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民》中的生态主义解读及美学探索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nd Aesthetic Exploration in Earthling
DOI: 10.12677/ARL.2023.124058, PDF, HTML, XML, 下载: 146  浏览: 205 
作者: 陈 蕾: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生态主义生态美学《地球公民》Ecologism Ecological Aesthetics Earthing
摘要: 生态美学是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状况下提出的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状态的存在观。生态美学的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且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对于环境和地球上动植物的保护和科学的进步带来向大自然的索取,二者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本文则以《地球公民》这部纪录片为切入点,分析生态主义的整体思想;摒弃人类为中心的狭隘思想,剖析人类现如今面临的生态危机,为每一种价值在环境体验和认识中所做的重要贡献以及其中的美学探索。
Abstract: Ecological aesthetics holds that given the conditions of the economy and 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Man, nature, and society can attain dynamic balance and harmony. Since the earth serves as our place of residence for existence, the creation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has historically been in-evitable. Demands from nature have arisen as a result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earth’s creatures, and plants, as well as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heir connection has grown strained. This essay uses the film Earthing as its jumping-off point to examine ecology as a whole. Abandon the limited human-centered perspective, examine the ecological crisis that humanity is currently experiencing, and 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each value’s re-lationship to the environment.
文章引用:陈蕾. 《地球公民》中的生态主义解读及美学探索[J]. 艺术研究快报, 2023, 12(4): 344-351.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3.124058

1. 引言

地球上并非只有人类一种物种存在,成千上万的其他生物与人类一同演化并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然而,人类常常将其他种类的居民或生命对待得如同对待其他物品一样,这便是所谓的物种歧视。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一样,物种歧视是一种偏见,或者说是因为私利而采取的不公正态度。为了自身种族的利益而欺凌其他种类。无论生命的本质如何,平等的原则要求:一个生命受到折磨,就意味着所有生命也承受同样的痛苦。权力的持有者控制并剥夺弱者,或许人类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动物或地球居民。

生命具有共同的本质,只是外表不同而已。如果我们只是因为动物不如人类完整,或者它们的形态不及人类俊美而贬低它们,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不能用人类的标准来评判动物。在一个比人类更古老更完整的世界中,它们发展得非常精巧和完善。它们天生拥有超强的感知能力,这是我们人类已经丧失或者从未拥有过的。它们属于另一个领域,只是与人类一起被困在生命和时间的纷扰中,共同经历地球的辉煌和苦难。生态主义对于尊重自然界生物、肯定自然生物存在价值和权利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绝对追求动物与人类的平等,以至于危害人类生存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人类已经走出自然界,具有主动性和历史性,人类和动物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但并不是完全平等。生态主义对于尊重自然界生物具有重要意义,其强调的是生物的互相依存和共生关系,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人类自身,也要尊重和保护其他生物。生命的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存之道和适应机制。动物作为地球上的重要成员之一,虽然与人类有所不同,但其存在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样值得被尊重和保护。虽然它们的外表和能力可能与人类不同,但它们在追求生存和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智慧和耐力。综上所述,本文以《地球公民》为主要探讨对象,解读其中的生态主义内涵,并进行生态美学上的探索。

2. 生态主义

从20世纪中期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因此开始进行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美学应运而生。生态美学包含了新的美学观点,其中以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作为其哲学基础,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也是美学学科的当代发展。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体现了新人文主义精神。生态美学涵盖了生态本真美、生态存在美、生态自然美、生态理想美以及审美批判中的生态维度。

在西方,以海德格尔的“四方游戏说”为代表,这恰好是海德格尔受到中国道家思想影响的成果。因此,生态美学必将开创中西美学对话交流的新时代。生态美学将重建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和谐共生、平衡互动的审美关系作为美学思考的核心 [1] 。关于生态主义的定义在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说法,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生态美学仅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广义的生态主义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自身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大部分学者更倾向于广义的生态主义。生态美学的发展延续了存在主义哲学时期的思想,并融入了新时代的生态哲学思想。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逐渐消除了文学中代替客观现实的理念,反对了唯心主义观念化的趋势。20世纪初的尼采、胡塞尔、萨特以及马克思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开辟了存在论的哲学道路,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追求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美学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相互矛盾,又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虽然西方文化的基调是“以人为本”,但近代也一直呼吁回归自然,比如梭罗的《瓦尔登湖》和西方早期的自然主义都关注了自然和生态的和谐问题。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中心主义不断膨胀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从相对和谐向尖锐对立演变的过程。人类的精神生态同样遭遇到空前的危机。在西方现代性的导引下,无论是亚洲还是非洲正在走向“理论翻新时代”和“肉体体验时代” [3] 。

