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针具的发展浅谈治疗方法的选择
Discussion on the Choice of Treatment Metho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Tool
DOI: 10.12677/TCM.2023.1210442, PDF, HTML, XML, 下载: 152  浏览: 300 
作者: 余茂归, 杨 滨: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 成都 ;吴 节: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四川 成都
关键词: 针具针灸疗法理论指导Acupuncture Tools Treatment of Acupuncture Theoretical Guidance
摘要: 针具是进行针灸治疗的基础,针具的发展一直同针灸理论相辅相成。从砭石到九针再到当今诸多改进的针具,针具在不断进行革新。在革新过程中针具最适合的治疗方法是否也随之变化?本文回顾了从石器时代到现代针具的发展,以及各种针具对应的最适合的针灸疗法。从针具发展的原因,指导针具进行操作的针灸指导思想的角度,就针灸临床中针具与其相适应的疗法对应关系进行思考,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从这些问题的思考中能探求现代针具能有更好的针灸治疗方法,提高针灸治病的针对性与临床疗效。
Abstract: Acupuncture tool is the basis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tool has always been complementary to the theory of acupuncture. From needle stone to nine needles to many improved needles today, needles are constantly innovating. Has the most suitable treatment method chang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acupuncture tool and its corresponding therapy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dis-cusses related issues. It is hoped that from thinking of these problems, we can find better method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with modern acupuncture tools, and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文章引用:余茂归, 杨滨, 吴节. 从针具的发展浅谈治疗方法的选择[J]. 中医学, 2023, 12(10): 2942-2946.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3.1210442

1. 引言

针具是针灸疗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实现针灸疗法的物质基础。如果离开了针具,针灸医生就无法完成针灸治疗。在针灸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针具随着针灸理论一同发展,针具的发展促进新针灸理论及疗法的出现,如砭石的出现开创了针刺技术治疗疾病的先河 [1] ,九针等多形制针具推动了针刺技术多元化发展 [1] ;而新的针刺理论及疗法也会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针具,如《黄帝内经》九针理论及刺法是特种针具形成发展的基础,相关软组织损伤理论的发展又促进了特种针具的出现 [2] 。尤其是在现代,各种针灸流派百家争鸣,各种新型的针具也不断涌现。

针具的发展都伴随着理论及疗法的改进,每一种针具都有其最适合的针刺疗法。针灸临床不仅仅要根据疾病的具体病因,病情,病位以及患者体质等来选择治疗方法,还应根据针具的不同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让不同的针具各司其职,各尽其用才能最大程度发挥针灸的疗效。

2. 古代针具的发展

砭石是针具的早期雏形是较为公认的一种看法 [3] [4] [5] [6] 。《说文解字》载:“砭,以石刺病也。”砭石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主要用于刺破痈肿及刺脉 [1] [5] 。《素问·异法方宜论》对砭石有这样的描述:“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工艺的发展,陶针,骨针相继出现,并且都有考据挖掘或者相关文献的记载作为佐证 [7] 。

从考古发掘的文物来看,由于当时的冶炼技术的发展,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以青铜为主要材料的金属针具。这时期金属针具虽为九针的雏形,但是其作用还和砭石相同,相当于“金属砭石”。秦汉时期,金属针具得到较快的发展。此时中国钢铁的冶炼工艺达到了一个新高峰,为针具的改进提供了技术支持 [8] 。材质上开始出现了金、银、钢针等;形态上更加小巧,锋利,同时针身与针柄开始分离;功能上与夏商周时期的“金属砭石”大不相同,更加接近现在针具的作用。随着金属针具的发展,九针体系也在此时形成。《灵枢·九针十二原》对这九针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圆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圆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九针的形成为后世针具与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宋时期医家大多重药轻针,导致了传世的金属针具的种类与数量有限 [9] ,无法直观比较此时期针具的变化。但从文史资料来看,此时期针具材料开始出现钢铁材质,针刺手法有了较大突破,特别是出现了捻转手法 [10] 。这得益于针具外形的设计改良以及制作工艺的成熟。明清时期的针具材料和形式更加多样。采用宋元时期发明的坩埚炼铁法并结合“百炼钢”和“灌钢”技术,使针具的制作更为精细,尤其是此时针柄出现了金属丝缠绕而成或是金属丝卷成圆孔的设计,与现在的针具颇为相似 [11] [12] [13] 。

