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蛙》英译本中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应用浅析
An Analysi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Frog by Mo Yan
DOI: 10.12677/CnC.2023.114057, PDF, HTML, XML, 下载: 162  浏览: 680 
作者: 冉双双: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关键词: 文本翻译风土文化归化异化 Text Translation Local Culture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摘要: 21世纪以来,各国文化交流不断加深,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是发扬本土文化的重要途径。国内对本土文化作品翻译的研究历历可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化向外传播。本文对莫言《蛙》及其葛浩文英译本进行分析,主要研究葛浩文如何恰当运用归化、异化及归化异化结合策略妥善翻译中国特色词汇、俗语、成语等文化负载词,从而实现对原文内容和风格最大程度的忠实,尽可能减少译入语读者对外语文本的生疏感,避免文化冲突,增强译文可读性。本文发现葛浩文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俗语、成语等文化负载词时,没有固着于一种翻译策略,根据具体情况恰当运用归化、异化以及归化异化相结合策略,三种策略相辅相成,译文生动活泼、清晰易懂。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未来中文作品的翻译提供了良好范例。
Abstract: Since the 21st century,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have shown an increasing trend.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literary work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onvey local culture. However, a few domestic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local cultural works have affected the outward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paper analyzes Frog by Mo Yan and its English version by Howard Goldblatt, mainly studies how Howard Goldblatt uses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strategies to properly translate culture-loaded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roverbs and idioms, so as to realize the greatest loyalty to the content and style of the original text, reduce the unfamiliar feeling of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to the foreign language text as much as possible, avoid cultural conflict and enhance the reada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 This paper finds that Howard Goldblatt does not stick to just one translation strategy when translating culture-loaded words. He appropriately uses the strategies of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The three strategies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the translation is lively, clear, and easy to understand. This study is of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ovides a good example for futur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works.
文章引用:冉双双. 莫言《蛙》英译本中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应用浅析[J]. 国学, 2023, 11(4): 367-371.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3.114057

1. 引言

国与国之间持续频繁的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文化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内在要求。提高民族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是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本土文化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层出不穷、影响深远,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作品是中国在国际舞台的靓丽名片。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新时代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中国文化输出的速度远远低于外国文化输入的速度,这引发了诸多担忧。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针对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较少。中国文学作品中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谚语和成语的翻译也是影响中国文学作品向外传播的一个重要障碍。近年来,中国文学作品出口呈现出增长乏力的态势。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在语言、习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如果不能在翻译中得到妥善处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中国本土文化的魅力,促进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播,忠实、灵活地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对译者准确处理文化差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莫言《蛙》简介

莫言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他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身份认同,展现出中国文学的本土特色以及独特魅力。莫言小说中常见带乡土气息的方言词汇、民间口语化的句式及成语、俗语以及歇后语 [1] 。《蛙》是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书信、四部长篇叙事和一部九幕话剧组成。《蛙》的背景设定在主人公生活的高密东北乡。小说充满中国乡土文学特色和魅力特色,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为塑造现实人物形象、生动描绘现实生活,莫言在《蛙》中运用了大量的口语词汇、方言、成语谚语和多种修辞手法,使读者身临其境。

3. 汉学家葛浩文

葛浩文先生翻译并出版了96位中国作家的201部作品,可谓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快乐原则”与“读者意识”以及在此理念下葛译对于“准确性”、“可读性”与“可接受性”的秉承与追求,构成了葛浩文翻译理论的重要内容 [2] 。葛浩文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力求为目的语读者传达忠实、准确、自然、流畅的文本,也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归化与异化

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归化法以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而异化法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 。在英语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中,归化受到译者的普遍欢迎。然而,归化极大地满足了文化霸权的需要,并且抹杀了原文的文化内涵,韦努蒂对归化法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因此,他在支持异化翻译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翻译理论。异化概念假定了一种人类主体性的概念,能够改变译文的阅读和生产方式,而这种概念与归化所依据的人文主义假设截然不同。他支持将异化翻译作为促进语言交流、增强语言活力、保留原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文学风貌的主要翻译策略。

