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养元通络”探讨同源点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
Discussion on the Treatment of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by Homologous Acupuncture Based on the “Yangyuan Tongluo”
DOI: 10.12677/TCM.2023.1210431, PDF, HTML, XML, 下载: 137  浏览: 192 
作者: 李维简: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王 非: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武汉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养元通络同源点针刺法中风后偏瘫Yangyuan Tongluo Homologous Acupuncture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摘要: 运用全息理论,通过经络、脏腑辨证,以养元通络为法,选取同源点进行针刺,不但能够提升患者的疗效,还可以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从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中风后偏瘫提供了一种新的针灸治疗思路。
Abstract: Using holographic theory, through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eridians and organs, and using the Yang-yuan Tongluo as the method, the homologous point is selected for acupuncture, which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patients, but also improve the motor function of the affected limb, thereb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provide a new acupuncture treatment idea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文章引用:李维简, 王非. 基于“养元通络”探讨同源点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J]. 中医学, 2023, 12(10): 2873-2877.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3.1210431

1. 引言

中风,是中医病名,西医称其为脑卒中、卒中等,是一种急性发作的脑血管疾病。而偏瘫是中风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造成严重影响,情况严重者甚至无法生活自理,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中风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中风患者大部分以气虚血瘀证型为主 [1] ,这些患者因元气受损,经络受阻而致口角歪斜、言语不利、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等症状遗留或恢复不完全,故在临床上可以在治标的同时采取养元通络的方法进行治本。针灸作为中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在临床上对于治疗中风患者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源点针刺法是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彭锐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以养元通络 [2] 为法形成的一种针刺治疗手段,现就针刺同源点在治疗中风后偏瘫中的运用探讨如下。

2. 中风病与元气的关系

中风病,历代医家多主张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而产生的风、火、痰、瘀、虚,上犯于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脉之外。其中“元气亏虚”为发病之本 [3] ,萧京的《轩岐救正论》中言:“六气之入,未有不先于元气虚弱,以致卫气不能卫外,而任邪气侵卫,营气不能营内,而任邪气攻内也。”他认为元气亏虚,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功能减弱是引起六淫致病的关键。脑为人之巅,元气充足则得以上充而养之,若元气亏虚,上气不足,则致脑髓失养,如《内经》中言:“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倾,目为之眩。”、“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元气亏虚,上气不足,脑失所养,亦为诸邪侵袭,而发为中风。

中风虽病位在脑,亦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中风病的发病机理为血络不通或因脉络不摄致血溢外出 [4] ,故下面将简要叙述元气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

3. 元气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元气由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而流行输布至全身脏腑经络,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依赖于元气的推动作用,而元气的推行布散亦离不开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发挥。《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元气化于肾精,根于命门,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5] 。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是全身之气的一个部分,一身之气分布到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

3.1. 元气与脏腑的关系

元气是先天之气,是一身之本,能抵御外邪入侵、主宰人体的生长发育、调控脏腑功能活动。如有元气亏虚,则出现脏腑功能失常;反之,脏腑功能失调,也会导致元气的耗伤和亏损。

肾藏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亦是元气之根。《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藏于肾中的精可以化生元气,精为气化生的本源,精足则人体之气得以充盛,从而布达全身,促进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同时在精的滋养作用下,脏腑功能强健,也就促进了气的生成。所以肾精充足则气旺,肾精亏虚则气衰。

肺是元气生成的主要来源之一,《素问·五脏生成论》言:“诸气者,皆属于肺。”肺肾为气机的升降之本,元气的运行依赖于肾气的推动以及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所以肺既可以推动元气的运行,又能促进元气的生成。

脾主运化,通过运化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精微物质,被称为后天之本,是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如《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气充盈,则脾胃功能正常,可以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若脾气受损,则运化功能失调,元气失去充养,机体无力抗邪,各类疾病将趁虚而入。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盖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 [6] 肝主持气化,为全身气化之总司,肝气升发,促进元气布散全身,若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元气无法正常通过三焦运行至全身。

心主血脉,《素问平人气象论》中云“心藏血脉之气”,元气充足,则血能在心的作用下正常生成、运行,反之同理,只有心的生血、行血功能正常,才能保证元气的充沛和正常输布。心藏神,神由精气化生,元气充盈,神即安定,元气不足,则心神不安。

