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
A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in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文简称《手稿》)中,尽管书中没有出现“生态文明”这一术语,但却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涉及到许多对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产生冲突的根源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从中汲取智慧。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手稿》进行文本分析,从理论来源、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进行论述。在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对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解读与分析,对于正确处理当代人与自然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等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millennium pla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ecological issues are increasingly receiving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In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 of 1844”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manuscript”), although the ter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oes not appear in the book, it contains rich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deas, in-volving many reflections on ecological issue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the root causes of conflicts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nd how to achiev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hould draw wisdom from it.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method of text analysis for research, and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sources, main content,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manuscript through text analysis. In the context of increasingly damag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terpreting and analyzing Marx’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deolog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rrectly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mporary humans and nature, promot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nd provid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methods for solving ecological problems.
文章引用:龙冰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J]. 哲学进展, 2023, 12(11): 2154-215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1354

1. 引言

生态问题已不是单一国家或地区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全世界大多国家都应积极应对的挑战。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生态问题的解决、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

2. 理论来源

2.1. 对伊壁鸠鲁自然观的合理借鉴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源于他对古希腊哲学的学习研究,研究取得的成果即是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1] 。青年马克思从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出发,对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进行了比较,揭示了他对自然的理解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无论是德谟克利特还是伊壁鸠鲁,都把原子看作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德谟克利特相信原子永远存在,永不改变。

与德谟克利特不同的是,伊壁鸠鲁否定宗教神学,他相信原子是可以偏离直线而运动的,并且在运动中彼此撞击,从而形成了自然。他所提出的原子偏斜运动为自由意志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即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影响事物,对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予以肯定。马克思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对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合理借鉴了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自由意志思想。

2.2. 对黑格尔抽象自然观的批判继承

关于自然观的基本问题,黑格尔在《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等书都有明确的回答。黑格尔从绝对精神出发来解释整个世界,并将精神作为自己终极发展的目标,“绝对的东西是精神,这是绝对的东西的最高定义。”( [2] , p. 393)在黑格尔看来,整个世界不过是抽象概念,自然是从理念中产生的,是抽象的概念的东西。此外,黑格尔打破了以往哲学形而上学的僵化教条,他认为自然界是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会不断变化和发展。马克思在《手稿》一书中批判了黑格尔抽象的自然观,并试图将自然拉回到现实中来。同时,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将辩证法运用于他自己科学的自然观中。

黑格尔的自然观虽然裹挟着唯心主义的外壳,但是黑格尔能从整体出发,运用辩证法考察自然界,这些均为马克思自然观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素材。

2.3. 对费尔巴哈感性自然观的扬弃与超越

费尔巴哈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并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自然观进行了批判。费尔巴哈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人依赖于自然,但是,费尔巴哈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看到人能“化”自然。人虽然依赖于自然,但自然不会主动地满足人,人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加以改造,才能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正是由于费尔巴哈否定人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意义,因此他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在历史观上却是唯心主义的,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捍卫唯物主义立场表示肯定,同时也指出费尔巴哈的自然观是有局限的,马克思认为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肯定了人的实践活动能够对自然界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开始搭建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对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实质性超越。

3. 主要内容

3.1. 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第一,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3] , p. 52)一方面,人的物质生活依赖于自然界。人类所进行的各项活动均离不开自然界的支持,人通过劳动来改造自然界以获得生活所需,劳动工具和劳动资料等所有资源均取之于自然界,如果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了人类进行劳动实践的对象,就无法生存。另一方面,人的精神生活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的一切,对于人类来说,不仅具有物质价值,而且具有精神价值。人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即精神需求,而人类进行精神创作的素材也是来源于自然界。人们把自然界中的自然物当作自己的感性对象,从而进行科学研究或者是一些艺术行为。经过了人们的这些感性活动,这些自然物便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它们给人类提供了欣赏和陶冶情操的价值,变成了人的精神食粮。没有了自然界,人类便无法进行精神创作。因此,离开了自然界,人类便无法生存和发展。

