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积极心理学对老龄人口的心理影响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on the Aging Popul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ging
DOI: 10.12677/AP.2023.1311615, PDF, HTML, XML, 下载: 148  浏览: 308 
作者: 马国强: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老龄化幸福感Positive Psychology Aging Happiness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较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的国家,面对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使得我国得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缓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引起老龄人口心理疾病的主要根源,提出运用积极心理学去解决老龄人口化问题,要重视老龄人口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找到能够提升老人幸福感的途径,促使老人能够再次参与社会活动,使老年人老有所得、老有所用。
Abstract: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and also a country with a serious aging phe-nomenon, which make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grow slowly in the face of the increas-ing aging popul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auses of mental illness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roposes to use positive psycholog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find ways to improve the happiness of the elderly, and promote the elderly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activities again. We will enable the elderly to gain income and be useful for their old age.
文章引用:马国强 (2023). 老龄化背景下积极心理学对老龄人口的心理影响. 心理学进展, 13(11), 4892-4899.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1615

1. 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尊老爱幼、敬老尊贤的大国,同时也经历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在这一期间,我国在任何领域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普遍提高,随着劳动人口的增长,老龄化人口的现象不可避免。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老龄化问题也接踵而至,在这些问题当中,处于较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心理健康问题。但由于受到二战等因素影响,在20世纪的心理学研究当中,许多研究者大多侧重于消极、负面的问题,且对老龄化人口问题持有悲观态度(罗萌,2014)。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在21世纪以来,开始掀起了一股“积极心理学”的浪潮,这对于如何使老年人获得更加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何释放老年人的心理压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一)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特曼(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Jung)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新兴且研究时间相对较短的学科,其主要研究的是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心理调控能力。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许多研究者主要侧重点转变为治愈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以及治疗患者的心理疾病或缓解痛苦,主要关注的是人的阴暗面。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重新使积极心理学重回舞台,纠正了此前心理学主要关注的阴暗面、消极面的偏向,同时将心理学引向了促进人类和谐发展、追求自身幸福的道路。积极心理学的作用是不仅使在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摆脱困境,解决问题,更是在于使拥有正常心理的人们更好地建立一个不畏艰险、敢于面对的心态。同时,积极心理学强调不仅要研究人的心理问题,也要研究社会所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它鼓励心理学要多研究人类心理的光明面、积极的一面,强调从积极良好的方面对人类心理进行研究,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不仅关注人的心理,更提倡对个体实行更有效、更积极的预防,以此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罗萌,2014)。积极心理学认为,不断地创造积极的精神、积极的品质、积极的内涵,可以让其研究对象感受到积极的心理,从而获得积极的力量,最终帮助人们摆脱心理疾病、战胜心理阴影,使人们过上更加快乐美好的生活。在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积极心理学的用处得以更加广泛,更加适合当下的社会潮流发展。

(二) 积极心理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积极心理学也正在不断发展,在此前积极心理学由于研究时间相对较短,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其科研领域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大多数的研究学者都将积极心理学用来研究青少年人口,而忽视了老龄人口,这导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比较片面,不利于其长久发展。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以一个积极的角度出发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进行指导,也有人本主义对人性的重视。积极心理学是发挥人们心理的潜在能力去提高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美好认识,不仅能够让人们更加积极向上,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能够对社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也能对日后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情绪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今时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和体验、个体层面的积极特质以及集体层面的社会组织系统。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1. 主观层面

在主观层面上,其研究目的是促进人的积极情绪体验、提高幸福感,其内容主要集中在主观幸福感、乐观、希望、爱等积极情绪体验,当人们不断获得积极的情绪,自身也会变得积极向上,对待生活各个方面也都是从积极从的角度去看待,所以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

2. 个体层面

在个体层面上,正因为拥有了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态度也会影响身边的其他人,从而拥有了积极特质。其研究目的是挖掘和激发人们积极的人格特质,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爱和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美感、毅力、宽容、创造力、理想、灵性、天赋和智慧等。

3. 集体层面

在集体层面上,当身边几乎每一个人都拥有了积极特质,那么就会形成一个集体层面的社会组织系统,也就是社会制度。其研究目的是建立积极和谐的社会制度,为促进人们的幸福感,为培养和发展个体的积极特质提供良好的环境,其研究内容集中在责任感、利他、礼貌、和谐、宽容、文明和道德等。

