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和路径探析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Path of Promoting Marxism Popularization in the New Era
摘要: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也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要求。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关切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有理想信念的理论人才队伍,针对不同群体创新传播方式和宣传办法,开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传播的新境界、新局面。
Abstract: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s both a theoretical requirement to further enrich and develop Marxist theory and a practical necessity to advance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unite the efforts of the entire Party and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the new era, it is imperative to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ddress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people, establish a high-quality and ideologically committed team of theoretical talents, and innovate in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propaganda strategies tailored to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This aims to pioneer a new realm and situ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 in the 21st century.
文章引用:任晋辉.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和路径探析[J]. 哲学进展, 2023, 12(11): 2284-229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1374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 [1] 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人民,关切劳苦大众的科学理论,具有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鲜明特色,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内在属性。因而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在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上下功夫,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从哲学家的书桌引向寻常百姓家,从深奥晦涩引向通俗易懂,搭建联系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让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大众中“生根发芽”,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2.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是关乎人民群众的理论,解放全人类崇高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以人和人的解放作为理论研究和探索的出发点,创建了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揭示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残酷无情的剥削压迫,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揭漏了资本主义社会民主自由的局限性和虚假性,号召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为了改变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而矢志不渝的革命奋斗。同时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强调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突出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飞向自由王国途径和实现自由解放的道路。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关乎人民大众的理论,谋求全人类解放的理论,应该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运用,成为他们谋求自身解放发展的行动指南和精神指引。

2、马克思主义是立足实践的理论,转化成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脱离了人民群众、脱离了社会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没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 , p. 9)马克思认为以往的哲学家忽视了实践的作用,热衷于通过在理论层次的探索来解释世界,而自己则是要通过对社会历史问题的揭示,站在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上,指明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唤起人民群众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然而理论本身不能直接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需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转化成变革社会的强大力量。经典作家曾言:“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3]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2] , p. 56)因此只有人民群众真正了解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信仰和思想力量,外化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才能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3、马克思主义是开放包容的理论,永葆生命力和创造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式的狭隘的理论,它孕育在深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它牢牢的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反映了时代的根本任务和客观要求,凝聚了那个时代最美好、最珍贵的精华,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提供了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依据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关注和回应时代需求,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以来就同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主义随着人民大众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 [4] 马克思主义作为包容开放的理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人民大众的历史实践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思想文化精华丰富自己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才得以永葆青春活力,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二)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依据

1、新时代弘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树立精神旗帜信仰的需要

精神旗帜为每个政党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引,是每个政党得以存在发展的根本。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牢牢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旗帜,无论是经历摧残打压,亦或是胜利,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逆境中砥砺前行,在顺境中居安思危。中国共产党不仅接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还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开辟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天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党发展成为一个有威信、有责任担当的大党,这都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5] 之所以要将马克思在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精神旗帜,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的客观规律,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普遍真理,不断的推动历史进程的发展。在新时代,树立马克思主义精神旗帜信仰,就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面临广泛而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基于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目标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创新,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只有树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旗帜,才能为实现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奠定基础。

2、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面临着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各类矛盾层出不穷,不断变得复杂尖锐,社会主要矛盾也转变为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国内外矛盾、长远矛盾、短期矛盾等相互交织,为新时代治国理政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不小的压力和阻力。正如经典作家所言“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 [6]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必须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回应和关照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为解决新时代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5] 这就要求新时代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可,关照和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更好的获得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支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可。从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凝心聚力,集中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来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化解新矛盾,共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新境界。

3、新时代巩固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坚定人民群众理想信念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秩序正在经历一个

大变革大重组的阶段,主要利益集团之间的交流也呈现出合作更为密切、利益冲突更为激烈的矛盾局面。在世界舞台上,各类文化和社会思潮相互碰撞相互交流,一些具有“侵略性”的文化和社会思潮凭借背后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通过互联网、影视音乐作品、动漫玩偶等媒介进行伪装,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给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和凝聚力提升造成极大破坏。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振兴发展、中国共产党命运前途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务必从发展道路的层面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务必从发展方向的层面认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大众化的重要性,以此更进一步推进主流思想意识凝聚力建设。”( [7] , p. 41)因此,必须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毫不动摇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让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四个自信,自觉同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划清界限,敢于同一些外来腐朽文化和社会思潮斗争,在新时代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前行。

3. 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

(一) 马克思主义语言生涩且学理性强,难以引起群众共鸣

在内容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内容体系丰富,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学理性。特别是在内容上有很多生涩的专业术语,对读者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有很高的要求。而当下,我国社会群体分层明显,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群仍占少数,且不同群体、不同职业之间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不同,甚至许多有学历的知识阶层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掌握,因而群众在了解和接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表现出很大困难和差异性。面对学理性强、生涩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很多人都望而却步,逐步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兴趣。此外,很多学历水平较低的普通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了解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难以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理论的覆盖面较低,逐步与大众相背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陷入困难境地。

