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 Analysis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丰富内涵,如“心系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任劳任怨”的敬业奉献精神、“一诺千金”的诚实守信品质、“宽厚仁慈”的团结友善心态等,这些都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启迪作用。然后考察了当前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活动参与覆盖面窄、新媒体平台建设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丰富实践活动形式,提升活动质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采用新颖传播方式等建议。研究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国家、学校、教师、学生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效果。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rich connotation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ch as the patriotism of “caring for the world”, the dedication spirit of “being diligent and selfless”, the integrity and trustworthiness of “keeping one’s word”, and the unity and kindness of “being generous and compassionate”. These values have an important enlightening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examined, revealing issues such as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design, limited 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platform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updating curriculum content, adopting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fully leveraging student subjectivity. It is also recommended to diversify the forms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enhance their quality, and cultivate a campus culture atmosphere. Furthermor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edia platforms and utilizing novel communication methods are advised.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requires joint efforts from the government,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achieve better results. This study holds certain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文章引用:李硕.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 职业教育发展, 2023, 12(6): 1102-1108. https://doi.org/10.12677/VE.2023.126171

1.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价值理念、人生智慧等育人元素。将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这为中华传统文化回归高校课堂、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当前,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活动参与覆盖面窄等,这制约了传统文化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

本文拟通过研究,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内涵,考察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剖析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融入的有效路径。研究意在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育人途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借鉴。本文分为引言、主体、结论三部分。希望研究结果能为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丰富内涵

(一) “心系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 [2]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其中“心系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尤为突出。这种情怀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担当,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历来关爱家国天下的胸怀。“心系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源自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秉持这一理念,甘于奉献,视天下为己任。他们不仅关心家国安危,也关注世界和平。诸如孔子“温故而知新”弘扬文化,屈原“忧国忧民”警醒国人,王阳明“知行合一”践行理想,以及近现代爱国志士的反侵略行动,都体现了这种情怀。在当代,“心系天下”的情怀更加凸显中华民族的胸怀。面对世界变局,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各国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在应对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和疫情时,中国也主动担当大国责任,为世界做出贡献。这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关爱家园、放眼世界的胸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青年一代“心系天下”的情怀。让他们在关爱家国的同时,也担当起应对全球性问题的责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建设者和贡献者。只有心系天下,才能真正做到“兼济天下”。这种情怀的培育,将有利于青年一代在新时代的舞台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 “任劳任怨”的敬业奉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家要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使者 [3]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其中“任劳任怨”的敬业奉献精神尤为可贵。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敬业、无私奉献的美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扎根中国大地、无怨无悔的担当。“任劳任怨”的敬业奉献精神,源自中华民族勤劳务实的民族气质。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崇尚劳动、敬业乐群的美德。无数仁人志士甘于奉献,默默无闻,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精神。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他们都能够不计得失,以最大的爱心和耐心完成自己的工作。正如屈原“路难而不改,违众而不怨”的坚持,以及无数革命先烈“胼手胝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奉献,都彰显着这种精神的力量。

在当代,“任劳任怨”的敬业奉献精神仍然是中华民族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无数平凡的劳动者和工作者,都在各自岗位上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青年一代建立起“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无论环境如何艰苦,都能够坚持自己的事业,以最大的爱心和耐心完成工作。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在新的征程上展现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三) “一诺千金”的诚实守信品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其中“一诺千金”的诚实守信品质尤为难能可贵。这种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视信用如生命的价值追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诚实、言行一致的美德。“一诺千金”的诚实守信品质,源自中华民族“言必信,行必果”的道德标准。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严格要求自己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弘扬这一美德。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强调君子要重视诚信。屈原选择投江而不屈从,也体现了其坚守诚信的品格。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诚信得到广泛弘扬,成为核心价值观念。

在当代,“一诺千金”的诚实守信品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个民族的诚信度,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进步和国际声誉。中国提出“相约不违背诺言,相知不负知心”的价值理念,强调在国际交往中恪守诚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青年一代建立起“一诺千金”的诚实品质。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坚守诺言,以诚实的言行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在新的征程上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与信任。

(四) “宽厚仁慈”的团结友善心态

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地指出:“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合作组织走在时代前列,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上海精神’,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其中“宽厚仁慈”的团结友善心态尤为可贵。这种心态体现了中华民族包容宽容、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也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团结互助的美德。“宽厚仁慈”的团结友善心态,源自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强调“兼爱非攻”,主张不同意见可以和睦共存、求同存异。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谆谆教导,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历代的中华文化中,都倡导人与人之间要宽容谅解、互敬互爱,这种宽厚仁慈的心态至关重要。

在当代,“宽厚仁慈”的团结友善心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个民族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弘扬团结互助、宽容包容的精神。中国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理念,强调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要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青年一代建立起“宽厚仁慈”的心态。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和事,都能宽容谅解、友善相处。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在新的征程上展现出强大的向心力量。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状分析

(一)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文化类课程开设不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专门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比较少,一般只开设一两门概论性质的课程。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也不利于将其内涵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二是课程内容选择存在局限性。现有的传统文化类课程,多仅选择性地介绍了一些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很难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课程的设计应该立足当代,选择能够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结合的文化要义 [6] 。

