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本世纪初以来,尽管安然事件警钟长鸣,但后安然时代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造假事件仍时有发生。财务造假直接影响经济秩序,严重威胁经济的健康发展。众多研究将问题的根源指向不当的外部监督和不健全的内部控制所导致的审计质量过低。现阶段,外部监督和内部控制有效性是减少财务舞弊现象的最重要手段,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外部监督和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共同影响。
近十多年来,上市公司存在较多的财务监督与审计质量方面的问题,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等部门不断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一方面,媒体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已经纳入国家监督体系,以规范财经秩序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1] ;另一方面,加强对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财务、会计、审计行为监督,严查财务数据造假、阴阳报告、内部监督失效等问题 [2] 。由此可见,政府、媒体和会计师事务所监督等外部监督力度日益增强,外部监督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影响日益加强。
此外,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企业内部控制的政策已经更新到2022年 [3] ,其主要内涵是为了促进企业建立、实施和评价内部控制,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内部控制审计行为,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众多上市公司提供公司治理方面的规范化意见,引导上市企业公司的健康发展。随着内部控制体系的逐步完善,其在上市公司治理以及财务报表编制方面强大的有效性,被许多企业上市公司所接受,同时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现阶段,外部监督和内部控制有效性引起高质量审计结果的话题引起众多学者及政府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选取A股上市公司外部监督的数据样本,并据此分析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同时加入内部控制有效性作为中介变量,探索其对外部监督和审计质量关系中的作用和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监管机构和上市企业治理提供参考和分析案例支撑。
2. 文献综述
通过检索阅读相关文献发现,学者关于外部监督对审计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审计监督、媒体监督、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监督以及机构投资者监督等方面。虽然大部分研究认为外部监督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正向影响关系,但是也有部分研究发现这两个变量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目前,外部监督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较多,外部监督和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审计质量的共同影响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2.1. 外部监督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国外学者Penn (2012) [4] 的研究得出媒体的负面报道有助于给审计人员以警醒,同时采取更多有效的措施,从而增加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Burke等(2019) [5] 的研究也发现媒体的负面报道有助于审计人员判断风险等级并具备更高的警惕性,加大审计力度,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国内学者叶陈刚(2020) [6] 以2010~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媒体关注度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媒体监督属于外部监督的一种,同样会影响审计质量。根据该学者的研究分析表明正面或负面报道均会改善审计质量。史元(2019) [7] 等研究结论展现出审计师感知和媒体负面报道均会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
2.2. 外部监督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国外学者Hogan et al. (2022) [8] 研究表明媒体监督越发达的地区,其信息透明度越高,以此正向影响了企业的内部可控制有效性。Miller等和Zingales等(2006, 2008) [9] [10] 则认为,外部监督能够有力地揭示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有力的外部监督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
尹一婷(2019) [11] 从外部监督主体的角度研究发现,外部监督提高监督质量可以改善内部控制有效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也属于外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王伟强(2022) [12] 根据研究内部控制现状和问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对内部控制管理的同时也作用,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能够有效地优化内部控制。
2.3. 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国外学者Krishnan (2005) [13] 将审计风险作为切入点,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越有效越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减少错报的可能性,从而使得审计质量得以提高,即内部控制有效性和审计质量具有正向影响,Ashbaugh Skaife (2008) [14] 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从而可以更好的保证审计质量。
刘桂春(2013) [15] 研究表明内部控制有效性也会受到审计质量的影响,越高质量的审计质量越会刺激更严格的内部控制,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反之亦然。王伍岩(2016) [16] 的研究将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融合以发现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强,内奴控制审计错报风险越低,从而两者相融合程度越高对审计质量的提高有着促进效果。
