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探索——以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智班为例
The Practice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Taking the Experimental Class of Language Intelligence in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Hun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摘要: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新时代创新人才、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新时代教育长效机制“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着重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从考核激励制度、搭建导师研讨课育人平台和拓展参与主体三个层面对本科生导师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和探索。本文从目前国内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出发,结合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智班的实践经验和育人实效,对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导师制度进行探讨分析,从规范制度保障、搭建稳固的交流平台和扩充师资力量三个方面总结研究了新时代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创新模式、成功经验及改进方向。
Abstract: The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is an important system for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integrity and educating rounded development of people,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new era, and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of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Hunan University focuses on the system mechanism of all-member, all- pro-cess, and all-round parenting, and conducts in-depth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at three levels of the appraisal and incentive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latform for mentor seminars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participation.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the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in China,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al effect of Language Intelligence Class of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Hunan University, we discuss and analyze how to build an effective, and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utorial system. We summarize and study the innovative mod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improvement direction of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from three aspects: standardizing system guarantee, building a stabl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nd expanding teachers.
文章引用:熊翀, 肖佳美. “三全育人”视角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探索——以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智班为例[J]. 国外英语考试教学与研究, 2023, 5(4): 168-173. https://doi.org/10.12677/OETPR.2023.54017

1. 本科生导师制在目前国内的实施现状和不足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推进双一流建设,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专业领军人才的重要举措。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在于强调根据学生自身的求知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能力,在提升学生人文综合素养的前提下,使学生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和采用本科生导师制,贯彻“以生为本”的新时代教育理念,从而实现更高层次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1] 。总的来说,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成果丰硕,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1.1. 制度建设不规范,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

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从西方借鉴过来后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很多高校中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或某些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主要可以从培训、考核、奖励等以上三个环节进行规范和改善。

关于培训环节,导师正式上岗前的培训可以让导师认识到这一制度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身份归属感和认同感,更好地以身立教,立德树人,同时也能在培训过程中提升导师们个性化教育和指导学生的技能,明确本科生导师“导什么”“怎么导”的问题,保证本科生导师制在工作过程中有的放矢,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这一重要环节上是没有系统组织的;第二,我国许多高校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没有构建明晰的考核制度。健全评价考核机制是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核心,高校应明确量化导师工作,设立明确的标准和考核条例,将本科导师制纳入教师考核体系 [2] 。此外,在激励机制上,对于担任本科生导师所体现的工作成果激励较少,而主要依据为科研成果和教学情况,对导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了严重影响 [3] 。

1.2. 师生之间的常态化沟通和科研活动的开展缺乏平台支撑

师生交流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与育人成效紧密相关,现阶段大部分高校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都缺乏稳固的交流平台,缺少明确的文件规定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时长和指导频次。因为交流时间的不确定,造成导师工作开展更具主观性和随意性。同时,由于没有合适的交流平台,导师与学生交流机会少,甚至出现导师和学生互相不熟悉不认识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导师指导的实际效果。

1.3. 师资力量难以满足精细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指导要求

在目前的高校实际情况中,本科生导师制往往无法做到师生间合理的精准匹配和真正精细化的追踪培养。一是很多学校教师数量有限,师资队伍人员相对匮乏;二是由于教师自己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压力,愿意担任本科生导师的专任教师数量不多,另外本科生导师制中对于导师德才兼备的品格和科研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在有限的高校教师资源中,并非所有教师都符合担任导师的条件 [4] 。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师资力量无法满足对学生精准化指导的需求,本科生导师制往往流于形式,制约了导师制的推进和实施。

2. 本科生导师制在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成功经验和实施成效

面对上述困难,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结合工作实际,积极践行“三全育人”视角下的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语言智能实验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全面建立形成了特色明显、内容完整、机制清晰的本科生导师制育人体系。

2.1. 本科生导师制在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实施经验和特色创新

2.1.1. 制度层面,名师导学,建立四年一贯的班导师制

学院从一年级起为语智班每一位学生配备一对一结对帮扶指导的学院名师,通过一对一追踪培养、一对多动态共建、多对多开展活动的形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同时从学院整体层面建立制度,规范导师队伍建设和实施要求,制定督查制度、例会制度和评价体系等,对导师的岗位性质、工作任务、相关待遇以及选聘条件等作出具体规定 [5] 。

