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环境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Geo-Setting Studies
DOI: 10.12677/GSER.2023.125058, PDF, HTML, XML, 下载: 298  浏览: 82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蔡维扬, 唐 敏, 周 丹: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云南 昆明
关键词: 地缘环境地缘政治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Geo-Setting Geopolitics Ontology Epistemology Methodology
摘要: 地缘环境研究是中国地缘政治学近十余年来取得实质较大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被认为是复兴中国地缘政治学,开展中国独立自主研究地缘政治学的重要标志。本文在已有理论与案例研究基础上总结分析地缘环境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并得出以下结论:(1) 地缘环境是行为体所在地理环境及其所决定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的集合,它由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组成。它的学理基础包括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2) 国内学者对于地缘环境已开展过较为丰富的研究,包括国别、地区地缘环境解析,海洋地缘环境解析,以及以地缘环境为视角解析国内外地缘政治问题等。(3) 地缘环境分析路径为跨尺度耦合、跨领域互动和多元地缘体博弈分析。
Abstract: Geo-setting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study in which Chinese geopolitics has made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decade or so and was once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revival of Chinese geopoli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ependent research on geopolitics. This paper summarises and analyses the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geo-setting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theories and case studies,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geo-setting is a collection of geographic environments in which actors are located and their determined geo-relationships and geo-structures, and it is made up of geographic environments, geo-relationships, and geo-structures. Its doctrinal basis includes geopolitic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geography, history,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2) Domestic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rich research on geo-setting, including analysis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geo-setting, analysis of marine geo-setting, and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geopolitical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setting. (3) The path of geo-setting analysis is cross-scale coupling, cross-field interaction, and multiple geopolitical game analysis.
文章引用:蔡维扬, 唐敏, 周丹. 地缘环境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J]. 地理科学研究, 2023, 12(5): 629-634. https://doi.org/10.12677/GSER.2023.125058

1. 引言

地缘政治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历程至今也不过120余年的时间,而中国的地缘政治学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范式和内容也基本上跟随或限于西方学者对地缘政治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甚至研究进程也一度出现几乎停滞的状态 [1] 。直到2010年以来,国内学术界掀起了一场以地缘环境研究为主线的地缘政治学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创新,迎来了中国地缘政治学研究的春天 [2] 。目前国内地缘环境研究在以胡志丁为代表等学者积极推动下,地缘环境的研究理念、议程和研究路径已初见清晰和具体;研究尺度、领域和行为体更多样、全面,推动了中国地缘环境研究学科化、科学化和前沿化 [3] 。

从科学研究来讲,得到一个公认的、权威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人们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这一中介,认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形成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基本范式的唯物辩证的科学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既是科学世界观,也是科学方法论 [4] 。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地缘环境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认识和方法上还不充实、不全面和不明确,研究思路、研究范式和研究指向上不清晰、不规整和不具体。中国的地缘环境以及地缘政治研究任重而道远。为了中国地缘政治学和地缘环境研究的进一步有效推进,以及在中美大博弈叠加新冠疫情、“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及国内的国别和区域研究热潮等背景下中国如何有效应对全球化与逆全球化、领土化与去领土化、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和国家主权领土的重组与再生产,本文试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视角梳理、整合已有的有关地缘环境研究的文献以期为地缘政治学研究和国别、区域和全球地缘环境研究在理论、研究视角、研究路径与方法上予以一些启示。

2. 地缘环境研究的本体论

本体代表了事物最为内在的方面和最根本的价值向度,表示物质的规定性和本源,是决定事物何以存在的基本依据。本体论从哲学的视角研究世界的本原,它解决事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地缘环境研究的本体论指地缘环境本质是什么即其究竟指代什么。地缘环境的学理基础、组成部分和服务对象是其存在的依据和价值向度,决定了地缘环境的前提和研究必要性 [5] 。