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工业化的普及和环境污染等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引发了人们对大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思考。随着20世纪中期以来生态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美学关系。因此,生态美学的兴起基于对人类命运的共同关怀。生态美学将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美学思考的核心问题,并将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平衡互动的审美关系作为最高的审美尺度和根本的价值理念 [4] 。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摒弃了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转而认识到人类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应当追求和谐共生的思想。生态美学的提出还比较新,始于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个新兴的美学思想,它的基本性质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将生态美学与实践主义结合起来实施起来比较困难,研究也还未深入展开,因此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学者之间的分歧。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2]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近期,日本的核废水排海行为引发了社会上广泛的关注与担忧。日本政府的决定对于海洋生物和地球环境的长期影响是巨大的,它所带来的破坏势必是毁天灭地的。这种广泛的环境污染将给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破坏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

3. 纪录片《地球公民》内容介绍

导演尚恩·曼森耗费五年时间搜集证据和拍摄录像,创作了纪录片《地球公民》(Earthlings),该片于2003年在美国上映 [5] 。该纪录片分为五个部分,旨在向观众展示动物为人类提供服务的方式。

3.1. 宠物

动物最常见的服务人类方式就是陪伴人类。在养殖场,动物被专门繁殖以出售给宠物店或其他买主。它们生活在肮脏拥挤的环境中,没有兽医照顾,也没有社会关怀。对于那些被过度繁殖而被抛弃的宠物来说,它们后来流浪街头。由于收容所财政困难,不得不使用毒气室取代人道安乐死。宠物们被闷在里面,大约需要20分钟才能死去,这是迄今最残忍且最痛苦的死亡方式;然而从程序上看,这是最廉价的选择。

3.2. 食物

动物在屠宰场的遭遇只是弱肉强食的大乐章中的一小节。人类拥有庞大的权力,能够决定这些动物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离世。然而,动物们自身的价值在决定它们命运的过程中毫无发挥余地。有人曾说,如果每个人都亲自杀死一只动物来获得我们所需的肉类,我们可能会转为素食者。很少有电视剧揭示屠宰场运营的真相,或许人们更希望所买的肉来自没有痛苦死去的动物,不愿面对事实。爱默生一百年前曾说过,我们高雅地享用着正餐,而血腥的屠宰场则被巧妙地隐藏在数里之外,这种默契一直存在着。

3.3. 衣物

人类不仅满足于利用植物纤维来装扮自己,还进一步利用动物来增添自身的华丽与奢华。然而,这种追求美丽的背后却隐藏着动物们的悲惨命运。毛皮动物,作为时尚界的宠儿,也遭受着残酷的待遇。为了确保毛皮的完整性与质量,屠宰场常常使用电击方法来杀死这些无辜的动物。在这一过程中,动物们经历着巨大的痛苦与折磨,而我们人类却只为了追求一时的美丽而置之不理。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甚至有些屠宰场采用活剥的手法来制作皮革。我们人类应该深思,追求美丽的同时,我们难道就可以对动物们的生命和福祉视而不见吗?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对待动物的方式,去追求一种更加人道、可持续的时尚理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追求美丽的同时,让动物们也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3.4. 娱乐

为了追求娱乐和快乐,人类却选择了以其他生命的痛苦为代价。马戏团作为一种受欢迎的娱乐形式,却隐藏了许多伤害动物的行为。驯兽师们以打骂、伤害和刑罚来控制和训练动物,让它们服从命令。在驯象的过程中,驯兽师使用铁钩刺入大象的腿部,这种残忍的做法以及常态化的使用,震惊了许多人。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为何要以此为乐?难道我们只是因为快乐而不惜伤害无辜动物的生命?动物作为地球上的一部分,同样有着生命的权利和尊严。人类作为高级智能生物,应该更加尊重、保护和关爱其他生命形式。我们应该寻找替代的娱乐形式,来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同时尽可能减少对动物的伤害。

3.5. 科学实验

最后,动物也同样会被应用于活体解剖、医学实验和军事研究等科学研究上。动物在科学研究中需要承受解剖、切割、药物试验、撞击试验、病变、辐射等等伤害。1985年,因为活体解剖而死亡的动物在全球范围来说大概每天40万,并且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其实,在动物身上做试验不仅危险,还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并且会妨碍临床的研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哪里有屠场,哪里就有战场。无知,是种族主义者首选的托词。痛苦和苦难本身是坏事情,应该被阻止或者减到最低程度,不管是何种种族、性别或者种类的生物遭受痛苦,我们都是鲜活的生命。它与我们一样,也是活生生的。非常具有讽刺意味,我们只看到了人类对这些非人类衣食提供者的完全蔑视,事实上,我们已经践踏和撕裂了这些道德准则,现在我们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后果。