3. 研究假设
3.1. 研究假设
根据公司治理理论,企业的审计质量主要受到外部监督和内部控制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对于外部监督而言,外部监督对企业的审计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内部控制而言,内部控制有效性会受到外部监督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审计质量,具体理论依据及假设陈述如下。
3.1.1. 外部监督对审计质量具有正向影响的假设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外部监督有利于平衡企业治理者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差,减少企业管理者为了提高绩效而虚造财务报表及虚构业务的情况以提高企业治理者对本企业财务信息的了解,从而提高了审计质量;外部监督可以有效使企业的不披露或披露错误财务信息行为变得困难,从而使得财务信息可以变得更透明真实,缩小信息不平等差距,进一步提高了审计质量。舞弊冰山理论认为更有效的外部监督可以发掘出冰山下更多财务舞弊现象,以此提高审计质量。综上,本文提出假设一:
H1:外部监督对审计质量具有正向影响。
3.1.2. 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外部监督和审计质量具有中介效应的假设
根据COSO理论,企业高层领导积极的态度和措施有利于构建健康的控制环境,良好的控制环境可以使得会计监督有着更好的监督环境,并提高了其审计质量。企业内良好的风险评估有利于降低会计监督风险,从而有更好的审计质量。企业内部严谨的控制活动有利于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健康良好地发展,通过整理归纳文献资料得出好的控制活可以对会计监督和审计质量有正向调节效应。企业内部紧密的信息沟通同样可以使企业达到良好的内控状态,从而为监督者提供更多良好的参考,进一步了解企业状态,正向促进了会计监督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有效的监控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善会计监督环境,减少企业内部财务舞弊,使监督者可以高效地获得审计证据,顺利完成审计程序,从得到更高的审计质量。综上,本文提出假设二:
H2: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外部监督和审计质量具有中介效应。
4. 模型设计
4.1. 样本与数据选择
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csmar、wind以及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数据库,且本文的样本数据主要选用2012年~2021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在数据搜集过程中主要剔除以下变量:1) 剔除金融类、保险类的上市公司,主要原因为该类公司的现金流状况及会计处理方式与其他公司存在不同,所以本文不包括这些数据。2) 剔除ST、PT类公司,主要原因为是,因为此类公司数据异常,从而被停止交易,因此所以本文不予以考虑。3) 剔除财务数据缺失的企业,由于在收集数据过程中,部分公司的财务报表等信息披露不全,从而会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因此剔除此类数据。4) 为保证结果不受极端值影响,本文对变量审计费用以及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行两端1%分位点的winsorize处理。最终,通过数据处理后,本文共得到2581家公司共计11,357个样本数据,论文的数据处理过程主要运用excel2021及stata 17.0软件。
4.2.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4.2.1. 变量定义
进行面板数据分析时,一般会设置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中介变量、控制变量。被解释变量指因变量,解释变量指自变量,中介变量一般是在深入探究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路径的时候使用,控制变量是对分析结果有影响的其他因素。本文的变量设置详见表1。
4.2.2. 模型设计
|DA|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是衡量审计质量的指标在模型中作为被解释变量,AF审计费用是衡量外部监督水平的指标在模型中作为解释变量,DIB内部控制指数是衡量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指标在模型中作为中介变量,其他变量含义见变量定义表1。在以上变量设置的基础上,模型(1)构建审计费用与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回归模型,以研究外部监督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同时外部监督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路径仍需深入探讨且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中介效应也需进一步检验。于是构建模型(2),以研究外部监督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并且构建模型(3),以研究外部监督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内同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最终验证内部控制有效性在外部监督对审计质量影响中的中介效应。
外部监督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模型:
(1)
通过观察模型(1)中的c判断外部监督AF对审计质量|DA|it的影响效果,α为正时外部监督对审计质量有正向影响,反之亦然。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中介效应模型:
通过借鉴温忠麟(2022) [17] 的中介效应三步检验法,构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中介效应模型,以此验证内控有效性对外部监督和审计质量的中介效应,并且深入探讨了外部监督力度对于审计质量的作用机制。
(2)
(3)
第一步,结合模型(1)分析审计费用对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系数c的显著性,如果c不显著,则内部控制有效性不具有中介效应,若c显著则进行下一步检验。第二步,模型(2)分析审计费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系数a的显著性,以及模型(3)综合分析内部控制有效性作为中介变量,同审计费用一起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系数b的显著性。在这种a和b同时显著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步检验。第三步,将内部控制有效性加入外部监督与审计质量模型中后,构建了模型(3)。其中
