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全球化与区域安全复杂化的背景下,边境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域下,分析影响我国边境安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既能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依据,也能为中国应对百年变局的世情提供重要启示。本文选取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研究视角,通过对影响边境安全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将影响边境安全的风险划分为内生型和外源型两大类型,挖掘影响我国边境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表明,面对内生型和外源型两大安全风险,应当从强化军民防控和情报意识,提升边境治理和防控能力,构建多元防控平台和情报共享机制等方面同时着力,在着眼于进一步提高边境安全屏障功能的同时,努力拓展与其他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空间,化解可能面临的国际安全威胁局面。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mplication of regional security, the issue of border security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risks affecting China’s border security and its response to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which can not only provide a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s security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but also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s for China to cope with the century-old changes in the world situation. Selecting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the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border security, divides the risks affecting border security into two major types: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and digs out the main risk factors affecting China’s border security and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The study shows that, in the face of both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security risk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strengthen civil and military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control and intelligence, enhance border governance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apabilities, and build a multiface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latform and an intelligence-sharing mechanism, with a view to furthe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border security barrier while at the same time, striving to expand the space for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security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order to defuse the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threats that may be confronting the country.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地区安全环境的复杂化,边境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边境安全包括移民、犯罪、农业、金融、疾病控制和反恐等多重任务角色 [1] 。我国的复杂地理环境以及漫长的边境线,使得边境安全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这种背景下,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分析影响我国边境安全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理念,也是国家安全工作的总纲领和总指导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旨在确保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安全稳定,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长远发展利益。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安全挑战时,坚持综合施策、整体推进的战略思维。为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战略性的指导,也为加强国际合作和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边境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边境安全的管理中,可以综合运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来全方位、前瞻地、协调地处理各类边境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影响我国边境安全的风险类型,以及这些因素在实际情境中的解决方案。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因素,既能为研判国家边境安全风险提供依据,也为当前及未来可能面临的国际安全威胁提供实践建议。鉴于此,本研究将回顾国内外关于边境安全以及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相关文献,总结现有研究的主要发现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影响我国边境安全的具体因素,及其在实际情境中的解决策略,致力于推动我国高质量、深层次边境安全体系的构建。
2. 研究进展
2.1. 边境安全
关于边境安全的国际研究视角,主要以9·11事件为显著转折点。在这一事件之前,研究的核心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安全问题上。9·11事件对边境安全的实质性影响引发了学界对边境认知的重大转变,这一变化从以“柏林墙”为代表的防御性边境向追求“文明与自由”的进程转变。相应地,边境管控的缩减也加剧了国家内部排斥行为的合法化 [2] 。在全球化和地区安全复杂性的背景下,边境安全问题的研究愈趋丰富和多元。在研究领域上,有的研究关注于边境安全策略体系的科学分类和特征 [3] ,有的研究侧重特定区域的边境安全问题以及当局所采取的措施 [4] [5] ,还有的研究关注了从技术层面提高边境防控能力 [6] 。
国内学者对于“边境安全”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主要侧重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等多元化因素对边境安全的影响;聚焦于如何维护边境安全,强调实际的治理与管控。在理论层面,部分学者采用总体国家安全观来探索边境安全的认知和路径 [7] 。在实践层面,主要关注由中国独特的边境形态引发的特殊议题,包括边境安全的维护、陆地边境的管理、边民社区的治理、边境地区的防范与治理、沿边的发展开放、边疆地方政府的治理责任以及陆地边境治理的成效等 [8] [9] 。因此,当前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宏观和实践层面的探讨,而对边境安全特性的深入研究并不充分,在安全理念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2.2. 总体国家安全观
