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子论的主要内容及特性
原子论是一种源于古希腊哲学家留基波提出,于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发展的重要哲学理论思想,它一脉相承于古希腊哲学的自然主义思想。在这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于物质和宇宙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泰勒斯的“水”、阿那克山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永恒活火”以及四根说和种子说之后,原子论沿着探索物质内部结构的路径,将构成物质的永恒不变的原子规定为本原 [1] ,认为自然世界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和虚空组成的,原子(atomon)的原意是不可分割,它被用来表示充实的最小颗粒,“虚空”的意思与“充实”相反。 [2] 在原子论者看来,“充实”能够解释万物的存在,“虚空”给予了万物运动的可能性,两者都是本原概念,都是解释世界的原则。原子在虚空中聚集,产生漩涡,在漩涡中旋转、撞击、分离、结合,世界万物由此产生和消失, [3] 原子的不同组合和排列方式决定了物质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在通常认为的于古希腊时期将原子论最大发展的哲学家伊壁鸠鲁,他将“致希罗多德的信”看作自己物理学研究的大纲。皮埃尔·玛丽·莫雷(Pierre-Marie.Morel)从信中概括出了六条关键的原则:(1) 没有任何东西产生于无,也没有任何东西消失为无;(2) 一切都是由物体和虚空构成的,它们是唯一完整的自然/存在本身;(3) 一些物体是复合物,而另一些物体是形成复合物的元素;(4) 在原子的数量和虚空的范围内,所有东西都是无限的或无穷的;(5) 我们无法知道不同原子的形状和数量;(6) 原子因虚空的存在而不断地、无休止地运动。这六个基本原则构成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基础。 [4]
而在这样对原子论的认识中,我们可以提取出原子论在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上的三个特性:1. 实在论特性;2. 自然运转的因果性;3. 还原论特性。
原子论强调物质是由处于虚空中的原子组成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其性质表达的运动聚散使得物质之所以为物质,而在其之外便没有其他的目的或超自然的神秘因。这种思想体现了一种实在论的倾向,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被观察和实验所检验。
原子论认为原子性质表达致使的运动致使的的原子之间的聚散构成了物质,这种思想体现了自然世界运转、自然物质变化的因果性。原子论对自然世界的因果性认识对于自然主义哲学的发展非常重要,在它之前赫拉克利特认为永恒活火由一定的尺度生灭,而这样的尺度便是逻各斯,正是因为逻各斯这样因果性更强的概念,所以使得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更能拒斥超自然的存在,也就相较于之前的水论与气论使得其哲学的自然主义更加明显,也就更有启示了人们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相似的,较于之前的理论,原子论将对世界的理解归于基本单位原子和承载原子的虚空,将自然世界的运转的因果认识置于原子之上,同样进一步的强调了自然运转的因果性、拒斥了超自然存在。
基于原子论存在着因果性,即认为复杂的物质现象的本质是原子性质的表达所致,即原子性质表达是因,原子互相作用、运动是果,从另外一面看来也就意味着可以从果至因,可以将一切现象还原至于原子的如大小、粗糙光滑、重量、颜色等自有性质认识的原子之上,以其性质表达而互相作用所成的旋涡运动来解释一切现象,而这样对自然世界的现象解释也就体现了一种还原论思想的特性,即一种认为复杂的事物可以通过分解为其组成部分并进行研究来理解其本质和规律的思想。
2. 自然主义的世界认识观对原子论的特性承袭
作为一个哲学传统,自然主义在概念上并不明晰,但通过简单的考察可以发现在自然主义的含义中被共同承认并被广泛强调的特征有两个:(1) 自然主义主张用自然原因或原理去解释世界,反对超自然实体或原因的存在。这是自然主义的本体论主张。(2) 在研究自然世界时,要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反对任何非理性的神秘方法。这是自然主义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主张。在这两个特征之中,前者与哲学唯物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者则得到了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的一定印证。 [5]
