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英国的非殖民化方针及其在马来亚的实践
Britain’s Decolonization Policy and Its Practice in Malaya after World War II
DOI: 10.12677/OJHS.2023.114042, PDF, HTML, XML, 下载: 169  浏览: 695 
作者: 王 洁, 葛丽军: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非殖民化英国马来亚Decolonization The UK Malaya
摘要: 二战之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无力管控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再加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亚非拉大部分国家都相继获得了独立,在亚非拉国家获得独立的过程中,以英、法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了非殖民化的外交政策。在这一大背景下,本文着重论述了二战后英国采取非殖民化方针的原因,以及以马来亚为个案研究,分析英国对马来亚的非殖民化政策在不同的形势下的演变和该政策的实施对马来亚所产生的影响。
Abstract: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n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 blustery, some of the old capitalist countries have been unable to control large overseas colonies, plus the colonists the awakening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most countries in the Asi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have successively won independence, in Asi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western countries headed by Britain and France. He adopted a foreign policy of decolonization.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asons for Britain’s pro-decolonization policy after World War II, and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Britain’s decolonization policy towards Malaya in different forms and the impact of the policy on Malaya.
文章引用:王洁, 葛丽军. 二战后英国的非殖民化方针及其在马来亚的实践[J]. 历史学研究, 2023, 11(4): 286-292. https://doi.org/10.12677/OJHS.2023.114042

1. 引言

二战之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无力管控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再加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亚非拉大部分国家都相继获得了独立,在亚非拉国家获得独立的过程中,以英、法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了非殖民化的外交政策。英国在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之后,实力大幅度的削弱,“日不落帝国”分崩离析,再加上殖民地人民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民族运动。因此为了更好的管控殖民地和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在殖民地的利益,英国采取了“非殖民化”的方针。本文旨在论述二战后英国采取非殖民化方针的原因,以及以马来亚为个案研究,分析英国对马来亚的非殖民化政策在不同的形势下的演变和该政策的实施对马来亚所产生的影响。

2. 战后英国“非殖民化”政策缘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进入60年代以来,亚非拉大部分国家相继获得了独立,在亚非拉国家获得独立的过程中,以英、法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了非殖民化的外交政策。

“非殖民化”一词是由毛里兹·波恩提出的,他指出“在全世界一个殖民化的时代已经开始,非殖民化正在迅速展开”。 [1] “非殖民化”其实强调的是殖民国家在殖民帝瓦解的过程中,采取的尽量地去维护自身利益的各种行动,以此来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2.1. 二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鼓舞了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开始了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殖民地都开始纷纷独立。法国和荷兰在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这些地区的人民为在反法西斯旗帜下实现民族解放而斗争,不仅德国、意大利、日本和法西斯主义最终被驱逐出境,原宗主国的统治也开始动摇,在一些非战斗殖民地,殖民国家不得不集中其军事和经济力量并积极发展其在欧洲的军事和经济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所有殖民国家带来了严重挫折,由于战争和殖民地解放人民运动的双重压力,无法恢复战前的殖民统治。在双方之间,为了确保战争不受阻碍,欧洲殖民国家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向殖民地人民作出让步。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现象,最终导致推翻了旧的世界殖民制度。

由于英国在战争之初的失败使其失去了其领土和殖民地对英国势力的信任,他们认为英国不再强大,所以殖民地继续提高自己的水准,增强了信心,促进了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发展。面对现实,英国和美国于1941年8月发表《大西洋宪章》声明:尊重各民族自由决定其赖以生存之政府形式的权利。 [2] 随着战争的进行,英国陷入了战争,放松了对殖民地的控制,这加剧了殖民地的离心趋势,殖民地人民对完全独立的需求越来越强。战争期间,随着殖民地的共同努力,他们的反英民族主义情绪也增强了。他们不仅不服从英国向统治者的派遣,而且其他殖民地的抵抗运动使英国人准备不足,民族主义已准备就绪。

战后,尽管英国再次获得了胜利,但民族主义迅速蔓延开来,在英属殖民地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在这种情况下,英、法两国在被迫进行殖民地撤退时采取了尽可能多地去维护自身利益的政策。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在全球扩展自己的势力和范围,客观上对英法的殖民主义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促进和加速了英法等国的非殖民化进程。