(二) 宣传和教育方式单一,吸引力不强

在宣传手段和方式方面,现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媒介,大多数都为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以及专业性的期刊报纸等新闻杂志媒介。虽然有些新闻期刊适时的开创了线上阅读渠道,但因为内容方面学理性强,专业术语多,显得生硬,没有创新性和吸引力,再加上读者受众面较小,很难吸引到普通的人民群众阅读。特别是数字化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人民群众时刻处在“信息风暴”当中,大量的鱼龙混杂的信息铺天盖地的扑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在巨大的信息覆盖下,仅凭有限、传统的宣传方式,很难吸引到群众的注意力和兴趣。

此外,马克思主义传播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缺乏创新,特别是针对学生群体的教育,往往采取“灌输式”教育的方式,内容方面大多传统古板,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逐渐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疏离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往往都会大打折扣。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学生群体在推动社会发展和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方面扮演者重要角色,如果学生群体没有很好的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培育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这对于未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进程是极为不利的。

(三) 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被削弱

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外文化和社会思潮纷纷涌入我国,冲击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原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各社会群体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新自由主义、拜金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的社会思潮更是凭借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便捷活跃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在潜移默化中冲击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外来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有些人们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逐渐高于集体意识,无法正确的认识和看待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以及延伸出来的社会矛盾,甚至对于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随着这些错误思潮的发展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逐渐被削弱,不断冲击侵蚀人民群众树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现实传播困境。

(四) 民生问题的复杂多样增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阻碍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时代的精华,不仅要紧跟时代发展,关切时代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切实解决时代问题。根据经典作家的表述,人类历史之所以能够生成、存在和发展,一个关键性的前提就是人类自身生活、生存得以可能,即有关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的全部需求得以实现和满足。因此新时代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就必须要落到实处,关照和解决民生问题。

当前我国民生建设仍存在很多不足,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随着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社会主要矛盾下,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医疗卫生保障等问题、教育就业问题、住房问题越来越成为人民大众所关切的重大民生问题。经典作家曾指出:“生活在现实实践中的每一个鲜活的社会个体,他们的精神和意识是不断变化的动态存在,必然会随着社会个体的现实生活而发展变化。”( [2] , p. 291)如果民生建设和民生问题的解决,未能达到人们的普遍需求,那么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缺乏牢固稳定的社会根基,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4. 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一) 创新和简化马克思主义语言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常使用复杂的术语和抽象的概念,这使得它难以被大众一般理解。为了提高群众的共鸣度,首先可以鼓励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语言和内容展开本土化创作,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述方式,来表达马克思主义思想,创作出符合中国国情实际,为人民群众喜爱的大众读本。例如艾思奇先生的《大众哲学》,将复杂晦涩的理论用通俗的手法,日常谈话叙述的方式表现出来,获得了人们的追捧和热爱。其次,文本创作中还要遵循问题导向原则,将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与理论进行有效联系,将理论融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深入浅出,回答群众疑惑,并鼓励人们参与讨论和提问,以促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最后,在进行马克思主义语言和内容的本土化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关照不同社会群体的现实状况,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本的丰富性和针对性以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

(二) 增强宣传手段和传播方式的丰富性、多样性

创新宣传手段和传播方式并不是意味着要否定过去传统的方式,变革的核心是围绕人民群众的喜好选择合适的方式手段,而不是脱离民众喜好一味的追求技术手段的创新。因此在宣传传播方面,要立足中国实际,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群体,选择合适的方式手段,来增强宣传和传播的丰富性、多样性,提高宣传传播的覆盖率。

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传统信息媒介的作用。利用好报纸、杂志、电视节目以及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范围,提升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存在感”和“曝光率”。

二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利用网络媒体高时效性、承载量大、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发展培育一批有威信、专业过硬的官方新媒体账号入驻各类短视频平台,结合社会时政热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有效解读和阐释,形成信息传播的高地和矩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移动优先的发展策略,让主流媒体充分借助移动媒体进行传播,通过多样化媒体形式推动主流话语传播,从而使党的创新理论始终牢牢占据传播的制高点,使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以更加贴近群众需要的形式飞入百姓家庭。” [8]

(三) 强化意识形态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意识形态建设都是党的工作的重要方面,是我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一大优势。意识形态是特定群体的多数成员共有的既定的思想路径与认定的价值追求,是被特定群体敬奉为思想准则的系列思想。

面对当下多元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影响,我们必须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首先是针对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推陈出新,让学生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节中,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帮助学生辨别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危害和影响,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其次是充分发掘革命红色文化和基因,将其与现代技术和现代生活语境融合,不断推出主旋律的影视音乐和文学作品,用艺术的效果手段,增强人们的代入感,提升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后就是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的指导思想地位,加强政治引领,“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9] , p. 154)

(四) 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关切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就必须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将人民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回应、关照和解决群众现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 [9] , p. 163)

一是要贴近人民群众,贴近人民的社会生活,做到理论为人民发声、理论为人民服务、理论为人民所用。正如经典作家所认为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4] 因此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立足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从人民的生活中发掘素材,再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出来。

二是要服务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遵循和根本总账,也是党执政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7] 44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关切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民生诉求,根据现实情况,不断以实际的行动和举措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从而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筑牢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G].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26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9, 56, 29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20.
[4]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5(1).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3.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544.
[7]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41, 44.
[8] 习近平.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 人民日报, 2019-01-26(2).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154,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