自瑞典地缘政治学家鲁道夫•契伦提出地缘政治这一学科术语以来,地缘政治学正式作为一门学科在世界学术舞台上显示出它的活力与价值,直到二战纳粹将地缘政治学挪用其发动侵略战争的理论武器,自此地缘政治学便陷入发展滞后和学术低估,一度被视为伪科学。然而我们不能否认地缘政治学理论尤其是西方古典地缘政治学理论对国家战略制定和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积极的价值。古典地缘政治学理论包括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说、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陆权论、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论和杜黑的空权论等以及后冷战时期诸如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思想、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科恩的世界地缘政治区思想等皆是地缘环境研究的首要学理基础,尽管其有些理论现在看来是有失偏颇的,但当将它置于时代环境背景下,无疑对于其当局者制定全球地缘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恩认为地缘政治学是国际关系的地理学,从中可以看出国际关系学与地缘政治学有着百般的联系,从研究对象看国际关系学研究权力与政治的关系,而地缘政治学研究权力与空间的关系,地缘环境追求分析政治–权力–空间的关系,不得不说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地缘环境研究的重要理论思想。地缘环境研究倡导开展跨学科分析,不仅仅是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还包括融合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思想进行研究。

地缘环境是地缘政治学在现代多重大背景下的产物,尤其是中国的地缘政治学研究更是呼应了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面临的各种内外部机遇与挑战,从某种程度上为中国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学科的分析解决视角。从分析国内外对地缘环境的研究发现,地缘环境至少包括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 [6]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经济环境。地缘关系指是地缘行为体由于所处地理环境通过与内外等相关行为体发生互动而形成的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地缘文化关系和地缘军事关系等集合,并进一步在动态演变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的地缘结构。

胡志丁等学者将地缘环境定义为影响地缘体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的所有内、外部地理环境条件的总和 [2] ,分析地缘体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对于地缘体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意义。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甚至上至一个地区、全球,下至一个州、一个城市的所处内外部环境会影响其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决策者有效准确分析行为体所处内外部环境并施以针对的战略对策,对于营造良好有利的地缘关系和积极稳固的地缘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3. 地缘环境研究的认识论

认识论是哲学上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和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过程等问题的学说。认识论对认知研究有重要作用,它形成于认知的本体论并决定认知研究的方法论 [7] 。

宋长青等认为国家的地缘环境是影响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地理位置及其所附属的地理要素的时空结构和地缘关系。国家的地缘策略和地缘实践都适应于本国的地缘环境,追求最大化其地缘环境的优势并规避其劣势 [8] 。索尔•科恩在其论著《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中所界定的地缘环境,地缘环境包含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只是影响地缘环境中地缘关系的一部分。刘祎等学者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地缘环境研究渐成学界研究热点。“地缘环境”指的是集成了地理、人文、经济、社会等要素的地缘政治环境 [9] 。地缘环境强调在地理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全球、区域政治的形成过程,这一概念是中国学界在1994年于北京召开的“21世纪中国环境与发展”研讨会上首次被提出的。从这个意义来说,地缘环境是一种被放大的地理环境,包括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有形物理环境和无形的关系环境。地缘环境时常被置于国际政治形势的大背景下,诠释对其展开研究的重要性 [2] 。牛文元将地缘环境阐述为凡是研究环境政治、环境结构、环境效应与环境风险的全球格局以及各地域集团间的关系、作用、行为、响应等空间规律者,即为地缘环境研究,并认为地缘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地缘政治,是关于全球九大环境问题制约于地理空间的一种学说 [10] 。杨吾扬指出地缘环境是放大了的地理环境,它既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有形实体,也涉及介入其中的无形关系 [11] 。葛全胜认为地缘环境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总称,地缘环境系统是全球或区域尺度上自然要素(地形、地貌、气候、水土资源等)及人文要素(经济、文化、宗教、政治、军事等)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系统 [12] 。韩志军等认为地缘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尺度和层次的特征 [13] 。还有学者认为地缘环境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地缘关系中所处的外部安全状态。地缘环境是由地理位置相互联系并产生关系的环境 [14] ,地缘环境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总称 [15] 。

上述这些观点分别强调了地缘安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综合,反映了地缘环境的某种特征或属性,但地缘环境并不能等同于地理环境、外部安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综合。可以说这些说观点都是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对地缘环境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综上,笔者认为地缘环境由地理环境,以及附着在地理环境上所决定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的集合,地缘环境研究就是研究某个尺度上的某个行为体所处的地缘环境的缘由、现状、发展趋向以及如何应对解决由所处地缘环境所引起的各种状况和条件来达成行为体的战略目标。