4. 《地球公民》中的生态解读及美学探究

生态美学是直面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美学转型,是在充分吸收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基础上、针对审美活动的特殊性及其文化功能所进行的美学重构,其目标是让美学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地球公民》从五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动物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命形式,在人类的各个生活方面为我们服务的方式。本节内容会对纪录片中的生态现象进行解读,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学以及该纪录片对于我们的生态启示。

4.1. “动物作为宠物”的生态解读

动物被作为宠物服务于人类,并向人类提供陪伴的情绪价值。但是宠物繁殖产业背后,是人类利己主义和金钱至上,对动物生命视为草芥的不尊重与漠视。现如今,后院宠物养殖成为宠物繁殖的主要模式,由于后院宠物靠薄利多销生存,所以必须要控制成本,提高产量。例如,饲养员会给雌性打催卵针促进生育数量,但是这一举动对母体的伤害也很大。当母体生育出现问题,考虑到经济因素,这些动物会被送去屠宰场甚至直接遗弃到野外。从生态主义上看,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促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忽视动物给我们带来的陪伴、漠视我们人类本身在食物链的制高点上对动物生命价值的随意夺取。从生态主义和相关的美学思想来看,对于大自然,我们需要逐步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在思想上的影响,这并不是为了追求等级上的绝对平等而放弃人类自身的发展,而是出于悲悯之心,共同感受众生的苦难,减少在对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对其造成的破坏。即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我们需要意识到大自然中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内在的价值,不应将它们仅仅视为人类利益的工具。在生态上看来,人类过度的自我中心化将其他物种视为人类种群的附庸;生态美学主要在人的生命之上去构建对大自然及生态环境的爱护与尊重,其为生态美学的主要表现。

4.2. “动物作为食物”的生态解读

当我们去超市或餐厅购买肉类食品时,很少会想到那些动物在它们被煮熟、烤烤或炸制之前,经历了什么样的命运。著名的摄影师安德鲁·斯考伦(Andrew Skowron),利用毕生的精力来记录人类对动物们犯下的所有伤害。图片中动物们的眼神无疑充满了无助,但却丝毫没有人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内心。即便看着它们的无辜眼神,人类依旧能够无动于衷。因为人类随时可以掌控它们的命运,自从动物们出生以来,它们的命运就已经被安排,作为人类口中的食物已经成为动物们的最终命运。《地球公民》影片向我们展现了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口腹之欲,动物必须要遭受以下的一切痛苦:branding (烙印)、dehorning (跺角)、captive bolts (射钉枪)、knocking boxes (撞击筒)、kosher slaughter (犹太式屠杀)等等。在生态主义中,“生”这一概念被反复提及。《地球公民》影片也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道理,即“它与我们一样,也是活生生的”。我们必须去学会感同身受,必须学会从它们的眼睛去读懂、去感知作为有活力的生物,它们的生命是一样有价值的。人类常常以自己为中心,忽视了其他生物的存在和需要。反观泛灵论,其称大自然中的每一样事物都有其灵魂及与人类一样的尊严,值得我们付出尊重和保护。其深层次的哲学观点是关于“人类中心主义”和“泛灵论”的对立,即人类应该承担起对地球生命体系的责任,同时尊重其他自然生物的独立精神和内在价值。这种观点告诉我们,我们要摒弃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以一种平等而谦卑的态度对待其他物种。尊重每个物种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责任,也是生态美学的集中体现。当我们学会去感受和体验其他物种的存在时,我们的审美观也会发生改变。我们会发现,所有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美和智慧,它们的存在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予我们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体验。正是这种感同身受的理念,让我们与自然建立起更为亲密和谐的联系。

4.3. “动物作为衣物”的生态解读

无视毛皮动物所处于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中,仅是为了给予人类一时的美感。这一行为对动物伤害集中体现在:1) 活剥和电击动物对其生命的虐待;2) 皮毛大衣的经济价值导致毛皮动物被过度猎杀。没有一种物种,生来就是要取悦其他物种的。迄今为止,人类在社会中仍然摆脱不掉的是与生俱来的兽性,我们从动物身上能看到丝毫不加掩饰的自己,这一点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人类就是这世界万千动物之一,人类并没有资格肆意掠夺动物赖以生存的资源、压缩其他动物的生存空间,随意取舍动物的生命。在动物身上,我们应该知不足,并且学会谦卑,学会敬畏。

