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高,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以及中国文化与传播受到了国际的广泛关注。当下,已有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1] 。但是,由于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导致其教学方法及采用的教学策略区别于一般的外语教学。具体来讲,国际中文教育既包括语言教学,即语音、词汇、语法的教学,也包括文化教学,二者相互依托 [2] 。前者使学习者掌握目的语规则,运用目的语进行会话交流。后者则使学习者了解目的语文化,理解文化差异,得体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3] [4] 。
其中,文化教学的内容既抽象又具体。它以一定的文化元素为载体,但元素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又是抽象的 [5] 。教学过程中,具体与抽象的文化内容的教学需层层递进,从具体过渡到抽象,或由抽象落实到具体,从而形成了具有层级性的文化教学 [6] 。文化教学中,既要按照一定顺序完整地呈现具体和抽象的内容,也要对两者进行区分和串联。但是,现有文化教学中抽象内容与具体内容存在分离的情况,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汉语学习者难以将具体的文化形式与抽象的文化概念间建立深入的联系 [7] 。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多媒体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促进了教学形式的转变。同时,也对文化内容的选择及教学形式的创新提出了相应要求 [8] [9] 。其中,中文教学资源是中文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建设是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10]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可视化、动态化将文化的“基座”更好地呈现,以帮助学习者掌握上位文化概念;什么样的文化元素可以作为课上、课下结合的教学资源,以及如何将这类教学资源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亟待考察 [11] [12] 。
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的“文化三角形”理论,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和文化概念构成了文化的完整形态。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是文化概念的基座,并受到文化概念的影响。三者彼此关联,互为依托,同时又呈现出一种文化形态内部的组成因素及其相互影响 [13] 。文化教学中,三者的关联应从“文化产品”到“文化活动”,最后归结到“文化概念”,或从“文化概念”勾连起“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总之,文化形态的三方面要串联起来,使学习者形成清晰的文化认知 [14] ,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

Figure 1. Diagram of culture triangle theory
图1. 文化三角形理论示意图
结合“文化三角形”理论,本文中的“可视化文化元素”指“文化产品”的图形化及“文化活动”的动态化。即利用多媒体技术,以直观方式使学习者了解“文化概念”的物质载体及表现形式,从而更好地辅助“文化概念”的教学。其中,可视化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为图形或图像 [15] 。近些年,文化元素的可视化被广泛应用于标志设计等领域,越来越多国际会议、赛事的标志开始融入中国元素。其中,官方选取的文化元素一定程度代表了中国想让世界了解的文化。通过图像的设计,使其具备审美艺术价值。另外,文化元素的考虑与融入结合了会议内容,与时代精神和当代话语表达相匹配。因此,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中,合理地引入中国元素标志的介绍,并对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在直观了解文化元素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元素的应用情境,更好地理解其上位的文化概念。因而,本文选择中国元素标志作为本文分析的“文化产品”的图形化,即“静态可视化文化元素”。
此外,在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层面,新公共外交强调传播主体的非官方化,注重公众主体回归。强调以平民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全民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所有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依据趣缘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层” [16] [17] 。这种独特的方式推动了“民间文化”的输出,代表了公众视角下朴素、真实的国家形象 [18] [19] 。其中,李子柒具有代表性。不同于传统展现国家形象的纪录片或宣传片,李子柒短视频脱离了意识形态及制度的影响,规避了“工业化语境”。她以民间视角展现了四川一个小村庄“田园牧歌”式的日常生活,个体化地呈现了中国国家形象中的文化形象、人物形象、环境形象 [18] 。在文化形象的建构上,李子柒通过5~10分钟的短视频,以动态的方式,将中国饮食、工艺、节气呈现了出来,满足了“他者”对田园生活的想象 [18] 。在她的视频中,极少有“语言”的存在,而是依托画面、动作、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样的设计一方面降低了由于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失真引起的传授双方误解;另一方面环境背景声和动作同期声的运用又增强了视频真实感和沉浸感,受众仿佛身临其境 [19] [20] 。因而,本文选择李子柒短视频素材作为本文分析的“文化活动”的动态化,即“动态可视化文化元素”。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文化三角形”作为理论基础,将可视化文化元素分为“静态可视化元素”和“动态可视化元素”。通过分析元素中包含的文化内涵,综合探讨其融入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可行性。
2. 中国元素标志中的可视化文化元素分析
首先,依据中国元素标志中文化元素的融入,可以将其分为两类 [21] 。第一类是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的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书法、印染等文化,即传统文化元素标志,如图2所示(可视化文化元素:扇面、云纹、长城、天坛、爵)。