显著,则内部控制有效性在外部监督与审计质量之间起到中介效应;
不显著,内部控制有效性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5. 实证研究
5.1. 描述性统计
为了分析变量间的分布情况,对于本论文的核心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results
表2. 描述性统计结果
通过观察表2,发现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DA|的平均值为0.069,标准差为0.074,说明从整体来看,样本公司的可操控性利润较少,审计质量整体较高,其中最小值为0.001,最大值为0.417,极差非常小,且平均值更趋向于最小值,进一步证实了样本公司审计质量整体较高的结论。外部监督AF用来观测外部监督水平,AF值越高,外部监督水平越高,平均值13.794相对较高,标准差为0.619较低,最大值是12.766,最小值是15.483,极差较小,且其平均值处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整个数据分布比较非常平稳,说明A股上市公司之间,外部监督水平差异较小。内部控制指数DIB是用来衡量内部控制有效性,其平均值是8.02,标准差是2.088,其平均值靠近最大值9.39,说明数据整体分布在8左右,说明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较好;营业毛利率OPR的平均值为0.295,且其标准差为0.294,说明样本公司中的绝大多数企业盈利能力较低,并且通过观察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分布情况,发现其最大值为0.999,最小值为−24.501,极差相对较大,数据分布跨度大,但是,进一步与平均数相比较发现,平均值较接近于最大值,说明大部分公司的盈利能力为正,但是存在盈利能力过低的公司,影响了整体水平。账面市值比BMR的平均值0.612较好,标准差为0.255,平均值处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且极差为1.462较小,说明大部分公司账面市值分布平稳且较好。每股股利变动值CDS平均值0.001较小,标准差0.166,说明整体A股上市公司每股股利变动值比较稳定,极差较大,说明仍存在极差问题。分析流动资产周转率ATO平均值是1.202,标准差是1.026,说明整体而言大部分企业营运能力较低,且极差为20.171,极差较大。且平均值靠近其最小值,说明企业营运能力存在风险因素,大部分企业营运能力较低。净利润增长率NPG、经营杠杆DOL和资本保值增值率RCA的平均值分别是0.253、0.295和1.372,标准差较大分别是11.409、0.294和7.263,且极差均较大,说明该组数据分布较分散且平均值均接近最小值,因此最大数据异常问题严重,特别是NPG,最大值和最小值距离平均值差异太大,可能会存在方差不稳定情况。
5.2. 相关性分析

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表3. 相关性分析结果
***p < 0.01,**0.01 < p < 0.05,*0.05 < p < 0.1。
为了更好地观测变量间的相关性,本文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也可以初步判断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详见表3。该表中的相关系数均是在0.7以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外部监督(AF)于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DA|)具有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说明外部监督越有效,审计质量越高,初步验证了论文的假设1;内部控制指数(DIB)对于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DA|)成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说明越有效的内部控制,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DA|)越低,从而使得企业具有较高的审计质量。营业毛利润(OPR)、账面市值比(BMR)、流动资产周转率(ATO)以及每股股利变动值(CDS)与均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DA|)成负向相关关系。说明以上四个变量越高,企业的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DA|)越低,从而企业的审计质量越高。其中经营杠杆(DOL)、资本保值增值率(RCA)、净利润增长率(NPG)以及市销率(PSR)均与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DA|)成正向相关性。说明以上四个变量越低,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DA|)越低,从而企业的审计质量越高。综上所述,本文模型均无多重共线性,可以进行下一步回归分析。
5.3. 多元回归分析
5.3.1. 外部监督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在通过前文的相关性分析和VIF检验发现,本文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具有严谨性,从而进一步分析外部监督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情况,具体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Table 4.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based on hypothesis 1
表4. 基于假设1的回归分析结果
***p < 0.01,**p < 0.05,*p < 0.1,()中的数值为标准误差。
表4是根据模型(1)衡量外部监督水平的指标审计费用(AF)与衡量审计质量的指标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DA|)的回归结果。其中回归结果显示审计费用对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且相关系数为−0.0025,说明较高水平的外部监督会不利于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的提高,由于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与审计质量呈负相关,从而有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验证了本文假设1,外部监督对审计质量具有正向影响。
