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幸福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新时代以来,关于“奋斗”与“幸福”有着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1]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2] 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奋斗幸福观。广大青年被寄予了殷切期望,青年应“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2] 当代高校大学生是社会最活跃的青年群体,他们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是推动未来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践行奋斗幸福观是我们能够培养出一批自觉担当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因此,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工作是目前亟需重视的一项工作。
2.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的研究现状
由于奋斗幸福观极具中国特色,据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尚未发现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奋斗幸福观的针对性研究。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的国内研究日益丰富,通过查阅文献整理发现,主要聚焦于奋斗幸福观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价值以及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内容、问题和路径三个方面的研究。
奋斗幸福观的内涵与时代价值的相关研究。张青卫在《习近平新时代奋斗幸福观的生成逻辑与核心要义》中指出了奋斗幸福观核心要义就是不仅将奋斗本身作为一种幸福,还强调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斗才是人的真正的幸福,奋斗幸福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新时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科学指南,激发了广大群众勇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力量 [3] 。江婷、石磊在《新时代“奋斗幸福观”的价值遵循》中对推动青年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4] 。纪皓瑛在《奋斗幸福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中剖析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践行奋斗幸福观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励志奋斗观的自觉意识以及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都具有重大意义 [5] 。徐晓宁、任嵩在《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科学内涵及其对大学生奋斗精神养成的启示》中认为奋斗幸福观的科学内涵包括人民立场是奋斗幸福之本、家国情怀是奋斗幸福之源、理想信念是奋斗幸福之翼以及顽强拼搏是奋斗幸福之径,同时分析了奋斗幸福观对大学生养成奋斗精神的意义和启示 [6] 。
第二,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内容、问题和路径的相关研究。关于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的内容,徐晓宁、王玮在《高校奋斗幸福观教育的时代价值与现实内涵》中认为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体系需要包括劳动精神、理想信念、责任意识和生命体验等内容 [7] 。张洁在《新时代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研究》中指出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应包括幸福的基本内涵教育、价值指向教育以及实现途径教育等内容 [8] 。李红霞在《新时代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研究》一文中认为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内容应该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责任担当意识为核心 [9] 。关于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的问题,大多数学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找寻了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的问题。张婉陶在《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研究》中指出了高校教育系统性欠缺、教育手段单一、教育合力不足等培育问题所在 [10] 。唐丽娜在《新时代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对策研究》中分析了培育内容、培育途径以及培育合力等方面的问题 [11] 。关于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的路径,杨燚娜、许烽在《当代青年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路径探索》中认为通过转变就业择业观念、加强劳模教育等路径培育大学生奋斗幸福观 [12] 。柴素芳、姜旭在《微电影:引导大学生践行“奋斗幸福观”的有效载体》中指出微电影在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中的价值以及以微电影为载体培育大学生奋斗幸福观的方法 [13] 。王彦杰、郑琴琴在《高校实施“奋斗幸福观”教育探究》中认为要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示范引领以及文化熏陶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并践行奋斗幸福观 [14] 。哈龙在《基于思政教育分析“奋斗幸福观”的文化渊源》中从儒释道幸福观出发,分析了奋斗幸福观的思政教育文化渊源,指出教师加强思想熏陶和立足社会实践两方面加强学生的奋斗幸福观认知 [15] 。
综上所述,近年来,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价值成果,但研究方面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其内容、问题及路径研究,相关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第一,研究内容有待丰富。学者们可以结合社会热点、学生实际等方面深入研究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的价值。第二,研究视角有待拓宽。学者可以从宏观或微观多角度地研究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的问题和路径等。
3.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的丰富内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在这里,实践就是奋斗的一种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奋斗思想就是崇尚勤劳、艰苦奋斗。奋斗就是指一个人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努力。马克思恩格斯虽没有对幸福的概念做明确界定,但二人从哲学层面辩证而全面地阐述了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幸福是劳动与享受的统一,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幸福是“仁义道德”“德福一体”,注重修身立德,追求精神的满足,内在的和谐。幸福是指一个人为了满足主观需求,通过自身劳动达到的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是一种积极的状态。
奋斗与幸福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关系。幸福源于奋斗,幸福是奋斗的目标,而奋斗为了达到幸福,是实现幸福的手段和方法。奋斗幸福观的内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幸福的源泉是奋斗,即幸福都是奋斗来的。奋斗表现为一种实践活动,是人摒弃自我异化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16] 。马克思强调劳动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劳动发展史是全部社会史的钥匙,生产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同时他认为劳动是人特有的社会实践形式,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活动的前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只有通过劳动奋斗,才能获得幸福。第二,奋斗的目标是幸福,即奋斗是为了幸福。马克思指出,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一个人努力奋斗是为了实现幸福的目标。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看来,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并不是单个独立存在的人。因此,奋斗是为了实现全社会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幸福 [17] 。第三,幸福的途径是奋斗,即幸福依靠奋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努力实践和辛勤劳动是成功获得幸福的手段和途径。
因此,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以高校为时代新人的重要培养机构,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幸福思想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要引导大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加快构建以劳动精神、理想信念、责任意识和生命体验为核心内容的奋斗幸福观教育体系[7],指引大学生为了实现幸福目标而努力奋斗。
4.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的价值意蕴
高校大学生是活跃的青年群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培育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对国家、社会、高校青年个人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意蕴。
4.1. 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数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时代英雄拼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努力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理应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超过1100多万人。高校大学生是时代新人的主流力量,当今社会的大部分高校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奋斗与幸福的关系,认真刻苦,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但仍有一些“丧文化”出现,“躺平”“摆烂”“懒就业”等错误奋斗幸福观的现象屡屡出现,因此进行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并持续加强教育,可以使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幸福观,将其内化于心,然后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4.2. 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我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着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任务和推进工作。新时代,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推进,奋斗幸福观培育工作也成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青年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奋斗幸福观的培育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幸福,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奋斗幸福观是相统一的,一方面,奋斗幸福观的培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个人奋斗幸福观,一起为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将“小我”融入“大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同建设融洽和谐的社会。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也为奋斗幸福观的培育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使大学生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与社会责任感,在科学价值观的影响下,大学生更容易对奋斗与幸福形成清晰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奋斗幸福观。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能够促进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有机结合,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
