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视角下考研个案动因分析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on of Postgraduate Examination Cas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DOI: 10.12677/ASS.2023.1210784, PDF, HTML, XML, 下载: 141  浏览: 228 
作者: 陈曦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考研动因文化资本社会阶层代际传递Graduate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Motivation Cultural Capital Social Class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摘要: 随着毛入学率的攀升,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普及化阶段,同时,自研究生招生制度恢复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持续上升,然而两者的扩招仍比不上考研热的增速。本文在教育社会学的视角下,通过从微观层面对大学生考研进行个案分析,发现大学生考研的动因主要涉及文化资本积累、社会阶层流动、教育代际传递、文凭贬值影响、教育机会平等方面的因素。
Abstract: With the climb of gross enrollment rate,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populariz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since the restoration of the graduate enrollment system, the scale of master’s student enrollment in China has also continued to rise, but the expansion of the two is still not as fast as the growth rate of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se studie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micro level, and finds that the motives of college students mainly involve cultural capital accumulation, social class mobility,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education, the impact of diploma depreciation, and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文章引用:陈曦慧. 教育社会学视角下考研个案动因分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0): 5720-572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0784

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回顾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可分为四个阶段:1935年至194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小,最终被授予硕士学位的仅有200多名研究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至1965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有所上升,共有2.3万人取得研究生学位;1966年至1977年是研究生教育被迫中断阶段;1978年之后,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开始恢复。恢复后,研究生招生制度蓬勃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四十多个春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考研”人数也跨越了从不断升温,到出现降温,而后又升温等阶段。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及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5至2022年7年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平均增长15.8%,2016年起保持高位增长 [1] ,而到了2023年则在报考人数小幅攀升的基础上,增幅大幅下降。同时,也呈现“双一流”院校毕业生报考双非院校人数增加,专硕报考规模逐渐超过学硕等趋势 [2] 。

“考研热”是一个教育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在本科毕业生的选择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考研竞争之激烈。伴随着考研热,围绕“考研”而展开的研究也日渐增多。郑军等对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发展、具体运用作出了介绍,并在科尔曼个人行动具有目的性的理论基础上,从理性选择的角度对当代大学生的考研动因进行分析 [3] 。侯勇等对考研“内卷”与“上岸”迷惘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对研究生学习动机的调适和优化提出建议与对策 [4] 。常成等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典型案例访谈和观察对“反向考研”的类型学考察与生成逻辑进行分析 [5] 。在众多选择的当下,大学生为何依然选择“考研”这条犹如独木桥的路?这其中的原因十分值得我们深思。

2. 考研动因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教育社会学作为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可以从社会的角度深入分析教育领域中的现象、问题和原因,以及事物之间的交互关系,揭示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促进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个案研究作为教育社会学中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侧重点在于对自然情景中的某一现象的实例(个案)进行深入研究,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有利于我们对考研现象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更好地理解产生“考研热”这一特定社会现象的原因 [6] 。本文以目前正在考研以及曾经考研的考生为研究对象,选取12名有过考研经历的学生,以教育社会学为视角,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对考研学生进行访谈,仔细观察考研学生日常的行为、话语等外在表现,了解考研学生的真实想法,从微观层面考察学生考研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深入分析学生的考研动因。

2.1. 积累文化资本,实现资本相互转化

个案A:“我要考‘985’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我向往已久了,而行政管理专业又是我一直想读的专业。”A同学在第一次考研中因为初试成绩比该校考生可进入复试的分数线低几分,而未能进入该校当年的研究生复试,她因此而遗憾落榜。但是,成为“985”高校的研究生,一直是她的梦想,所以在第一次考研初试失利后,她毅然决定“二战”,再考一次。第二次考研复习的过程中,她吸取上次失利的教训,找出原因,查缺补漏复习,终于通过自身的努力被心仪已久的学校和专业录取了。

个案B:“我想通过考研进入更具学习氛围的学校就读,这能够使我更好地提升文化修养、就业技能。因此,我通过综合的考虑,选择了‘双一流’高校作为自己考研的目标,据我了解,这是一所老牌的‘双一流’工科学校,我想考它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我了解过,这个专业毕业出来的研究生,很多都可以去有名气的大企业工作,他们的薪酬都很高,而且我对编程很感兴趣啊!要是能学好这个,必然能使我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个案C:“我原来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是因为它属于文学类,录取分数太高了,所以我就选择了北京重点高校的书法专业,因为它属于艺术类的,对于我而言录取分数不是很高,而且又跟我原来读的专业有联系,而且到北京上学可以认识更多相关专业的‘大牛’,这对我今后的深造或就业都是非常有利的。”

