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不完全的统计数据,中国老年人群体总量不断上升,截止至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达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加,我国社会呈现人口老龄化趋势,预计到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我国正面临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和孤独终老的巨大挑战,而这种情况在农村更为突出(穆光宗,2011) [1]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城镇相比,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更高,高龄化程度更严重,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更差(蔡茜等,2013) [2]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农村的社会治理是巨大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发展乡村公共特色文化产业,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体系,积极开发舞龙、舞狮、武术等民族传统项目,让乡村群众性体育活动多样化、多元化发展,实现乡村健身设施全覆盖 [3] 。因此,如何提升农村老年人体育参与助推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破解农村老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存在的诸多困难,从而达到优化的目的,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双重需要。
2. 农村老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现状分析
2.1. 体育政策制定
我国有关于农村体育政策的制定较为完善,从2009年的《全民健身条例》、2010年的《关于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功能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意见》到2012年出台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和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随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相继发布,特别是2023年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对于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视程度,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层面出发,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目前农村在实态层面的问题依旧严峻,特别是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基础建设落后导致的“年轻劳动力流失”、“土地荒废闲置”和“人口老龄化严重”等现象尤为突出。经调查发现,在村干部是否明确村委会在老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的地位、职责和权限看,东部地区的村领导其明确度(96.2%)显著高于中部地区(68.9%)和西部地区(71.7%)。就是否制定有老年体育工作计划方面,只有49.0%的村有制定,这个比例过低。就是否有召开过老年人文体工作方面会议方面,只有54.6%的村开展过专题会议的讨论,这个比例同样严重偏低,值得深思。
2.2. 体育组织供给
农村体育组织建设多在乡镇,居委会下成立的农村体育指导站、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文体活动中心、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健身活动站等地开展 [4] 。其中开展的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因地制宜。有篮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广场舞俱乐部、舞龙舞狮俱乐部等,一般由村委会派专人负责指导。目前安徽部分地区体育组织建设落脚点以小规模文化站为主,皖北地区发展较为迅速,截止至2018年年末,安徽省注册登记的社会指导员队伍人数达142,030人,其中三级社会指导员77,836人,占总人数54.80% [5] 。福建莆田农村体育组织形式主要以老年人体育协会为主,拥有老年人体育协会的乡镇占82.3%,而拥有单项体育协会的一般还停留在县区级层面,农村拥有单项体育协会组织的仅占7.1% [6] 。根据调查发现,仅有42.9%的村镇有专人负责老年体育工作,而作为体育组织供给载体的老年人文体活动中心,有43.3%的村镇未拥有,缺空率较高。
2.3. 体育经费投入
在“十一五”时期,“农民体育建设工程”被纳入全国体育场地建设的重点项目,中央财政预计投入6.2亿,为我国农村建设体育建设工程约4万个,遵循因地制宜、综合利用、高效管理的原则,根据当地农村居民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场地与健身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为乡村振兴、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尽管国家投入了充足专项经费,为深入揭示体育经费投入细节,本研究再次针对来渠道开展了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农村体育经费来源主要以“上级政府拨款”(69.0%)、“农村集体经济投入”(56.6%)和“企事业单位赞助”(33.6%)为主,而在“上级政府拨款”方面,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差异不大(79.3%与83.3%),但两者都显著高于西部地区(64.1%)。在“农村集体经济投入”和“企事业单位赞助”上,东部地区的经费显著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可能和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关联,东部地区多为沿海城市,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政府更加重视群众体育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则恰恰相反。
2.4. 体质监测服务
农村体质监测服务是国家体质监测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主要内容。《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体育强国建设刚要》和《全民健身条例》等相关政策都明确表示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对公民进行体质监测服务 [7]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卫生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村体质监测服务已经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统计数据,截止至2020年底,全国已有29个省份、320个市县开展了农村体质监测服务,其中浙江省建立了省、市、县(市、区)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实行分级管理。江苏省体质监测中心在为全省市民进行体质监测服务的同时,还为有健身需求的市民提供专业的健身指导,形成了省、市(区)、县(市)、镇(乡)四级监测管理机制。从整体情况来看,有56.6%的农村每年会针对老年人体质状况进行监测与评定,而不同地区之间的农村在“是否进行体质监测”这一问题的回应上存在显著差异(X2 = 11.296; P = 0.004 < 0.01),其中东部地区监测率高达73.6%,西部地区为56.2%,而中部地区最差(40.0%)。