九针体系出现之后就为后世的针具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方向,后世的针具大多以九针为指导,在其基础上根据地域流行不同在形式和尺寸上稍有不同。后世的针灸理论体系也大都是在《内经》基础上进行发展。

3. 近现代针具的发展

金属针具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青睐一直沿用至今,这期间针具制作逐渐精细。民国时期我国针具的用材及规格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形状也偏粗大。到了1953年,在承淡安先生的不懈努力下,针具开始有统一的生产标准,并应用不锈钢作为针具的材料。加上对消毒技术的改进,才出现了现今临床上较为柔韧,纤细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5] [14] 。20世纪80年代,师怀堂先生根据自身临床实践经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黄帝内经》中所载九针进行改造创新,研发出了一套“新九针”,包括镵针、铍针、锋钩针、三棱针、火针、梅花针、磁圆梅针、鍉针、圆利针、毫针。“新九针”在针具的材料,性能,形状等方面都有改进,具有更加安全有效,便于操作,易于掌握等特点 [15] 。

随着各家针灸流派的发展,各种新针具层出不穷。一次性浮针针具、四川李氏杵针、针刀、以及用于腹针和平衡针疗法的改良针具都是针具不断发展的证明 [16] ,其中不少针具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些针具大都在不锈钢针具的基础上对外形,结构,功能进行改进,使针具更贴合发明者自身的临床特色疗法,颇有专针专用的意思。

4. 针刺疗法

4.1. 砭石疗法

作为针具早期的雏形,砭石主要充当了当时外科手术器械的角色。人们通过对石器进行打磨,将其制作成不同的形状,有石刀,石镰,石锤等。这些形状各异的砭石被用来切割赘瘤,刺破脓肿,对体表疼痛部位进行按摩敲打等 [17] 。除了《素问·异法方宜论》之外《灵枢·玉版》中:“故其已成脓血者,其为贬石铍锋之所取也。”《难经·二十八难》中:“其受邪气,畜(蓄)则肿热,贬射之也。”另一方面,砭石也同样被用来热敷,《五十二病方》就有用砭石热敷以治痔疾的记载 [7] ,显然后者属于熨法的范畴。相较而言,砭石作为外科手术器械的应用更符合针具发展的形式,也与今后的九针有更紧密的联系。

4.2. 九针与新九针疗法

作为古代针灸理论的核心和现代针灸发展的基石,九针在针灸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如前文所述,九针在其形态上各不相同,成为后世针具发展的基础。从秦汉至明清的针具都不越九针体系。九针之所以形制多样是为了让不同的针具能更有针对性的治疗特定的疾病。如《灵枢·官针篇》所述:“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针灸治疗的疾病并非是单一的,每种疾病根据病因,病位,病程以及患者身体状况不同又需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灵枢·官针篇》中详细的描述了九针每种针具适合的病位,症状,治疗方法。同样《灵枢·官针篇》中还描述了相对应于九针的九刺“一曰俞刺”“二曰远道刺”“三曰经刺”“四曰络刺”“五曰分刺”“六曰大泻刺”“七曰毛刺”“八曰巨刺”“九曰焠刺”。九刺与九针虽并未一一对应,但同样体现了不同的针具当有不同治疗方法的思想。

新九针是在九针的基础上对针具进行改良(包括镵针、鍉针、圆利针、铍针、毫针、锋勾针)和创新(包括火针、磁圆梅针、梅花针),每种针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镵针用于切割皮肤或静脉;鍉针用于按压或热烙病变局部;圆利针用于深刺;铍针用于烙割或切开病变组织;锋勾针用于点刺放血,勾割皮下组织;火针多用于加热点刺;磁圆梅针用于叩刺经脉,腧穴及病变局部;梅花针用于叩击浅表组织 [15] 。

