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术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实践进路
The Value Implication, Realistic Dilemma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Labor Education in Art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SS.2023.1212944, PDF, HTML, XML, 下载: 182  浏览: 25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国和: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艺术类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Art Labor Education Practical Path
摘要: 劳动教育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院校既要培养好学生的艺术专业技能,也要帮学生扣好劳动教育的扣子。当前艺术院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整体向好,但社会、部分院校、家庭和学生在劳动教育上存在认识误区,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理想,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展开研究,提出劳动教育的有效措施,为推动艺术院校劳动教育走深走实提供可行性参考。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art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rt colleges should not only cultivate students’ artistic professional skills, but also help them buckle down on labor edu-cati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art colleges is improving, but there are misconceptions in society, some colleges, families, and students regarding labor education, resulting in unsatisfactory results. This will be the starting point for research and propos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labor education, providing feasibl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deepe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art colleges.
文章引用:李国和. 新时代艺术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实践进路[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2): 6927-693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2944

1. 引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1] 同年,国家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并强调,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党和国家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作为担当民族文化复兴大任的艺术类大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于其能否成长为高素质的文艺工作者、新时代的文化筑梦人具有重要影响。

2. 新时代艺术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2] 劳动教育是艺术院校落实立德树人、崇德尚艺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环节,是实现中国梦教育篇章的重要内容。

2.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勤于创造、勇于奋斗,更好发挥主力军作用,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 [3] 艺术类大学生是民族和国家文化繁荣发展的推动者,担负着民族文明复兴、国家文化繁荣、人民精神富足的重任。劳动教育为艺术类大学生堪当历史重任提供强大助力。党和国家历来都非常重视劳动教育,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时期,劳动教育与恢复生产相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教育与思想改造相结合;改革开放时期,劳动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 [4]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需要大国工匠,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同样需要成千上万的高素质劳动者。在追梦前行的新征程上,新时代从事艺术工作的劳动者要传承好“大国工匠”精神,练就过硬专业本领,不断增强劳动能力适应新发展格局。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天空,成为又红又专的高素质艺术劳动者。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加强劳动教育十分必要,把他们培养成时代需要、市场需求、社会满意的的新型艺术劳动者,为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贡献。

2.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敬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层面的具体要求。艺术类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树牢正确的敬业观,正确的敬业观可以为艺术类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敬业是对待生产劳动和人类生存的一种根本价值态度” [5] ,“蕴含爱岗敬业的劳模精神也在生动诠释着敬业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6] 教育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理念,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意识,对培育和践行敬业观有积极作用。“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6] 从贫穷落后的新中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同样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接续奋斗干出来的。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敬业观的培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学中思、在干中悟,在悟中做,切实把敬业精神和实践劳动有机统一起来,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由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劳动教育,让他们不仅掌握好专业技能,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投身劳动。

2.3. 满足艺术类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7] 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教育是艺术类大学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助推器。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对艺术类大学生参加“新劳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劳动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引擎,是推动人类文明从落后走上先进的动力之源,同时推进人自身在历史更替中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精骨……”,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战胜艰难险阻的决心,吃苦耐劳的精神。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基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具体要求而开设的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劳动教育必将激发艺术类大学生的劳动热情,助力其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成长为一个爱劳动、会劳动、尚劳动的时代新人。

3. 新时代艺术院校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找准问题根源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准备。当前艺术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问题根源的产生与社会、高校、家庭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3.1. 社会不良风气导致劳动教育价值异化

西方的各种文化伴随着改开放的经济浪潮一起涌入国内,传统优秀文化在“泛西化”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式微。受西方文化思潮和城市化发展的裹挟,使学生的劳动观发生转变,把“一夜暴富”“突投机取巧”作为价值追求,认为参与体力劳动是失败的表现。一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滞后。劳动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精神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古有耕读文化代表张履祥,今有“当代愚公”李双良、“时代楷模”张桂梅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劳动模范,是激励和鼓舞人的精神偶像。但是,在“金钱至上”急功近利文化的影响下,优秀文化中热爱劳动、诚实劳动、辛勤劳动的精神品质逐渐偏向,甚至异化。二是西方思潮的负面影响。随着国门进一步打开,西方自由主义文化思潮、人权主义思想的不断涌进,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发生改变,消费理念发生了变化,继而刺激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影响着大学生劳动观念。传统的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传统消费观念被逐渐消解,奢侈浪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的消费文化思想凸显。“劳动不是需要的满足,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 [8] 正是在这种非主流意识的异化思想影响下,艺术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逐渐发生改变。三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城市化是思想观念逐渐转化,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在这些变化影响下,人们会把对代表乡土文化的“春耕秋收,夏耘冬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与贫穷落后联系起来,进而遭到排挤,至此,劳动就不会被人民群众重视,进而被习惯性忽视。在城市化取向影响下,高学历、高技术人才成为城市化发展需求,社会对脑力劳动者尊重程度远超体力劳动者,导致二者的社会地位逐渐产生差距、资源享受受到限制。体力劳动形象被戴上有色眼镜,体力劳动被认为是能力不足,社会地位不高的显现标识。