5. 归化异化在《蛙》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对《蛙》及其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翻译过程中如何在不同语境下选取“归化”与“异化”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语言间的文化对等,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审美需求,将意义准确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5.1. 归化策略的应用

归化译法最大化地体现了译入语的优势地位,使译入语贴近读者,克服文化上的差异,最大程度实现对等翻译 [4] 。葛浩文对一些语句采取了意译法和对等译法等翻译方法,使译文读起来流畅自然,灵活传达原文内容。

(1) 田桂花是吕牙的远房婶子,沾亲三分向。

译:Tian Guihua was a distant aunt of Lü Ya, close enough to be considered family.

称呼语和家属称呼系统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一个民族特有的历史和智慧。亲属称谓作为称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各不相同。长期以来,中国人“受到几千年以来的封建等级制度、儒家伦理思想和集体经济方式影响,并按照宗亲、姻亲关系以及长幼的顺序,亲属称呼被严格地划分出来,用来表示亲属间的亲疏关系” [5] 。相反,西方社会早早摆脱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更早地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因此,英语中的亲属关系术语显得简单而笼统。通常,英语中的一个称呼语对应于汉语中的几个称呼语。在该译例中,葛浩文运用归化策略用西方称谓系统中的对等词将“婶子”翻译出来,方便了目标读者理解。“沾亲三分向”是中国的一句俗语。“向”在这句著名的谚语中,意思是偏袒一方。译者采用意译法将原文本意思准确传达出来,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灵活传达原作的内容,译文表达自然。

(2)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译:Better safe than sorry.

葛浩文采用了归化策略,运用对等译法,将原文本译为西方的一句经典谚语,充分考虑到读者的认知环境,采用读者更熟悉的表达方式,营造目的语读者熟悉的文化形象。

5.2. 异化策略的应用

异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向源语作者靠拢,最真实地传达原文内容。葛浩文运用直译法,将源语文化直接呈现给目的语读者,有助于加强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了解,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

(3) 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译:He’s the proverbial toad wanting to taste the swan’s flesh.

(4) 落时的凤凰不如鸡。

译:A fallen phoenix is not equal to a common chicken.

在译例(3)和译例(4)中,葛浩文采取直译法,采用了与源语言相同的表达方式再现原文内容,保留了原文风貌,有助于读者了解异国文化。

5.3. 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策略的应用

葛浩文在翻译一些语句时将归化与异化策略相结合,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相结合既保留了异国情调,又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5) 衙门口,朝南开。

译:The yamen, the official residence, has always faced south.

(6) 这是武夷山的大红袍。

译:This is Da Hong Pao, a fine tea from Mount Wuyi.

音译法指的是根据发音将源语译成目的语的翻译方法。“音译法是一种偏向于源语文化的翻译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音译法本质上一种异化翻译的手段” [6] 。“衙门”“大红袍”是中国特有的词语。为了确保文字简洁流畅,葛浩文采取了音译法,保留了原文的特色,随后采取增译法简要解释其内涵,以免给目的语读者造成阅读上的困难,译文简洁明了。

6. 结语

葛浩文在翻译《蛙》时,根据语境酌情选取归化、异化、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仅用一种翻译策略往往很难呈现出优秀的译文。大多数学者在分析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时,往往聚焦于归化译法和异化译法的使用,而忽略了对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策略的探讨。本文希望为葛浩文翻译策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今后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新方法,助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致谢

感谢求学路上各位老师的倾囊相助,铭记在心,牢记于怀!

参考文献

[1] 李芳菲. 论莫言小说的典型语言特色[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7): 187-189.
[2] 胡安江.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 中国翻译, 2010, 31(6): 10-16+92.
[3] Venuti, L. (1995)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Routledge, London/New York.
[4] 邱能生, 邱晓琴. 文化差异背景下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化和归化处理探微[J]. 上海翻译, 2019(1): 51-56+95.
[5] 陈培. 外语学习视角下中西方称呼语的对比研究[J]. 知识经济, 2018(18): 126-127.
[6] 王志凤. 由音译法看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的统一性[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3(11): 14.