2.2. 英国的相对衰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殖民帝国就开始逐渐衰落。两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动摇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基础,殖地人民对英国殖民者者统治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英帝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削弱,由债权国沦为债务国;殖民地有组织政党的出现使民族独立运动进一步发展,在一些殖民地还爆发了武装起义 [3]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开始对殖民地人民的独立要求作出了一些积极反应。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之前,英国对民族主义运动采取分化与镇压两个相结合的政策。

当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无法阻挡时,英国采取了一定的让步措施,对殖民地进行了宪制改革,和它们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在承认这些殖民地获得独立的同时,把政权转移到对英国利益最有利的政权手中,同时新独立的国家被成功地纳入了英联邦之内,建立了一种新的紧密的联系。在苏伊上运河危机之后,英国的非殖民化步伐加快。1952年至1956年在肯尼亚发生的“茅茅运动”使英国政府认识到拖延非殖民化将带来巨大的代价。英国在非洲的大部分殖民地在这一时期陆续获得了独立。在非殖民化的过程中,英国实现了把大部分国家留在英联邦结构之内的目标。但是,西方民主制度未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得到普遍建立,军事独裁成为亚非特别是非洲一些国家的政权形式。此外,英国在撤离殖民地时人为造成的各族各部落间的矛盾给这些国家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3. 英国战后对马来亚非殖民化政策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的英属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了迅速的发展。由于英国重建殖民统治的计划屡次遭受失败,因而转向首先在亚洲殖民地推行非殖民化的方针。

马来西亚,是一个处于东南亚地区中心位置的海洋国家,全境被南海分隔成东马来西亚和西马来西亚两部分。西马北与泰国接壤,南与新加坡隔柔佛海峡相望,东临南海,西部与西南部隔马六甲海峡与印尼苏门答腊岛相望;东马西部和北部濒临南海,沙巴州的东北部与苏禄海相临,东南部与苏拉威西海相接。 [4] 马来西亚海域面积63.78万平方千米,其中内水和领海面积16.1万平方千米,海洋与陆地比例为2:1。 [5] 马来西亚南北连接大洋洲和亚洲,东西通印度洋和太平洋,是两大洲、两大洋相交的十字中心,且西临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及其重要。

马来西亚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橡胶、棕油和胡椒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石油储量丰富,此外还有铁、金、钨、煤、铝土、锰等矿产。盛产热带硬木。原始森林中,栖息着濒于绝迹的异兽珍禽,如善飞的狐猴、长肢棕毛的巨猿、白犀牛和猩猩等等,鸟类、蛇类、鳄鱼、昆虫等野生动物数量也很多。兰花、巨猿、蝴蝶被誉为马三大珍宝。马来亚是英国重要的原料产地与战略基地,并且英国的马来亚政策深刻反映了英国的东南亚政策。 [6]

3.1. 建立马来亚联邦

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日,盟军宣布在马来亚建立军政统治。1945年10月10日,英国政府在国会透露了对马来亚的战后政策。为了整合英属马来亚,建立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行政管理系统以恢复马来亚的经济,英国殖民者策划在马来半岛实行联邦体制。

在接受了爱德华的建议后,英国政府把马来联邦、马来属邦、海峡殖民地所属槟榔屿及马六甲合并成一个整体,称为“马来亚联邦”。随后,英国政府强迫马来亚各州苏丹签订条约以放弃权力。1946年4月1日马来亚联邦宣布正式成立,仍然归属于英国的殖民地,第一任总督由爱德华担任。

《马来亚政策白皮书》中公布了马来亚联邦计划。新联邦将建立一个包括马来联邦、马来属邦、槟榔屿和马六甲的统一的国家,并设立一个中央政府,一个总督、立法和行政委员会,马来各邦将保留他们的地位,但是其统治权力移交给英美王室,新马来亚联邦的所有公民将享有平等的权利,包括允许进入行政部门。 [7] 最后,马来亚公民身份将包括所有人,不区分种族或者信仰。