布迪厄指出,资本可以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就A、B、C而言,有名校研究生的教育背景能够让自己积累更多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本能够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进行积累;求学时向老师的求教,以及研究生同学之间的共同学习,能使文化资本逐渐转化为社会资本;毕业就业时找到薪资满意的工作有利于积累经济资本,将其用于购买书籍、报读继续教育课程,提升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实现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的有限度转化 [7] 。在A、B、C看来,读研,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同时,研究生学历也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本,而考研,则是获取这一文化资本的有效途径。

2.2. 促进社会流动,实现社会阶层上升

个案D:“这所学校的世界历史专业是我的志向,学校坐落在首都北京,我很喜欢北京这座城市,一直都很向往。同时,我的家乡是山西太原,离北京也不远,这两座城市有便捷的交通联系着。另外,在北京读研也更加有利于我毕业之后留在北京工作,据我所了解,这所学校毕业的研究生在北京的发展机会还是挺多的,我想我在读研的过程当中也许就可以认识到我以后工作上的引路人了。”

个案E :“我的家乡是湖北,本科我是在武汉上的学,前段时间我去北京参加我意向学校的英语专业研究生考试复试了,在当地,我问路的时候发现北京人的沟通方式挺适合我的,比起武汉,我更喜欢北京那边的人文和气候,更重要的是那边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要是我可以考得上这所学校,我会努力争取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

社会流动是指个人与团体从他们出身的社会阶级往上或往下移动 [8] 。而教育程度,则是一个人提升社会地位,从而向上流动的关键。就D和E的角度而言,有大城市名校研究生的教育背景能够让自己积累更多的文化资本,进入一个更高的社会阶层。这里的社会阶层是指一群共有某些特质的人,如声望、品味、语言模式、职业地位、教育程度、抱负、行为与信念等。在马克斯·韦伯看来,财富、权力以及声望这三个因素决定着阶层,因此,阶层这个概念是多维度的。财富是指一个人的财产、资本和收入。权力指的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重要决策和影响他人的能力。而声望指的是一个人在文化方面对他人的影响程度或者是在意识型态上对他人的控制。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取决于他或她在这些领域所占的优势有多少 [9] 。考研作为一个人提升教育程度的重要途径,自然会受到人们青睐。D和E考取北京重点高校的研究生,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教育程度,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从而增加向上流动的砝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考研,流向经济更发达的地区,为今后自身更好地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2.3. 教育代际传递,实现家庭教育再生产

个案F:“我的妈妈在广州的高校里当老师,我从小就很羡慕她,所以我也要像她一样当老师,我考的是教育类专业,我妈妈也很希望我可以上研究生,现在我都还没考,她已经在帮我四处打听学校了……”

个案G:“我爸爸是在长沙的一个职业学校工作的,以前,他是讲课兼行政工作的,现在因为年纪大了,学校为了让他不用那么辛苦,就让他在学校里只做行政工作了,我妈妈也在长沙的一个小学里当总务。我爸爸希望我至少可以考上研究生,因为在他们眼中多读点书总有好处的,至于未来的就业,我希望我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当上老师!”在我家亲戚的小孩中,有几个姐姐读书都很好,他们毕业的大学都是国内一流的重点学校,有她们的榜样在前面,我学习也不能马虎,要追赶上她们!”

个案H:“在我家乡,考研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我的很多同学从小都会阅读经典名著,背诵唐诗宋词,这些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了,读书成为了一种习惯,所以如果读书读得下去的话,大家基本上都会考研,因为大家是真心地喜欢读书、真心地相信读书是正途,可以改变命运……我的祖辈都以读书为荣,如果我的爷爷知道了我考上了研究生,肯定会很高兴的!”

个案I:“我的很多高中同学都打算考研,可能是因为我的家乡是山西,那里属于中原地区,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很关注学习这件事情,我的长辈中也有一些在学校工作的老师,所以在我们家乡,考研的氛围很好。”

这里所说的教育再生产,主要体现在“小家”——家庭教育和“大家”——家乡的氛围两方面。上面的个案中的F和G,出生和成长于教师家庭,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使得他们早已对学校生活、教师的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读书的好感倍增,从而十分地向往。根据学者伯恩斯坦的观点,社会结构会促使不同的阶级发展不同的家庭角色关系,伴随着个体融入本身阶级的共同想法与期望,逐步形成各自的沟通方式,因此,考研、读研、成为教师,于他们而言,是兴趣所在,也是他们的人生中最理想的生活轨迹。而H和I则是受家乡的学习氛围影响较大,这其中,中原文化占了很大部分的原因,由于中原地区普遍使用北方语系,而现行我国的学校教育又恰好是使用这一语系,所以,对于中原地区的学生而言,学习与生活的语言基本一致,也就是伯恩斯坦所提出的语言符码 [8] ,这更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吸收。

