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人才支撑作用的研究
Research on the Supporting Role of Talent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性,鉴于此,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指导思想,着眼于乡村振兴中人才支撑作用的价值理路、现实省思和实现路径研究。在厘清乡村振兴和人才支撑涵义的基础上,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和乡村人才发展规律,进一步慎思乡村振兴中人才支撑作用的实然现状,分析相关制约因素及困难挑战。从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指导思想、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强乡村人才教育培训和队伍建设、完善乡村人才体制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乡村振兴中人才支撑作用的实现路径。最后,关于“新三农”问题,提出了政策意见:通过科技创新、数字化发展和创新创业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水平;建立养老保障体系和提供高质量的老年人护理服务。
Abstrac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he importance of talents as the first resource in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view of this, this study takes the Marxist talent concept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focuses on the value theory and reality of the supporting role of talent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refl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meaning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alent support,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rural talents, we will further think carefully about the actual status of the role of talent support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nalyze relevant constraints and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he path to realize the supporting role of talent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proposed from four aspects: adhering to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Marxist concept of talents, enhancing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rural talent education, training and team building, and improving rural talent systems and mechanisms. Finally, regarding the “new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sues, policy opinions were put forward: promoting sustainable growth of the rural economy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git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and social service levels in rural areas; establishing a pension security system and providing High quality elderly care services.
文章引用:叶秋林. 乡村振兴中人才支撑作用的研究[J]. 服务科学和管理, 2023, 12(6): 462-470. https://doi.org/10.12677/SSEM.2023.126060

1. 引言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1]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驱动因素,也是构建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的关键因素。乡村人才振兴亟需汇聚各类人才资源融入乡村建设,学界围绕乡村人才资源开发、结构分类、政策保障和流动趋势等,分析乡村人才在总量、结构分布和素质水平等方面与乡村发展的契合程度,探析乡村振兴中面临的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人才引进与流失、人才体制机制等问题,旨在探索对策建议,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因此,乡村人才的实然现状及发展趋向,乡村人才振兴面临怎样机遇和现实挑战,怎样发挥人才支撑作用赋能乡村振兴等问题,已备受学界关注。鉴于此,厘清乡村振兴中人才支撑作用的价值理路,分析其现状并省思面临的困境,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探索构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作用有效发挥的实现路径,筑牢乡村人才振兴的根基,对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加快现代化进程和树立科学人才观,均具有重要意义。

2. 乡村发展现状

2.1. 发展成效

40年来,党中央为加快“三农”发展采取多管齐下措施,推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改革方针,“三农”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农业在变强、农民正在变富、农村正在变美。

1) 农村经济正在快速发展

自1982年农村土地公有与家庭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推行以来,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把广大农民从单纯土地上劳作解放出来,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发展机遇,带来了农村经济的深刻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有的在城市经商务工,有的离土不离乡发展非农产业,农村和城市的交流加强,工商资本向农村流动加速,乡村旅游吸引更多城市人到农村消费,农民收入普遍得以提高,6000多万农民实现稳定性脱贫。

2) 乡村治理有序、充满活力

在基层治理中,广大农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力量,广大乡村形成了党建引领、村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精神世界不再那么贫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农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移风易俗初见成效,广大农民的思想正向创新、开放、好学、文明发生改变。

3) 环境大幅改善,美丽乡村涌现

广大乡村生产性、生活性、服务性基础设施正在全面完善,道路实现村村通公路,客运公交、旅游公交等交通服务网络正在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美丽乡村不断涌现。这些美丽乡村成为人们休闲旅游向往之处,带来了“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进一步加速城乡融合发展。

2.2. 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城市的发展,中国农村的发展仍是艰难缓慢的。特别是“三农”与“四化”同步,“农村空心化”“农村边缘化”和“农民老龄化”的“新三农”问题突出,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强国的严重短板、短腿,具体内容如下。