此外还建立了标准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优秀导师和导师团队的管理评选办法,切实更好地发挥先进导师的榜样引领作用。此外,把导师师德师风、指导精力投入、培养学生成果等纳入评价指标,将导师自评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对评价突出、育人实效突出的导师进行荣誉表彰,给予其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导师育人积极性和主动性 [6] [7] 。同时利用全院大会的线下形式和院校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介,对导师辛勤育人先进事迹进行宣传表彰,强化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2.1.2. 平台层面,创新思路,搭建学院特色导师研讨课程交流平台

为解决学生与导师之间常态化沟通难以实现和科研交流活动缺少平台的问题,学院积极创新搭建了“导师研讨课”交流平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按照“语言专业课程第一课堂、导师研讨课第二课堂、社会接轨第三课堂”三类课堂相互渗透、协同育人的基本宗旨设计和践行了导师研讨课系列课程。

该课程立足于“研讨课”“与君说”“与教授面对面”“见实行”四大板块,通过统计同学们感兴趣的交流主题,联系本科生导师确定具体时间和交流形式,提前发布给同学们通知,采用一周固定2到3次的圆桌对话、午餐会、讲座或线上线下实习等常态化的交流形式达到构筑亲密的师生关系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本科生导师们也可借助这一平台对学生在思想成长、职业规划、学业发展、创新创业、人文素养等方面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教育引导,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其中的特色板块“与教授面对面”延请院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专业研究、学科前沿发展与学生一起交流。通过名师导研,同学们与国内外顶尖学者教授面对面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同学们对科研探索的热情和兴趣,从而树立坚定长远的科研目标和方向。“研讨课”则主要由学院任课教师结合专业方向、人格养成、素质提升等方面开展。“与君说”系列结合升学就业、科研学习、学生工作经验分享等,邀请优秀校友、朋辈学子开设经验交流或主题讲座。“见实行”则依靠校外实习实践渠道及校友相关资源平台,根据学生职业规划需求选拔相应学生队伍,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开展实践引导。

这种“课程教育与养成教育”相融合的导师研讨课制度是我院在人才培养新模式上的一次积极探索。它一方面重“教”,主抓专业知识、语言技能、思维方式;一方面重“育”,主抓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同时更为学生的长远乃至终身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也更好地在学院及学校的育人层面上构筑了双轮驱动的特有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8] 。

2.1.3. 参与主体层面,充分协同联动,组建校内外资源复合型指导团队

学院以本科生导师制度为基准,以导师研讨课平台为依托,充分发挥知名学者教授、学院教师及优秀校友的三方合力,将本科生导师制参与主体从学院专任教师的单个主体拓展延伸到囊括人生发展导师(各院校知名教授学者)、社会导师(社会各界领军人物)、朋辈导师(高年级优秀朋辈学子)和常驻统筹组织导师(学院副书记、学工辅导员)在内的多样化多层次导师团队,有效打造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其中我院本科生导师制中特有的“社会导师”多由在企业或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优秀校友担任,通过“结对指导”,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平台和机会,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的就业方向及社会的需求,从理论到实践的指导给学生上了生动的社会课程,达到了学生、高校、社会三赢的目的。

学院依托这一平台,给学生有效提供了参与校外企业及基地实习、参与科研项目,以及参与外语类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的众多机会,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了专业能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老师引领学生”“学长引领学弟”“校友引领莘莘学子”的多重育人效力,有效打造了学院独具特色的全面育人新平台。

2.2. 本科生导师制在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实施成效

2.2.1. 师生关系全新擘画,全面育人成果丰硕

自我院语智班本科生导师制实行以来,学院育人实效有效提升,具体表现为:学院学子积极进取、勤奋好学,在全校、省级乃至国家级比赛和活动中屡获殊荣,同时心理问题学生数量减少,学生身心得到了全面健康发展;学院学生与导师之间关系整体更加密切,师生间关系融洽、教学相长,学生间朋辈互助、携手并进,学院日益形成了温馨和谐、学风浓厚的良好氛围;此外,学院教师们治学成果显著,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课程思政优秀作品也逐步百花齐放。。