自然主义的哲学强调对自然现象进行客观、系统的研究和描述,以揭示自然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我们知道古希腊哲学家在对世界本原的探求屮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的取向 [6] ,也因此在古希腊哲学中自然主义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而原子论作为古希腊“基始本体论”的集大成者,原子论这样一种关于物质和现象本质的理论,对后世的自然主义哲学以及由自然科学主导的自然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能清晰地在后世的自然主义的世界认识观中窥见其相似的特质。
原子论的实在论倾向对于自然主义的世界认识观的发展非常重要,它启示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理解和探索方向。
自然主义哲学继承了原子论的实在论立场,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独立于认识经验之外的,但可以被观察和实验所检验。自然主义哲学强调对自然现象进行客观、系统的研究和描述,以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这种思想与方法论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如牛顿便试图用物体的小部分(微粒)的运动,或一些尚不知道但原则上可知的事物来解释物体的运动,同时,他认为对天体现象的力学解释也能应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对自然现象的物理解释是普遍成立的,我们可以说这就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复活。 [7]
我们了解到原子论的于自然世界认识上的第二个特性,即自然运转、自然物质变化的因果性,而之后的自然主义哲学同样继承了原子论存在的因果性,认为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自然实在论者将这样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归于使得现象产生的自然存在,并致力于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进行认知。
由于这样因果性的存在,自然主义哲学中同样存在着如影随形的还原论思想,认为复杂的自然现象可以通过分解为其组成部分并进行研究来理解其本质和规律,并且在自然科学中同样可见无数科学家孜孜不倦的企图寻找到一种根本的“充实”存在,或是某种粒子、或是弦、或是波。自然主义哲学,以及从自然哲学脱离出的自然科学,它们都强调对自然现象进行客观、系统的研究和描述,以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将一切现象还原为自然存在的自然体现。
而除了于世界认识观上的三大特性之外,在从朴素认识到实证经验的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方式上,在从自然哲学独立而出的自然科学中,原子论同样有着深刻的影响,它经历了古希腊时期的兴起与十七世纪的复活,是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对世界本原的探索的思想结晶。 [8] 考察近代科学的起源以及科学革命的发生,若没有从泰勒斯到原子论者这些希腊哲学家对自然的探究,就不会有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的机械自然观,也就不会有近代科学的诞生; [9] 如以伽桑狄和牛顿为代表的微粒哲学,承认和强调虚空或绝对空间的存在,在物体的“不可穿透性”名义下强调微粒的不可分性,认为我们应该依照物质理论来解释微粒论。 [10] 根据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还提出了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 [11] ,我们可以在这样的“有限无边”的自然认识上看到原子论的“充实”与“虚空”的深刻影响。
3. 以原子论为传统的自然认识观的解决问题的发展与问题
对于实在的认识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它决定了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是自然科学研究纲领的出发点。 [12] 而在古希腊时,便已经存在了两种似乎对立的观点,即以原子论为传统的自然实在认识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对质料的实现。