1) 农村空心化

农村空心化指的是农村地区人口外流和资源外流,导致一些农村地区逐渐失去了人口和活力。这一现象的主要表现包括:1) 人口外流:大量年轻人离开农村地区,前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机会,导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减少;2) 村庄萎缩:一些村庄因为人口减少而逐渐荒废,许多农村地区面临村庄衰落和空置的问题;3) 农村产业减弱:农村地区的传统产业逐渐减弱,农产品生产面临困难,导致农村经济下滑。

2) 农村边缘化

农村边缘化指的是一些农村地区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逐渐被边缘化,缺乏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分配。这一现象的主要表现包括:1) 基础设施滞后。一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如道路、水电、通信、医疗和教育设施,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2) 教育医疗落后。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导致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相对较低;3) 经济机会不足。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年轻人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进一步推动了人口外流。

3) 农民老龄化

农民老龄化是指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逐渐变老,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的问题。这一现象的主要表现包括:1) 年轻人外出工作。年轻人离开农村地区,留下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儿童,导致了农村地区老龄化;2) 缺乏养老保障。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相对不足,许多老年人面临着养老金和医疗保障的问题;3) 劳动力减少。老年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减少,这可能对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

这些“新三农”问题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构成了挑战,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解决。这可能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教育和医疗服务、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提供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鼓励农村创业创新以及支持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等。这些措施旨在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振兴、社会进步和人口结构的平衡发展。

3. 乡村振兴中人才支撑作用的价值理路

经典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实践能动性是人的本质特征,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发展成为人才,即人才是相对于社会而言的价值性概念 [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人才支撑和乡村振兴的命题紧密联系。一方面,人才生成于具体的时代,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中,必将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另一方面,人才发挥作用离不开具体的实践,人才支撑作用也必将彰显于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因此,乡村振兴与人才支撑是双向良性互动的关系。

3.1. 乡村振兴与人才支撑作用在价值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实现乡村振兴,亟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必将促进乡村人才的产生和发展,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机遇和保障。因此,乡村振兴与人才支撑均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正式提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理论命题,强调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汇聚社会各类人才资源厚实人才基础。同时,从历史和实践中可以得知,任何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均离不开人才的作用。人才支撑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立足国情,总结中国改革和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的新的人才思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强国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3] 。人才兴则国家兴,实现强农兴农的目标必须发挥人才支撑作用。2018年的全国两会中提出“五个振兴”,其中就有人才振兴。综上,乡村振兴与人才支撑作用在价值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3.2. 乡村振兴为人才支撑作用发挥提供政策保障和现实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这是新时代把握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抓住新机遇的关键举措,着力加强乡村振兴人才保障。依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各地制定符合乡村人才发展实际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乡村现有人才的管理考核和晋升制度,着力强化乡村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机制。按照乡村经济发展的规划,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科技进步、环境设施改善,为乡村人才发展提供现实条件。但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仍存在大量人才缺口。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吸才、引才、留才”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融入乡村,实现“下得去”“留得住”“待得久”,汇集各类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3.3. 乡村人才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乡村人才作为乡村建设的核心要素,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乡村振兴的实施着力点在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其中人才振兴不仅是主攻方向之一,更是决定影响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首先,产业振兴要靠人才的精进实干。以产才融合创新产业发展理念,培养高素质乡村治理人才,提高产业效能,优化专业技术人才供给,丰富产业类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造产业活力,通过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其次,文化振兴依赖人才进行塑造培育。乡村文化振兴的背后彰显的是教育的力量,这就需要具备人文方面学识和认知的乡村人才,发挥创造力传承乡村文化,改变乡村精神风貌,充分挖掘乡村蕴涵的文化资源,产生内驱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再次,生态振兴依托人才来作为担当。乡村生态宜居,就要实现生活环境好和人文环境美。因此,要治理好生活中的垃圾、生产废料和污染问题,建立环保长效机制,建设生态景观、建筑景观等,这些都需要具有相关知识能力的人才去实现。最后,组织振兴需依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来执行。乡村治理有效关键靠组织,这就需要整合乡村中的各类先进组织力量,构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这些均离不开乡村人才的智慧和力量。