元气与脏腑之间关系密切,元气盛则脏腑功能旺盛,元气虚则脏腑功能衰退。元气是五脏的根本,为了保持健康,应注意养护各脏腑的元气,使五脏六腑正常发挥功能,保证气血的通畅运行。

3.2. 元气与经络的关系

《难经·八难》曰:“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原”即元气,其输布以三焦为主要的运行通道,推动运行至人体的五脏六腑,作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称其为“十二经之根本”。

《医林改错》言:“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景岳全书》亦言“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瘀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气为血之帅,元气虚损则血流瘀滞,导致经络阻塞不通,应当补益元气使之充沛,气血能够正常运行,经络得到疏通。

《难经·六十六难》曰:“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十二原穴均分布在四肢的腕踝关节附近,是脏腑元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刺激原穴可以通达三焦原气,促进调整脏腑经络的功能 [7] ,使经络通畅,脏腑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元气能够正常滋养、输布全身,充分发挥其固护正气、祛除外邪的作用。

4. 同源点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

同源点针刺疗法 [8] ,是彭教授根据“养元通络”的理论,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而形成的一种治疗方法。“养元”对防治疾病至关重要,疏通经络则是养护元气、祛经络和脏腑之毒外出的重要手段。《金匮要略》中提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当脏腑的元气充足,运行通畅,则人体健康平和。“养元”与“通络”相辅相成,二者结合能有效地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

“养元通络”的理论是以养护元气为核心,以脏腑为中心,辨证调养各脏腑之气,肾虚补肾之元气,肝虚补肝之元气,脾虚补脾之元气,激发各脏腑正气,此为“养元”;再调护脏腑所对应的经络之气,疏通经络,此为“通络”,二者结合,共凑扶正祛邪,内外兼治之功。当身体发生病变,在人体经络系统的特定部位会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逐渐出现压痛、条索、结节等异常反应点,经络异常反应点的出现和消失对应疾病的产生和痊愈。这些疾病相关经络上的异常反应点即为外周同源点,而疾病相关经络的同名背腧穴其同节段的夹脊穴即为中枢同源点。同源点能反映疾病状态,协助疾病诊断,通过刺激同源点又能治疗疾病。同源点针刺疗法就是在养元通络思想指导下,通过针刺中枢同源点养元固本,针刺外周同源点通络祛邪,达到养元通络、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进行中风后偏瘫的诊疗时,通过患者的症状和四诊初步辨证,确定病变脏腑,然后进行提捏、循按等经络诊查手法,确定病变经络,中风后偏瘫病变相关经络多为脾、胃、肾、大肠、膀胱经等,则取这些经络同名背腧穴同节段的夹脊穴如脾夹脊、胃夹脊、肾夹脊、大肠夹脊、膀胱夹脊为中枢同源点,取脾经、胃经、肾经、大肠经、膀胱经经络循行上的异常反应点作为外周同源点,确定最后的“养元通络”处方。然后对中枢同源点进行毫针点刺,脾胃虚弱者点刺脾夹脊、胃夹脊,肾虚者点刺膀胱夹脊、肾夹脊,涉及多脏腑病变则整体处理,从而激发各脏腑元气,调养肝肾脾胃脏腑,此为“养元”。依据经络诊查结果,在病变经络循行上的外周同源点进行针刺留针,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此为“通络”。本疗法不着眼于对偏瘫肢体的常规局部针刺,而注重对脏腑及经络的整体调节,补养脏腑元气,激发人体正气,增强体质,调动全身能量以利疾病恢复,再疏通经络以祛邪外出,内外兼治,以获得长久的疗效。

5. 典型病例

患者邱某,男,60岁,2022年9月19日出现右侧肢体无力,送医急查DWI示:脑干偏左侧急性期脑梗死,行静脉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脂稳斑等治疗后出院。因仍遗留有右侧肢体偏瘫,遂于2022年10月7日前往我院就诊。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部检查无异常。舌脉:舌红,苔白腻,脉弦滑。神经系统检查:神清,言语欠利,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各向活动自如,额纹对称,右侧鼻唇沟稍变浅,伸舌稍右偏。肢体深浅感觉无异常,右上肢肌力2+级,右下肢近端肌力3-级,右下肢远端肌力2+级,左侧上下肢肌力5级,双侧肢体肌张力对称,双侧肢体腱反射对称,双侧巴氏征(-),颈软,脑膜刺激征(-),NIHSS评分7分,Barthel指数40分。

