场所等诸多方面已有较为完善的设施设备,农村老年群体可以有更充足的精力和条件发展其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实现全身心健康发展。

3. G村养老问题及成因分析

当前,G村养老服务体系仍存在较多问题,如老年人可支配收入较少、精神需求无法满足以及公共养老服务缺失等。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3.1.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

G村位于贵州省南部三都水族自治县。三都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有8.54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和广州一带。根据笔者在G村的走访,除春节及当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外,其余时间,大部分青壮年基本在外务工,当地以留守儿童和老人居多,有些家庭甚至是全家在外务工,“空心村”现象严重。

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也对当地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首先是就是当地的养老和教育发展问题。在G村,养老服务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情况下,当地老年人群体的养老环境十分严峻,对此,村委也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建档,定期由村委上门访问,但这一行动所能达到的效果也是有限的。同时存在的还有学龄儿童的教育问题,父母在儿童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劳动力缺失这一现象也使得当地产业发展内驱力不足,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造成了一定影响。

3.2. 农村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就传统农业来说,G村由于山地环境的制约,许多耕地分布在较为陡峭的坡地,无法使用大型的农耕机器,目前仍是以人工耕作为主。劳动力的缺失,使得当地大部分耕地无人耕作,处于荒废状态,传统的农耕生计发展停滞。

另一方面,由于G村生态环境优越,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期间,政府大力扶持当地旅游业发展,招商引资,积极打造了一系列精品果园以及生态观光农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一部分就近就业的机会和收入,尤其是老年人群体,本就无法负担过重的农业生产活动,这些产业就为其提供了一些较为轻松的工作,如果园管理、鲜花种植等。但是由于之前疫情的冲击,以及后续管理人才的缺乏,有部分产业已取缔,这部分就业机会也随之消失,当地老年群体的收入状况并没有较大改善。

3.3. 自我养老意识的缺失

当前,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外地投资商的进入,G村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进度,有了较大的跨越,但是当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其意识观念仍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自我养老的意识不足。在身体出现异样的情况下,他们常常选择忍耐或是土方治疗,长此以往,反而造成更大的健康隐患。

此外,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成为外出、交流、分享和交互的重要平台,但对于农村老年群体来说,智能手机存在价格贵、操作难、软件多等问题,这就使得他们被排除在了时代发展之外,其精神需求不被满足。

3.4. 农村公共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根据在G村的走访,我们了解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后,当地诸多设施设备建设已趋于完善。在用水用电及通信方面,村域内基本已接通给水管网、电力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实现了户户通电,以及村域范围内电信设施全覆盖。在环境卫生方面,G村村域范围内基本各村寨都有统一的垃圾收集箱和垃圾桶,通过集中收集处理生活垃圾来减少环境污染。此外,还有污水处理厂一处,对村民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水进行统一处理,防止造成生态和环境的破坏,竭力打造宜居环境。在消防安全方面,G村内的大部分村寨均配有消防设备,村支两委还定期组织村民大会,宣传、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医疗卫生方面,G村下辖18个自然村寨,共有卫生室6处,用于解决村民日常看病、开药的需要。

但是关于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方面,目前还较为缺失,村域内并没有养老院及其他养老机构,养老的供给方仅为家庭,模式较为单一,不具有稳定性。在其当前青壮年大量外流的情况下,这一侧的供给也极为不足,整体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4] 。

4. 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传统村落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吸引人才,鼓励返乡人群创业

新国发2号文件提出“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和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力度,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为响应政策,三都水族自治县抢抓机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企业和扶贫车间进驻移民社区,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让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在保障就业的同时,三都水族自治县还充分调动民政、医疗、教育等多个职能部门鼎力协作,合力做好搬迁群众就学、就医、生活补贴等后续保障工作。现已实现搬迁子女转移就学率100%,为搬迁困难贫困户代缴新农合医保5148人,对建档立卡搬迁对象发放临时生活救助6211人,办理搬迁群众农村低保转为城市低保372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618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5] 。同时,三都县出台返乡政策,大力扶持返乡人才创业、就业,开展包括短平快农业种植养殖培训、家政护工、电工、电焊工、中式烹调师、服装制作、马尾绣、蜡染等诸多工种培训,竭力为当地居民解决就业难、工资低的问题,以此吸引外出务工群体返乡。

易地扶贫搬迁和返乡政策的实施,为农村在外务工人员解决了返乡住房问题,也带来了更便捷的教育和养老服务,近年来,已有部分在外务工人员返回家乡就业、创业,在为当地创收的同时,也解决了留守儿童教育难,老人养老难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就G村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在如此优惠的创业政策扶持下,虽有部分外出青年返乡创业,但数量不多,仍以外地投资方和商户为主要经营者。据笔者分析,应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村民创业资金不足,无法支撑创业相关事宜的开支;二是由于村民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向进行创业,缺乏方向性;三是由于村民缺乏对当地未来发展的信心,不敢投入;四是对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对此,村委和当地乡贤会应该更积极宣传和作为,对此做出更详尽的解释,以吸引劳动力返乡。

4.2. 发展经济产业,提升老年群体收入

G村依托于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了一批外地投资商进行旅游开发,但受到疫情影响,当前发展较平缓,为此,G村村支两委积极作为,发动村民将日常生活、劳作及民族特色活动拍摄下来,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为当地旅游业引流。同时,村委还大力扶持当地特色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如蜡染制作、芦笙制作、芦笙歌舞、民族服饰等产业,均建设有手工作坊,供游客消费和体验。