4. 乡村振兴中人才支撑作用的现实省思

4.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围绕“三农”问题提出的新战略,亟需各种人才力量注入。然而,乡村人才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能完成的,且目前仍面临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设主体的问题,即人才制约的问题。

第一,乡村传统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制约人才振兴。受地域特点和环境气候等现实条件影响,一部分地区乡村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迟缓,乡村经济结构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还需进一步优化和升级乡村产业结构,推动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步转移,以产业兴带动人才兴 [4] 。

第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制约乡村人才发展。根据推拉理论,劳动力流动是迁入地的拉力和迁出地的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城市对劳动力的拉力不断增大。相比城市而言乡村发展进程相对缓慢,难以满足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并产生推力,致使乡村人力资本不断向城市迁移,且逆向回流少 [5] 。一方面,乡村本土人才生成面临困境,由于乡村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信息不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工资待遇不足以满足农民工较高的收入需求,致使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低;另一方面,由于乡村产业发展不充分,不足以吸引更多的相关人才,同时城市在社会保障和教育资源等方面普遍好于乡村,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乡村劳动力资本大量流失。

第三,城乡资源鸿沟制约了乡村人才资源开发。一方面,地方政府制定人才资源开发的政策条件有限,乡村环境资源和社会保障匮乏,难以形成强劲的人才拉力,不足以吸引人才在乡村合理流动,制约了人才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资本在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上存在不平衡,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教育提升人力资本的作用的发挥。

第四,技术应用效率制约乡村人力资本培育。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核心是发挥人力资本的主体优势,进而带动其他资源推动农业生产逐步升级,变成高效率的生产部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技术应用效率逐步提升,大大解放了农业劳动生产力,促使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者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和农村经济发展。然而,受地域和传统思想等因素影响,农村地区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效率仍有待提升,这影响了乡村人力资本培育和发展。

4.2. 乡村振兴中人才支撑面临的挑战

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振兴,离不开高素质的乡村建设主体作为人才保障,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任务,人才支撑是关键 [6] 。然而,研究发现,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广大乡村中仍然面临人才总量不足,人力资本结构失衡、优质人才资源稀缺和外部人力资本流入困难等问题,造成乡村人才供需失衡,影响和制约了乡村人才支撑作用的发挥。

1) 人才总量不足

乡村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以一定规模的农村劳动力作为基础。然而,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大规模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迁移。通过对比2010年和202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城镇人口比重10年间上升14.21个百分点,而农村外流人口以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劳动力为主。综上,乡村现有人力资源难以支撑起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人才总量不足成为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难题。

2) 人力资本结构失衡

乡村振兴对人才需求是数量足且结构科学合理。据统计,我国当前乡村人力资本结构的年龄结构和产业分布均存在不合理现象 [7] 。《2018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显示,乡村人力资本老龄化严重,其中农村劳动人口中60岁以上占比达到19.9%。此外,从专业结构上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主要分布在传统的农业劳动生产一线,专业性较强的农业技术和科技推广人才紧缺,致使乡村人力资本产业分布结构不合理。

3) 优质人才资源稀缺

乡村振兴需要优质人才支撑,既需要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的精专科技人才,又需要懂管理善经营且有志投身农业事业的实用人才。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我国农村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八年,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占91.8%,且接受再教育或培训的数量少,对先进科学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偏低,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对人力资本素质的要求,造成乡村人才质量提升困境。

4) 外部人力资本流入困难

随着乡村振兴进程加快,人才供需矛盾凸显,需要广纳各类人才,乡村外部人力资本的流入途径主要为政策引导和环境吸纳。一方面,近些年,国家相继出台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如“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但在农村就业意愿调查中,仅有8.9%的农业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就业,且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致使流入乡村的人才离职率高 [8] 。另一方面,部分乡村现有环境条件、硬件设施等仍大大落后于城市,乡村吸纳外部人才的能力有限。

5. 乡村振兴中人才支撑作用的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中人才支撑作用的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乡村人才振兴的进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指导思想,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科学配置人才,做到人尽其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探索人才振兴乡村的路径,既是党和国家战略部署的任务要求,也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