从生态主义的动物福利论角度来看,个体的利益应当得到平等考虑。如果一个存在物能够感受苦乐,那么拒绝关心它的苦乐就没有道德上的合理性。绝大多数动物都是有感受能力的,因此它们也应该拥有相应的利益;这些动物因而具有道德地位,应得到道德关心和“被考虑的平等”。生态主义的生命中心论认为:尊重自然是一种对待自然的终极道德态度,应当将所有有生命的自然物看作具有“自身的善”因而具有固有价值的存在物。一个拥有固有价值的存在物应该得到道德关怀。在生态系统内,自然客体和人类一样具有独立的道德地位和同等的存在和发展权利。人类应当担当起道德代理人的责任。生态论是整体主义的,它不仅承认人与自然客体之间的关系和自然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且把物种和生态系统这类整体视为拥有直接的道德地位。

4.4. “动物作为娱乐手段”的生态解读

除了上述对于动物的不尊重之外,人类还会歧视动物的生理特征,将其视为一种娱乐的工具。作为野生动物,生来就应该在大自然里迁徙,捕猎,生儿育女。而动物园、马戏团的动物们却被剥夺了权利,它们这辈子可能都没有看过一眼野外的草原或森林。常年的圈养生活让这些野生动物压力巨大,甚至很多动物患上了疾病,但是人们假装视而不见。当马戏团的动物们年纪大了再也表演不动的时候,它们无处可去,而结局一般都是被遗弃或是被送往屠宰场。

没有动物天生会喜欢做出各种动作。虽然许多马戏团都声称它们训练动物用的是积极的方法–用食物奖励,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马戏团训练动物一般都是被棍棒击打或是干脆断食来逼迫动物就范。利用动物作为娱乐手段的产业链背后是无数个无辜的野生动物成为了牺牲品。《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一书中,作者通过系统走访中国的几十家重点动物园,通过历史性的对比,向我们传递了动物园应该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类对濒危动物的帮助以及动物自身的尊严;体会到大自然赋予他们与生俱来的、非凡的能力,它们的高贵与智慧,同时感受到我们人类的不足。

另外,我们从动物的身上发现仿生科学进步的良方,发明了飞机、雷达、防毒面罩、桨、锯子、人工冷光等工具,其利于人类创造更舒适的生活,但是人类却对动物的生命价值忽视与蔑视。我们从远古进化至今,也不过万年的历史,我们凭借我们高度的文明,凌驾于整个大自然之上,得到的必然是大自然的反扑。从生态主义的角度看来,自然客体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不依赖于其对人的用途。自然也是价值主体和权利主体,人与自然之间是平等关系。人绝对不是自然的主宰者或中心。人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生态主义视野中的人的价值观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这种新的价值观对重新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新型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5. “动物作为科学实验对象”的生态解读

为了研究开发药品,人们普遍使用动物身体进行动物实验以寻求影响人类生物系统的变体性质。实验中的动物被强迫被消费,被单独关押,被剥夺食物、睡眠和水,被长时间的身体束缚,被施加伤害、烧伤、割伤、伤痛和创伤。但是,由于动物和人在机体上的差异,动物试验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人类的实际治疗。动物实验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动物和人类具有许多生理与心理学上的相似性,动物也会感到疼痛与恐惧。根据研究数据表明,许多动物的生命在试验中被浪费,并且实验的失败导致了动物非常痛苦的死亡。

生态主义认为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近代以来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上的工业文明的崛起及其发展模式,而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超越就构成我们摆脱全球生态危机的切实出路。面对科学的进展却在错误的地方寻求答案,进而剥夺动物的生命的做法不具有伦理正当性 [6] 。生态主义是一种价值观,而不是基于一种实用主义或者功利主义的计算与优化。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从地球上第一个细胞进化而来的,四十亿年的进化塑造了他们的身体、行为以及所有的特质。换句话说,他们的一切都蕴藏着四十亿年以来的悠久且神圣的历史。他们不但携带着无穷的信息,确切地说,他们本身就是信息。整个大自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我们通过人的理性,建立一种现代整体观的生态中心主义,即人类和其他自然生物取得一种和谐的平衡状态,互济共存。