我们了解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论,它试图用自然的原因解释世界的产生和发展,而在具体运用自然的原因解释世界上,他将自然世界的一切现象还原为“充实”的原子在虚空之中运动,由于原子在虚空中运动,它们之间的碰撞和结合产生了万物,即原子本身具有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不需要外部力量的干预,而这样的自然认识则是将一切现象完全还原于质料因,但这样的认识是否真的是归于同一实在本体呢?在这样的原子论上,整个自然世界应当由虚空与无数不同的原子共同构成,尽管虚空似乎只是一个为原子提供活动场所的背景板,而我们只需要认识原子便可以认识一切的自然现象,但这样纯粹将原因归于纯粹质料的原子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认识一切原子,那么在这样大小、光滑、颜色等性质不同的原子认识上,我们要认识的对象就是无数的原子,而原子论追求的同一的本体与一元的认识也就必然没有达成。
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在对原子性质的认识上,他认为原子还有重量的差异。他提出了“原子在虚空中做直线运动”的观点,认为原子之间的碰撞和结合产生了万物,并提出了“原子偏斜运动”的观点,认为原子在运动中会发生偏离直线的现象,这解释了为什么世界上会有偶然性和自由意志。在对自然的认识上,伊壁鸠鲁以原子的直线运动表述了原子的物质性,又以脱离直线的偏斜实现了原子的形式规定。 [13]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伊壁鸠鲁的认识中潜在的蕴含了从自然实在的作用表现“运动”中对“本质”的认识,也因此他通过运动的方式“偏斜”初步为作为本质的原子赋予了形式的性质。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原子论者关于实在的主张,认为实在就是质料和形式的统一体。 [14] 对他而言自然现象背后现实的实在物是形式和质料的特定结合物,每一个自然实在物的都是一种形式和质料的统一体,不存在没有形式的质料。
而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他同样拒绝先于存在的本质,他说:若就原子的纯粹概念来思考原子,原子是绝对的、本质的形式,是被毁灭了的自然;若就进入现实世界的原子来思考原子,原子转而成为绝对质料、无形式的基质。针对作为物质基础的原子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原子一旦被假定为抽象的、个别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后,便必然不能再显现为多样性的力量,所以在现实世界里,其仅能以一种“形式”的样态而存在。 [15] 我们也就可以看到他认为纯粹概念的原子并不是完成的原子,具有质的原子才是完成的原子,现象世界唯有从完成了的、从其概念异化了的原子中才能产生。 [15] 我们可以说这样概念异化了的原子就是在不同原子的本质性质支配的运动下构成了的自然世界之中得以如此为之的原子,原子作为自然世界的基质是在无数拥有质的原子共同表达性质的运动之中、在无数原子的整体中,得以被表达性质的运动中共同拥有自身质的表达的性质与被其他原子质表达的性质,原子之质的性质是其作为“充实存在”本有的性质,而被其他原子的本有性质表达而得到的被致使运动的性质是形式的性质,而无数原子之所以构成自然便是因为原子本身共有这两种性质,即本有的“充实存在”之质的性质和形式的性质。如此,原子论的自然认识也就在原子的质性和互相的形式性质上统合为了一体。
而在自然科学的世界认识上,牛顿提出经典力学以确定了无数“微粒”的统一,企图将微小的尘土和巨大的天体都统一于经典力学的自然认识中。而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上也可以看见完全基于“充实”的具体物的运动的对时间的衡量,与其有限无边的宇宙观同样体现了以原子论为传统的以“充实存在”为基础的自然认识观。
事实上,我们在以原子论为传统所发展的自然认识观中可以看出现如今原子在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上已经达致了对物的质与形式的认识统合。但如果审视种种自然认识观的诞生、问题与基于解决问题的发展,我们会发现自然认识观的根本追求是企图将对一切现象的认识还原同一于自然实在之中,拒斥一切的超自然存在与形而上学的认识的实体化。
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开始,我们就可以发现在他的认识中认为原子是绝对的充实,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物质微粒。认为虚空是不充实的,是空的空间,但是它同原子是一样实在。 [16] 即使后来经过伊壁鸠鲁和马克思对原子论的发展,解决了原子之间的自然整体对原子的形式性质问题,但时至如今由自然科学主导的自然认识观中仍然仅以“充实存在”为一切现象的基础来进行对自然世界的解释,而无视了同样实存的虚空。
或许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一天能够认识到真正不可分的“充实存在”,以对“充实存在”的认识进而把握一切“充实存在”与“充实存在”组成的自然整体,但难道“充实存在”之间的虚空便没有性质吗?即使虚空仅仅是“充实存在”的承载,而对虚空的描述也基于“充实存在”,那么虚空同样会因为“充实存在”的存在而存在性质。