Figure 2. Diagram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symbols
图2. 传统文化元素标志示意图
对这类标志的文化元素及上位的文化概念进行分析,以2014年APEC峰会会徽为例。整体来看,APEC标志由21根五彩的线条组成,代表21个经济体。具体来看,标志的主体造型为“天坛”,即标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根据文化三角形理论,对标志中的文化元素“天坛”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

Figure 3.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Cultural Triangle” analysis of the “Temple of Heaven” in the logo
图3. 标志中“天坛”的“文化三角”分析示意图
其中,APEC会徽反映了文化三角形中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通过可视化文化元素的分析,可以很好地引入“文化概念”,并进行文化比较。首先,APEC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组织,包括21个经济共同体。这21个共同体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彼此的经济发展。而“天坛”是明清皇帝祭祀、祈福五谷丰收活动的场地。从农耕社会对“五谷丰收”的愿景到现代社会对“经济繁荣”的期盼,两者具有概念和意义上的对应。此外,将“天坛”作为文化元素的融入具有象征意义。从古代“天人合一”,借助天坛与上天交流;到当代通力合作,借助APEC会议制定合作发展战略,实现合作共赢。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体现了出来。
第二类标志则结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将民族精神通过现代形式表现出来或通过现代话语表达出来,如图4所示(可视化元素:京剧脸谱、二龙戏珠、永字八法)。对该类标志的文化元素及文化概念进行分析,以2019年篮球世界杯标志为例。该标志的整体设计为京剧脸谱,内部则融入了著名的民间传说“二龙戏珠”,即为该标志的文化元素。

Figure 4. Diagram of culture elements symbols combing tradition and modern
图4. 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结合的标志示意图
根据文化三角形理论,“篮球”与“龙珠”为文化产品;“戏珠”与“球赛”为文化活动。“双龙戏珠”展示的坚持、力量、智慧是文化概念。这些品质是球队获得胜利必不可少的精神 [22] 。两者具有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精神之间的对应,如图5所示。