3.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分析

(一) 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人口寿命普遍延长。人均寿命的普遍延长说明了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提高,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先研究它的形成原因,而形成这一原因从本质上看包含两方面:出生率降低和人口寿命的延长。首先,出生率降低就意味着青壮年人口比例的降低,会导致我国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其次,人口寿命的延长会使死亡率降低,也就会使我国老龄化人口比例逐渐增多,最终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胡显海,2022)。而要解决老龄化问题就要深入研究导致出生率降低和人口寿命延长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其主要原因包含三方面。

1. 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基本国策,主要是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和降低人口所带来的经济压力,而这一政策的有效实施是降低我国人口出生率最主要的因素,推动我国新生儿比重快速减少,促成我国实现从高出生率向低出生率的重要转变,国内人口结构从此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经济科学社会的发展,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形成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现象。低生育率、低死亡率是老龄化社会的特征之一,也是造成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原因。我国在2015年开放二胎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改变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所造成的劳动人口年龄结构问题,但即便如此,我国的生育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可见,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2. 家庭成本负担的增加

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使当今社会养儿育女的成本不断增加,其成本几乎占据了整个家庭总收入的一半。家庭的经济负担能力能否承担相关费用成为当代年轻人的重点考虑因素。由于当今社会许多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尤其在互相“攀比”、“内卷”严重的当下,要让孩子们从小就去报各种舞蹈艺术班,放学更是补课到很晚,甚至在假期都要剥夺孩子们的自由,提前去预习下一学期要学习的知识,这当中的每一步都需要时间和经济成本(项鑫,2021)。在如此压力巨大的情况,如果没有父母协助承担家庭负担,那么养儿育女的成本只会越来越大,更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家庭破碎,直接影响了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如此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降低了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使很多年轻人不愿生孩子,从而造成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3. 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促使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就是生育率和死亡率的降低,最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使死亡率有所下降,人口的平均寿命得到延长,从而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

医疗卫生机构的增加、医疗水平的提升,使得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提高了人们有病立即就医的意识,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注重营养的均衡搭配;重视养身和保健,积极参加户外运动。优质的医疗条件、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口寿命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 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1. 人口规模大

根据全国第七次普查结果显示(国家统计局,2021),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8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4%,比2010年提高了0.98个百分点;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13.56%,比2010年上升了1.74个百分点,高龄化趋势明显。2010年~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与上个十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个百分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口高速甚至于超高速增长的时期已渐行渐远,人口零增长乃至负增长的时代则渐行渐近。人口增长变缓,主要是出生率降低的结果,面对着城镇化水平增长、受教育程度提高、离婚不婚率上升等诸多生育水平降低因素的持续影响,相当程度地推迟延缓了生育水平走低态势,由此老龄化现象逐渐凸显,成为我国需要迫切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

2. 人口分布不均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国家统计局,202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最高的地区和最低地区之间相差接近12个百分点,与2010年相比,扩大了5.28个百分点。从整体差异看,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指数从2010年的0.14上升至2020年的0.17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扩大反映了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复杂性。从我国的人口分布上看,人口老龄化地区分布不均,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从中西部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这就导致人口老龄化现象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同时,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中东部与西部之间,人口分布差异较大,特别是农村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由于经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未来我国的农村地区将是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余英华,2007)。

3. 老龄化进展过快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国家统计局,2021),2010年~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与上个十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意味着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机遇期将快速逝去,政策准备期将大为缩短。近10年间,我国已跨过了第一个快速人口老龄化期,我们还需快速应对一个更快速地人口老龄化期。其中,60~69岁成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成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则为高龄老年人口。在1990年时,我国的高龄人口约为801万,到2000年时达到了约1200万,其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6%,由此可以预测出,到2050年,我国的老龄人口将增加到约33578万,其增长速度的进展势头只增不减,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也会导致我国的劳动力供给人口下降,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

4. 未富先老、未备先老

从全球趋势来看,人口老龄化伴随着较高的经济发展程度,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已达到较高老龄化程度的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由此可见,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尚未达到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国家的平均水平,明显存在未富先老问题,未富先老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李宜英,2012)。在人口老龄化的研究领域中,许多学者们达成了一种共识,即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呈现出一种“未富先老”的趋势。