由于自然科学的独立,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更多的转向了经验实证的方法,而经验实证的方法也就必然需要经由“充实存在”而进行对自然世界的把握,或许这就是导致如今我们似乎忽略了与“充实存在”同样实存的虚空而对自然世界的认知转向了对可知宇宙的认知,自然世界仿佛仅仅是有限无边的世界而非同虚空在内的无限的时空。如黑格尔所说:发现了更为观念化的原理——原子与虚空;思想的范畴更进一步地深入客观世界——这就是关于物体的形而上学的开始。 [17]
随着现代哲学的发展,对自然的认识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究其原因,是我们凡是要认识实在,必然需要通过现象,而任何“充实存在”都仅仅是我们对现象认识的一种实体幻象,“充实存在”在性质表达的自然运动中被认识,但既然我们未曾直观自然实在的静止,又怎么能说自然实在就是由“充实存在”与虚空所构成,而虚空仅是“充实存在”的运动场所,事实上,尽管在对“充实存在”的认识中已经达致了一切“充实存在”直接质性与形式的统合,但将“充实存在”与“虚空”二分,将“充实存在”作为一切自然现象的本原,而忽略了同样实在的虚空,这正是一种自然认识的形而上学实体化的错误。
4. 对于形而上学实体化问题的解决设想
要解决这种以原子论为传统的自然认识观的形而上学实体化的错误,就必须要依照自然主义的认识宗旨,将一切认识到的自然现象还原于自然实在之上。
对于人而言,我们无法直观的认识自然存在,所以一切对自然存在的认识都必然从现象得知。对于自然主义而言,它相信在现象的本质是自然实在,而一切现象的产生必然是自然实在的表达,本质上是自然实在性质表达的自然运动,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能认识现象,凡一切有关的存在必然从有关的反应中得以发现,如虚空中互相碰撞的铁球必然因为碰撞得以发现,或是磁铁必因互相吸引而发现,如果毫无这样有关的反应那么就必然无法发现、必然不有关,所以凡是有关的存在其必然互相有关 [18] ,凡是能够观测到的现象必能从中窥见与其显现的自然实在的一切有关,这也就意味着一切“充实存在”都与自然整体、与无限时空有关,我们自以为的质的性质都是在有关中、有限部分的互相联系的运动中认识的,我们通过其现象所认识的性质就必然是其于无限时空的自然整体的形式而得有的性质,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分别“充实存在”与虚空,而是将一切有限的自然实在都作为无限时空的自然整体的一部分,一切有限的自然实在的性质都是由于其得于无限时空的自然整体的形式与其自身之内的实在所组成的形式的性质而存有的,一切实在可能都存在一种不变的性质,即一种凡某种形式而必成为某种形式的“由此达彼”的自在自为的性质,一切的运动变化都可能是自然实在的“由此达彼”的性质的自在自为,而不可分的“充实”仅仅是在这样一种“由此达彼”的规定中的一种规定的不可分的对于存在形式的一种尺度,而并非是一种作为本原的“充实”。
当然了,之所以现今以自然科学主导的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会陷入以“充实存在”而忽略虚空的境地,从对“充实存在”与虚空的二分来看,就在于我们无法直接把握虚空,无法直接把握无限时空的自然整体,所以需要从“充实存在”进而自然主义所要求的经验实证的把握,所以自然科学为主导的现今的自然认识上,必然是基于“充实存在”为切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需要认为自然实在是由“充实存在”与虚空构成。而对于自然而言,自然实在的性质并不会因为认识而改变,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们仅将“充实存在”出发的对自然的认识作为认识,作为对自然的一种衡量的尺度,而在对自然实在的根本认识态度上仍然持其整体一体化,那么这就并不会破坏我们对自然实在的认识的追求,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上,并不要求我们从虚空入手地把握虚空,我们依旧可以基于对“充实存在”的认识进而延伸至虚空的认识,通过“充实存在”的认识进行对包括虚空的自然实在的认识,进而对“充实存在”与虚空同一的自然实在的整体进行认识。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原子论与自然主义的世界认识观的认识,审视了当下以原子论为传统、以自然科学为主导的自然认识观,指明了其形而上学实体化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一种对这样问题的解决方法。不过对于这样的方法而言可能仍然存在着认识上的缺漏与错误,但好在指明了错误,从而为以后更正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做了一点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