查阅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文献发现,目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内。大多学者偏好讨论其提出背景、研究内容、实践路径、价值分析等,研究成果以经验总结和政策建议为主。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理论层面侧重分析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特征、基本要求和实现路径 [10] [11] 。例如,有学者指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开创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指导思想,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价值基础等 [12] 。实践层面研究相对较少,侧重梳理国家安全观的演变趋势以及战略布局等。例如,刘跃进、张家年提出了新时期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安全战略布局;凌胜利分析了新中国70年国家安全观的演变;马振超指出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价值基础等。
3. 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边境安全风险类型及防控措施
目前我国边境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内生和外源两大风险因素交织叠加。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稳定状况,边境民生、民族、宗教等问题,境外反华势力渗透、军事冲突、跨境犯罪等因素都对我国边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提升军民意识,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提升边境治理和防控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可以有效应对边境安全风险,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为国家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3.1. 内生型风险
3.1.1. 内生型风险概述
边境内生型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国内法律政策和各种具体措施的原因而导致边境地区出现潜在的或显在的安全问题的一切影响因素 [13] 。经济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民生问题以及流失的政府公信力交织成影响边境安全的重大隐患。
中国的边境地区居住着多种少数民族,并且这些区域中宗教活动普遍盛行。由资源争夺以及价值观和信仰差异引发的冲突,常常会使得不同的民族和宗教群体之间的关系紧张。倘若不加妥善处理,这些关系有可能会升级并演变。而那些起初仅在少数民族或宗教信仰个体之间的争端可能被广义化,个体冲突可能扩散为更广泛的民族或宗教矛盾,从而构成对边境安全的隐性风险。
3.1.2. 内生型风险防控措施
一是强化边境地区军民意识,增强政治自信。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治理背景下,首要考虑的是建立全面的安全观念。这不仅需要政府和军队的投入,更需要全社会,尤其是边境地区的军民对国家、国防、国民的安全意识的深入理解和积极参与。因此,对边民进行安全意识宣传教育,是预防内生型风险的关键一环。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社区讲座、学校教育和媒体宣传等途径,提高公众对国家安全的理解,强化他们的国防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国家和地方的安全保卫工作中来。同时,军民融合也是重要策略之一。通过深化军民联防,可以加强边境地区的防御力量,提高边境地区对潜在安全威胁的防范能力。政府可以考虑建立军民共享的各类资源平台,提高协同应对安全威胁的能力。
二是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风险防控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是防止和应对安全风险的根本手段。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套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包含风险评估、预警、应对和恢复等关键环节。首先,应定期进行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评估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我方的应对能力。而在风险预警环节,需构建一套快速、准确地识别和传递风险信息的机制。在突发安全事件发生后,快速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应对策略,及时恢复正常秩序。其次,利用创新科技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现代科技,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可以极大地提升对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能力。大数据分析协助处理海量边境信息,从而快速准确地识别出潜在的安全威胁;人工智能辅助预测风险发展趋势,为制定便捷有效的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3.2. 外源型风险
3.2.1. 外源型风险概述
边境安全外源型风险是指由于边界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发生的事件或状况,直接或间接对边境地区的安全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 [13] 。这些风险可能源自政治不稳定、军事冲突、环境灾害、社会冲突、跨境犯罪等。
我国外源型的边境安全风险主要源于境外反华势力的渗透与破坏、周边国家的突发公共事件、非法移民涌入及跨境犯罪行为。边境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反华势力开展思想文化渗透和破坏活动的焦点。这些势力一方面秘密潜入我国边境,利用宗教活动作为掩护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另一方面,他们以帮助边民出境务工、投资、求学等为诱饵,诱导、拉拢边民,获取情报信息。同时,中国周边的欠发达国家的突发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等,都有可能对我国的边境安全构成重大风险。
3.2.2. 外源型风险防控措施
一是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多元化防控平台。在全球化的今天,边境安全已不仅仅是单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具有全球性的挑战。因此,强化国际合作,构建多元化风险防控平台,是解决边境安全问题的关键环节。首先,建立稳健的国际合作机制。考虑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确立一个稳固的国际合作机制,包括信息共享、联合巡逻、联合演习等多种形式。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增强对潜在风险的认识和防范能力,提高边境治理的效率和效能。其次,创新国际合作形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形势。例如,通过构建跨国合作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实时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另外,通过联合研究和培训,提高各国边境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也是有效的应对方式。在边境邻国安全合作模式中,坚持亲诚惠容理念,建立与邻国的长期互助互信关系。
二是增强情报意识,强化情报收集和信息分享机制。首先,针对境外反华势力的思想文化渗透,通过宣传教育,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筑牢思想意识形态防线,增强边民对不良思想的抵抗能力。同时,普及国家安全和边境安全的重要性,帮助边民树立安全情报意识。其次,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情报收集和信息分享机制,加强与周边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及时掌握边境地区可能涉及的外部威胁和突发事件,以便采取及时、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4. 结论与展望
当前我国面临着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及多变的国际局势,“总体国家安全观”既坚持了中国政府一以贯之的国家安全政策特点,也为解决全球性安全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面对目前我国边境安全的内生和外源两大风险来源,我国需要从充实内在和抵御外来两方面同时着力,在着眼于自身安全风险防御能力提升的同时,加强国际安全领域合作,通过塑造内外环境为抵御“境外攻势”建立最强保护屏障。
尽管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边境安全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扩大研究领域,选取典型边境地区案例做实证分析,全面地剖析影响我国边境安全的因素。此外,未来研究中可以深化定量分析,构建统计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以便更准确地度量各种因素的影响力,为我国的边境安全管理提供更精准的科学依据。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编号:2020SJA0510);2021年度江苏警官学院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21SJYSK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