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应急管理常态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医院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1] 。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到推进医疗卫生体系、健康中国建设,加强应急能力建设,随着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公立医院的发展由“高速的规模式发展”向“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迫在眉睫。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如何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出具体要求 [2] 。2021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以进一步巩固前期改革成果 [3] [4] [5] [6] 。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特别是自2020年以来,公立医院作为应急防控的主战场,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重大事故灾害的紧急医疗救援与救治响应机制和流程经受了严峻的检验 [7] 。政府部门赋予医院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重大事故灾害救治的义务,各级医院如何高效、快速开展救援工作,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7] 。本文通过在三甲评审过程中发现医院应急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加强应急工作战略管理、强化应急知识储备、增加应急演练频率、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注重应急人才培养、提升管理工具应用效果等做法,为健全医院应急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2. 公立医院在三甲评审应急管理督导中发现的问题
2.1. 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多数医院已制定了应急管理相关制度,但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医护行政后勤各不相谋,多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没有主管部门牵头管理并定期督导医院应急管理工作,进而影响了应急处置效率及制度机制的落实。
2.2. 未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
多数医院没有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有些医院虽然设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但是没有有效开展常态化的应急管理工作,发挥应急管理的综合协调、运转枢纽的作用不够明显,在紧急情况发生之时大家处于慌乱的状态。
2.3. 应急演练脚本有待进一步细化
多数医院有编写应急演练方案和脚本,但大多数应急脚本实操性不强,未能明确具体的人员,发生应急事件时,由于工作人员职责不明晰,会出现一团乱的现象。
2.4. 应急培训、考核、演练力度有待加强
有的医院在日常管理中不够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导致员工认为应急管理工作不重要,此外医院制定的应急预案因演练次数较少,未能持续优化,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强,各主管部门年初未制定年度应急培训及演练计划,导致临床医护人员的危机意识淡薄、应急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有待加强,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处置能力不够高。
2.5. 未统筹开展灾害脆弱性分析
有的医院没有组织开展系统性的应急管理培训学习,对应急管理工具的使用不熟练或不掌握,导致顶层设计不严谨或缺失,有的医护人员对重大灾害没有整体概况了解。临床科室及医疗救援队对医院及科室易发的灾害没有大局观,对危害预判能力较弱,不能高效指导科室进行风险排序,不能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演练 [8] 。
3. 完善公立医院应急管理体系对策研究
3.1. 健全应急组织架构
设立院科两级组织架构图。医院成立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为医院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领导指挥机构。负责全院应急工作的决策与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应急管理办公室,是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挂靠在医院办公室。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及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全面掌握突发事件基本情况,加强应急管理纵向、横向联系,确保应急信息畅通 [9] 。医院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下设若干应急专项处置工作组,分别为通讯联络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物资管理组、安全保卫组、宣传工作组等,专项处置工作组具体到人,责任到人,明确责任分工,确保落到实处。详见图1组织架构图。
3.2. 完善并修订应急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应急工作运行机制及保障措施,形成《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工作人员紧急替代方案》《应急物资管理制度》等制度并印刷成册,每科室至少配发一套,明确各部门、科室和员工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不定时通过问卷星等方式检查员工对相关制度的知晓掌握情况。