2.2.2. 立德树人实效全面提升,思政教育蓬勃发展

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和导师研讨课学习交流平台,学院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工作实效也全面提升,有效开展了各类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师生交流活动。导师在育人过程中很好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在与学生交流、研讨和授课的过程中也更好地推动了融入式、渗透式的课程思政,使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同向同行,使学生知识学习与成长成才一同收获。

3. 现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改进方向

3.1. 规范制度保障,落实导师制长效机制

从学校、学院两个层面规范本科生导师队伍建设和实施要求。通过成立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系部主任为成员的本科生导师制领导小组,全面协调、管理和负责本科生导师工作开展。同时学院制定详细制度政策,对本科生导师的岗位性质、基本条件、职责要求以及选聘等作出明确要求 [9] 。

此外,还需建立详细的本科生导师考核细则和奖励制度,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与实绩结合的考核方式。评价由学生调查问卷考评的反馈进行体现,实绩层面则量化考核导师工作投入情况、工作实效等,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考核、评先评优及职称晋升等挂钩,同时,依据考核情况进行等级评定,对优秀导师进行表彰 [10] 。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校友导师制度,给为学校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校友进行荣誉表彰,以及完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管理,定期授牌长期合作的重要实践基地,更好地利用好学校及社会资源。

3.2. 搭建稳固的交流平台

完善和搭建交流平台有利于保障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常态化沟通,助力导师制度的真正落实。交流可以以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线上可利用网络社交软件,如QQ或者微信群等,每位导师将所负责的学生拉入群中,就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困惑解答等多个方面进行常态化的交流指导和网格化管理。线下则可以借鉴以上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导师研讨课”形式,利用学校、学院及社会的丰富资源,通过常态化讲座、研讨、午餐会、校外实践等形式以及“语言专业课程第一课堂、导师研讨课第二课堂,社会接轨第三课堂”三类课堂相互渗透、协同作用的特点,培育学生的专业知识、语言技能、思维方式以及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

3.3. 扩充师资力量,纳入校外导师,发挥多样主体的协同作用

各院校可适当加大对导师制的资源倾斜力度,按照学校导师制需求引才、育才,加大教师资源方面的投入。同时,提高导师的奖励力度,从根本上提升本科生导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各高校可适当纳入校外导师,包括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其他各学校学院的名师、学者、教授等,注重加强高校间的合作以及校企合作,实现本科生校外导师联合培养,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高校教师的资源利用率 [11] 。

4. 结语

本文总结了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在国内的实施现状和不足,同时结合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智班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分析了其在制度层面、平台搭建层面以及参与主体层面的创新经验和实施成效,最后从规范制度保障、搭建稳固的交流平台和扩充师资力量三个方面总结研究了新时代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改进方向和建设建议。“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极大的借鉴意义。希望各高校也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探索出符合自身校情的“本科生导师制”,并以此为内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全育人”,实现人才培育质量全面提升和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的全面落实 [12] 。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曹丽. 本科生导师制的完善与实践探索[J]. 贵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3, 31(2): 52-56.
[2] 杨仁树.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内涵、运行模式和制度保障[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6): 58-60.
[3] 李世勇, 卜映雪. 文科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探索——以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J]. 大学(研究版), 2020(8): 24-25.
[4] 吴仁明, 徐荣, 吴周阳. 本科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以成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J]. 教育观察, 2019, 8(31): 3-8.
[5] 邓小龙, 杨希祥, 朱炳杰, 郭正. 国内外本科全程导师制实践研究与对比分析[J]. 大学教育, 2020(6): 44-46.
[6] 武贵龙. 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4): 144-148.
[7] 徐时, 李治. 加强新形势下教师党支部建设与“三全育人”深度融合的机制研究[J]. 高教学刊, 2022, 8(1): 180-183.
[8] 王志远, 田康辉, 姜顺达, 等. 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优化——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功能材料专业为例[J]. 高教学刊, 2021(10): 155-159.
[9] 邬吕忆松, 李莹莹, 尚建辉. 国内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8): 186-188.
[10] 韩志伟, 张瑞雪. “三全育人”背景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建设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26): 33-34.
[11] 张恩祥, 陈雄鹰, 霍罡, 汪昕宇, 彭莹莹. “三全育人”理念下应用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四位一体”育人模式[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20(4): 8-16.
[12] 杨芝, 张传伟, 党蒙. “三全育人”背景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第五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 2022: 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