2.4. 降低文凭贬值影响,实现文凭与能力匹配

个案J:“我之所以会选择考研,一方面是因为觉得自己还是挺喜欢读书的,另一方面也是觉得现在的毕业生基本上都拥有本科学历了,因此,‘本科及以上毕业’在很多单位的招聘公告上面已经成为了求职者应聘的最低门槛,所以我想,倘若我可以通过读研取得研究生文凭,锻炼自身的专业能力,在选择就业岗位上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或者拥有更高的劳动报酬,让我以后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目前,由于完成本科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想要使自身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并且在所有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其所需必备的条件也越来越高。近年我国的劳动市场出现了一个很现实的困境,那就是:高学低就。在求职的过程中,许多岗位的应聘学历门槛要求远高于这些工作所需的学历技术水平。这成为了包括J在内的很多“考研一族”考研的原因,J选择考研,其中一个原因是看到了现在社会招聘的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单位特别是一些待遇好的单位已经把学历看成一个应聘的门槛,虽说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在反思:是应该重学历?还是应该重能力呢?但是,在教育文凭普遍贬值、学历含金量降低的今天,高学历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趋势,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的学历与能力可以真正划上等号,从事与学历相匹配的工作,专业知识能够得到充分运用,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2.5. 教育机会平等,实现女性社会地位提升

个案K:“家里就我一个小孩,爸爸妈妈都希望我可以多受一点教育,他们觉得,这对我以后的人生是十分有帮助的,虽然说他们也会考虑到女性在婚姻方面的特殊,但是却还是十分支持我读研的。”

个案L:“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爸妈就觉得男孩女孩都一样啊,就没有想过女孩应该早早结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生活而走上就业岗位、步入婚姻殿堂。他们认为,这三者并不冲突,多读书能够提升女儿的气质与个人修养,对于女儿以后的生活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一时的急于就业与结婚而中断学习生涯是十分不值得和缺乏远见的。”

二十世纪初期以来,由于社会对于男性与女性的角色期望已大幅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因为性别而造成的教育不公平,而另一方面当今女性却在劳动市场里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女性受教育机会的扩张成为必然趋势。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东部地区的对外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西方的思潮,促使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我国许多家庭的思想观念。加之1980年代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推行,很多家庭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或“二孩”家庭中的长子(女),在这些家庭当中,孩子的受教育年限受其性别的影响越来越小。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在校女研究生将近172万人,在我国全部研究生中的比例超过一半,达到51.5%,高于2020年0.6个百分点 [10] 。与2011年的数据相比,10年间我国研究生在校女生人数比例增长3% [11]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之际,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这与目前我国女性地位的提高、许多家庭对于女性受教育观念的转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3. 结语

就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而言,本科毕业生可以通过考研来积累自身的文化资本,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从而实现自身的向上流动。同时,许多考生之所以选择考研也受其家庭因素、地域文化的影响,在这里,教育起到了再生产的作用。另外,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日趋普及,本科文凭已经成为了许多用人单位心中最基本的门槛,教育文凭的贬值使得许多人希望通过考研获取研究生学历来增加自己求职的筹码。最后,女生考研的人数增幅明显充分体现了我国女性地位的提高,家庭对于女孩读研的支持,这也成为了女性考研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后还需进一步健全研究生制度保障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帮助学生充分发挥科研创新潜能,提高专业知识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致谢

感谢为本文提供指导和帮助的师友,以及给予引用权的资料、文献所有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 2022-09-14.
[2] 中国教育在线. 教育数据调查报告[EB/OL]. https://www.eol.cn/e_html/report/index.shtml, 2023-01-02.
[3] 郑军, 阳光. 当代中国大学生考研动因的社会学分析——以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J]. 湖北社会科学, 2005(2): 147-149.
[4] 侯勇, 赵宇洁. 考研“内卷”与“上岸”迷惘: 大学生学习动机分析及调适[J]. 青年学报, 2023(2): 82-87.
[5] 常成, 徐冉. 大智若愚抑或躺平任卷?——“反向考研”的类型学考察与生成逻辑[J]. 中国青年研究, 2023(4): 103, 104-110.
[6] [美]梅瑞迪斯∙高尔, 等.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 第 6 版. 徐文彬, 等,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313.
[7] [法]皮埃尔∙布迪厄.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 包亚明,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192.
[8] [美]凯瑟琳∙贝内特∙德∙玛赖斯, 玛格丽特∙勒孔特. 学校的运作方式: 教育的社会学分析[M]. 林郡雯, 等, 译. 台北: 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7: 20, 263.
[9] [美]戴维∙波普诺. 社会学[M]. 第11版. 李强, 等,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64-267.
[10] 国家统计局. 2021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统计监测报告[EB/OL]. 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4/t20230417_1938687.html, 2023-04-20.
[11] 国家统计局. 2019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EB/OL]. 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0945.html, 20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