3.2. 高校认识偏差导致劳动教育地位虚化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艺术院校已普遍开展劳动教育,但相比于传统优势专业和学校重点支持专业,劳动教育在实施中还是会受到不平等待遇。一是基础条件投入不足。师资队伍配备不齐,师资力量偏弱。目前劳动课教师主要是由思政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实验教师来担任,或者是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不够课时的科任教师临时来充当,劳动课专任教师很少,甚至没有。这与劳动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具有很大的差距,知识的系统性不足,授课经验不够等,开展劳动教育课专业性难以保障。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参差不齐。因为国家没有出台专门的劳动课教材,各大出版社站在获得利益的立场,根据其他科目教材的编写经验,编写出了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的应付式教材。针对艺术院校劳动教育的教材几乎没有,所以很多艺术院校的劳动课教师是用普通院校劳动课教材来给学生授课,老师教的晦涩,学生学的吃力,效果必然不理想。资金保障不到位,学校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把资金、政策投入到特色专业中,经常忽视对劳动教育的投入或者是满足其他学科建设后剩余资源才考虑投入到劳动教育专业中,至此劳动实践活动所需的硬件、软件设备等由于投入不够造成劳动教育效果不尽人意。二是劳动教育评价的机制不健全。劳动教育是一门既包含脑力劳动、兼具体力劳动的综合课程,体力劳动成效易现,而脑力劳动效果需要长时间的验证。评价指标单一。高校往往以结果评价为主要标准,以成绩的好坏对学生进行性质的评定和对老师进行教学质量评判,没有统筹考虑过程评价。评价主体固化。往往重视校内评价,忽视校外评价,如家庭、社会评价等。这就忽视了学生在校外劳动取得的成绩,只认可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劳动成果。一些艺术院校也会组织学生参与自评与互评,但形式大于内容,起不到预期效果。评价对象特殊性被忽视。部分艺术院校依然存在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在评价实施过程中习惯性采取“一刀切”标准,扼杀了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3.3. 家庭教育失策导致劳动教育观念弱化

人在劳动中才能逐渐自我完善发展,劳动是孩子健康成长、自立自强的奠基石。由于一些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不重视家风建设、教育观念建设,导致孩子劳动的第一粒扣子扣歪了。一是家风文化建设意识不强。家风衡量是家庭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大多数成功者,不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还是富甲一方的商界翘楚,都是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受教育“内卷”思潮的影响,许多父母盲目跟风,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报各种辅导班,占用了孩子大量课余参加劳动的时间。孩子回家后,怕孩子累着、伤着,包办孩子学习以外的所有事务。在还在学习上,父母从来都是“舍得”的,还时常鞭策孩子“现在吃不了学习苦,将来就要吃生活的苦”,孩子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导致孩子基本的劳动能力缺失,不会洗衣、不会做饭。大学新生将自己的换洗衣物邮寄给父母清洗完后再邮寄回等反映大学生劳动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弱的事件常见诸报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良好的家风教育是孩子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父母的劳动观对孩子的劳动价值观产生直接影响。劳动教育是为父母对孩子开展家庭家风教育的重要资源,却在父母失范中被逐渐淡化。二是家庭教育理念陈旧和方式欠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劳动教育常常被父母们误认为体力劳动,从事体力劳动是被认为社会底层职业的显著标识。父母往往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通过让孩子做家务劳动达到惩戒的目的。如此,孩子是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认识到劳动的作用和重要性,反而让孩子对劳动更加反感、更加厌恶,形成劳动就等同于犯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不是惩戒孩子的手段,而是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的助推器。家庭教育不仅要在孩子心中播撒真善美的劳动种子,还要创造劳动种子生长的环境。