4.3. 近现代针具疗法

与九针和新九针类似,近现代发展的诸多新兴针具都有各自独特的治疗方法。如符仲华老师所研发的浮针治疗方法就不同于传统针刺手法。浮针采用患肌周围进针,向患处浅刺同时进行扫散操作 [18] 。同样的还有朱汉章老师研发的针刀,其操作主要是对软组织进行松解和切割 [19] ;岐黄针融合了九针中大针与员利针特点,其操作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20] ;经过改良的腹针与平衡针,其操作均以独特的施术部位为特色 [16] [21] 。

5. 针具与疗法关系的思考

简单回顾针具与其相适应的针灸疗法的发展之后,有这么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如果所有疾病,所有操作都采用同一种针具完成,那么会不会对临床的疗效有所影响?

从针具与疗法的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每一种针具都有自己最适合的一种治疗方法 [22] 。各种针具因其形状,功能不同,所治疗的疾病,刺激的层次都有所不同。而现在针灸临床使用的针灸针多为毫针的原因可能与道光皇帝废止针灸有关。历代太医院都非常重视针灸,甚至在嘉庆二年(1797年)太医院改科后针灸仍然是其中一科。但道光二年(1822年),道光帝下令:“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著永远停止。” [23] 这场浩劫使得之后的针灸医生可使用的针具数锐减。现在针灸医生多用毫针治疗临床上遇到的所有疾病,不管病位深浅,病情轻重,患者体质等因素,这势必会导致针灸疗效的下降。针灸器具的标准化并不等同于针灸器具的单一化 [24] 。在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相对较低的古代都不辞辛苦打造如此繁多的针具,现代的针灸医生若只使用一种针具治疗疾病岂不是本末倒置?

第二,现在针灸医生治疗疾病所使用的手法都是源于对《灵枢》记载的针刺手法的总结和发展,而《灵枢》中的针灸理论是与九针互为根基的 [7] ,那么适用于九针的这些针刺方法及理论是否也同样适用于现在经过改良的针灸针呢?

各个时代针具的变化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具制作材料上的改变,另一方面是针具的形态功能上的改变。前者主要是由当时的冶炼技术和生产技术决定的。而后者主要是由当时指导治疗的针灸理论所决定的,包括医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对针具的理解等。当人们的治疗工具从砭石变为九针时,刺法从刺血转变到了调气阶段。针具形制与尺寸的发展也导致其适应症与功能作用的扩大。针具的形制与尺寸经过历代医家的改良,其作用从一开始的放血,刺脓逐渐转变为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适应症也从痈疡脓肿慢慢扩大到内外妇儿各科的各种病症 [1] 。此后的针刺十四法,十二字手法等都是对《内经》中手法的总结和改进。但其理论根基认为《内经》中的针刺理论,所以针具除了材质,在形态功能上并无实质性突破。到了现代,随着医者对人体认识的加深以及受西方医学的影响,各种不同功能的新针具才不断涌现。针具与针灸理论总是同时发展,有时是针具先出发,有时是理论早起步,在针具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应该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针灸理论来指导针具的治疗。

第三,相较于古代的九针,现在针灸医生使用的毫针针身更细,光洁度更高,韧性更好,刺入时的疼痛更小,那有没有最适合如今毫针的针刺方法呢?