如今,地缘环境研究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开展了十余年的推进,由国别地缘环境研究到多尺度(城市、国家、地区、全球)研究,由传统的陆地地缘环境到极地海洋地缘环境研究等专业学术文章频出 [16] - [21] 。由传统的单纯地研究地缘环境到以地缘环境研究结合民主化进程、国际冲突等文章也有出现。分析视角方法有话语分析、尺度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分析等 [16] - [22] 。科学准确的把握认识地缘环境概念和理念、发展过程、地缘环境研究议程与意义以及地缘环境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决定了地缘环境的分析路径。

4. 地缘环境研究的方法论

任何一门科学的方法论,在影响该门科学发展的诸因素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方法论的水平和状况,不仅是科学成熟性的指标,而且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前提。笔者认为,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是确定地缘环境研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它涉及到研究者的基本立场、研究角度和相应的一整套概念和假定,是研究者借以观察和研究世界的视野和参照框架,是观察世界的思想之窗 [23] 。认识论和方法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一种认识论不对应一个研究方法,同一研究方法可以被不同的认识论所认可和使用。

由上文可知,地缘环境亦是一个涵盖多尺度、多领域和多行为体互动的复杂巨系统。它可以分析不同尺度的地缘环境,也可分析不同行为体的地缘环境。胡志丁、杜德斌的研究为国别地缘环境研究思路提供了极好的思路,他们认为国别地缘环境研究应该必须坚持走跨学科融合的路径,强化多要素、多尺度、长时间的综合研究,必须坚持长时间动态模拟研究 [24] 。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地缘环境的概念、理念和议程等出发,笔者认为解析地缘环境须从跨尺度耦合、跨领域互动以及多元地缘体博弈的路径来开展研究。

某一尺度某一行为体的地缘环境解析可依据行为体的实情结合全球、地区、国家、地方和城市等等进行尺度耦合分析,就不会因缺失对部分尺度的分析而陷入对地缘环境解析宏观背景的片面把握。以南苏丹国别地缘环境为例,南苏丹与脱离前母国苏丹的种种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其在东非之角地区作为地区安全局势的重要主体;以及因独特的战略资源成为域外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角立场。那么在分析南苏丹的地缘环境时,一定至少从国家、地区和全球尺度去分析和把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等等不同领域涉及行为体的不同的方面,需要将不同领域的互动分析放在地缘环境分析的重要位置,单一分析某个领域则只会形成对行为体局部的地缘环境分析。南苏丹政治的不稳定、经济上的高度对外依赖、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和传统信仰的冲突、不断难以停止的内战和多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以及各个领域间的互动关系,使得对其地缘环境的研究要进行多种领域的互动分析才能做到全面的解析。地缘环境的塑造主体当然是各行为体,每个行为体都在为实现自己最大化利益而彼此博弈。政党、族群、精英、政府及其军队、反对派及其军队、地区组织、域外大国等行为体的博弈对南苏丹复杂的地缘环境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跨尺度耦合、跨领域互动和多元地缘体博弈是解析地缘环境的较合理全面的分析路径。

5. 结论与讨论

地缘政治学诞生于19世纪末,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时至今日依然由西方主导。西方地缘政治学通过引入世界体系、批判社会理论、女性主义等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地缘政治学研究的视角和理论,极大的推动了地缘政治学科的发展。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地缘环境在概念、构成、内涵、理论基础、分析框架以及国别、地区尺度的地缘环境研究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地缘环境研究已经演变成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还是一个研究国际问题的新视角,吸引一批学科内外的研究学者的参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极大推动了地缘政治学科的发展。本文基于对前人的理论与案例研究基础上分析地缘环境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得出以下结论:(1) 地缘环境是行为体所在地理环境及其所决定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的集合,它由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组成。它的学理基础包括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2) 国内学者对于地缘环境已开展过较为丰富的研究,包括国别、地区地缘环境解析,海洋地缘环境解析,地缘环境与地缘政治问题相结合研究等跨尺度和多行为体分析,也从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上丰富了地缘环境研究。(3) 地缘环境分析路径为跨尺度耦合、跨领域互动和多元地缘体博弈分析。