“未富先老”有两种含义:一是老年人他们的个人财富不足,养老压力较大;二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十分发达,社会保障能力和保健体系有待完善,尽管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人口庞大,人均分布差异较大,人均GDP仍然低于发达国家。尽管我国已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基本消灭了绝对贫困,但贫富差距依旧较大,造成了“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现象。

(三) 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影响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老龄化现象问题的出现,已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为它意味着老年人口逐渐增加,青壮年的人口逐渐缓慢,这就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时,也加重了社会负担,许多老年人的抚养、安置问题逐渐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1. 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现象引起了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家庭养老危机加大。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社会养老发展水平较低,养老模式依然以家庭养老为主,这种模式更容易凸显出家庭问题,尤其是子女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养老模式。

当今社会有许多年轻人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大部分年轻人的家庭模式都是上有老人照顾、下有孩子抚养,这使家庭负担逐渐加重。伴随着农村人口流动日益加速,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老人留守现象严重。同时处于暮年阶段的老人,身体和心理状态都比较脆弱,更加需要关怀和照顾,而子女在社会压力下都已自顾不暇,更遑谈对老人的照顾,这些因素对家庭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2. 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的老龄人口比例迅速上升,老龄人口的消费水平、规模和结构对社会消费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根据绝对收入假说,人在年老时收入相对于青年会减少,而这势必会使各类型的消费都有减少的倾向。进入老年阶段后,老年人不仅收入有所减少,身体技能也会下降,他们会对消费进行更合理的分配,使消费结构产生变化。

在医疗方面,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于医疗方面必然投入更多消费,但同时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也会加重老龄化现象。在服饰方面,老年人不再追求时尚,而更多的选择休闲舒适的服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有关老年人的服装行业将会迅速发展,对服装消费结构产生一定变化。在食品方面,老年人更倾向于清淡饮食,相较于年轻人的食物要求有所减少,对我国的食品消费结构产生变化。

3. 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劳动人口的减少,而劳动力是维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老龄人口虽然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但已经不是法定的劳动力人口,只能间接从事劳动生产工作。一旦老龄化现象继续恶化,甚至会直接导致我国经济停滞不前。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但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青年劳动力下降,劳动人口中的年龄结构不断变化,使劳动力供给不足,影响着我国总体劳动生产率,从而间接导致我国经济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4. 积极心理学与人口老龄化的内在联系

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幸福感;而在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中,老人之所以心理出现了问题,最主要是缺乏了幸福感,老人的身心健康、社会活动、社会保障也都与积极心理学息息相关。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积极心理学可以促进老人的心理体验。心理问题才是导致老龄化人口问题的主要问题,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提高老人的身心健康、社会活动以及社会保障。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也可以促进人口老龄化举措的实施(李梦雨,2021)。只有将老年人的心态问题解决了,老年人才有良好的心态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去配合我国有关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实施方案,由此大大解决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一) 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Maslow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指出人类一生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我需求,人类会拥有自我实现的欲望并且会为了实现目标竭尽所能。而对于每个人的发展来说,不同层次的需求对发展起到不同的而作用。他认为,实现自我价值是个体层次最高的需求,但随着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人类会形成更大的需求动机,所以要对人在不同发展时期所产生的各种需求要加以关注。

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在实现过程中也会影响着社会中的消费结构占比,由此带动着消费结构不断变化。例如: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医疗保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等(张璞,郭嘉平,2018)。所以,要充分认识到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认识程度的重要性,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服务配套设施等,以此使老年人老有所依,幸福感提升,能够积极乐观地享受生活。

(二) 内在联系

1. 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关系

很多老年人在晚年缺乏陪伴和关怀,尤其是一些退休的老年人普遍觉得孤独,而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老年人找到生活的目标,形成精神寄托,帮助老年人彻底打开心扉,使其能够积极的去参加各种社会养老活动,与社会保持交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寻找到自己的生活乐趣(唐晴晴,2022)。