针具的发展和针灸理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现在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跟古代九针相比更加纤细,更加坚韧,刺入感觉更小。这些特点就决定了现代针灸针适应的疗法应与古代的针灸疗法有所不同。解剖针灸学派 [25] 的理论在骨伤,疼痛等方面大行其道,意味着筋膜学,解剖学等可以为当今针具的治疗提供指导。而且九针中66.7%针具针刺深度不超过八分(《内经》中1寸约2~2.3 cm),《内经》刺法中50%属于浅刺,仅11.1%属于深刺 [26] ,我们应该更多的把目光更多聚焦在浅层的组织如皮肤,筋膜等上。病位浅的疾病应选细针,浅刺;气血虚弱者应选用细长针 [24] 。根据以上观点并结合笔者在临床上对疼痛疾病的治疗经验,当今临床常用的针灸针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可能为浅刺,平刺。

综上,针具的变革推动了针刺技术的发展,代表了不同时期医家对疾病的治疗需求。希望今后的针具变革能不断推动针灸今后的发展,为针灸临床提供更广阔的方法和思路,使针灸疗效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诚尧, 周燕, 朱洁妤, 等. 针具变革推动下针刺技术体系的创新与发展[J]. 中医杂志, 2021, 62(5): 375-380.
[2] 宋思源, 王欣君, 张建斌, 等. 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特种针具发展源流与展望[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10): 5102-5104.
[3] 应艳新, 郑玮瑶, 郑洪. 先秦秦汉出土涉医砭石和针具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7(2): 129-136+141.
[4] 凌秋玲. 《内经》九针针具的发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5] 姜姗, 张树剑, 赵京生. 针灸器具沿革及其动因分析与思考[J]. 科技导报, 2019, 37(15): 24-31.
[6] 米原∙依慧. 中日针具发展的比较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3.
[7] 陶清. 针灸技术史论[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
[8] 苗长兴, 吴坤仪, 李京华. 从铁器鉴定论河南古代钢铁技术的发展[J]. 中原文物, 1993(4): 91-100+136.
[9] 田建刚, 郝重耀, 冀来喜. 新九针疗法的源流与发展[J]. 上海针灸杂志, 2009, 28(3): 186.
[10] 郭太品, 任玉兰, 刘沂潍, 等. 中国古代针法特色历史演变[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7): 2255-2258.
[11] 伍秋鹏. 从考古发掘和明清传世实物看九针的形制演变[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9(1): 120-123+127.
[12] 郭太品, 任玉兰, 刘沂潍, 等. 古代冶炼工艺技术与毫针的形质及手法演变[J]. 中医杂志, 2014, 55(19): 1626-1629.
[13] 李婷婷, 李磊. 九针的现代研究概述[J]. 中国社区医师, 2015, 31(28): 5-7+11.
[14] 徐文斌, 李素云, 徐青燕, 等. 浅说针灸器具的发展演变[J]. 针刺研究, 2010, 35(6): 474-477.
[15] 扆志德. 师怀堂新九针临床运用精要及学术思想概述[J]. 中国针灸, 2003, 23(1): 41-44.
[16] 张凌云. 当代针灸流派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17] 郝保华, 徐花荣. 从近期的学术研究再认识史前砭石疗法[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2): 63-65.
[18] 林祺, 罗妮莎, 杨春滟, 等. 再论浮针疗法对针灸学发展的启示[J]. 中国针灸, 2020, 40(3): 307-314.
[19] 王永莉, 张树剑. 针刀医学理论回顾及与传统针灸理论之关系初探[J]. 辽宁中医杂志, 2017, 44(4): 831-834.
[20] 张昆, 杨娟, 贺君, 等. 岐黄针疗法治疗腰痛激发温热感思考[J]. 针灸临床杂志, 2020, 36(1): 5-8.
[21] 金紫萍. 以平衡针为主治疗急性腰扭伤60例[J]. 中国针灸, 2002, 22(S1): 87-88.
[22] 邓春雷. 针具演变在针灸学术发展中的作用[J]. 陕西中医, 1990(8): 366-367.
[23] 马堪温. 清道光帝禁针灸于太医院考[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2, 36(4): 38-40.
[24] 王璇, 徐斌. 以九针为例浅论关于针具发展及标准制定的思考[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3): 1347-1350.
[25] 张树剑. 现代针灸临床新学派背景与前景透视[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9(4): 211-215.
[26] 莫曦雅, 徐振华. 浅析《黄帝内经》的针刺深度[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12): 5842-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