如G村王光兰蜡染蜡画工作室,创建人王光兰,四十岁,苗族,蜡染世家传人。其蜡染、蜡画作品,创意性高,画面精美,在当地早有声名,2016年建立了王光兰蜡染蜡画工作室。王光兰作为G村乡贤会成员与蜡染蜡画技艺传承人,每年都在基地接待指导前来体验、学艺的爱好者和学生近百人。其创作的作品以传统苗族文化、乡村民俗为主题,除蜡染蜡画外,该基地还开展定制茶台布、被套、衣服、包、帽、艺术挂件及其他蜡染饰品等业务。随着工作室业务的展开,对于土布、蓝靛染料和手工蜡染蜡画作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也发动了当地妇女、老人在家进行手工制作,使得她们在传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

但目前,G村的其他产业较少,能提供的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也很稀缺,对此,除上述鼓励创业,吸引返乡的相关政策外,村委还应积极利用相关优惠政策和平台,打造突出文化单元,宣传当地丰富的民俗活动形式,提高当地旅游收入。同时,村民也要积极了解、学习当前先进的农业、林木、畜牧业等相关知识,如林下经济、生态农业、景观农业等,在不过多投入资金和人力的情况下,发展立体农业,延长产业链,增加副产品收入。如此,唯有多方共同协作,才能谋求更好的发展。

4.3. 加强宣传,组织活动

G村民族风情浓厚,苗族、水族、布依族文化在此交往交流交融,除传统节日春节以外,当地民族节日庆典也极为多样,如苗族庆祝丰收的节日“吃新节”,男女交往的节日“爬坡节”等。每逢节庆,当地乡贤会和村委都会共同参与、组织村民,进行娱乐活动,如斗牛、斗鸟、斗鸡、芦笙舞等等,这不仅是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此外,村委和乡贤会成员也积极组织村民开展各项比赛和活动,如长桌宴、民族歌舞展示,吸引了诸多外地游客,增加了当地旅游收入以及老年人就近就业的机会。

但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关于养老服务等方面的宣传较少,当地居民的养老意识较薄弱。因此,当地村委和乡贤成员应更多的向老年人群体及其亲属普及养老、医疗、卫生、急救等方面知识,可以通过村民大会、宣讲、宣传栏、宣传画、顺口溜等形式,灵活地引导村民破除迷信,相信科学,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不轻信土方、偏方。同时,还需鼓励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及无劳动能力人群等群体,入住易地扶贫搬迁住房或县级养老院,以免无人照顾,还可以就近就医。

5. 乡村振兴背景下G村养老服务建设的成功之处——发扬孝善文化,建立文明乡风

尽管G村目前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有诸多缺失,但也有其独到之处,值得借鉴,那就是其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以及敬老爱幼、互动和谐的文明乡风建设。根据调查数据,从年龄结构类型来看,G村0~14岁组共1339人,少年儿童系数为17%;65岁以上共有830人,老年系数为10%;老少比为62%。15~64岁共有5843人,占总人口的73%;少儿抚养比为23%,老年抚养比为14%,人口总抚养比37%,从总体上看,G村已完全进入了老年型社会。在大量劳动力外流的情况下,如何妥善解决农村养老、儿童教育和乡风建设等难题是摆在G村发展之路面前,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当地村支两委和乡贤会一直积极作为,将传统的孝道文化融入村寨治理的方方面面,打造规范有序的社会治理格局。

敬老、爱幼、敬宗、仁善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内在意义和具体要求。在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其主要通过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体现出来,如“尊老爱幼,长幼同心,妯娌和睦,遵道重义”、“兄弟和睦,外不欺凌,姊妹相敬,互助济贫”、“移风易俗,文明生活,礼貌待人,胸怀大度,助人为乐”等,均体现出了G村各族民众对于和谐的代际关系、友爱的家庭氛围与和睦的邻里关系的向往和追求。

G村这种尊老爱幼、代际和谐、耕读不坠的孝道文化贯穿当地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始终,在今天现代化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依旧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地村委在踊跃宣传优秀的家风家训的同时,还积极推举多批孝善、敬业、友爱、助人的乡村道德模范,树立典型,以带动文明法治乡村建设。

6. 结语

G村是我国传统村落的缩影之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农村人口也有了更多创业、就业的机会和机遇。但是由于农村公共养老服务体系的缺失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仍旧以家庭养老为主,结构单一,风险性较高。如何提升农村老年人群体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不使他们被排除在社会发展以外,还需要政府、村委、社区和家庭多方的共同协作。

参考文献

[1] 张细松. 乡村振兴视域下养老普惠金融研究[M].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22.
[2] 李璐. 从七普数据看我国人口老龄化[J]. 中国经贸导刊, 2021(15): 62-64.
[3] 孟磊.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研究[J]. 现代农村科技, 2023(4): 99-100.
[4] 汪璐蒙, 曾泉海. 县域视角下农村多层次供需均衡养老保障体系: 概念厘定、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J]. 西南金融, 2023(4): 83-95.
[5] 贵州生态移民局. 三都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EB\OL].
http://stymj.guizhou.gov.cn/ZWGK/ZDGK/GZYW/MTGZ/201911/t20191124_17010319.html, 202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