3.4. 主体意识不强导致劳动教育功能淡化

艺术类大学生独立特行、标新离异、个性鲜明、猎奇心强、责任感弱、自觉性不强,一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受社会大环境和生活小环境的影响,他们对劳动带有偏见,对劳动教育毫无兴趣。相当部分艺术类大学生缺乏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使艺术类大学生劳动不能做到知和行的有机统一。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劳动教育的直接实践者,由于自我教育观念淡漠,在劳动教育中主体意识模糊却更加凸显。他们知道劳动很重要,但是不能全面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本质内容,不能正确认识劳动与人自身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他们深知劳动是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梦想的重要手段,但是却没有发挥好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认识到通过劳动强健体魄,增强能动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劳动用以改造和升华劳动者是正确认识劳动的目的所在。主体意识弱化极易导致艺术类大学生自我劳动无法实现,进而更多的是成为投机取巧、见风使舵的机会主义者。二是劳动观受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冲击。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给产业布局带来深刻变化,逐渐代替传统的人工劳动,倒逼传统劳动密集型作出战略性调整。艺术类大学生猎奇心强,善于接受新鲜事务,他们易于抓住人工智能智能给日常生活学习带来的便利,让人工智能技术为自己服务,如智能绘图、智能识谱、AI播报和机器人领取快递、打扫卫生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艺术类大学生带来了学习和生活上的便捷,但是久而久之也会让他们对人工智能产业依赖,进而丧失一定的劳动能力,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的附庸。长此以往,艺术类大学生对劳动产生片面认识,极容易误认为劳动是无效的、多余的,劳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是学或不学都没关系、意义不大。

4. 新时代艺术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进路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工程,也是落实国家“五育”并举要求的具体行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形成合力,四位一体,共同参与,协同推进。

4.1. 聚焦社会,拓展更为广阔的劳动教育空间

社会为劳动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舞台,劳动实践推动社会发展。一是推动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政府要统筹规划大学生校外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资源,坚持开放共享理念,优化资源配置,满足高校劳动教育活动的现实需求。协调政府与高校合作、企业与高校合作、高校与高校间合作,盘活现有劳动资源,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更多的空间。将劳动实践课搬到田野、车间、工地,让艺术类大学生走出画室、练功房、排练厅、演播厅,深入劳动实践场所,让他们从实践中获得直接的劳动经验。聘用校外劳动实践兼职老师,用他们的经验来指导学生正确劳动,在实践中深化对劳动的认识,把接受劳动教育变为行动自觉。上级劳动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组织劳动技能等活动,调动学校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激发同学们参与劳动的热情,通过劳动技能大比武,既能检验高校劳动教育成效又能让同学们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为进入职场打下基础。二是利用好主流媒体优势。发挥主流媒体的信息量丰富、影响力大、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的优势,报道劳动模范、感动中国、时代楷模等评选出来的先进人物事迹,营造劳动事迹人人讲、劳动精神人人传、劳动行为人人夸的社会氛围。艺术类大学生是新潮事务的追捧者,对移动互联网有着浓厚的兴趣。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定期推送劳动模范人物事迹、大学生群体出现的优秀榜样人物等,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敬劳动、重劳动、爱劳动的劳动价值观。三是发挥群团组织的组织力和号召力。校团委要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会议、论坛、活动,展开劳动教育专题大讨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重要节点为契机,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和活动组织;制定相关活动方案,并邀请大学生共同参与,实现劳动活动特色化、系列化、常态化。组织返乡大学生利用自身专业特点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公益活动、劳动生产等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阅历、明大理、悟人生。