对英国人来说,不幸的是,宣布成立马来西亚联邦是在一个非常忙碌而又多事的时期。官员的腐败败坏了英国的形象,当地的粮食短缺和低工资激怒了当地居民,他们通过罢工和抗议来表达他们的不满。种族暴力在整个1945年间一直持续着,这通常源自于争夺华人垦民擅自占居的土地。许多马来人看到大量华人侵占了农村地区,已经非常痛苦,现在他们把马来亚联盟视为华人将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先兆。在随后的马来人公开抗议中,所有支持马来人的声音,像原马来亚联盟里的“马来青年民族党”都被淹没了。统治者们由于受到这些抗议的刺激,以及臣民们的批评,他们愿意去反对马来亚联邦。当苏丹们开始意识到,根据拟定方案重建的马来亚,用霹雳州苏丹的话说,“将剥夺大不列颠所承认的各邦苏丹的君主权利,以及剥夺他们自古以来的这个世界”,他们的决心增强了。 [8] 他们抗议麦克米歇尔,并施迫使他们签署新条约,苏丹拒绝新条约的实行,他们提议要派遭代表团到伦敦谈判废除此条约。与此同时,具有影响力的现已退休的英国马来亚行政官员也参加进抗议行列,他们写信给国内各报纸,并到唐宁街请愿。并且在这一计划下,原来间接统治的保护国成为英国的直接殖民地。而新马分离,有助于强化建立一个英国在远东的中心殖民地,并割断新加坡共产党对马来亚的影响,防止华人超过马来人,引起民族骚乱。

尽管出现了上述事态,但是英国政府仍积极争取立即实施马来亚联邦,便于英国军事行政部门可以撤出,该部门自日本占领结束后一直接管马来亚。但是,当马来亚联邦于1946年4月1日成立时,英国人没有想到一开始就遭到马来人有组织的强烈抗议,在拿督·翁·宾·沙法尔的领导下出现了新的政治力量。在1946年3月,他推动召集全马来亚大会在吉隆坡召开,共有41个马来人协会(包括马来青年民族党),大约200名代表与会,它通过了一项决议,成立新组织将有助于激励全国马来人反对马来亚联邦。 [9] 在遭到强烈的反对下,英殖民政府最后只能放弃马来亚联邦的建议,1948年宣布成立“马来亚联合邦”计划。

3.2. 马来亚联合邦

在1946~1948年期间,马来民族主义者强烈反对英国殖民政府尝试把马来半岛11个州合并成为马来亚联邦的计划,并且马来亚共产党及其他政党和群众组织皆要求民族独立、新马合并。苏丹和贵族领导的大部分马来人民代表本族利益,反对剥夺苏丹权力。

当时,一些马来西亚统治者寻求获得王室的批准,以在种族分化的社会中促进马来西亚人的特殊利益。英国和马来西亚的领导人有进行合作谈判的政治基础。面对马来人鼓舞的民族运动复兴,英国政府必须做出让步。经过英国政府代表和巫统领导人与苏丹领导人之间的漫长谈判和协商之后,马来亚联合邦于1948年2月成立,取代了马来亚联邦,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的分居政策仍然适用。

在新成立的马来西亚联合邦中,高级专员取代总督。中央政府建立了三个理事会:行政,立法和苏丹理事会。苏丹国法院的规则仍然存在,每个州都有一个行政部门和一个立法部门。马来西亚的特权已经得到承认,获得公民身份的新条件也变得更加严格。除了自动获得公民身份的马来西亚人外,联邦还产生了第二代华人和印第安人。其他人必须获得公民身份。显然,英国政府通过出卖非马来人的公民权利来获得马来人政治上的妥协。

3.3. 紧急状态时期

二战后,马来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一直是英国殖民统治的严重威胁。为了削弱马共的力量,在1947年中旬,马来亚橡胶价格下降、工人工资降低,工人罢工的次数明显增多。面对日益增长的罢工压力和对雇主的暴力,他们强烈反对工会,特别是欧洲的种植园主,政府收紧了1940年实施的严格的劳动控制法规。罢工和工人示威被禁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被逮捕和驱逐出境。当局采取了要求所有工会注册的新措施,对执政的工会领导人施加了某些规定,最后,政府遏制了所有工会的罢工和反殖民活动,1948年进入紧急状态后,结束了激进的工会运动。

殖民政府原以为两周内的时间便可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但“紧急状态”直到殖民者从马来亚撤走也没有结束。相反,马共在1948~1949年间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从1949年开始,殖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争取华人对剿共的支持。首先,推行移民新村运动,强迫森林附近所有居民迁居到特别划定的地点,集中建立了600多个新村,其中大部分是华人。企图实行坚壁清野来切断群众对游击队的物资供应。其次,支持华人政党的建立。在英国殖民政府的支持下,在1949年2月以陈禄为首的马华公会成立。最后,倡导种族协调。1949年1月,殖民政府倡导成立马华亲善委员会,后又扩大为社群联络委员会。在当局拉拢华人、争取华人支持的形势下,巫统主席及其创始人达图·翁要求吸收非马来人入党。