2.5. 体育设施供给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村基础建设,而体育设施供给作为农村基础建设的一部分,是老年人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物质载体。目前,农村体育设施供给面临着不充分不平衡、缺乏专业管理、融资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截止至2021年,全国体育场地397.1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4.1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其中村委会占6.78亿平方米,是除事业单位(14.56亿平方米)外占比最高的机构类型(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2022)。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农村体育场地拥有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东部地区体育场地拥有率最高(71.7%),其次为西部地区(38.8%),中部地区最低(35.6%),中西部地区两者之间几乎无差异。在有体育场地设施的232个村落中,拥有的具体设施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健身器材,第二是健身广场(含公园广场),第三为老年文化中心,第四是篮球场(架),第五为乒乓场(台),第六为健身步道或路径,第七为篮球场,第八是棋牌室,第九为体育(操)馆,第十为羽毛球场,第十一为门球场,气排球场,第十二为室内健身房(带有跑步机)或日间照料中心等。
2.6. 体育宣传活动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elderly people in sports services in village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regions and economic status (N = 557)
表1. 不同民族、地区及经济状况村老年人参与体育服务情况统计表(N = 557)
农村体育宣传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展开,线上以互联网为媒介来开展活动,其中微信公众号、体育类APP、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是主要宣传工具。线下主要为书刊报纸、村民阅览室、宣传栏、知识讲座、宣传动员会等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农村上网居民达1.95亿人,在应用软件的使用率上,社交网络、视频直播、网络购物类成为了农村居民最常使用的APP类型。而“经常上网”的农村老年人比例不到1%,这可能与城乡二元结构与文化程度有关。而西部地区中仍有46.7%的村镇未对体育健身知识的普及以及体育活动进行动员 [8] 。调查结果如表1显示,在宣传动员次数方面,西部地区最高、东部次之、中部最少(均值:1.13 ± 2.75 vs 0.66 ± 0.78 vs 0.38 ± 0.65个),而知识讲座次数中,经济“一般村”年度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次数”最高(3.53 ± 12.82次),并显著高于“较发达村”(1.56 ± 5.19次)及经济“不发达村”(1.79 ± 17.22次);在年度体育“宣传动员次数”上,经济“一般村”最高、“较发达村”次之、“不发达村”最少(1.43 ± 3.64次 vs 1.11 ± 1.65次 vs 0.79 ± 1.92次)。
3. 农村老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优化策略
3.1. 以目标为风向标,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农村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的总体目标应以保障农村老年人体育权利、提前应对农村老龄化为目的,为提高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保障性服务;短期目标是在现有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资源条件下进行精准供给,满足当前农村老年人依赖性较高的需求,提供必备的服务保障,扩大服务范围和人数;长期目标是逐步优化、提高农村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充分满足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多样化、高层次的需求,实现“订单式”供给。
3.2. 以需求为源动力,科学优化服务内容
农村老年人群体对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具有层次性差异,不同细分农村老年人群体的需求各有侧重,只有根据实际需求安排服务内容才能使供给和需求相匹配、提高供给效率。服务内容无法一次性全部提供,应首先满足农村老年人当前最需要的服务,然后逐步丰富优化服务内容,及先提供“需要”的服务、再逐步提供“想要”的服务。因此要在农村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主观需求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公共体育服务提供能力及客观体育锻炼行为规律,对农村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3.3. 以机制为压舱石,提高服务有效供给
建立老年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体制是实现老年公共体育服务有效供给的关键。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由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及供给运行构成,分别解决公共服务“由谁供给”、“如何提供”、“如何运行”的问题。在农村老年公共体育服务提供过程中应当建立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提供机制,这样才能实现供给主体根据实际需求对资源进行配置、组织调控供给过程,采取有效的方式提供服务内容,最终实现老年公共体育服务有效供给。
4. 结论
一、坚持目标导向,统一发展思路。短期目标是在现有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资源条件下进行精准供给,满足当前农村老年人依赖性较高的需求,提供必备的服务保障,扩大服务范围和人数;长期目标是逐步优化、提高农村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充分满足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多样化、高层次的需求,实现“菜单式”供给。
二、坚持需求导向,合理安排服务内容。农村老年人群体对公共体育服务对需求具有层次性差异,不同细分农村老年人群体群体的需求各有侧重,只有根据实际需求安排服务内容才能使供给和需求相匹配、提高供给效率。
三、完善农村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提高供给效率。建立老年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体制是实现老年公共体育服务有效供给的关键。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由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及供给运行构成,分别解决公共服务“由谁供给”、“如何提供”、“如何运行”的问题。在农村老年公共体育服务提供过程中应当建立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提供机制,这样才能实现供给主体根据实际需求对资源进行配置、组织调控供给过程,采取有效的方式提供服务内容,最终实现老年公共体育服务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