Figure 5. Diagram of “cultural triangle” analysis of “two dragons playing with a pearl”
图5. 标志中“二龙戏珠”的“文化三角”分析示意图
综上所述,中国元素标志将传统、当代、物质和精神多角度的文化元素结合,以可视化、审美性较强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果对其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拆分,结合相关情境分析其上位文化概念,可以作为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的重要素材。
3. 李子柒短视频中的可视化文化元素分析
按照视频内容,李子柒短视频可以分成美食及传统工艺品制作两部分。纵向来看,视频完整呈现了食物从种植、培育、采摘到制作的全过程;以及日常衣物从棉花的种植、采摘、到布料的纺织、印染与制作,来源自然,又归于自然。
横向来看,美食和工艺品的展示多结合特定主题,如中秋节、春节、上巳节。这种方式动态地将丰富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活动联系在一起。按照视频主题,本文将李子柒短视频分为“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节日”及“传统工艺”三部分,并选取李子柒短视频中具有教学实用性的可视化文化元素进行分析。
3.1.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先民根据时令、气候、物候等规律编制的一套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李子柒《黄瓜的一生》和《萝卜的一生》系列视频中,标注了准备、栽种和收获的时节。春分时节,播种育苗后,她将黄瓜苗移栽到菜园里,此时萝卜的种子尚未成熟。到了芒种,她便摘取了一些成熟的萝卜籽儿,于处暑时节种到山上。到萝卜收获时已是小寒,如图6所示。
这一系列视频,展示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活动”(如:春分,播种;芒种,收获)。当今社会,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生活的“指南”作用已淡化,但其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元素,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教学中,如果单纯对二十四节气的概念进行讲解,难以产生文化共鸣。通过观看栽种、收获的过程和时节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习者感受不同节气在中国农耕生活中的作用。
3.2. 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会结合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产品的展示,目的是使学习者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具体教学中,文化产品与文化活动占用了大量篇幅,很容易忽视文化概念的教学。线上教学的主流化趋势,使文化活动开展的难度加大。失去了目的语环境,学习者对传统节日的氛围及文化内涵的感受力也会下降。
李子柒短视频中,她在清明节摘艾草,做青团;在端午节包粽子、撒雄黄酒;在中秋节用猪油和面做月饼,和奶奶赏月;在除夕剪窗花、写春联,和家人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如图7所示。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习者可能会产生“文化产品是什么”、“为什么开展这类文化活动”的疑问。以兴趣及疑问入手,引出深层文化概念的探讨,能够递进地将文化形态的外在形式及内涵进行分离与连接。
3.3. 传统工艺
李子柒的视频中,有一个分类叫做“东方非遗传承”,主要展示了蜀绣、印染、绢花等传统工艺的制作。如图8所示,她呈现了一项脱离现代科技的工艺印染,即利用植物制靛染布。其中,印染的主要材料是蓝草,她按照传统的制靛方法将蓝草做成了一罐罐用于印染的靛泥。

Figure 8.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of fabric dyeing
图8. 蓝印花布
靛泥制作完成,便在大锅里煮生布去浆、制作防染浆、绘制图案、浸染上色,最终形成了蓝印花布。十多分钟的视频,她展示了传统印染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时间之美、自然之美、匠心之美。因此,选取此类视频用于文化教学,可以使学习者感受中国传统工艺的奇观,满足他们对传统中国的想象,并与快节奏的社会形成对比,体会传承与传统的力量。
4. 可视化文化元素教学案例设计——以李子柒端午节视频为例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十分丰富,体现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概念。因此,本文选择了四大节日之一的端午节,进行可视化文化元素的应用分析。
4.1. 视频分析
2019年5月,李子柒发布了一个关于端午习俗的短视频,视频时长为6分钟,主要内容如下:
1) 挂艾草。视频中,李子柒采摘箬叶、艾草、菖蒲,并将艾草与菖蒲绑在一起挂在门的两侧。因端午时节虫蛇较多,菖蒲和艾草有特殊的气味,且菖蒲形状似剑,可“斩千邪”。人们为了为驱病、防虫、辟邪,便在门两边挂上这些植物。
2) 撒雄黄酒。视频中,李子柒早起后便在门侧撒了少许雄黄酒。民间认为,撒雄黄酒能使人免受虫蛇伤害。有的地区则是饮雄黄酒,如山东邹平县,人们会在端午早起后饮一杯酒以辟邪。有的地区则用雄黄和水清洗面部,如南京人过端午,会用加入了少许雄黄和两枚鹅钱的清水洗眼,俗称“破火眼”。
3) 戴五色绳。编制五色手绳是部分地区的习俗,寓意祈福纳吉。
4) 包粽子。现代社会,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文化产品。李子柒短视频中粽子的馅料不一,最后包出来的粽子也有咸甜之分,如玫瑰豆沙粽、咸蛋黄鲜肉粽。
4.2. 端午节“文化三角”分析
如图9所示,端午节的文化产品、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因此,本文的应用分仅选取了文化产品“粽子”和文化活动“包粽子”。其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以动态化的方式呈现,供学生了解。另外,本文重点探究文化元素中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其上位文化概念在教案中不作重点展示。