辨证分析:患者素体肝旺,性情急躁,肝风扰动,肝气郁结化火,兼之患者嗜烟、嗜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脾失运化,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聚而生痰,风火痰互结阻滞经络,则见肢体无力、言语不利,辨为“中风病”。审之舌质红,舌苔白腻,脉弦滑,辨为“风痰阻络”证型。病性为本虚标实,以虚为主。诊断为中风病–风痰阻络证。

针刺以补益气血,助脾化湿,熄风化痰为法,在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使用同源点针刺法,通过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辨证方法确定疾病相关的经络,根据病变经络确定中枢同源点,在疾病相关经络上探查外周同源点。针刺取穴:① 选取位于背腧穴同节段的夹脊穴,通过针刺中枢同源点,即腰背部对应的脏腑夹脊穴,激发脏腑元气,补养脏腑经气,增强脏腑功能。首先选取长约13 mm的一次性毫针,沿背部夹脊穴由上至下采取点刺的方法稍作刺激即取针,然后选取一次性毫针,长约40 mm,消毒后进针,向脊柱方向浅刺,不予提插捻转等补泻手法,留针15~20分钟;② 针刺外周同源点,即四肢对应的经络异常反应点,以疏通经络,祛邪外出,从而达到养元通络、祛邪除痹、内外兼治的目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外周同源点通常位于四肢,以患侧为主,选取一次性长度为40 mm左右的毫针消毒后进针,采用浮刺法,进针时针体与皮肤成约15˚角,进针不深,刺入后放平针体,避开体表的瘢痕、破损以及浅表血管等位置,留针30分钟左右;③ 治疗偏瘫取穴:取患侧即右侧的肩髃、肩前、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等穴。针刺得气后,于血海–足三里、合谷–曲池,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2组导线,给予连续波,频率15 Hz,电流强度以有一定的刺激强度而患者耐受为度,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

治疗3月后查体:患者神清,言语尚流利,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各向活动自如,额纹、鼻唇沟对称,伸舌尚居中。肢体深浅感觉无异常,右上下肢肌力4+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双侧肢体肌张力对称,双侧肢体腱反射对称,双侧巴氏征(-),颈软,脑膜刺激征(-),NIHSS评分0分,Barthel指数95分。

6. 结论

中风后偏瘫与患者病后日常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偏瘫患者不但恢复过程困难、时间漫长,且日常生活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常常出现压疮和摔倒致伤。因此中风后偏瘫的早期,康复诊治十分重要。现相关的中医文献大部分从化痰祛瘀通络等攻邪之法着手进行诊治。笔者认为,中风后偏瘫的病机亦可从“元气不足,通络无力”着手 [9] ,若元气亏虚,则无化痰祛瘀之力,故在临床治疗时通过辨证判断元气亏虚的脏腑,采用同源点针刺法,培养固摄脏腑的元气,达到祛邪通络的目的,便可获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陈雨菲, 李小黎, 张婧, 等. 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研究进展[J]. 陕西中医, 2023, 44(8): 1150-11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369.2023.08.036
[2] 彭锐, 谢有琼, 胡昭端. 养元通络理论探讨[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23(2): 50-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987x.2021.02.13
[3] 黎辉, 武紫晖, 张晓云. 中风病病机与治法方药探析[J]. 医学信息, 2018, 31(19): 150-1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1959.2018.19.046
[4] 黄鹏展, 姜德友. 中风病发病规律探析[J]. 中医药学报, 2013, 41(1): 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392.2013.01.003
[5] 黄冬慧, 袁庆亮, 王平, 等. 基于“元气论”探析慢性肺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策略[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23(5): 51-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987x.2021.05.13
[6] 程昌培, 杨柱, 唐东昕. 基于张锡纯“肝为气化之始”论治肺癌[J]. 四川中医, 2020, 38(4): 37-39.
[7] 左海燕, 周美启, 吴生兵, 等. 浅析十二原穴主治作用[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21(3): 52-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4441.2018.03.017
[8] 黄觅, 曾宇, 杜世阳, 等. 同源点针刺法治疗膝痹病(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22, 33(3): 656-6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0805.2022.03.40
[9] 张旖旎, 李非洲, 王平, 等. 王平从培调元气论治中风后遗症的经验[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2): 86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