4.2. 立足高校,建立健全劳动教育长效机制

大学阶段是艺术类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节,学校要抓主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关键期,从劳动课程、师资、基础建设、监督成果运用等方面统筹考量,建立健全劳动教育长效机制,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劳动教育取得实效。一是创设劳动教育融合课程。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劳动教育带有鲜明的思想政治属性,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需要通过劳动教育才能落实落细,二者同向同行,推动劳动教育取得实效。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结合艺术类大学生专业特点,编写劳动教材,优化符合实际的课程体系。利用不同的专业知识强化劳动导向,在劳动元素融合过程中构建既有专业特色又有劳动元素的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既有利于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又可以在具体劳动中促进大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在职业教育中增强劳动技能。二是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力量。按照生师比要求,整合教师资源,配齐配强劳动课专业教师,壮大教师队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聘一部分辅导员、班主任担任劳动课兼职教师,他们可以在劳动实践课中给予学生有效指导。同时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邀请劳动教育领域专家进校“传经送宝”,定期不定期组织劳动教师外出培训、考察、交流,开阔眼界,提升专业水平。同时加大经费支持,既要保障校内劳动实践课场所、耗材,也要对学生校外劳动实践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三是优化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统筹做好对学生的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打破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不同学生的局面,促进公平性评价。用好督查手段,对劳动实践指导的职能部门、劳动课老师、二层教学单位劳动实践活动过程进行督查,组织专家对各层面劳动实践成果结合学生劳动实践效果进行综合评审,将其结果作为评比示范单位、先进个人的重要依据。

4.3. 着眼家庭,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

孩子教育的起点是家庭,孩子的启蒙老师是自己的父母,家庭的氛围、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深远影响。一是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对劳动和劳动教育有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参加劳动是智力差、美育弱的表现,所以他们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认为孩子任务是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考上“985”“211”大学,考上好的大学既能为父母找到“面子”,又能为将来找到“体面”的工作打下“里子”基础。因为参加劳动影响到学习,未来只能从事体力劳动。由此家长给孩子灌输的思想是除学习外其他所有事务由家长代办。二是做好家风建设,好的家风是幸福家庭的关键因子。无论是封建社会的家国同构概念,还是新时代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思想,都深刻反映着家风建设对国家的影响。父母要行为示范,做好表率,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耳濡目染。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劳动,比如每周定期对房子搞一次大扫除,每年参加一次集体植树活动等等,让孩子养成爱劳动勤劳动的好习惯。三是加强劳动价值观的塑造。职业有千姿百态,劳动无贵贱高低之分,发挥家长的引导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尊重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摒弃对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偏见,正确看待由职业分工带来的劳动差异。鼓励孩子多参加家庭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不以小事而不为,认识到劳动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劳动报酬、得到劳动认可、取得劳动成效,更为重要的是在劳动实践中强身健体、磨炼意志、升华思想、砥砺品格。

4.4. 定位个人,激发艺术类大学生的内生原动力

艺术类大学生是劳动教育的直接践行者、是劳动教育成效的检验者。激发艺术类大学生劳动内生动力,提高他们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树立劳动创造美的理念,从而推动劳动教育走深走实,让劳动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动自觉。一是提高生活上的管理能力。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生活上的事务全有父母包干,加之家庭物质条件相对宽裕,生活上不愿吃苦,不能吃苦,习惯于“跟着感觉走”,没有规划。艺术类大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实践劳动,激发其尊重劳动、向劳动者学习,珍惜劳动劳动成果,加强自我管理、做好生活规划的动力。二是提高学习上的管理能力。艺术类大学生喜欢自由、散漫、不被约束,高中时尚有高考的压力和来自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家长的督促,被动的学习,大学的课程设置和高中的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区别,学生自学的时间相对较多,加之没有升学的压力。在这种环境下,对那些自我管理能力差,自我约束意识弱的学生来说,就会因为没有学习管理规划、没有时间管理规划而浪费宝贵的学习时光。要做时间的主人,成为自己学习规划第一责任人。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四年的大学时光转瞬即逝,如何没有不做好学习规划,自律能力差,加之校外各种诱惑的影响,就会在浑浑噩噩中虚度光阴。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四年学习的长期规划和每学期的短期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一定会有所获。三是要树牢大劳动观。一切美好的事务都是人类劳动创造的,艺术类大学生要通过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要树立大劳动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只有劳动形式上的区别,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工作环境如何,只要促进社会发展、推动人类进步的劳动都值得我们去尊重。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时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JGB301);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劳动教育专项课题“新时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ZJY1871);广西艺术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新时代艺术院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JJG202324)。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1-4.
[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001).
[3] 向全国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N]. 人民日报, 2021-05-01(002).
[4] 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4-30(002).
[5] 卫建国. 敬业价值观及其实现[N]. 光明日报, 2013-06-09(007).
[6]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5-04-29(002).
[7]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3-04-29(002).
[8] 杨魅森. 哲学与社会[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