4.6. 生态美学探究及启示

《地球公民》中“公民”一词的概念充分展示了生态美学的思想,即对地球上确定的基本权利的一般性的主体的肯定。它们是地球公民,动物和人类有同等的权利。另一方面,生态美学不仅仅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是真正的生态主义。即人类不仅仅应该站在一般生态学的立场来对待自然,更应该按照生态美学的立场来对待自然。把大自然当做有生命,有灵性的主体来对待,把人对自然的审美当作最高的生存境界 [5] 。然而,我们要避免走向反人类主义和泛灵论的极端。《地球公民》纪录片也并非要唤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而是在生态角度的层面上阐释了动物作为地球上的物种理应受到更加公平、更富有道德且尊重的对待。生态主义强调对自然生物的尊重与关怀,认可它们的存在价值和权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实质性否定以人为本的原则,走向自然中心论的极端。生态主义不是追求人与动物完全平等,而是强调在保护和尊重生物的同时,确保不危害人类的生存。因此,为了真正创造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环境,我们需要将思想从人类主义中心转变为生态中心主义 [7] 。生态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在尊重和保护人类生存权利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自然环境。这意味着人类应该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国际美学学会会长海因斯·佩茨沃德最近提到,我们需要区分艺术哲学意义上的美学、自然美学的美学和日常生活审美的美学。这实际上指出了当前世界美学研究的重点方向,其中自然美学是其中之一,包括环境美学和生态美学的美学形态 [8] 。目前的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深化生态美学的独特内涵。以更好地应对当今环境危机和生态挑战。深化生态美学的独特内涵需要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发展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同时,还需要探索生态艺术的表现形式,通过艺术的力量唤醒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并激发他们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 [9] 。只有通过深化生态美学,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为后代留下更美好的未来。

在中国的治理中,我们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意味着我们致力于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大自然的保护是我们人类的必要使命,我们破坏自然的同时无异于自毁坟墓。“万物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体与每一个个体紧密相连;自然是个整体,整体内的所有物种休戚相关 [10] 。”这种生态整体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万物平等和相互依存的观点。然而,西方文化中的价值二元论和价值等级制把世界上的事物都分为二元对立结构,并把较高的价值赋予那些处于上面的事物,这种宇宙观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其实质是人类中心主义 [11] 。

《地球公民》纪录片在最后表明:尽管我们试图忽略,有的人把对众生的爱护当作多愁善感,他们正是忽视了人性中最重要而美好的一面。我们应该意识到,自然生物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彼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实现生态中心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只有当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对环境的责任和影响时,才能真正做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行动。此外,国际合作也是实现生态中心主义的重要手段。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12] 。

综上所述,生态中心主义是一种既重视人类生存权利,又注重自然保护的理念。通过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我们可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迈向生态中心主义的道路,为我们自己和后代创造一个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13] 。正如莱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呼吁的一样,对于生命这种客观规律,人类只能遵从而无法控制,甚至是破坏;人类是生命链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可能代替,也不可能离开;人类只有尊重并且维护这个生命链接才能得以生存 [14] 。总之,《地球公民》主要表现出生态美学观与文学观建设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生态观、人文观与审美观的统一。正如曾繁仁曾提出: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是一种生态观、人文观与审美观的有机统一,应该走向生态观、人文观与审美观的结合,实现人的诗意的栖居 [15] 。且生态美学观在哲学上主要体现在对“生”的探究与重视上,所以在“人之生”的基础上对“自然之生”的爱护和尊重,体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生态美学。

参考文献

[1] 曾繁仁, 程相占. 中国生态美学的最新进展及其与生生美学的关系[J]. 鄱阳湖学刊, 2020(5): 6-10.
[2] 周来祥. 生态主义和生态美学[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 158-160.
[3] 祁海文. 走向生态美育——对生态美学发展的一种思考[J]. 陕西师范大学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5): 70-74.
[4] 王岳川.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46(2): 130-142.
[5] 张瑜琦. 《地球公民》: 生者有其权[J]. 中国电视(纪录), 2013(7): 90-93.
[6] 曾繁仁. 生态美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观念[J]. 中国文化研究, 2005(4): 1-5.
[7] 曾繁仁.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J]. 华夏文化论坛, 2007(1): 22-30.
[8] 曾繁仁. 当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美学理论发展[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 140-143.
[9] 曾繁仁. 试论当代生态美学之核心范畴“家园意识” [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3(3): 3-8.
[10] 王诺. 生态批评的美学原则[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0(2): 18-25.
[11] 杜伟华, 张静. 《地球公民》: 唤起人类的生态良知[J]. 电影文学, 2011(16): 52-53.
[12] 杨春时. 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81-84.
[13] 曾繁仁. 试论生态美学中的生态中心主义原则[J]. 河南社会科学, 2003(6): 21-25.
[14] 曾繁仁. 试论生态审美教育[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1(4): 11-18.
[15] 曾繁仁, 程相占. 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建设[J]. 鄱阳湖学刊, 2014(3): 1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