5.1.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强调人是影响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必须依赖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支撑作用。首先,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全面发展。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首要资源,乡村的振兴亟需人才资源作为保障。需要加大力度针对乡村需求培养乡村人才,包括政策指引、资金投入和制度完善等,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乡村人才既是乡村振兴的承担者,也是受益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人才在乡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其次,发挥教育培养人才的作用。教育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发展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挖掘人才。一方面,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要求,乡村地区的人才培养理念需与时俱进,注重目标意识和问题意识,为乡村更好、更快发展打好人才基础。另一方面,重视人才环境的影响作用。完善乡村的育才、引才和用才机制,建立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建设人才。最后,遵循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党管人才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党和国家层面制定符合乡村发展实际的人才政策,通过科学解读、宣传实施,进一步强化人才政策落地。同时,强化党对人才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及时解决人才的困难和发展需求。

5.2. 注重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亟需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有效解决乡村人才供需矛盾,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 [9] 。首先,科学解读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为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我国的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证明,人力资源开发始终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为乡村人才资源开发保驾护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为乡村人才振兴建设提供遵循。其次,提升乡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意识,拓宽人才资源融入新途径。一方面,要提升乡村本土人才的自主意识 [10] ,明确农民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激励人才,比如大学生、退伍军人等投身乡村建设。再次,多维度进行乡村人力资源开发,优化人才质量。注重精尖专人才和“一懂两爱”人才的培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吸引高质量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注重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或吸纳一批专业人才,激发乡村产业振兴活力;加强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组建乡村信息人才队伍,运用互联网技术阐释新政策、新技术和新商机,以信息化发展,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 [11] 。

5.3. 加强乡村人才教育培训和队伍建设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强力推进,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农业专业素质的人才投身乡村振兴。首先,完善乡村的基础教育,提升本土人才的基本知识素质。一方面,要提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质量,通过增强师资力量、改善教育软硬件设施等,不断提升乡村基础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注重提升乡村家庭教育观念,提高相关人员主动学习意愿和自觉学习效果,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提升夯实基础。其次,注重人才的培训培养,多措并举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在新发展阶段,要着重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通过开展调研实施精准培训,制定方案构建农民培训体系,着力提升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使其成为现代农业从业者。另一方面,要多方发力构建多元主体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政府部门、高校、龙头企业、培训机构等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构建差异化、精准化、精细化的培训模式,不断壮大乡村人才群体。再次,加强人才的队伍建设,充实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支撑。在着力加强乡村本土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吸纳社会各类人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内在活力。一方面,激发特殊人才组织活力,搭建乡村组织管理人才队伍,调动“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三支一扶”“第一书记”等项目吸纳的人才,发挥其优势特长引领乡村振兴。另一方面,激发人才创业活力,构建乡村创业人才队伍,为农民、大学生和有基层创业志向的人员提供政策机遇,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5.4. 完善乡村人才体制机制

乡村人才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人才制度做保障,完备的体制机制可以促进人才支撑作用的有效发挥。

首先,坚持党管人才工作体系与运行机制,打造能担当乡村振兴使命的人才队伍。一方面,加强村级党支部的建设管理,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培养和选拔,搭建好乡村振兴的领导班子;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员干部和先进人员的培养和管理,比如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农业技术人员、乡村精英等,让素质高、干劲足的先进人群发挥示范作用,为乡村的建设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其次,尊重乡村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推动人才因地制宜发挥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乡村得到快速发展,但部分地区依然存在中坚人才缺乏,且人才建设机制尚待健全的情况。为此,一方面,实施差别化政策措施,吸纳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人才,确保人才供给适应乡村振兴任务需要;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才服务激励机制,不断深化乡村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和激励等制度改革,激活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内驱力。