3.4. 马来亚的独立

在1949年4月,英国议会答应马来亚独立,第二年3月由首相确认了这一独立。1952年,坦普勒到达那里后,公开宣布他的近期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马来西亚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坦普勒希望削弱并最终摧毁马来亚共产党,他引进了地方选举并使一半以上华人获得公民身份,合并战争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使华人第一次进入马来亚行政部门任职。1954年4月,他宣布大多数联邦议会的席位选举将于1955年举行,从而表明,马来亚正在走向独立。临近1954年年底,马来亚政党的主要领导人被政府任命到战争执行委员会,以便他们能够直接地评估紧急行动方案,摧毁马来亚共产党势力。还有个重要的支持者是巫统主席拿督·翁,他呼吁马来人和“守法”的华人共同采取行动打击共产主义。最终在1957年8月15日,立法会议上批准了独立宪法,并于8月31日宣布马来亚联邦成立。

4. 英国对马来亚非殖民化政策的影响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殖民帝国,英国拥有非常丰富的殖民经验。根据情况的需要,可以采用各种殖民政策,例如分裂和治理。它还擅长利用马来西亚的特殊种族组成来维持自己的统治或将英国的殖民统治扩大到马来西亚,从而为英国的利益引起各种种族纠纷。因此,随着全球非殖民化的大趋势和由马来西亚人民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日益高涨,英国政府对马来西亚的战后政策,既血腥又有协商。

4.1. 激化了马华两族之间的矛盾

战前,英国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将马来人与中国人、印度人分开。因为每个种族彼此没有接触,种族之间不了解,所以矛盾很少。然而,在日本统治时期,城市工商业的大规模破坏,把所有中国人逼到了马来村留下的森林和空地的边缘,迫使中国人耕种土地,导致两个种族因土地问题频繁发生冲突。即使在二战后期,马华矛盾也已经无法调节,经常发生一些战斗。

战后,英国再也无法像战前那样统治马来西亚。为了奖赏中国人,惩罚马来人,英国政府颁布了《马来亚联邦计划》,放宽了平等公民权。这就出现了施慧华人而剥夺了马来人的特权的局面,并引起了马来人对非马来人华人的不满和恐慌。如果放宽公民平等,马来半岛的政治必将由华人主导,马来人也将由中国人领导。结果,马来人反对,英国殖民者改变了政策,制定了新宪法,最终满足了他们的要求。然而,新宪法对平等公民身份的新解释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中国商会发动了一系列罢工等,但没有实现让英国殖民者改变宪法的目标。所以,在此期间,当恐慌,愤怒和焦虑席卷全国时,马来西亚两个族裔之间的局势尤其紧张。后来,英国以数名英国公民在马来亚遇害为借口,于1948年在马来西亚宣布实施“紧急状态”,以镇压马来亚共产党。英国殖民者认为,居住在森林边缘的中国人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食品、药品、信息和其他材料。因此,殖民当局也强行安置了大批华人定居者。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很难将中国人遣返回国,因此英国殖民政府将这些华人移至一个新村庄,以使他们脱离马来西亚共产党。马来西亚共产党的游击战争给英国当局、马来西亚军队和警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困苦,往往导致士兵和将军双双牺牲。因此,他们向中国定居者开火,使中国人经常面临报复。英国殖民者的这一政策加剧了被迫重新定居的中国人与被驱逐的中国人以及马来西亚人民军和警察之间的冲突,也使马来西亚人不断质疑中国对马来西亚的忠诚度。

战后英国殖民主义者分化马华种族以加强其统治的方法加剧了马华两个种族之间的矛盾,不信任甚至冲突,结果,马华冲突已经比表面上的战斗更深了,后来转变为经济,政治,文化和法律斗争,并从少数族裔精英阶层扩展到所有族裔群体。1969年5月13日的种族骚乱,华人被视为对马来西亚的种族充满敌意的对象,伤亡惨重。马来西亚当局还禁止为华人开设中文学校,即使在今天,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之间仍然存在许多矛盾,这是两国人民关系发展的绊脚石。