人类来源于自然、依存于自然,其行为又反过来影响自然。自然界和人类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善待自然界就是善待人类自身,伤害自然界便是伤害人类自身。

3.2. 人与自然的对立分离

马克思在《手稿》阐述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原本是和谐共生的,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出现,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出现了矛盾冲突。因此,若要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要对异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是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4] , p. 51)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实践作用于自然界创造出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仅凝集这自然界的原材料,也凝聚着工人的辛苦付出,本应全部属于工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工人只得到了其中一小部分,并且是刚好满足生存所必要的那一部分,其余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并为资本家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以更好地开始新一轮的压榨工人。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与自然开始产生冲突。原本劳动产品应属于工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越不属于他的东西就越多。工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不断地开发自然界,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得更多的劳动产品,对自然界采取漠视的态度。在资本的支配下,工人越是毫无节制的掠夺自然界,自然与人的矛盾冲突就越多。

第二,工人同劳动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劳动原本是应使人感到快乐和幸福的,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分工和交换的出现,劳动成为了商品。一方面,资本家总是按照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来雇佣劳动,而工人为了生存,工人不得不按照资本家定的价格出卖自己的劳动。另一方面,工人之间出现了竞争,谁的劳动更廉价,更容易受到资本家的青睐。于是,工人越劳动,他们越贫穷,也越压抑和痛苦。由于劳动变得不再快乐,作为劳动的对象——自然界也必然会被工人更加无节制地践踏和掠夺。

第三,工人同自身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 [3] , p. 56)在《手稿》中,马克思谈及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指出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就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由于异化劳动的出现,导致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人不再具有类本质,劳动变得不再是自由自觉的,类本质仅变成了维持生存的手段,从而,人与动物的区别也就消失了。人像动物一样,只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忘记了自己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劳动实践进行创造,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取而代之的是人与自然的对立。

第四,人与人之间的异化。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同自己劳动实践相异化,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最终也会导致人与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不断地对工人进行压榨。“凡是工人做的对自身不利的事非工人都对工人做了,但是,非工人做的对工人不利的事,他对自身却不做。”( [4] , p. 64),资本家与工人的利益不一致,人与人出现异化,整个社会都极其冷漠,人与人不再友爱,而只有冷冰冰的利益。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折射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只有人对自然无情的开发和无节制的掠夺,这反过来又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人、自然和社会均处于无序且紧张的状态中。

3.3.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原本是和谐相处的,由于异化劳动的出现,导致生态失衡。但是,异化劳动并非一开始就存在,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究其原因,便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导致异化劳动的出现。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资本统治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不消灭私有制,人与自然便无法和谐发展。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共产主义最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共产主义社会,人能够恢复类本质,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并对自然的认识会更加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不再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人与自然的矛盾得以解决,这时,人与自然成为了真正内在和谐的有机统一体,实现了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

4. 时代价值

4.1.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生态出现了问题,说明人自身的价值观、生产生活方式等出现了问题。因此,要想保护自然,就需要注意到人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开始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存在问题。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种是从人类的利益出发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另一种是完全顺应自然的“自然中心主义”思想,这两种思想都较为片面,正确的思想是自然和人类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和谐共生的关系。我们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并将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然界在发展中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客观规律,因此人类应当在自然规律的指导下进行具体活动,而不能将自身意志强加于自然规律之上,违背自然法则,必然遭到大自然的反噬。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指导我们的行动,才能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互利共赢。

4.2.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面对由于生态破坏导致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无疑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在绿色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我们仍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不断满足人民在生态文明方面的新期待。人民的期待得到满足后,又会支持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互利共赢。

4.3. 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

在马克思看来,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但是保护生态并不是反对发展生产力,发展要把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不断努力促使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生态良好与生产发展的良性互动。人类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是可以兼顾保护自然界的,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在根本上并不是对立的。要在发展经济时遵守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保护生态系统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进行分析,指出人和自然是共生共存的有机体。在那个年代,马克思已意识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虽然今天跟马克思当时所处的那个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穿过百年依旧展现出它的科学性,依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我国要将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思.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M]. 贺麟,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1.
[2] 黑格尔. 自然哲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