4.3.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高校是培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将奋斗幸福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奋斗幸福观涵盖的教学范围十分广泛,不仅是简单的理论学习,而是包涵了更多生动鲜活的事例、实践以及热点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原本的教学内容。其次创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奋斗才会幸福的真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身努力创造幸福的能力。最后优化了高校教学模式,由于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模式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和创新点,变得更加多元化。
4.4. 指引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的迅速普及,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现象出现并持续冲击着人们的认知,大学生自身判断是非的能力以及理性认知的能力较为薄弱,极易受到其消极影响,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已出现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弱化等问题。进行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可以引导大学生规避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指引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一方面,奋斗幸福观培育可以指引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规避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始终保持健康向上和积极乐观的状态,向着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同时还可以学习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了解奋斗幸福观的深层意蕴,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将奋斗幸福观内化于心。另一方面,奋斗幸福观培育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实践,探索实现幸福的途径和方式,多方面全方位锻炼自己,为未来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将奋斗幸福观外化于行,把个人幸福与国家幸福结合起来,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事业添砖加瓦。
5.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当前,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奋斗幸福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更是新时代欣欣向荣、绚丽多彩的重要路径。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应着力发挥社会主流思想的引领性作用、持续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高度重视家庭家风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关键性作用,四力合一,共同助力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工作。
5.1. 着力发挥社会主流思想的引领性作用
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社会主流思想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灵魂,是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的坚强引领力量,因此要着力发挥社会主流思想对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的引领性作用。首先,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整合相关资源,集中优化社会环境,利用公共场所和设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提供条件和环境,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另一方面要创建好协同育人机制,社会与高校要积极合作,为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提供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让大学生从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增强奋斗意识,形成科学的奋斗幸福观。其次,要利用好官方媒体宣传奋斗幸福观。例如利用学习强国、抖音、微博等平台的权威官方账号宣传奋斗幸福观,可以制作一些积极向上、生动写实的内容,贴近大众生活,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力量激励大学生奋斗,传播正能量。最后,要坚决同非主流思想作斗争。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危害社会的行为和言论要采取严格的惩戒措施;二要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坚决取缔网络亚文化,避免恶俗思想荼毒大学生心理和弱化大学生信念,要牢牢掌握社会主流思想的话语权。
5.2. 持续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基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和灵魂就是立德树人,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自然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持续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一要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政热点,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载体,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奋斗幸福观内容融入教学中,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真正让学生了解奋斗幸福观,学习奋斗幸福观,践行奋斗幸福观。当然,也要提高各学科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让奋斗幸福观融入不同学科教学中,推动学科融合发展。二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辅助作用。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要充分利用好校园集体活动、校园公共设施等条件进行奋斗幸福观的培育,将奋斗幸福观融入高校学风和校风建设。例如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报纸、宣传栏等媒介宣传英雄人物的奋斗事迹,举办榜样人物评选活动激励大学生向身边榜样努力学习,举办诗歌朗诵、写作大赛活动,重视关于奋斗及成长成才题材的电影、纪录片等影视作品教育的重要性 [18] 。或者举办勤工助学等活动鼓励大学生艰苦奋斗,培养学生动手劳动意识,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和践行奋斗幸福观。三要发挥校内校外实践活动的激励作用。校内可以举办职业规划以及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提升自我的积极性。校外可以积极与社会组织、企业合作育人,共创大学生实践基地,提升大学生实践工作能力,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或者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基地,感悟老一辈的奋斗精神等,通过多种形式助力大学生奋斗幸福观的培育。
5.3. 高度重视家庭家风的基础性作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环节。良好的家庭家风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要高度重视家庭家风的基础性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首先,父母应该严格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自觉践行奋斗幸福观,日常生活中做到勤俭朴素,奋发向上,主动建立平等的家庭关系,用自己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式去影响子女的成长,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 [18] 。其次,父母应积极引导孩子树立理想目标,并不断鼓励孩子为之坚持不懈地奋斗,向孩子传达正能量,带领孩子参观学习红色文化基地,激励孩子向榜样模范学习。再次,父母的教育理念应与时俱进,在传统家风的基础上融入新家风,做新时代开明的好父母。最后,父母应关心关爱孩子,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孩子错误价值观的倾向,耐心疏导,循循善诱,引导孩子树立践行科学的奋斗幸福观。
5.4.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关键性作用
内部因素是起关键作用的部分,大学生能否树立并践行奋斗幸福观关键看自身是否具备自我规范教育的能力,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要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关键性作用。首先,大学生应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一方面,大学生应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政治信仰。另一方面,大学生应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相结合,在向着自己理想目标努力奋斗的同时,为国家贡献青春力量。其次,大学生应具备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没有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如今幸福的生活,大学生应主动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再次,大学生应具备较高的劳动能力。大学生应提高劳动意识,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提升劳动技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未来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最后,大学生应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挫折困难,大学生应稳定心态,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抗压能力,迎难而上,为幸福的生活拼搏进取,奋发向上。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