4.2. 促成了马来亚族群政党联盟的建立

马来联盟计划的实施使马来西亚人能够团结起来,组成一个传达他们观点的政党。在拿督翁的指导下,他们代表马来西亚联邦创建了马来西亚联邦。在此期间,马来西亚种族的政党上台,随后又成立了其他种族的政党以保护种族的利益。

跟随世界各地殖民地独立的时代大势,英国殖民统治者竭尽全力压制和削弱所有反动政治力量,例如庞大的巫统和其他独立政党,以扩大自己的权力。在“紧急情况”发生后,巫统创始人拿督翁于1951年离开巫统。1951年5月20日,英国领导人在吉隆坡组织了选民登记,为通过公开投票选举市议会做准备。此前,独立党提出了多民族政治。他声称代表了三个主要地区的利益:马来西亚,中国和印度。结果,他赢得了很多支持和胜利的声音。由于英国殖民政府的废除,巫统决定与马华党合作,在议会席位与独立党竞争。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华人党领袖与巫统结盟,共同计划马来西亚独立,以防止华裔与马来西亚政治脱节。

在巫统和中国凭借马华的经济优势合作之后,巫统解决了金融危机,并与巫统的政治影响力联手赢得了吉隆坡的立法选举。之后,巫华决定继续合作,并在立法程序的每个步骤中取胜。最后,巫华和印度国大党也赢得了立法选举。印度国大党,马华三国联盟已正式建立。

马来西亚,中国和印度的三边联盟一直持续到1974年,此后,其他族裔党派加入了三边党之中,但这三个主要族裔党派仍然占主导地位。迄今为止,马来西亚的执政联盟仍由它们组成,这在议会选举的发展中国家中极为罕见。马来西亚在保持相对政治和经济稳定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 [10] 如果英国不执行大马英联邦的计划,巫统就不会看到曙光。如果不是因为英国镇压了马来西亚政党,这不会在巫统中造成分裂,也不会与马华党合作组织选举。马来西亚也是少数党由少数党组成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这对马来西亚国家的政治稳定有重大影响,这与英国的非殖民化政策有关。

5. 结语

二战之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些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无力管控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再加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亚非拉大部分国家都相继获得了独立。因此,以英、法为主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迫使从殖民地撤退,实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来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其中英国的非殖民化方针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实行“非殖民化”的原因主要有:殖民地民族主义力量的强大、英国的相对衰落以及英国的现实主义传统。

马来亚是英国实行“非殖民化”方针的一个典型的案例。马来亚从英属殖民地到成立马来亚联邦到马来亚联合邦,最后独立的过程中,每一阶段英国殖民政府都参与其中,表明了英国政府根据形势的变化对马来亚采取不同的政策,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其中,英国殖民政府在实行非殖民化政策时,采用了镇压与分化相结合的方法,既有血腥又有协调。但是英国在马来亚“非殖民化”的实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英国在“非殖民化”这层外衣的掩盖下,试图把旧的殖民主义转化为一种新殖民主义。这种新殖民主义的目的与旧的殖民主义相同,都是继续保持马来亚对英国的依附性,使其殖民利益继续维持下去。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李安山. 日不落帝国的崩溃[J]. 历史研究, 1995(1): 170-171.
[2] 敖春颖. 试析战后英国“非殖民化”的原因[N].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1(17).
[3] 刘德斌. 国际关系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34-435.
[4] 唐慧, 龚晓辉. 马来西亚文化概论[M]. 广州: 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2015: 11.
[5] 龚晓辉, 蒋丽勇, 刘勇, 葛洪亮. 马来西亚概论[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12: 4.
[6] 李云飞. 1945~1955年英法在东南亚的非殖民化政策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7] 龚晓辉, 蒋丽勇, 刘勇, 葛洪亮. 马来西亚概论[M]. 北京: 中国出版集团, 2012: 59.
[8] Smith, S.C. (1995) British Relations with the Malay Rulers: From Decentralization to Malayan Independence, 1930-1957 (Kuala Lumpur, 1995), 67p.
[9] 芭芭拉∙沃森∙安达娅, 伦纳德∙安达娅. 马来西亚史[M]. 黄秋迪, 译.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0: 316.
[10] 廖小健. 英国战后马来亚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J]. 世界历史, 2009(3): 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