三是课程设置存在脱节倾向。一些课程的设置似乎仅仅为设置而设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和任务关联不够紧密。这就导致中华传统文化无法真正内化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课程形式单一枯燥。现有课程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较少采用讨论、案例教学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这导致课程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 活动参与覆盖面较窄,统筹协调不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参与覆盖面较窄、统筹协调不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活动参与群体较单一。现有融入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面向思政课学生开展,其他非思政课学生参与度不高,覆盖面有限。这不利于扩大传统文化育人的影响范围。

二是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现有活动多以讲座、知识竞赛等传统形式为主,较少开展体验式、互动式的特色活动。这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意愿不强。活动内容缺乏创新。一些活动内容老套重复,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无法将传统文化内涵有效传递。需要开发创新性、可操作性强的活动内容 [7] 。

三是统筹协调不足。各类传统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现象较多,很难形成合力。需要加强统一部署,强化活动之间的关联性。活动效果评估不足。活动结束后,很少进行系统的效果评估,难以持续改进。

(三) 新媒体平台建设力度不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新媒体平台建设力度不够。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专门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不足。当前,专门用于传播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平台还比较少,一些高校和教育机构的传统文化类公众号、网站等建设力度不够。这不利于利用新媒体的便捷和互动性传播传统文化。

二是新媒体平台内容建设不够丰富。一些传统文化类公众号或网站,内容更新不够及时,形式单一,无法吸引青年学生的眼球。应该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形式传播传统文化 [8] 。

三是新媒体传播方式不够创新。现有新媒体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较为传统,缺乏与青年人沟通的创新思路。应该深入研究青年群体的特点,开发出有吸引力的新传播方式。

四是新媒体平台互动性不足。大多数平台只是单向输出传统文化内容,缺乏与用户的交流互动。应加强评论回复、线上活动等,提高互动性和参与感。新媒体运营人才缺乏。目前,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需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 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是扩大传统文化类课程的开设。各学科应开设相关的传统文化选修课或通识课,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与精神。这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为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更新优化课程内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点。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应聚焦于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关的价值理念、历史典故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内容。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可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该课程系统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重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奠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二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和互动。通过讨论古今中外典型案例,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产生深刻认识。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领悟传统文化的意义 [9] 。

三是构建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传统文化网络视频公开课、网络课程等,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建立网络问答平台,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创作性学习成果。可以组织学生创作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演讲稿等,或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的态度、能力、技能的改变,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

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提高思想政治修养。这需要教与学相结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二) 进一步提升实践活动影响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提升实践活动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是丰富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场馆、研学传统手工艺等,也可以开展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周,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传统文化精神。

二是提高校园传统文化环境建设质量。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的图片、标语、雕塑等元素融入校园环境设计,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建设传统园林、传统建筑风格的场所,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可以举办以传统诗词、传统音乐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开展相关知识竞赛,邀请专家学者举办高水平的传统文化讲座 [10] 。

三是鼓励学生社团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古琴、国学、书法等传统文化学习,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加强师生传统文化交流。教师要发挥表率作用,与学生一起参与传统文化实践,并在日常交流中传递传统文化积极价值观。建立传统文化实践奖励机制。对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可举办了“传统文化体验周”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中华传统文化场馆,体验传统工艺,感受传统节日习俗。这种实践方式使学生在乐趣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并且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校园建设,如在教学楼墙面设计中国画表现传统美德,在校园建筑中采用中式风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三) 进一步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扎实推进网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这一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有效的路径。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讲解古代先贤的事迹,传递他们的家国情怀和为人处事之道,激发学生对家国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第二,中华传统文化注重的“仁爱”、“孝道”、“忠诚”等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对古代仁人志士的故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秉持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践行孝道,保持忠诚。这有助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第三,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平台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途径。因此,进一步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扎实推进网络化思政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通过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到传统文化,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第四,教育者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时,要注重因材施教,因时制宜。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制定情境化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写作、演讲等形式,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为更好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学校官方的新媒体公众号,专门发布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文章、视频等内容。公众号多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和形式,提高了学生获取这方面知识的兴趣。还可在学校网站上新增中华传统文化专栏,系统地展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统美德等内容,还配有动画、微视频来增加趣味性。

5. 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包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如“心系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任劳任怨”的敬业奉献精神、“一诺千金”的诚实守信品质以及“宽厚仁慈”的团结友善心态等,都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但是,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活动参与覆盖面较窄、统筹协调不够以及新媒体平台建设力度不够等方面。这些问题制约了传统文化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

为更好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完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第二,丰富实践活动形式,提升活动质量,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三,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采用新颖的传播方式,推进网络传播。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文研究尚属初步探讨,需要进一步调查和实证,才能提出更为可行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 刘成, 李建军.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9(6): 1-12.
[2] 方世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J]. 学术探索, 2023, 11(11): 1-6.
[3] 李明洋, 高英彤. 习近平统筹发展和安全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J]. 学术探索, 2023(10): 9-15.
[4] 王婕, 刘先江. 习近平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要论述的理论证成与实践路向[J]. 学术探索, 2023(10): 16-23.
[5] 李蔚然, 李霞. 习近平关于榜样教育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与原创性贡献[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5): 1-9.
[6] 朱春艳, 李东洺, 陈凡.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系统思维探析[J]. 系统科学学报, 2024(3): 41-45.
[7] 廖丹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逻辑[J]. 教育观察, 2023, 12(20): 38-41.
[8] 刘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延安: 延安大学, 2023.
[9] 王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庆: 东北石油大学, 2023.
[10] 李小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析[N]. 山西市场导报, 2023-08-17(D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