再次,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优化乡村振兴的人才配置。人才流动一般是趋向政策优惠、条件优越和环境优渥的地方,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健全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要破除唯身份、唯学历的人才评价机制,搭建以“实干”“实力”和“实绩”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评价体系,实现人尽其才;另一方面,要破除阻碍人才流动的因素,打破地区限制,鼓励各行业人才有序流动,建立符合乡村发展需求的双向人才流动机制,合理配置人才,创造人才公平竞争环境,实现多维度的人才价值,促进乡村用政策吸引人才、用项目驱动人才,加大力度强化人才支撑作用。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立足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战略性决策部署,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党的执政宗旨均具有重要意义。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新时代完成强农兴农的使命任务离不开人才,人才支撑作用是乡村振兴的驱动因素,也是关键因素。人才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实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实践基础,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人才路径是“以一当百”效应的重要路径。

6. 政策意见

这些政策建议将有助于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村边缘化”和“农民老龄化”等问题,强调人才的引进、培育和激励,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全面升级农村、全面发展农民。这一综合政策框架旨在构建更加繁荣、宜居、可持续的农村社区,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6.1. 农村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农村产业升级是解决“新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数字化发展和创新创业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政策建议如下:

建立农村科技创新中心:政府应投资于设立农村科技创新中心,吸引农业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专家,以提供农村产业所需的前沿技术支持。这些中心可以与农村企业、合作社和农民紧密合作,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创新。

推动数字农业发展:政府应致力于数字农业的推广和发展,包括投资于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如互联网接入、农村电商平台和智能农业技术。这需要培养农村人才,包括数字技术专家、数据分析师和电子商务专业人员,以应对数字化领域的挑战。

支持农村创新创业:政府可以鼓励创新者和创业者参与农村企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创业孵化、融资渠道和市场拓展支持。培训农村居民,包括创业技巧和市场营销策略,以提高农村企业的竞争力。

6.2.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吸引力。政策建议如下: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政府应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道路、电力、供水、通信和物流设施。这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还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政府应引入教育和医疗专业人才,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为农村教育工作者和医护人员提供培训,改善基层医疗和教育机构的条件,以确保农村居民获得平等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发展农村数字化教育和医疗服务。政府可以推动农村数字化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在线学习和远程医疗服务。这需要培养数字化领域的教育技术人才和医疗信息专家,以确保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6.3. 应对农村老龄化

中国面临着不断加速的农村老龄化问题,需要建立养老保障体系和提供高质量的老年人护理服务。政策建议如下: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政府应引入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包括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和养老金。这需要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包括老年心理医生、护理师和康复专家,以提供高质量的老年人护理服务。

提供老年人护理服务。政府可以鼓励医疗和护理专业人才到农村提供老年人护理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需要建立老年人护理中心,提供长期护理和医疗服务,同时引入医疗专家和护理员来提供专业护理。

推动老年人才服务业的创新。政府可以鼓励老年人才服务业的创新和发展,包括老年人护理、社交活动和康复服务。这需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如老年人活动策划师、社工和康复专家,以提供多样化的老年人才服务。

在解决“新三农”问题的过程中,人才支撑是不可或缺的。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村居民应共同合作,确保这些政策的全面实施,以促进中国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推动国家整体的经济和社会繁荣。人才在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将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龚仕建. 人民日报今日谈: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EB/OL].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9/0217/c1003-30758626.html, 2021-03-01.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3] 胡鑫.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1.
[4] 吕迎春, 樊廷录, 汤莹. 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 2019, 38(2): 47-49.
[5] 龚毓烨. 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现状与路径分析: 基于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视角[J]. 农村金融研究, 2019(11): 61-69.
[6] 吴忠权. 基于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本开发新要求与路径创新[J]. 理论与改革, 2018(6): 44-52.
[7] 惠志丹.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8] 谭金芳, 张朝阳, 孙育峰, 等.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战略的理论内涵和制度构建[J]. 中国农业教育, 2018(6): 17-22.
[9] 温晶.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视角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J]. 农业经济, 2019(4): 111-112.
[10] 张阳丽, 王国敏, 刘碧. 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阐释、矛盾剖析及突破路径[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 52-61.
[11] 张辉.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措施探讨[J]. 劳动保障世界, 2018(36):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