Figure 9. Diagram of “cultural triangle” of Dragon Boat Festival
图9. 端午节“文化三角”
4.3.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课型:中国文化专题课——传统节日
教学对象:中级水平汉语学习者,HSK五级左右。学生已掌握汉语基本的语音语调,能够运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会话交流。
课时安排:两课时(90分钟)
教学材料:李子柒短视频《龙舟枕头粽》(6分钟),课前提前观看。
教学目标:
1) 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概念)
2) 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活动)
3) 了解端午节相关的(产品)
教学重点:端午节的习俗
教学难点: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教学道具:艾草、艾叶、糯米、蜜枣、蛋黄等
文化元素:挂艾草、包粽子、戴五色手绳、喝雄黄酒(可视化)
教学方法:
1) 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
2) 采用直观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PPT、视频);
3) 组织文化实践活动,体会端午节的节日氛围。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5分钟):
师生互致问候;播放幻灯片(粽子的图片),引起学生们的注意。提问班里的学生是否知道图片上的东西是什么?什么时候吃?(如果不知道的话,大致讲解一下粽子是用什么包的,以及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
2) 讲解新内容(60分钟):
①展示: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箬叶”“艾草”“雄黄”等本节课可能会出现的生词,PPT展示相应图片,为接下来李子柒短视频的播放做准备。(5分钟)
②可视化文化元素:学生对端午节的来源有了大概认识之后,播放李子柒关于端午文化的短视频进行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摘箬叶】视频一开始李子柒在山下摘箬叶,暂停让学生思考箬叶是不是包粽子的叶子;【挂艾草】视频继续播放,镜头停在李子柒在房门前挂艾草这个动作,对挂艾草的原因进行讲解(辟邪);【撒雄黄酒】在学生看到撒雄黄酒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雄黄酒的作用(驱蛇);【戴五彩绳】李子柒与奶奶编制五色手绳,说明在端午节戴五色手绳的寓意(祈福纳吉);【包粽子】后面是粽子的制作过程,提醒学生关注包粽子的方法,穿插讲解中国南北地区的“咸甜之争”,为接下来的实践活动和课堂讨论做准备。(20分钟)
③视频播放完毕,给出艾草、雄黄酒、五色绳等图片对学生进行视频内容的提问,使学生将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及相关文化概念进行匹配。(10分钟)
④依据上面内容讲解端午节的文化概念。(25分钟)
由上面介绍的文化元素引出相应的文化概念(为什么要开展这类文化活动)。
例如:介绍民间传说(白娘子端午饮雄黄现原型)——端午多有蛇出没,在家里撒上雄黄酒,可以驱蛇。
3) 实践环节:(15分钟)
学习包粽子,注意包粽子时要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和饮食习惯准备多种粽子馅料,例如有的学生不吃猪肉或牛肉,则可以让他们在包粽子时有其他选择。
4) 复习巩固:(8分钟)
①指着幻灯片上的图片让同学们说出对应的中文。
②让留学生们就喜欢咸粽子还是甜粽子进行讨论。
5) 布置作业:(2分钟)
①课后搜索、了解端午另一个文化活动——划龙舟的来历。
②写一篇自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感想,下节课让学生进行朗读分享。
5. 结语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多媒体技术及各类文化资源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应用的现实性。本文结合“文化三角形”理论,分析了“中国元素标志”及“李子柒短视频素材”中的可视化文化元素。其中,本文将中国元素标志分为“传统文化”及“传统与现代结合”两类;将李子柒短视频按照教学实用性分为“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和“传统工艺”三类,分析其中包含的可视化文化元素。另外,本文以李子柒端午节视频为例,以教学设计的形式,探究了可视化文化元素在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可视化元素分布广泛,多以图形化和动态化方式呈现,具有一定的文化、语言教学价值以及融入教学实际的可行性,希望今后的文化教学中能将其有机地进行融入和应用。
致谢
感谢安徽大学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中国元素标志及其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及其成员为本研究前期工作提供的支持(中国元素标志的收集与分析),感谢安徽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沙宗元老师的指导。本研究于2022年8月北京大学第三届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会宣读,感谢大会老师对本研究的建议。最后,衷心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王雪松老师于《中华文化传播与教学》课程中讲授的“文化三角形”理论,给本研究提供了启发。
基金项目
安徽大学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中国元素标志及其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91035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