但由于地缘环境研究的开展在国内至今也不过十余年时间,因此对于地缘环境研究的议程还需进一步探索。首先,在研究尺度上,目前主要集中在国别地缘环境解析上,缺乏对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的地缘环境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的探讨;其次,在研究内容上,目前主要对地缘环境构成要素解析较多,缺乏对地缘环境支撑体系的深入分析,如其他学科理论在地缘环境研究中扮演的角色与相互关系、地缘环境数据库构建与应用等;最后,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占据了地缘环境研究的大部分,而对于构建指标或通过大数据模拟以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预测地缘环境的研究鲜有出现。因此,未来的研究可着眼于结合大数据技术探究不同尺度的地缘环境的动态变化、驱动机制以及科学预测研究,以深入理解地缘环境的现实复杂性。在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动荡变化,中国周边地缘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对地缘环境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有利于进一步解析预测不同尺度的地缘环境和不同地缘体面临的地缘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而助力“一带一路”纵深推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基金项目

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YJSJJ23-B137)。

参考文献

[1] 胡志丁, 葛岳静, 等. 地缘环境解析: 理论与方法笔谈[J]. 世界地理研究, 2019, 28(2): 1-12.
[2] 胡志丁, 曹原, 刘玉立, 葛岳静. 我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新发展:地缘环境探索[J]. 人文地理, 2013, 28(5): 123-128.
[3] 胡志丁. 地缘环境研究专栏序言[J]. 人文地理, 2022, 37(2): 23.
[4] 陈胜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J]. 广西社会科学, 2022(1): 91-99.
[5] 刘晓, 周明星.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认识论、本体论与方法论构建[J]. 大学教育科学, 2016(5): 101-104.
[6] 胡志丁, 陆大道, 杜德斌, 葛岳静, 骆华松. 未来十年中国地缘政治学重点研究方向[J]. 地理研究, 2017, 36(2): 205-214.
[7] 孙强, 张军. 语言教师认知研究: 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视角的启示[J]. 外语学刊, 2019(2): 73-80.
[8] 宋长青, 葛岳静, 等. 从地缘关系视角解析“一带一路”的行动路径[J]. 地理研究, 2018, 37(1): 3-19.
[9] 刘祎, 宋涛, 孙曼. 缅甸的地缘环境演化及中缅地缘合作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 2019, 28(2): 124-132.
[10] 牛文元. 地缘环境的全球格局[J]. 地理知识, 1992(6): 23.
[11] 杨吾扬. 论中国发展的地缘环境[J]. 大自然探索, 1995, 14(51): 7.
[12] 葛全胜, 江东, 陆锋, 等. 地缘环境系统模拟研究探讨[J]. 地理学报, 2017, 72(3): 371-381.
[13] 韩志军, 刘绿怡, 张晶, 等. 中东欧地缘环境多重视角解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19, 28(2): 58-67.
[14] 刘志财. 崛起视角下中国的地缘环境及地缘战略[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15] 陈健, 李宏伟, 张斌. 基于标准差方法的地缘环境单元划分研究[J]. 测绘工程, 2014, 23(8): 6-9.
[16] 胡伟, 刘晓凤, 葛岳静, 胡志丁, 刘文新, 党琴. 美国地缘环境解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科技导报, 2019, 37(16): 95-107.
[17] 马腾, 李永宁, 李一杰, 李银河, 杜德斌, 胡志丁. 北极地缘环境解析与中国的应对之策——以“冰上丝绸之路”为例[J]. 热带地理, 2021, 41(6): 1142-1152.
[18] 葛岳静, 计晶韵, 黄宇. 多尺度视角下的印度地缘环境解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 2021, 30(2): 223-233.
[19] 叶帅, 胡志丁, 葛岳静, 黄宇, 胡伟. 地缘战略交汇区类属的国别地缘环境解析——以乌克兰为例[J]. 地理研究, 2021, 40(9): 2591-2605.
[20] 彭飞, 富宁宁, 张琦琦, 等. 海洋地缘环境系统构建及其脆弱性解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19, 28(2): 133-140.
[21] 叶帅, 胡志丁, 葛岳静, 胡伟, 黄宇. 地缘战略交汇区地缘环境演变评估模型构建及其应用——以乌克兰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6): 1000-1011.
[22] 袁广盛, 安宁. 浅析话语分析方法在地缘环境解析中的应用[J]. 热带地理, 2021, 41(6): 1132-1141.
[23] 高耀明. 高等教育学建设的四个基本问题[J]. 江苏高教, 1997(2): 23-26.
[24] 胡志丁, 杜德斌. 日本德川幕府时期的地缘环境分析——兼论国别地缘环境分析框架[J]. 地理学报, 2020, 75(10): 2047-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