营业毛利润率OPR、账面市值比BMR、流动资产周转率ATO以及每股股利变动值CDS均对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DA|成显著负向影响。此影响效果说明当企业营利能力越强,从而企业财务舞弊的动机越小,因此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DA|越低,并且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经营杠杆DOL、资本保值率RCA以及净利润增长率NPG均对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DA|成显著正向影响。经营杠杆DOL测算企业息税前变动率相较于销售额变动率的倍数,从而用于衡量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因此当企业经营风险越高时,企业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会越强,从而使得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DA|越大,直接影响审计质量的下降程度。资本保值率RCA,股东占有的所有者权益越低,其大股东对企业的操控性越弱,从而使得可操控性利润则越低,则审计质量越高。净利润增长率NPG,企业的净利润增长越快,其可操控利润的基数也越大,从而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DA|越大,其审计质量越低。通过观察发现市销率PSR对企业的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DA|的影响为正,但是不显著,不会对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产生实际的影响。
5.3.2. 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外部监督和审计质量的中介效应研究
本文进一步深入分析外部监督水平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路径,从而加入内控有效性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其对外部监督和审计质量的影响。关于中介变量回归分析结果分为模型(1)、模型(2)和模型(3),如表5所示。

Table 5.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based on hypothesis 2
表5. 基于假设2的回归分析结果
***p < 0.01,**p < 0.05,*p < 0.1,()中的数值为标准误差。
通过观察表5,模型(1)中审计费用对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系数c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从而中介效应第一步检验通过;模型(2)中审计费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系数a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同时模型(3)中加入内部控制指数作为中介变量,其影响系数b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系数a、b同时显著,因此中介效应第二步检验通过;模型(3)中审计费用的影响系数
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第三步检验通过。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有效性在外部监督与审计质量之间具有中介效应,从而假设2得以验证。
由表5可知,回归分析模型(2)中外部监督(AF)对中介变量内部控制有效性(DIB)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且系数为−0.1546,表示如果样本公司外部监督水平越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越低,说明外部监督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监督仍然存在问题。其中控制变量账面市值比(BMR)与内部控制有效性(DIB)系数是−0.2344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相关。账面市值比(BMR)测算股东权益和公司市值比。账面市值比(BMR)越小表明企业投资价值越高,说明企业的内部控制越有效。每股股利变动值(CDS)与内部控制有效性(DIB)的系数为−0.3416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相关。企业发展越不稳定,其内部控制有效性也越不稳定。经营杠杆(DOL)、净利润增长率(NPG)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DIB)成负向影响,但是不显著,不会对内部控制有效性(DIB)产生实际的影响。营业毛利率(OPR)、流动资产周转率(ATO)、资本保值率(RCA)以及市销率(PSR)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DIB)成正向影响,但是不显著,不会对内部控制有效性(DIB)产生实际的影响。所以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的时候应该多注意账面市值比(BMR)和每股股利变动值(CDS)。
由表5可知,模型(3)中外部监督(AF)和内部控制有效性(DIB)均对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DA|)的影响在5%和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其中营业毛利率(OPR)、账面市值(BMR)、流动资产周转率(ATO)以及每股股利变动值(CDS)均对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DA|)具有负向影响,与模型(1)分析方向一致。经营杠杆(DOL)、资本保值增值率(RCA)、净利润增长率(NPG)以及市销率(PSR)均对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DA|)成正向影响,与模型(1)分析方向一致。
进一步分析表5中的影响系数,本文通过构建模型(2),发现外部监督对于内部控制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当外部监督力度的衡量指标审计费用越高,企业的内控有效性衡量指标内部控制指数越低,说明企业有着投机取巧的嫌疑,希望通过抬高审计费用以出具较好的审计报告并以此掩盖企业内部控制的不足,因此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监管力还是有待改进。但是本文进一步通过对模型(3)的分析,发现加入内部控制有效性具有中介效应,且其与外部监督均对审计质量产生正向影响,说明只有高水平的外部监督依据良好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二者齐头并进,才能拥有更高的审计质量。
5.4. 稳健性检验
稳健性检验主要需要通过一系列方法来验证所得的结论是否可靠,常见的方法包括变量替换法、补充变量法、分样本回归法、调整样本期以及改变样本容量法等方法,本文主要选择改变样本容量法来进行稳健性检验,通过搜集资料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对企业规模进行了分类,将总资产对数作为企业规模的衡量指标,若ln(SIZE) ≥ 23.05,为大型企业;20.7 ≤ ln(SIZE) ≤ 23.05,为中型企业;In(SIZE) < 20.7,则为小型企业。由于目前中型企业所占比重较高,企业代表性强,本文为了分析以上回归结果的代表性,针对性的选择中型企业进行稳健性检验,具体结果如表6所示。