2. 形成良好的生命价值观

即使我国已经发展如此迅速,但每年依旧有很多老年人选择自杀,究其根源是很多老年人需要子女的陪伴和关怀,因为他们的生活当中除了照顾自己,基本上只有子女了,而一旦老人与子女发生矛盾,会使老年人对生活失去目标,丧失对生活的信心。“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会经历晚年,不可避免的会进入生命的最后一程。而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老年人形成良好的生命价值观,找到生命中的美好,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内涵。

3. 有效预防心理健康问题

积极心理学对于预防和治疗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有很大帮助。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会下降,此时会更容易疾病缠身。除了身体上的疾病,还有心理上的疾病。给老年人造成心理疾病的主要因素是空虚和孤独,这会导致老年人变得暴躁易怒,也会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甚至引发抑郁症。积极心理学能够有效的帮助老年人调节心理情绪,减少焦虑,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会使老年人对生活和生命重拾信心,配合治疗。

5. 运用积极心理学调节老龄人口的心理问题

解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要从物质方面,如:社会保障、社会养老等经济因素入手,也要从精神方面入手,去调节老年人的心理情绪,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本地养老院的一名独居老人于某,于晚年丧偶,子女又因为工作原因不能经常照顾老人,平时很少参与社区活动,也很少于周围邻居交谈,生活显得十分抑郁。在频繁地看望和交谈中,以“假如你在家中休养你会找谁陪你?假如你生病需要照顾你会找谁?假如你要与人交谈你会找谁?”等问题来审视自己的内心,利用积极心理学引导老人走出阴霾,寻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保持良好的心态、激发对生活的信心(喻梅,2016)。

(一)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我们可以利用积极心理学去帮助老人年回忆起年轻的辉煌时刻,激发自豪、骄傲等情绪体验,耐心倾听他们所讲的往事,鼓励老年人正确看待自己的社会和个人价值,为解决老龄化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心态良好的老年人,去分享自己在晚年时如何积极对待生活的经验,从而改善其他老年人对死亡的不良认知。也可鼓励老年人去积极联系自己的子女,通过微信、电话、短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通过以上的方式可帮助老年人树立一个正确的生死观,减少对死亡和恐惧和焦虑。

(二) 保持良好的心态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一些乐观、幽默等心理品质可以后天学习得到,可以通过自主挖掘并发现自己的潜力,诱导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在解决老龄人口问题时,可以帮助挖掘自身特有的心理品质,形成并保持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要对老年人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想法,帮助树立其信心。同时,可以每天起床和睡前鼓励并肯定自己,这样更有助于挖掘并激发潜力,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保持良好心态。

(三) 激发对生活的信心

当前老龄人的现状,与他们所在的工作单位和生活社区息息相关,会无形中影响他们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同时,工作单位或者生活社区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会使人心情愉悦,只有所在的环境良好,其心态自然而然地变得良好,能够激发出对生活的信心(张也,2023)。同时,要促使老人多参与社会活动,从社会活动中感受到存在感和需要感,对于老人而言,任何得物质财富都比不上家庭美满、儿孙满堂,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也是能够激发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与向往,从而平安幸福地度过晚年。

6. 总结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现象愈发突出,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能够对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可以帮助老年人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会产生出很多突发性事件,因此,老年人更应该学会如何调节自身的情绪,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变得积极乐观,这不仅对于自身有帮助,同时也有益于整个社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21-05-11).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 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qcrkpc/ggl/202105/t20210519_1 817698.html
[2] 胡显海(2022).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视域下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3] 李梦雨, 薛朝霞(2021). 积极心理学理念在老年人善终教育中的运用. 心理月刊, 16(15), 229-230, 105.
[4] 李宜英(2012). 如何正确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6(1), 36-38.
[5] 罗萌(2014). 老龄科学和心理学中的“积极”思潮. 老龄科学研究, 2(5), 47-55.
[6] 唐晴晴(2022).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 结构及城乡差异.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 安徽大学.
[7] 项鑫, 王乙(2021).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原因及对策. 中国老年学杂志, 41(18), 4149-4152.
[8] 余英华(2007). 浅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策. 今日科苑, (16), 250.
[9] 喻梅(2016). 浅谈老人幸福感和积极心理学的关系.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2), 93-94.
[10] 张璞, 郭嘉平(2018). 老龄化背景下积极心理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运动, (4), 139-140.
[11] 张也(202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应对策略——以六安市为例. 经济研究导刊, (5), 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