制定各类应急事件的处置流程图及应急电话、注意事项等,编制成应急手册,确保每科室一份并放置在显眼位置,手册主要包括火灾、人身安全、医疗紧急救治、职业暴露、后勤保障服务、网络及信息系统故障、危化品事故应急处置、医疗设备故障及应急调配等。
统一规范医院应急标识,新增门诊绿色通道标识。各相关科室对科内人员进行培训考核,特别是一些提供对外服务的部门,例如门诊部,需要非常熟悉各种标识。同时,下发急救设施配置图,分批次对各科室人员进行培训,对医院进行片区式管理,AED覆盖全院 [10] 。
3.3. 建立应急管理工作体系
开展院科两级脆弱性分析。医院应急办公室采用KAISER模型,通过风险评估矩阵将灾害医学、脆弱性分析与医院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医院面临的各种潜在的危害进行查找和识别 [11] [12] 。同时,要求各科室利用量表分析、调查问卷、头脑风暴、专家访谈等方式梳理科室风险点,并以此来制定年度应急培训及演练计划。院级应急演练频次详见图2。

Figure 2. Hospital emergency drill frequency
图2. 院级应急演练频次
储备应急救援物资。医院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医务科、设备科、药学部、后勤管理科、保卫科等相关部门协同制定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目录,依据医院承担的政府指令性任务及医疗救援队人员数量,确定医院应急救援物资的数量和种类,汇总成医院的应急物资储备清单,交由运营管理办公室管理。发生紧急事件时,严格执行医院应急救援物资的审批程序,确保合法合规。应急物资由医院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统一调度、使用,任何部门和个人未经同意不得擅自使用。运营管理办公室定期对应急物资进行检查并及时登记,定期对仓库进行督查。
主管部门定期督导、检查。医院应急办制定查检表,定期对各主管部门的应急演练、物资储备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通过“看”、“问”、“查”、“追”的方式统筹管理医院应急工作。各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对分管业务进行督导检查,如:医务科负责医疗紧急救治,后勤管理科负责处理停水、停电、停氧事件,信息科负责处理网络及信息系统故障,设备科负责医疗设备故障及应急调配,保卫科负责消防及安保,运营办负责应急物资管理等。
持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运用PDCA管理工具对医院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根据制度文件制定查检表,细化指标内容,每季度进行指标数据分析及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发督导函至相关科室,要求其限期整改,定期组织“回头看”检查整改效果,然后进入下一个持续改进过程。
4. 讨论与建议
4.1. 加强应急工作战略管理
医院应急工作是一个集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全局性于一身的工作,各要素之间环环相扣。因此,医院应急工作应加强战略管理,通过设定目标,梳理各部门及环节之间的关系,运用系统逻辑思维,通盘筹划,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构建医院智慧应急管理生态圈。
4.2. 强化应急理论知识储备
应急管理工作的高效顺利运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学深悟透应急理论知识,在使用时方可得心应手。掌握扎实的应急理论知识是应急体系高速运转的必要条件之一,医院应定期组织全体员工进行线上或线下应急培训,为全体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应急知识学习氛围。
4.3. 增加应急实战演练频率
应急管理是医院正常运营的最后一道防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各地纷纷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应急管理工作逐步由不受重视转变为相对重视。如果真正提高医院整体应急事件处置能力,还需加大全员应急演练频率,让演练流程及工作内化于心,形成肌肉记忆 [13] 。
4.4.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对应急管理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利用信息系统加持,建立健全医院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保障系统,完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二是要科学储备应急物资,针对应急时间段的特点,做好各类防护物资、医疗器械、特效和急救药品的储备 [14] [15] [16] 。三是要确保储备物资充足,要按照不少于30天的物资消耗量进行储备。
4.5. 注重“防治管”复合型应急人才培养
顺应新形势新背景新要求,加强“防治管”复合型应急人才储备,为人才提升提供绿色通道。公立医院作为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主战场,要依托医院各学科专业背景特色和优势,培养熟悉医院管理、医院物资调配、医院风险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走出应急管理人才储备不足的困境。
4.6. 提升管理工具运用效果
加强医院应急管理策略,确保应急预案的实操性,明确医疗救援队人员名单及应急物资储备情况。完善人员调配机制,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提高应急处置效能。进一步运用管理工具督查制度机制落实情况、预案及人员调配落实情况等,应急办统筹医院应急管理,各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做好相应模块的应急培训、演练及督导检查,各部门定期汇总分析总结并反馈相关科室整改。
医院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医院顶层设计、医院愿景、应急队伍、指挥调度、技术配置、科学支撑等诸多要素和问题集成的系统工程。在公立医院三甲评审过程中发现,应急管理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应急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大部分医院还是以经验积累为主,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持进一步提升医院应急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