模型(1)稳健性分析结果显示外部监督(AF)对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DA|)成负向影响,说明该结果与之前的回归分析结果一致,均为外部监督水平越高,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越低,从而审计质量越高,且二者在1%的水平上成显著相关性。模型(2)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为外部监督(AF)对内部控制有效性(DIB)成负向影响,该结果与回归分析结果一致,均是外部监督水平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低,且二者在1%的
***p < 0.01,**p < 0.05,*p < 0.1,()中的数值为标准误差。
水平下成显著相关关系。模型(3)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为外部监督水平(AF)和内部控制有效性(DIB)均对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DA|)成负向影响,与回归分析结果一致,即外部监督水平(AF)和内部控制有效性(DIB)越高,绝对操控性应计利润(|DA|)越低,从而审计质量越高,二者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成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假设1和假设2的稳健性检验均通过。
6.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选取2012年~2021年A股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外部监督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并将内部控制有效性作为中介变量加入,并且得出以下两点研究结论:1) 外部监督对审计质量具有正向影响。通过整理数据以及处理数据发现外部监督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效应,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外部监督对审计质量的重要性,从而使企业实现更稳定的发展。2) 内部控制有效性在外部监督和审计质量之间具有中介效应。通过进一步将内部控制有效性作为中介变量加入外部监督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关系中,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中介效应。同时进一步观察中介变量的相关系数,本文发现外部监督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成负向影响关系,但是内部控制有效性具有中介效应,因此,应该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有效的督促情况,只有二者齐头并进才能获得更好的审计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层面:1) 制定事务所内部政策,规范审计工作。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应该以《审计法》为指导,并结合行业规范,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规章制度,首先,对于审计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细分并进行管理,具体而言,对于审计对象的选择,结合具体情况审慎选择;其次,对于审计过程,事务所首先应该进行系统的规划,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完成;最后,审计师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选择恰当的审计意见,并且审计报告一定要具有真实性、公允性,做到勤勉、尽责。2) 提升审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与专业胜任能力。在审计人员的培训中更新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只是其中的一方面,也一定要培养审计人员的审计素养,比如从始至终都要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与谨慎。企业还可以基于合理的继续教育培养体系以及升职机制引进更适合该企业现阶段发展的审计人才,让他们在这样健全的发展体系中能够持续地为企业发光发热,并且通过这样健全的发展体系,让他们看到自己在该企业中长远的发展。但是对于一家审计机构,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与公正性也是十分必要的,以免发生内外勾结情况,因而监督措施是企业必要的举措。根据事实经验,我认为可以在审计任务开始前让审计人员签署相应的独立性调查表,并且在审计过程中严格把握审计人员的工作进度,比如工作内容和时长的汇报表,同时还要有相应的人员及时审批和回馈。
企业层面:1) 选择适当的审计费用支付方式,提升内外部监督质量。虽然如今法律规定所有上市公司都必须受到外部监督者的监督,目的是为了避免上市公司内部勾结,出现舞弊行为,所以希望第三方独立机构能够给予约束。但是,如今第三方机构都由企业自行聘请,审计费用成为二者之间不可忽视的关联桥梁,从而出现了不少选内外勾结的案例,因此选择适当的审计费用及支付方式是保障审计质量的重要门槛。企业可以通过将审计费用的支付权力移交给无关联第三方实行,比如企业将已在合同中订立的价款首先支付给政府及其下设机构,政府再根据在审计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收取相应的罚款,最后依据相关规定将审计费用以及罚款按比例统一发放给会计师事务所。通过第三方独立机构中断可能发生通过审计费用舞弊的桥梁,加强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也提高了审计质量。并且在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上,以公司成立年份比较悠久的并且行业评价较高的或同行业内使用的事务所为主。只要上市公司严格执行上述建议,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审计质量可以得到保证。2) 增强内部控制管理,提升内部监督质量。对于企业而言,由于企业在进行管理过程中,其内部控制管理对审计质量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应该适当地增加内部监督成本,并且根据企业规模、盈利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等相关指标制定相互契合的内部监督成本。对于内部外部监督同样重要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对于内部外部监督的协同发展,但是介于企业的难以权衡,本文认为可以让外部监督作为主要监督方式。
6.2. 启示与局限
本文利用实证研究法开展外部监督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过程中选用审计费用代表外部监督作为解释变量,选用内部控制指数代表内部监督有效性作为中介变量,选用可操控应计利润代表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并未完全验证假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有效性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共同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